近代散文抄 沈启无,黄开发 北京联合出版 9787559618139

近代散文抄 沈启无,黄开发 北京联合出版 978755961813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近代散文
  • 散文集
  • 沈启无
  • 黄开发
  • 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北京联合出版
  • 名家散文
  • 经典
  • 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学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
ISBN:9787559618139
商品编码:29975075074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 名:近代散文抄
作 者:
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5
版  次:
页  数:0
ISBN :9787559618139
定价:38 元 本店价:28.5 元
折扣:【75】 节省:9.5 元
分类:  →  
货号:1749733
图书简介 《近代散文抄》是一本晚明小品选,大致以晚明公安、竟陵两派为中心,收录十七位作者的一百七十二篇作品,所收作家上起公安三袁,编选者把他们看作晚明小品的开创者;下迄张岱、金圣叹、李渔,在沈氏眼中,张岱是能够兼公安、竟陵二派之长的集大成者,金圣叹、李渔是晚明小品的“末流”。书后附有各家的传记材料和采辑的书目。
据编选者在后记中介绍,书名原叫《冰雪小品》,曾交给一个书店,结果被退回。后得到周作人的鼓励,沈氏重理旧编,交北平人文书店出版。书前有两篇周作人的序言,是为《冰雪小品》和《近代散文抄》两个不同阶段写的。俞平伯题签,书后还有他作的跋。", 作者简介 沈启无(1902-1969),名扬,字启无,江苏淮阴人。学者,诗人。毕业于燕京大学国文系。曾在燕京大学、河北女子师范学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学院等学校任教。编有《近代散文抄》《人间词及人间词话》,著诗集《水边》(与废名合著)及《思念集》。
黄开发,1963年生,安徽六安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有专著《文学之用》《周作人的精神肖像》,散文集《从消逝的村庄走来》等。",
目   录 目录
周作人新序1
周作人序4

袁伯修文抄
论文上 1
论文下 2
西山五记 4
袁中郎文抄
雪涛阁集序 8
小修诗叙 10
识伯修遗墨后 12
叙陈正甫会心集 13
叙呙氏家绳集 13
碧晖上人修净室引 15
满井游记 16
高梁桥游记 16
西湖一 17
西湖二 17
西湖三 18
西湖四 18
孤山 18
飞来峰 19
灵隐 19
龙井 20
烟霞石屋 21
南屏 21
莲花洞 21
御教场 22
吴山 22
云栖 22
湖上杂叙 23
袁小修文抄
花雪赋引 24
淡成集序 25
阮集之诗序 26
宋元诗序 27
中郎先生全集序 29
西山十记 31
钟伯敬文抄
诗归序 38
问山亭诗序 39
隐秀轩集自序 40
摘黄山谷题跋语记 41
自题诗后 43
谭友夏文抄
诗归序 44
袁中郎先生续集序 46
虎井诗自题 47
自题西陵草 47
秋寻草自序 47
退寻诗三十二章记 48
客心草自序 50
自序游首集 50
自题湖霜草 51
自题秋冬之际草 52
秋闺梦戍诗序 53
刘同人文抄
水关 54
定国公园 55
三圣庵 56
满井 56
高梁桥 57
极乐寺 58
白石庄 59
温泉 59
水尽头 60
雀儿庵 60
西堤 61
王季重文抄
落花诗序 63
倪翼元宦游诗序 64
南明纪游序 65
游西山诸名胜记 65
游满井记 71
游敬亭山记 72
上君山记 73
再上虎丘记 73
游广陵诸胜记 74
纪游 75
东山 75
剡溪 76
天姥 77
华盖 77
石门 78
小洋 79
陈眉公文抄
文娱叙 81
茶董小叙 82
酒颠小叙 83
牡丹亭题词 83
花史跋 84
游桃花记 85
李长蘅文抄
紫阳洞 87
云居寺 87
西泠桥 88
两峰罢雾图 88
法相寺山亭图 88
胜果寺月岩图 89
六和晓骑图 89
永兴兰若 89
冷泉红树图 90
断桥春望图 90
南屏山寺 91
雷峰瞑色图 91
紫云洞 91
涧中第一桥 92
云栖晓雾图 92
烟霞春洞 93
江干积雪图 93
岣嵝云涧 93
孤山夜月图 94
三潭采莼图 94
张京元文抄
九里松 95
韬光庵 95
上天竺 95
断桥 96
孤山 96
苏堤 96
湖心亭 96
石屋 97
烟霞寺 97
法相寺 97
龙井 98
倪元璐文抄
叙谑庵悔谑抄 99
祁止祥稿序 100
叙萧尔重盆园草 101
张宗子文抄
四书遇序 103
陶庵梦忆序 104
西湖梦寻序 105
夜航船序 106
一卷冰雪文后序 107
琅嬛诗集叙 108
岱志 109
海志 116
五异人传 124
自为墓志铭 134
跋寓山注二则 136
跋徐青藤小品画 136
金山夜戏 137
闵老子茶 137
湖心亭看雪 138
金山竞渡 139
姚简叔画 139
柳敬亭说书 140
彭天锡串戏 141
西湖七月半 141
庞公池 142
及时雨 143
龙山雪 144
张东谷好酒 144
阮圆海戏 145
明圣二湖 146
大佛头 146
冷泉亭 147
沈君烈文抄
考卷帜序 149
赠偶伯瑞序 150
云彦小草叙 151
赠高学师叙 151
祭震女文 152
祁世培文抄
寓山注小序 155
水明廊 157
让鸥池 157
踏香堤 157
小斜川 158
芙蓉渡 158
回波屿 158
妙赏亭 159
远阁 159
柳陌 160
金圣叹文抄
贯华堂古本水浒传序 161
水浒传序三 162
答王道树 166
与吴稽苍 167
与家文昌 167
与顾掌丸 168
与许青屿 168
答韩贯华 169
答沈匡来 169
与许祈年 170
答沈永令 170
李笠翁文抄
海棠 171
芙蕖 172
竹 173
柳 175
随时即景就事行乐之法 175
睡 176
坐 178
行 179
立 179
饮 180
谈 180
沐浴 181
听琴观棋 182
看花听鸟 182
蓄养禽鱼 183
浇灌竹木 184
廖柴舟文抄
小品自序 186
丁戌诗自序 187
选古人小品序 188
自题刻稿 188
自题竹籁小草 189
半幅亭试茗记 189
各家小传
三袁 钟谭 190
刘同人 于奕正 200
王季重 202
陈继儒 205
李流芳 206
张京元 207
倪元璐 208
张宗子 208
沈君烈 210
祁世培 211
金圣叹 212
李笠翁 215
廖柴舟 216
书目介绍 217
俞平伯跋 223
后记 227
后记二 230 插图和节选
薪火相传:中国现代文学的瑰宝与流变 (约1500字详细导读,不含《近代散文抄》内容) 本书旨在为读者构建一幅宏大而精微的中国近现代文学图景,聚焦于白话文运动兴起后,散文这一文体如何在中国社会剧变、思想碰撞的时代洪流中,承载民族精神,记录个体命运,并最终熔铸成影响深远的文学经典。我们试图穿透历史的迷雾,探寻那些奠定中国现代文学基石的伟大精神与艺术实践,为读者提供一条清晰而深刻的阅读路径。 第一部:萌芽与觉醒——新文化运动中的散文精神重塑(约400字) 中国近现代文学的起点,无疑是那场席卷全国的“打倒孔家店”的新文化运动。这场运动不仅是语言文字的革命,更是对传统国民性与思维方式的深刻反思与批判。在这一历史关口,散文作为最直接、最具表现力的文体,成为了思想启蒙的先锋。 早期白话文的探索是艰难而充满活力的。文学家们不再满足于传统书信、笔记的叙事模式,而是试图用更贴近生活、更富于个性的笔触,来表达对“新青年”的呼唤。胡适的“实验主义”散文,以其平实、理性的论述,倡导科学与民主,标志着中国散文开始走向注重逻辑与现实的现代视野。然而,真正将散文从“说理”提升到“抒情”高度的,是那些承载着深沉家国之痛的文字。 这一时期的散文,充满了对“国民劣根性”的深刻剖析与自我批判。如鲁迅的杂文,其犀利如匕首、投枪的笔法,不仅是政治批判的利器,更是现代知识分子良知不安的痛苦呐喊。他的文字中蕴含着一种近乎宗教般的悲悯与决绝,深刻影响了后世知识分子的写作伦理。同时,我们也必须关注那些在“五四”思潮中,开始关注底层民众、描摹城乡风貌的写作者,他们以朴素的文字,为后来的乡土文学奠定了最初的土壤。散文在此阶段,是思想的载体,是改造社会的工具,更是知识分子自我定位的试炼场。 第二部:时代的缩影——“京派”与“海派”的艺术分野(约450字) 进入三十年代,随着社会矛盾的加剧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国现代散文呈现出流派纷呈、风格迥异的繁荣景象。其中,以北京为中心的“京派”与以上海为代表的“海派”,构成了当时散文艺术的两大高峰,形成了鲜明的对话与张力。 “京派”(或称“新月派散文”的延续和发展)强调的是一种内敛、含蓄的文人气质。他们的作品往往立足于传统文人的审美趣味,追求语言的精纯、意境的悠远。老舍的散文,尤其在描绘北京的风土人情时,展现出一种热腾腾的市井烟火气与幽默感,他将北京的胡同、茶馆、吆喝声,用充满地方色彩的口语和细腻的观察力定格下来,使散文具有了极强的地域文化属性。沈从文的散文则是一股清泉,他以“湘西王孙”的视角,书写了对逝去田园牧歌式的纯真与美的留恋,他的文字澄澈、典雅,带着一种近乎哲学的忧伤,反思着现代化对人性美的侵蚀。京派的散文,注重的是“温情与敬意”,是对传统文脉的坚守与再发现。 相对而言,“海派”散文则更具都市的摩登感和前卫性。他们拥抱现代都市生活,语言更趋向于机智、讽刺与即兴的表达。这一时期的上海文坛,汇聚了大量活跃的文人,他们以报刊专栏为阵地,创作了大量“小品文”。这些作品篇幅短小,主题广泛,上至政治时评,下至饮食男女,无所不包,体现了现代城市生活的碎片化和快节奏。他们的叙事技巧更为灵活,常融合西方的幽默手法和犀利的讽刺,反映了都市人复杂、疏离的内心世界。海派的散文,是观察都市病、体验现代性的绝佳文本。 第三部:战争与坚守——文学的民族性与超越性(约400字) 抗日战争的爆发,将中国现代散文推向了又一个高潮。文学不再是纯粹的艺术探索,而必须承担起动员民众、鼓舞士气的历史使命。然而,优秀的战争题材散文,并非简单的口号宣传,而是通过个体经验的真实书写,折射出民族的集体苦难与不屈。 许多作家毅然西迁,在颠沛流离中完成了他们最动人的篇章。这些作品中,我们看到了闻一多在《红与黑》中对国家危亡的愤怒与呐喊,看到了知识分子在黑暗中对真理的执着追寻。散文的边界被拓宽,它既可以是记录沿途见闻的游记,也可以是深入思想的哲学沉思。 更重要的是,在战争的残酷映照下,一些作家开始超越具体的政治事件,回归到对“人”的本体关怀上来。他们探讨战争如何扭曲人性,如何在绝境中发现人性中的光辉。这种对人类普遍价值的挖掘,使得这一时期的优秀散文,至今仍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展现了中国现代文学在极端压力下的韧性与崇高。 第四部:承前启后——散文形态的多元发展(约250字) 随着解放战争的推进和新中国的建立,散文文体继续演变,吸收了新的社会现实和革命经验,并与传统的抒情、叙事传统进行了更深层次的融合。 在这一阶段,散文的社会功能被进一步强化,但艺术表达也并未停滞。许多作家开始探索将散文与回忆录、传记文学相结合,形成了具有史诗色彩的叙事散文。同时,在个体体验和美学追求上,散文继续保持着其“杂”与“活”的特性,为后来的非虚构写作和个人化的情感表达留下了广阔的空间。理解这一脉络,有助于我们把握中国近现代散文如何从对传统说教的反叛,走向对民族精神的深刻塑造,最终形成一个丰富、多元、充满生命力的文学谱系。 本书旨在梳理这些脉络,让读者在阅读现代经典时,不仅能欣赏其优美的文字,更能理解其背后所蕴含的时代精神与不朽的文学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实说,在拿起这本书之前,我对于“近代散文”这个范畴其实是抱持着一种略微疏离的态度,总觉得它离我们的现实生活有些遥远。但这本书的选材极具穿透力,它成功地将那些看似遥远的时代情感,转化成了当下我们依然可以感同身受的生命经验。比如,关于友谊的描写,那种历经风雨后的珍视与无奈,在今天依然能引起强烈共鸣;关于故乡的追忆,那种复杂的情感纠葛,也映射着现代人漂泊不定的心绪。它仿佛搭建了一座桥梁,连接了过去与现在,让我们意识到,人性的核心困惑和对美的追求,是跨越时代的恒定主题。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提供了文学的盛宴,更提供了理解自身、理解历史的一种有力工具。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最惊喜的,是它提供了一种重建“慢阅读”的可能。在这个快速消费、追求即时反馈的年代,我们的大脑习惯了碎片化的信息输入。然而,面对这些篇幅虽然不长,但意蕴深厚的文字时,我发现自己不得不放慢语速,去咀嚼那些复杂的句式和深藏的典故。它迫使我走出那种“扫视”的习惯,真正地去“沉浸”。起初,我还有点不适应这种节奏,但很快,我开始享受这种被“慢下来”的感觉。它让我的思绪不再是四处奔散的野马,而是能够沿着作者精心铺设的逻辑线索,一步步深入到文本的肌理之中。这种深度的参与,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让我重新审视了那些曾经被我匆匆略过的人生片段,为其赋予了新的理解和色彩。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次视觉上的享受。打开书的那一刻,那种厚实的纸张触感和油墨散发出的特有气味,立刻将我拉回到了一个更加宁静和有质感的阅读空间。封面设计没有采用花哨的现代元素,而是选择了那种沉稳、内敛的色调,搭配着古朴的字体,透着一股经得起时间考验的韵味。装帧的工艺也十分考究,书脊的锁线设计结实而优雅,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担心书页松散。内页的排版布局非常讲究留白,文字的疏密得当,使得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惫。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它让我深刻体会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实体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内容本身,更在于它所承载的那份对“阅读仪式感”的尊重与坚持。每一次捧起它,都像是在与过去的某个优雅的时代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让人心生敬意。

评分

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这批选篇的编排本身就充满了独到的见解。它并非简单地按照时间序列堆砌,而是似乎暗含着一条内在的主题脉络,引导着读者去发现不同时期散文风格的演变和传承。可以看到,早期的作品带着某种时代的烙印和激昂,而后期则逐渐回归到对个体生命体验的内省和对审美情趣的探求。这种精心的策划,使得整本书读起来像是一部流动的、有机的文学画廊。每一次翻到新的篇章,都像是在与一位不同的、但又共享着同一文化血脉的作家进行对话。这种对话不仅是文学层面的,更包含了对社会变迁、知识分子命运的深刻洞察,读来令人深思,倍感充实。

评分

阅读这些散文的体验,犹如品尝一坛陈年的老酒,初闻清冽,细品方觉回甘悠长。作者们对生活的观察入木三分,他们的笔触并非一味地渲染宏大叙事,而是巧妙地将视角聚焦于那些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比如,某篇描绘江南烟雨的片段,那种湿润的空气感、青石板上的反光,甚至连水汽弥漫中远山轮廓的模糊处理,都让人仿佛身临其境,闭上眼就能听见檐下滴水的节奏。这种功力,在于他们对语言的精准驾驭能力,每一个词语的选用都恰到好处,没有丝毫的冗余或矫饰。读到那些关于时间流逝、人事变迁的喟叹时,我常常会停下来,默默回想自己生命中相似的片段,那种共鸣是如此强烈,仿佛灵魂深处被轻轻拨动了一下。这是一种超越了时代局限的智慧与情感的投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