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词话》《醒世姻缘传》《聊斋俚曲集》语言词典 徐复岭,王永超 上海辞书出版社

《金瓶梅词话》《醒世姻缘传》《聊斋俚曲集》语言词典 徐复岭,王永超 上海辞书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古典文学
  • 明清小说
  • 词话
  • 文学研究
  • 语言学
  • 方言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徐复岭
  • 王永超
  • 文学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学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ISBN:9787532649884
商品编码:29975231598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 名:《金瓶梅词话》《醒世姻缘传》《聊斋俚曲集》语言词典
作 者:
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4
版  次:
页  数:0
ISBN :9787532649884
定价:168 元 本店价:134.4 元
折扣:【80】 节省:33.6 元
分类:  →  
货号:1755378
图书简介 本词典收词语约16000条,包括词、词组、成语、熟语、习用格式以及谚语、歇后语等。所收条目均取自《金》《醒》《聊》三书。收词以明清时期日常生活中的口语词语为主。对于明清时期常见或特有而现在已不用或不常用的名物词和已产生转义或有特殊用法的人名、地名、官职名等,本词典酌加收录,以便帮助读者阅读和理解原著。每个条目的内容包括:标明词性、解释意义或用法、列举例证,有的条目还标出特殊读音、举出该词语的异体形式、指出该词语在现今方言中使用的区域范围。", 作者简介 徐复岭(1942— ),教授,先后毕业于曲阜师院(现曲阜师大)和北京语言学院(现北京语言大学)。曾在国内外大学从事汉语教学与研究40余年。主要研究领域为近现代汉语语法、词汇和词典编纂,共出版和发表专著十多部、论文百余篇。其中,研究《金瓶梅词话》《醒世姻缘传》《聊斋俚曲集》等书的语言近三十年,已出版或发表的前期相关研究成果有专著、辞书数部,相关论文数十篇,获得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两次、省教育厅优秀论文一等奖和优秀著作三等奖各一次。
王永超(1975— ),山东大学文学博士。山东省“十三五”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平台“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带头人,济宁学院中文系副系主任。学术论文散见于《中国语言学》(北京大学)、《民俗研究》(山东大学)、《诸子学刊》(华东师范大学)、《儒家文明论坛》(山东大学)、《长江学术》(武汉大学)等刊物。",
目   录 序(李行健)………………………………1-6
序(刘俊一)………………………………1-4
前言(徐复岭)……………………………1-6
凡例…………………………………………1-4
词目首字音序检字表………………………1-21
正文……………………………………… 1-955
附录……………………………………956-1021
一歇后语、谚语条目…………………… 956
二勘误条目………………………………1005
主要参考书目……………………… 1022-1029
词目首字笔画索引………………… 1030-1043
后记………………………………… 1044-1054 插图和节选
中国古典小说中的“世情”与“人情”:明清小说研究新论 图书名称:《世情入画,人情入微:明清小说中的社会百态与情感纠葛》 作者:[此处填写虚构作者姓名,例如:方景德] 出版社:[此处填写虚构出版社名称,例如:燕山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此处填写虚构出版日期,例如:2023年10月] ---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中国明清小说,特别是那些深刻描摹世俗生活、探究人性复杂性的作品。我们聚焦于晚明至清代中叶这一小说艺术成熟与爆发的黄金时期,试图揭示在时代变迁的宏大背景下,个体生命如何在礼教的束缚与欲望的驱动之间挣扎、如何在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构建自我认知与生存策略。全书结构清晰,分为“世情描摹的广度与深度”、“人情探究的层次与张力”、“语言艺术的创新与融合”三大板块,辅以大量文本细读与比较研究。 第一部分:世情描摹的广度与深度——晚明清初的社会全景图 本部分着重考察明清小说如何以前所未有的细致与广阔,构建了一个包罗万象的“世情”图景。我们不再满足于将此类小说简单归类为“风俗小说”或“人情小说”,而是尝试将其视为那个时代社会生态的百科全书。 首先,我们将讨论城市生活与商业精神的崛起。晚明商品经济的繁荣,催生了新兴市民阶层。小说中的大量场景——茶楼酒肆、青楼烟馆、牙行店铺——不再是简单背景,而是塑造人物命运的关键场域。例如,通过对特定商业术语、交易流程的描绘,我们可以看到市民阶层在财富积累与道德约束之间的微妙平衡。这种对“利”的关注,标志着小说叙事重心从传统士大夫的道德理想转向世俗功利的现实考量。 其次,我们深入探讨地域文化与风俗的细致入微的记录。小说的文本中蕴含着丰富的地域色彩和风土人情志。不同地区的生活习俗、方言土语、婚丧嫁娶的仪式感,都在文本中留下了清晰的印记。这种对地方性的强调,使得小说不再是脱离地域的抽象道德寓言,而是扎根于特定地理空间的人间烟火。研究者需要具备跨学科的视角,将小说文本与地方志、风俗志进行互证,以期还原出更立体的社会景观。 再者,本书关注权力结构与社会潜规则的揭示。世情小说往往通过对官场腐败、宗族压迫、婚姻买卖等现象的白描,揭示出在官方意识形态之下,民间社会运作的真实逻辑。这些“潜规则”的披露,体现了作者对社会不公的深刻洞察力与批判精神。例如,分析小说中人物如何巧妙周旋于官府、家族、江湖势力之间,正是理解清代社会运作机制的钥匙。 第二部分:人情探究的层次与张力——个体欲望与道德困境的交织 世情小说之所以能流传不衰,根本在于其对“人情”——即复杂、矛盾、难以名状的人类情感——的深刻挖掘。本部分将聚焦于个体心理的细微变化及其引发的伦理困境。 我们将重点分析“情欲”的解放与压抑。晚明以来,以个性解放为思潮,小说对男女情爱、情欲表达的态度日趋开放。然而,这种开放并非无节制的宣泄,而是常常伴随着强烈的道德焦虑。我们在解读人物的爱恋、嫉妒、背叛时,必须将其置于严格的宗法社会框架内,考察情欲如何与名节、伦理产生尖锐的冲突,从而形成文本内在的张力。这种对欲望复杂性的描摹,远超出了早期才子佳人小说中的浪漫化处理。 接着,本书探讨家庭内部的权力动态与情感博弈。在以父权为核心的家庭结构中,女性角色的抗争与顺从构成了重要的叙事线索。我们分析了媳妇、妻妾、老母等不同身份的女性,如何在有限的生存空间内运用智慧、权谋乃至情感操控,争取自身的生存利益与情感满足。这要求我们超越简单的“贤妻良母”或“红颜祸水”的二元对立,进入到对复杂人际关系中权力平衡的细致观察。 此外,我们深入考察友谊、忠义与背叛的情感光谱。不同于民间传说中对忠义的脸谱化赞美,世情小说中的“义气”往往是脆弱的、可交易的。对朋友的信赖如何在利益冲突面前瞬间瓦解,对旧主的忠诚在现实压力下如何被消解,这些对人性幽微之处的捕捉,构成了小说深刻的现实主义底色。 第三部分:语言艺术的创新与融合——叙事策略与文体风格的革新 明清小说在语言和叙事技巧上的创新,是支撑其世情描摹和人情探究的基石。本部分将从语言学的角度,审视这些作品如何通过语言的“俗化”与“精炼”实现艺术上的飞跃。 首先,是白话叙事的成熟与口语化。相较于前代的文言与半文半白,明清世情小说在口语化表达上达到了新的高峰。这种语言的“活泼性”使得人物对话更具现场感,更贴近不同社会阶层的实际语境。我们分析了作者如何运用方言、俚语、俗语来标记人物的身份、教养和心性,实现“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效果。 其次,是叙事视角的多元化与介入性。小说的叙述者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道德仲裁者,而往往是或嘲讽、或同情、或迷惘的“在场者”。这种叙事视角的摇摆和模糊,使得读者在面对小说中的道德灰色地带时,更容易产生共鸣,也更难进行简单的价值判断。我们探讨了插科打诨、穿插评论、甚至是自我辩解等叙事策略对文本意义的丰富作用。 最后,本书将讨论文学体裁的融合与超越。明清小说往往不是单一文体的纯粹体现,而是将诗词歌赋、戏曲表演、民间传说等多种艺术形式巧妙地熔铸一炉。这种跨文体的借鉴与整合,极大地丰富了小说的表现力,使其能够更为全面和立体地反映那个时代的文化样貌。通过对这些语言和叙事手法的系统梳理,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明清世情小说是如何通过形式上的革新,达成了对社会与人情深刻的表达。 结语:历史的镜鉴与未来的视野 本书的最终目的,在于将明清小说置于更广阔的文化史与社会史的视野中加以审视。它们不仅是文学遗产,更是研究晚期封建社会转型期民众心理、商业伦理、家庭制度变迁的珍贵史料。通过对这些经典文本的重读与深挖,我们希望能够为当下的文化研究提供一双能够穿透表象、直抵人心的洞察之眼。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这些文学瑰宝,我个人认为,最好的阅读方式或许是带着一种敬畏和探索的精神。它们不像是快餐读物,可以一口气消费掉;它们更像是一坛陈年的老酒,需要时间去慢慢品味,才能体会出其复杂的后味。我发现,不同的人生阶段去阅读同一本书,收获的感触是截然不同的。年轻时或许只关注了表面的情节和爱恨情仇,但现在再读,更能体会到字里行间蕴含的哲学思辨和社会批判。那些关于欲望、宿命和道德困境的探讨,随着阅历的增加,变得愈发清晰和沉重。这种能够与读者共同成长的书籍,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不朽之作。每一次重读,都像是一次对自我灵魂的重新审视与拷问。

评分

这批老书的语言风格真是耐人寻味,每一个词汇的选取都带着一股子老派的韵味,即便是经过了现代排版和校对,那种古雅的气息也丝毫未减。我感觉自己像是在啃一块陈年的老肉,初尝可能觉得有些晦涩,但细细咀嚼,才能品出其中醇厚的滋味和丰富的层次感。尤其是一些描绘心理活动的段落,笔法细腻得让人心惊,那种不直接点明,却将人物的挣扎和矛盾通过动作、对话巧妙地烘托出来的技巧,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例。现在的写作,似乎太追求直白和效率,反而失去了这种含蓄蕴藉的美感。要真正理解这些文字,可能还需要借助一些工具书或者背景资料,但这番“探宝”的过程本身,也构成了阅读乐趣的一部分。每一次查阅和理解,都像是为自己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看到了更多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风景。

评分

说实在的,阅读这些经典作品,最大的挑战之一可能就在于其庞杂的叙事结构和大量的次要人物。有时候,读着读着就容易迷失在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网中。但这又恰恰是这些作品的迷人之处——它构建了一个极其真实的、有血有肉的社会生态。每一个看似不重要的角色,都有其存在的逻辑和功能,共同编织成一张巨大的生活网。我特别留意了作者是如何处理时间流逝和空间转换的,那种行云流水般的过渡,丝毫没有现代小说中常见的生硬转场感。它们自然地融入故事情节,让读者几乎感觉不到时间的跳跃,而是身处于一个持续的、绵延的生命流程之中。这种对“场面感”的掌控,着实令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评分

最近沉迷于一些古典名著的再阅读,发现不少老书在细节的考证和人物的刻画上有着现代作品难以企及的深度。比如,我最近读的某几部作品,那种对世情人性的洞察,简直让人拍案叫绝。作者寥寥数语,就能勾勒出一个鲜活的、复杂的人物的精神世界。我尤其欣赏其中对社会风俗和市井百态的描摹,那些看似闲笔的地方,其实处处藏着时代的缩影和作者的用心良苦。读着这些文字,仿佛能闻到旧时酒肆的烟火气,听到街头巷尾的市井喧哗。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远非走马观花的浏览所能比拟。每次合上书卷,总会留下一些难以言喻的怅惘,思考那些故事里人物的命运,也反思我们自身所处的境遇。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才是阅读这些经典真正的魅力所在吧。

评分

最近重温的这几部作品,其叙事节奏的把握堪称一绝。它不像现代小说那样急于抛出核心冲突,而是采取了一种缓慢、甚至有些拖沓的铺垫方式。起初可能会让人感到不耐烦,但一旦进入那种节奏,就会被它牢牢吸住。所有的冲突和高潮,都是在看似平静的日常琐碎中慢慢酝酿发酵出来的,等到爆发之时,那种力量是压倒性的,也是必然的。这种“大音希声”的叙事哲学,让我开始反思如今流行文化中对“爽点”的过度追求。真正的文学震撼,往往来自于对生活本质的深刻体悟,而不是廉价的感官刺激。细品之下,会发现作者的笔触是极其克制的,每一个高潮点的渲染都恰到好处,绝不滥用情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