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之變(精裝) 葛劍雄 九州齣版社 9787510864704

古今之變(精裝) 葛劍雄 九州齣版社 9787510864704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曆史
  • 通史
  • 中國曆史
  • 曆史文化
  • 文化史
  • 葛劍雄
  • 九州齣版社
  • 古今之變
  • 曆史變遷
  • 社會發展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學人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九州齣版社
ISBN:9787510864704
商品編碼:29975618249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 名:古今之變(精裝)
作 者:
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803
版  次:
頁  數:0
ISBN :9787510864704
定價:49.8 元 本店價:37.35 元
摺扣:【75】 節省:12.45 元
分類:  →  
貨號:1738499
圖書簡介 本書是葛劍雄先生的曆史隨筆集。作者立足當下,審視古代王朝疆界、都城和行政區劃的形成與變遷,探尋地理與環境的演化,縱論傳統節日與文化傳承、文化遺産與旅遊發展,思考移民與文化、社會與自然的關係,以其專業的視角,呈現曆史滄桑、古今之變。", 作者簡介 葛劍雄,祖籍浙江紹興,1945年12月齣生於浙江吳興縣南潯鎮。1965年成為中學教師,1978年考入復旦大學,師從譚其驤教授,獲得曆史學碩士及博士學位,留校工作。1996-2007年任中國曆史地理研究所所長,2007-2014年任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現為復旦大學資深教授、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曆史學部委員、上海市曆史學會副會長、“未來地球計劃”中國委員會委員、上海市政府參事、全國政協常委。", 目   錄 第一章 疆域與版圖
世界史中的中國——中國與世界
中國的形成
從天下到世界
中國與世界

大一統王朝疆界的形成與變遷:秦漢唐元清
六閤歸一統:秦朝的疆域
大風揚四海:西漢的疆域
“中興”和動蕩:東漢的疆界變遷
舟車萬裏同:唐前期疆域圖
四海混一,遠逾漢唐:元朝疆域的形成
空前的疆域,空前的統一:清朝的疆域

王朝都城
唐朝的長安和洛陽
大汗之城,中國首都:大都

行政區劃與曆史疆域
尊重曆史,立足現實
對中國曆史疆域的敘述應該嚴格按照曆史事實

地圖淺談
古地圖何以絕跡
地圖是誰用的
中國在地圖上的位置
來自外國的製圖知識

第二章 地理與環境
從古至今的都市
中國遷都:曆史與現實,需要與可能
南北分界標誌:意義和現實
更改地名之憂
撤市(縣)建區的另一麵
中國的城市在哪裏
區是城市嗎
你是哪裏人

環境變遷
從曆史地理看環境變遷
全球變暖與環境
由自然災難想到的
北極可遊否
由北極想到南極
民勤會成為第二個羅布泊嗎

第三章 節日與傳承
傳統節日與法定假日
傳統節日要有新的內容纔會有生命力
增列傳統節日為法定假日應積極而慎重

從過“年”到保衛“春節”
從“年”到“春節”
春節,保衛什麼,如何保衛?

清明節、端午節與中鞦節
如果清明節成為國定假
端午節:傳統與現實
節日的創新和創新節日:我們如何過中鞦

第四章 遺跡與旅遊
文化遺産的保護及其利用、改造與普及
為什麼要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
改造、利用、普及不能代替保護
真正的遺産是無法普及的
文化遺産靠大傢保護,也靠大傢創造

量力申遺與實事求是
申報世界文化遺産應該量力而行
申遺過程中也應提倡實事求是的作風

五嶽的來曆

大運河的“恢復”與長城的修復
遺産應保護,“恢復”須慎重
這也是曆史的一部分:被刻畫損壞的長城磚不必修復

圓明園的管理及其曆史
圓明園該由誰管
圓明園之爭,曆史不能缺席

江南園林本姓私

水下古城的“發現”與宏泰坊的去留
莫名其妙的炒作:所謂韆島湖水下古城的“發現”
宏泰坊的去留:曆史、文化與旅遊的綜閤思考

保護老房子與古橋的命運
保護老房子為什麼那麼不容易
古橋的命運

開放老建築與名人故居的利用
世界博物館日開放老建築的意義
關鍵在於閤法、適度、規範:鬍雪岩故居能否開餐飲

南京曆史文化的流失與建設

傳統工藝和能工巧匠留得住嗎?
傳統工藝和能工巧匠留得住嗎?
蘇州手藝的奧秘

第五章 移民與文化
移民與區域文化
盤庚遷殷,國都奠定
自古長安不易居
上海、廣州移民文化
移民的前景與隱憂
以上海的高度“看”深圳
“闖關東”的來曆和貢獻
移民史研究視角下的綏遠地區移民

文化掠影
文化遺産是什麼
文物保護和發掘
積極探索,慎言“改寫”
光緒死因的確定:曆史介於科學與人文之間
為什麼隻有“四大美女”
上海年景的變遷
看“影響世界的十本書”的不同迴答

第六章 社會與自然
有牆無牆皆為院
改善西部自然環境
荒原永恒的魅力
也談“何時有瞭沙塵暴”
發展型移民的偉力
唐山地震三十年", 插圖和節選
《江山萬裏:中國曆史的地理脈絡與人文變遷》 作者:李文濤 著 齣版社:華夏文源齣版社 ISBN:9787509288129 定價:128.00 元 --- 內容簡介: 《江山萬裏:中國曆史的地理脈絡與人文變遷》並非一部傳統的編年史,而是一次深入肌理的地理學視野下的曆史重構。本書旨在探索中國曆史進程中,地理環境如何作為一種強大的、沉默的塑造力量,深刻影響瞭王朝的興衰、民族的融閤、經濟的格局乃至思想的流變。作者李文濤,一位資深的地理曆史學傢,以其深厚的學術功底和細膩的筆觸,帶領讀者跨越數韆年的時光隧道,觀察山川河流如何刻畫齣中國的命運。 全書共分為六個部分,邏輯層層遞進,從宏觀的自然屏障到微觀的區域文化,勾勒齣一幅動態演化的曆史地理圖景。 第一部分:龍脈與屏障——塑造早期中國的自然形塑 本部分著重探討瞭史前至秦漢時期,地理因素如何奠定瞭中華文明的初始形態。黃河與長江,這兩條偉大的母親河,不僅提供瞭生存的土壤,也設定瞭南北文明交流與衝突的基本範式。作者細緻分析瞭太行山脈、秦嶺、以及廣袤的草原與沙漠地帶,如何構築起早期王朝的防禦體係與擴張邊界。特彆地,對於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與農耕文明的脆弱性進行瞭深入的剖析,揭示瞭“治水”如何在思想上催生瞭中央集權的必要性。 文中詳細考察瞭早期水利工程,如都江堰的修建,如何通過技術乾預,重塑瞭特定區域的社會結構和財富分配模式。同時,書中對長城沿綫的“農牧交錯帶”進行瞭長篇論述,闡釋瞭這一模糊地帶作為軍事緩衝帶和文化交流熔爐的復雜角色,而非僅僅是一條單純的軍事防綫。 第二部分:大運河的血脈——權力、漕運與南北經濟的耦閤 隋唐以後,隨著人口重心和經濟中心的南移,大運河係統的構建成為維係帝國統一的關鍵命脈。本書將大運河視為一個龐大的人工地理係統,分析瞭其在政治、經濟和軍事上的多重功能。作者不再將運河視為簡單的交通設施,而是將其置於“資源調配網絡”的核心進行考察。 通過對漕運路綫、港口城市(如揚州、杭州)的興衰對比,展示瞭水路運輸對中央財政穩定性的決定性影響。當運河淤塞或因政治動蕩而中斷時,南北的經濟失衡如何迅速導緻政治離心力增強,是本部分探討的重點。同時,書中也涉及瞭運河沿綫地方文化的滲透與融閤,北方文化如何通過物資流動,在江南地區留下印記。 第三部分:山海之間——海洋意識的覺醒與陸地邊疆的拓展 本書跳脫齣傳統的“中原中心論”,將目光投嚮瞭廣闊的邊疆地帶,特彆是西南夷、嶺南以及東北亞。作者探討瞭古代中國在麵對不同地理環境下的治理策略的差異性。對於西南山區,分析瞭“羈縻”政策背後的地形約束和交通難度。 在論及宋元時期的海貿時,作者引入瞭氣候變率對海上絲綢之路的影響,並考察瞭沿海地區的聚落形態如何從防禦性港口轉變為貿易中心。書中對明代鄭和下西洋的地理背景進行瞭重新解讀,指齣其背後隱含的地理認知與技術實力,以及這種“海洋姿態”的短暫性與陸權思想的長期主導之間的張力。 第四部分:氣候變遷與王朝興替的地理學證據 這一部分是本書最具跨學科色彩的章節。作者引入瞭古氣候學、樹木年輪學等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將氣候波動與具體的曆史事件聯係起來。例如,探討瞭特定曆史時期(如唐末、元末)的長期乾旱或洪澇,如何與農民起義的爆發在地理空間上高度重閤。 書中構建瞭“氣候壓力指數”的概念,用於衡量不同區域在特定氣候衝擊下的社會承受能力。通過對曆史文獻中關於災荒、瘟疫的地理記錄的交叉比對,作者論證瞭氣候變化並非簡單的曆史背景噪音,而是驅動社會結構調整的內生性力量。 第五部分:城市形態與聚落的地理邏輯 不同於側重於政治史的城市研究,本書將城市視為適應特定地理環境的“人造生態係統”。從西安的棋盤式規劃到蘇州的依水布局,每一座重要城市的選址、布局和規模,都體現瞭對水資源、防禦要地和農耕腹地的精妙計算。 作者詳細比較瞭都城選址的變遷邏輯:從早期側重於對遊牧民族的防禦性選址(如長安),到中期傾嚮於漕運便利與經濟輻射(如汴梁),再到晚期兼顧政治安全與資源保障(如北京)。城市內部的裏坊製度、商業區劃,也被視為是對有限地理資源的組織化管理。 第六部分:人地關係的動態演化與現代轉型 在收尾部分,作者將視角拉迴近現代,探討瞭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對傳統地理格局的顛覆。鐵路的修建、礦産資源的開發,如何重新定義瞭區域的戰略價值,使得原本偏遠的地區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書中反思瞭現代國傢建設中“均質化”的地理規劃與地方特色之間的矛盾,強調瞭地域文化與獨特自然環境的不可磨滅的聯係。最終,本書呼籲,理解中國的曆史,必須迴到其廣袤而復雜的地理空間中去尋找答案。 本書特色: 《江山萬裏》拒絕孤立地看待曆史事件,它通過地理學的透鏡,將曆史的敘事從“誰做瞭什麼”拓展到“在哪裏發生,為什麼會在這裏發生”。全書配有大量由作者手繪的、兼具學術性與藝術性的地理測繪圖和曆史聚落演變示意圖,使得復雜的地理概念得以直觀呈現。它為曆史學、地理學乃至區域研究的讀者提供瞭一個理解中國曆史深度、廣度和復雜性的全新框架。這是一部關於“地脈”如何塑造“國運”的恢弘之作。

用戶評價

評分

坦白說,閱讀這樣一部厚重的著作,我原本預期會是一場艱苦的“學術跋涉”,但實際體驗卻是一場意料之外的愉悅旅程。這或許要歸功於作者對敘事節奏的精準把握。他懂得何時該深入細緻地描摹一個關鍵的曆史細節,渲染齣當時的氛圍和人物的掙紮;又懂得何時該迅速拉高視野,進行宏觀的總結和歸納,提煉齣變遷的本質規律。這種張弛有度的敘事節奏,讓讀者始終保持著足夠的閱讀動力,不會感到疲乏。即使是涉及一些比較枯燥的製度變遷分析,作者也能將其融入到生動的曆史場景中,使得理論不再是冰冷的公式,而是鮮活的事件驅動力。這本書成功地將深刻的洞察力與引人入勝的故事性完美融閤,實屬難得,值得嚮所有對深度思考感興趣的朋友鄭重推薦。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的太絕瞭,光是捧在手裏就能感受到一種沉甸甸的曆史厚重感。封麵那種素雅又不失大氣的風格,很符閤書名透露齣的那種對時代變遷的深刻洞察力。我特彆喜歡它用的紙張質感,拿在手上閱讀時,指尖觸碰到的那種微磨砂的觸感,讓人感覺非常舒服,仿佛每一個字都經過瞭時間的打磨。而且裝幀的工藝看得齣是下瞭不少功夫的,書脊的縫閤處理得非常精巧,即便是經常翻閱,也完全不用擔心會鬆散。這種對細節的執著,讓我覺得作者和齣版社對這本書的投入不僅僅是文字內容本身,更是一種對閱讀體驗的整體尊重。精裝版的質感,讓它擺在書架上也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綫,每次看到它,都會激發我去更認真地閱讀其中的篇章。總而言之,從外在來看,這本書已經超越瞭一般書籍的範疇,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這極大地提升瞭我閱讀的儀式感和期待值。

評分

這本書對於理解當代社會格局的形成機製,提供瞭非常深刻的啓發。很多當下睏擾我們的社會現象、文化衝突或者經濟模式的根源,都能在書中追溯到那些關鍵的曆史“變局”之中。它讓我明白,今天的“常態”其實是無數次試錯、調整和偶然性疊加的結果。特彆是作者對不同文明在曆史轉摺期所做齣的不同選擇的對比分析,非常發人深省。這種橫嚮和縱嚮的對照,使得曆史不僅僅是過去的故事,而是正在進行時的一種注釋。對於一個身處快速變化時代的人來說,能夠通過曆史的鏡子來審視我們所處的時代坐標,是極其必要的清醒劑。這本書提供的分析框架,讓我對未來趨勢的判斷也多瞭一份基於曆史經驗的審慎和理性。

評分

我最近在尋找那種能夠跳齣傳統敘事框架,用全新的視角來審視曆史進程的著作,而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是如此。它沒有陷入那種簡單的綫性發展史觀,而是像一個高明的棋手,在棋盤上布局著不同時代相互交織、相互影響的復雜網絡。閱讀過程中,我驚喜地發現作者總能在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事件之間,建立起一種令人拍案叫絕的內在聯係,這種洞察力不是靠堆砌史料就能達到的,而是需要極高的思想穿透力和宏觀駕馭能力。它讓我開始重新思考很多過去被視為理所當然的曆史轉摺點,那些“變”是如何在潛移默化中完成的,背後的驅動力究竟是製度的慣性還是社會思潮的湧動。這種思維的激蕩,遠比單純瞭解曆史事件本身更有價值,它提供的不是答案,而是更高級的提問方式。

評分

這本書的文字功底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示範。敘事流暢自然,但絕不意味著膚淺,而是那種大巧若拙的境界。作者在處理復雜史實時,能做到繁而不亂,即便涉及多個領域、跨越漫長的時間段,筆法依然保持著一種令人安心的清晰度。我特彆欣賞它在引用和論證上的嚴謹態度,每一個觀點似乎都有堅實的史料作為支撐,但又不至於讓讀者被冗長的引文淹沒,學術性和可讀性達到瞭一個極佳的平衡點。閱讀起來,就像是跟隨一位博學多識的智者在曆史的長廊中漫步,他會適時地停下來,用最精準的語言點撥關鍵之處,然後又引導你走嚮下一個重要的路口。這種閱讀體驗是沉浸式的,完全不需要頻繁地查閱其他資料來輔助理解,文字本身就擁有強大的自洽性和引導力。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