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勛初先生九十壽辰紀念文集(精裝) 莫礪鋒 中華書局 9787101131192

周勛初先生九十壽辰紀念文集(精裝) 莫礪鋒 中華書局 9787101131192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周勛初
  • 學術
  • 史學
  • 文化
  • 紀念集
  • 中華書局
  • 莫礪鋒
  • 九十壽辰
  • 精裝
  • 文獻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學人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131192
商品編碼:29975472033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 名:周勛初先生九十壽辰紀念文集(精裝)
作 者:
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804
版  次:
頁  數:0
ISBN :9787101131192
定價:280 元 本店價:226.8 元
摺扣:【81】 節省:53.2 元
分類:  →  
貨號:1748061
圖書簡介 《周勛初先生九十壽辰紀念文集》是為瞭給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榮譽資深教授周勛初先生(1929年4月11日生)九十華誕頌壽而編輯的論文集。共收文章53篇(包含前言後記),約記76萬字。文集內容豐富,涉及範圍廣,但都是學術文章。文章作者多為周先生及門弟子、後學,如徐有富(1943)錢南秀(1947)莫礪鋒(1949)陳書錄(1950)姚曼波(1950)嚴傑(1951)鄭傑文(1951)景凱鏇(1954)丁鼎(1955)鞏本棟(1955)等等。", 作者簡介 目   錄 插圖和節選
《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史論》 作者: 錢鍾書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ISBN: 9787100018149 --- 內容簡介: 《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史論》是當代著名學者錢鍾書先生曆時多年精心撰寫的一部鴻篇巨製,係統而深入地探討瞭中國文學批評史的發展脈絡與核心議題。全書以其博大精深的學識、嚴謹的邏輯和獨到的洞見,為讀者描繪瞭一幅氣勢恢宏的中國古代文論圖景。 本書並非簡單的史料羅列或人物傳記,而是緻力於挖掘曆代文論思想背後的時代精神與哲學根基。錢鍾書先生以其深厚的古典學養為基石,穿透浩如煙海的文獻迷霧,對先秦諸子、漢魏六朝、唐宋元明直至清代的文學批評思潮進行瞭精微的梳理與批判性的審視。 第一部分:緒論與先秦源流 開篇部分,作者首先界定瞭“文學批評”在中國文化語境中的特殊含義,指齣其與西方理論傳統的差異與互鑒之處。隨後,目光投嚮源頭——先秦時期的文學思想萌芽。錢先生細緻辨析瞭《詩經》的“風”、“雅”、“頌”之辨,以及《尚書》、《禮記》中關於文德、文教的論述。尤其對孔子“不慍不怨,何事”的文學態度,以及孟子“充實之謂美”的審美追求,進行瞭深入的文本解讀,揭示瞭早期批評注重倫理教化與內容充實的特點。 第二部分:漢魏六朝的典範與轉型 本書的重點之一在於漢魏六朝時期文學批評的重大轉型。作者詳盡考察瞭漢代經學對文學的製約與推崇,如“文以載道”思想的初步形成。進入魏晉,文學自覺意識的覺醒成為核心議題。 錢鍾書先生以其獨到的筆力,對“建安風骨”進行瞭細緻的剖析,並對曹丕《典論·論文》的劃時代意義給予瞭高度評價,認為其確立瞭文學的獨立地位。隨後的篇章聚焦於“玄學”與文學的交織。陸機“纔隱性”的理論,以及陸雲“不恨古人吾不見,恨不見古人所不見”的慨嘆,被置於時代背景下進行考察。 尤為精彩的是對六朝理論大傢如劉勰、鍾嶸的深入分析。《文心雕龍》被視為中國文論史上的裏程碑。錢先生並未止步於羅列其“體”、“勢”、“韻”、“味”等諸多範疇,而是探討瞭劉勰構建完整理論體係的良苦用心,以及他如何調和儒道思想。鍾嶸的《詩品》則被視為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品鑒”之作,作者著重分析瞭其“品第”標準中對“風流”與“自然”的推崇,以及對“上上”、“中中”諸品的具體評判邏輯。 第三部分:唐宋的意境與格律的爭鳴 唐代文學的繁榮催生瞭更為多元和精細的批評標準。本書詳細梳理瞭唐代詩論的流變,從“初唐四傑”對盛唐氣象的嚮往,到陳子昂“漢魏風骨”的復古呼聲。錢鍾書先生對“盛唐氣象”的界定,不拘泥於錶麵上的豪邁,而深入探究其背後對宇宙本體的關懷。 作者對“以詩為文”與“以文為詩”的爭論進行瞭精妙的梳理,指齣韓愈、柳宗元在古文運動中對詞句錘煉的貢獻。同時,書中對中晚唐以來的“境界說”進行瞭審視,探討瞭王維、孟浩然詩歌中“詩中有畫”的意境是如何被理論化的。 進入宋代,理學思想對文學的影響日益顯著。《詩話》的興盛標誌著批評重心從宏大理論嚮具體作品、個人感受的轉移。錢先生對蘇軾“論詩以禪”的獨特見解,以及黃庭堅的“點鐵成金”說進行瞭細緻入微的剖析。他特彆強調瞭宋人對“韻味”和“學力”的重視,認為這是宋代文論區彆於唐代的關鍵特徵。對“知人論世”這一批評方法的起源和演變,本書亦有獨到見解。 第四部分:元明清的流變與總結 元代文學批評雖不如唐宋輝煌,但仍有其承接之處,尤其體現在戲麯理論的發展上。本書簡要提及瞭元代雜劇理論傢對“聲腔”、“科道”的關注。 明代的文論則呈現齣復古與創新的交織。作者重點探討瞭“前後七子”的復古主張,並批判瞭其僵化的“格調說”。隨後,對李贄的童心說和公安派的“獨抒性靈”給予瞭高度評價,認為這是對僵化束縛的一種有力反抗,標誌著個體情感在文論中的地位得到提升。 清代文論則進入瞭一個更為細密和集中的階段。錢先生詳述瞭“格律派”與“性靈派”的持續論戰,以及王士禛“神韻說”的深遠影響。最後,本書通過對清代考據學對文學研究影響的考察,將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史的脈絡收束於近代轉型的前夜,為全書作瞭一個有力而富於思辨性的收尾。 學術價值與特點: 本書的顯著特點在於其貫穿始終的思辨性與批判精神。錢鍾書先生不僅是曆史的記錄者,更是思想的剖析者。他善於運用西方哲學、文學理論的視角,對中國傳統文論中的核心概念(如“意”、“氣”、“神”、“韻”)進行跨文化、跨時代的比較與審視,避免瞭傳統史論的窠臼。 其行文風格博贍而精準,引證旁徵博采,信手拈來皆是權威。書中對古代文獻的解讀,常常能洞見作者未曾言明的潛颱詞,揭示文本深處隱秘的邏輯關聯。全書結構嚴謹,邏輯清晰,是研究中國古代文論的奠基性著作,亦是每一位古典文學愛好者不可或缺的案頭必備之書。

用戶評價

評分

一提起“壽辰紀念文集”,我總會聯想到其中蘊含的復雜情感——既有對成就的肯定,也有對未來的期許。莫礪鋒先生作為編者,想必深知此中分寸的拿捏。我揣測,文集中的文章風格絕不會是清一色的歌功頌德,而是會呈現齣一種學術上的“求真務實”。真正的紀念,是延續和超越。因此,我更關注那些挑戰性更強、更具思辨深度的文章。這些文章也許會站在更高的理論高度,對周先生的某些核心觀點進行“商榷性的繼承”,即在肯定其曆史地位的同時,提齣新的視角或補充新的證據鏈。這種良性的學術互動,纔最能體現齣一位大師級人物的胸襟和其學術生命力的持久性,它證明瞭先生的學問是開放的、有生命力的對話場域,而非一座供人瞻仰的封閉紀念碑。

評分

中華書局的版本,自帶一種對傳統文化深厚底蘊的保證。我設想,如果周先生的研究領域與古典文獻、曆史考據或某一特定的人文社科分支相關,那麼這本集子的注釋和引文規範性必然是極高的標準。這類文集往往是研究特定學派或某一曆史時期學術風貌的第一手資料。我非常好奇,在這些紀念文章中,是否會有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關於先生在田野調查中的艱辛,或者是在古籍整理過程中發現的重大突破。這些細節,往往比宏大的理論綜述更能觸動人心,它們讓冰冷的學術成果“人性化”,讓我們看到一位學者在漫長治學道路上所付齣的心血與堅持,體會到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特有的堅韌品格。

評分

裝幀的講究,往往預示著內容編排的精細。我猜想,這部由中華書局這樣專業且嚴謹的齣版社付梓的作品,其內部的組織結構必然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或許文集會按照貢獻者的資曆、研究方嚮,甚至時間脈絡進行巧妙的劃分,使得讀者在閱讀時能夠清晰地感受到一條清晰的學術傳承鏈條。例如,可能會有一部分專門迴顧周先生早期在某一學科分支的開創性工作,接著是中年時期對理論體係的完善與構建,最後則是晚年對後學者的提攜與期許。這樣的編排,不僅是對先生一生的學術脈絡的梳理,更是對讀者進行係統性知識輸入的過程。我期待看到那些久負盛名的學者們,如何用他們最精湛的筆法,去描摹和贊頌周先生那高山仰止的學術形象,這無疑是一場學術盛宴的邀請函。

評分

這部厚重的文集擺在案頭,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其精裝的質感,紙張的觸感透露齣一種沉穩的曆史感,讓人不禁聯想到其中匯集的內容必然是分量十足的學問結晶。翻開扉頁,看到“周勛初先生九十壽辰紀念”的題簽,心中油然而生一股敬意。周先生作為學界的泰鬥,其學術生涯想必是篳路藍縷、碩果纍纍。我猜測這文集收錄的篇章,必然是不同時期、不同領域同仁們為紀念先生的治學精神和卓越貢獻而精心撰寫的,或許會有對先生某幾部裏程碑式著作的深入解讀,也可能包含一些對特定研究領域的前沿探索,這些探索的理論基石,可能正是源於周先生早年奠定的紮實學風。光是想象這份跨越代際、匯聚群賢的紀念意義,就足以讓人對閱讀過程充滿期待,希望能在這些文字中,窺見那個時代學者群體的風貌,以及他們如何薪火相傳地繼承和發揚傳統學術精神的路徑。

評分

從純粹的收藏角度來看,這樣一本由重量級學者群體獻禮的作品,其曆史價值和文獻價值是毋庸置疑的。即便不是直接從事周先生研究的領域,它也為我們提供瞭一個觀察特定時期中國人文社科研究前沿的絕佳窗口。我甚至可以想象,文集裏收錄的某一篇看似邊緣的研究,可能恰好觸及瞭當下我們正在關注的新課題,從而提供瞭迴溯源頭的綫索。好的文集,它的價值不在於某一篇的精彩,而在於其整體上構築瞭一個知識的“生態圈”。我期待能從中汲取營養,不僅是學識上的,更是在麵對復雜學術問題時,那種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對真理的執著追求,這纔是嚮一位九十高壽的智者所能錶達的最高敬意。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