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成语故事 吕伯攸 人民文学出版社 9787020135691

中华成语故事 吕伯攸 人民文学出版社 978702013569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成语
  • 中华成语
  • 故事
  • 吕伯攸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语言文字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学
  • 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学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35691
商品编码:29975772200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 名:中华成语故事
作 者:
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3
版  次:1版1次
页  数:264
ISBN :9787020135691
定价:39 元 本店价:31.2 元
折扣:【80】 节省:7.8 元
分类:  →  
货号:1755075
图书简介 本书是一本成语故事书,共收六十一个成语故事。书中每一则成语故事,都由“故事”“故事注解”“成语释义”“用法举例”四个部分组成。“用法举例”分为对话用法举例和叙述用法举例,融入了民国社会生活百态,饱含趣味。本书还将每个成语都标明了出处。", 作者简介 吕伯攸,现代著名作家、编辑、诗人,是弘一法师李叔同的学生。民国时期任中华书局编辑,编辑创作的作品多为通俗读物和儿童文学,深受读者喜爱。", 目   录 五十步笑百步
滥竽充数
味同嚼蜡
鸡鸣狗盗
唾面自干
狐假虎威
竹篮打水
自相矛盾
螳臂当车
南柯一梦
庸人自扰
愚公移山
哑巴梦见了妈
毛遂自荐
唇亡齿寒
漆身吞炭
江郎才尽
千金买骨
掩耳盗钟
煮豆燃萁
画蛇添足
黔驴之技
衔环结草
图穷匕见
倒屣相迎
一鼓作气
四面楚歌
退避三舍
鹬蚌相争
嗜痂之癖
买椟还珠
大义灭亲
望梅止渴
草木皆兵
画龙点睛
班门弄斧
守株待兔
请君入瓮
摆空城计
指鹿为马
伯道之忧
杞人忧天
水中捞月
东施效颦
破釜沉舟
助纣为虐
负荆请罪
曲突徙薪
病入膏肓
蜀犬吠日
揠苗助长
杯弓蛇影
塞翁失马
扣槃扪烛
临渴掘井
卧薪尝胆
顽石点头
刻舟求剑
曾参杀人
逼上梁山
一鸣惊人", 插图和节选
《华夏诗词鉴赏与创作指南》 书籍简介 本书是一部全面、深入的中国古典诗词鉴赏与创作的工具书与学习指南。它旨在引导读者跨越时空的界限,领略唐诗、宋词乃至先秦诗歌的博大精深,并提供一套系统化的诗词格律、意象分析与创作实践方法。全书结构严谨,内容翔实,不仅适合古典文学爱好者深入研究,也为初学者提供了一条清晰而富有启发性的入门路径。 第一部分:诗词的源流与时代精神 本部分将追溯中国诗歌的起源,从《诗经》的质朴与现实主义精神,到《楚辞》的浪漫与骚丽,勾勒出中国文学早期两大源头的不同风貌。重点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迁如何深刻地影响了诗歌的主题与形式。 随后,我们将进入汉魏六朝时期。这一阶段,乐府诗的民间性与建安风骨的慷慨悲凉形成鲜明对比。魏晋玄学的兴起对诗歌产生了重要影响,陶渊明田园诗的出现标志着个体精神追求的觉醒。六朝宫体诗的细腻与雕琢,也为后来的格律诗发展积累了必要的技巧基础。 唐代:格律的成熟与气象万千 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巅峰。本部分将详细解析唐诗的演进脉络: 初唐: 宫廷气息与初显的格律规范。 盛唐: 磅礴大气的代表。我们将集中分析李白(浪漫主义的巅峰)与杜甫(集大成的现实主义巨匠)的艺术成就。对李白的豪放飘逸、对仗的自然运用,以及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对社会民生的深刻关怀进行细致的文本解读。此外,对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派的审美趣味也有深入剖析。 中唐与晚唐: 韩愈、柳宗元的新古文运动对诗歌形式的冲击,以及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对通俗性的追求。晚唐的李商隐与杜牧,则将诗歌推向了唯美主义与含蓄的极致。 宋代:词的兴盛与意境的拓展 宋代文学的主流转向了词。本部分将阐述词从“艳科小令”发展为可以承载宏大叙事的“长短句”的过程。 婉约派: 以柳永、李清照为代表,探讨词在描绘闺怨、离愁、个人情怀上的细腻入微,以及对铺叙手法的运用。 豪放派: 以苏轼为集大成者,分析苏轼如何突破词的传统题材限制,将诗的哲理思辨和阔大胸襟引入词中,开创了新的境界。辛弃疾在承袭苏轼的基础上,如何以饱含爱国热情和激昂情感的笔触,使豪放词达到新的高度。 第二部分:诗词的鉴赏技法 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技术操作指南,旨在教授读者如何“读懂”诗词的深层含义和艺术构造。 一、 意象的构建与解读: 分析中国诗词中最常见和重要的意象群: 时间意象: 晨、昏、月、夜的象征意义。 自然意象: 山、水、风、雨、霜、雪在不同诗人心中的情感投射。 物象意象: 鸿雁(信息与思念)、杨柳(惜别)、杜鹃(悲啼)等经典符号的文化内涵。 二、 艺术手法的剖析: 系统梳理诗词创作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并结合具体范例: 比喻与象征: 探讨如何从字面意义上升到抽象哲理。 对仗与粘对: 区分句子的工整与意境的自然融合。 用典与互文: 阐释典故在压缩信息、增强文化厚度上的作用。 虚实相生: 讲解诗人如何通过虚景的描绘来反衬实景的情感重量,如李商隐诗中对“无题”意境的营造。 三、 格律基础与音韵之美: 对于初学者,本部分提供了简洁明了的入门介绍: 近体诗(律诗、绝句): 讲解平仄、对仗、押韵的基本规则,以及首句入韵、拗救等特殊情况的辨析。 词牌的曲律: 简要介绍词牌名与词谱(如平仄格式、句式长短)的对应关系,使读者在阅读时能感知到音律的抑扬顿挫。 第三部分:诗词的自我创作实践 本部分从理论指导转向实际操作,提供一套循序渐进的创作训练体系。 1. 选题与立意: 如何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出具有文学价值的“诗眼”。强调“真情实感”是创作的根基,避免空洞的辞藻堆砌。 2. 继承与创新: 学习前人经典句式的布局与气势,但鼓励在具体表达上寻找个人独特的视角。例如,如何用现代的眼光审视古典的主题(如友谊、故乡、自然)。 3. 模仿与化用: 介绍如何通过抄录、背诵优秀的篇章,将其结构和韵味内化。选取若干名篇,进行“解构式”模仿练习,将原诗的骨架用于新内容的填充。 4. 创作流程与修改: 从起草到定稿的完整过程。重点强调反复推敲炼字、炼句的重要性,特别是如何调整词序以达到最佳的音乐感和节奏感。 结语:古典文学的当代价值 本书最后将探讨诗词艺术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古典诗词不仅是历史的遗存,更是塑造民族审美情趣、锤炼语言表达能力的宝贵资源。通过学习诗词,读者可以提升对语言的敏感度,深化对人生命运的理解,从而使现代生活更具诗意和深度。本书旨在让读者真正做到“上手”鉴赏,并能“动笔”创作,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积极传承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知识密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了我最初的预期,这让我感到非常惊喜。我原本以为它会集中于某一特定时期的典故,但实际内容却展现出了一个极其宏大且包罗万象的文化图景。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了成语及其出处,更重要的是,它巧妙地将这些语言精华融入了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复杂的人情世故之中进行解读。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进行一次深度的时间旅行,去探究那些古人是如何思考、如何决策,又是如何将生活中的智慧凝练成短短数字的。更妙的是,作者在处理那些具有争议性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时,展现出了令人赞叹的客观与克制,既不美化,也不过度批判,只是冷静地呈现事实,并引导读者自行思考其背后的深层含义。这种知识与人文关怀的完美平衡,使得这本书的价值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评分

我这次阅读的体验,很大程度上被书中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腔调所深深吸引住了。作者的文字功底极为扎实,他没有采用那种生硬的、教科书式的说教口吻,而是像一位慈祥的长辈,坐在你身边,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将那些历史的烟云和人物的命运缓缓铺陈开来。尤其是在描绘那些关键的转折点时,笔触细腻入微,情感的递进处理得非常自然,让人读起来丝毫没有隔阂感,仿佛自己就是那个时代的旁观者。这种叙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即便是对传统文化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轻松领略到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每当我读完一个故事,总能感觉到一股暖流涌上心头,那种穿越时空的共鸣感,是很多同类书籍难以企及的。我敢说,这种文学性的表达,是这本书区别于其他同类读物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评分

最让我感到欣慰的是,这本书在现代社会中的适用性和启发性。成语虽然源自古代,但它们所蕴含的人性洞察和处世之道,在今天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阅读这些故事,就像是给自己安装了一套高效率的“情商升级包”。它教会我如何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看清本质,如何在逆境中保持坚韧,以及如何更精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我发现自己开始不自觉地在日常交流中运用更精准、更有力量的语言,这极大地提升了我沟通的效率和说服力。这本书不是让你被动地接收知识,而是激励你主动地思考如何将古人的智慧内化为自身的能力。它真正做到了古为今用,让传统文化不再是束之高阁的陈旧文字,而是随时可以调用的生活智慧指南。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对未来行为的潜移默化影响。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里就感觉沉甸甸的,很有分量感。封面采用的插画风格非常典雅,那种古典的韵味和现代设计的巧妙结合,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纸张的质地也相当考究,触感细腻,油墨印刷的清晰度极高,即便是最小的字体也能看得清清楚楚,这对于阅读体验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加分项。我尤其欣赏出版社在细节上的用心,比如书脊的烫金处理,在灯光下微微闪烁,透露出一种低调的奢华感。内页的排版布局也十分合理,行距和字间距拿捏得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而且,这本书的整体开本大小非常适中,无论是放在书架上陈列,还是随身携带翻阅,都显得既大气又不失便携性。从这个角度来看,它绝对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阅读材料,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我几乎可以想象,未来很多年,这本书都会是我书架上最引人注目的一本书籍之一,它的实体品质足以经受时间的考验。

评分

从一个资深阅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编校质量体现了人民文学出版社一贯的严谨作风,几乎挑不出什么硬伤。我特意对比了几处涉及历史时间点和地理位置的描述,无论是引用的史料还是细节的考证,都显示出编纂团队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尤其是注释和索引的部分,处理得非常专业和人性化。对于一些生僻的词汇或典故的来源,都有清晰的标注,使得阅读过程中的好奇心能够立刻得到满足,不用频繁地停下来查阅外部资料。这种细致入微的校对工作,确保了内容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这对于一本承载着民族文化精髓的书籍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基石。我曾遇到过一些版本在引用时出现年代混淆的低级错误,但在这本书中,我没有发现任何此类令人尴尬的疏漏,这充分体现了出版社对学术质量的尊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