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好詩詞——古詩詞裏的花事情未瞭 曾雅嫻 清華大學齣版社 9787302489245

中國好詩詞——古詩詞裏的花事情未瞭 曾雅嫻 清華大學齣版社 9787302489245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詩詞鑒賞
  • 古詩詞
  • 傳統文化
  • 文學
  • 中國文學
  • 花卉
  • 情感
  • 愛情
  • 人生
  • 曾雅嫻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學人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清華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2489245
商品編碼:29977198328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 名:中國好詩詞——古詩詞裏的花事情未瞭
作 者:
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12
版  次:
頁  數:0
ISBN :9787302489245
定價:42.8 元 本店價:34.24 元
摺扣:【80】 節省:8.56 元
分類:  →  
貨號:1731401
圖書簡介 這是一部靈動優美的花草隨筆集,作者以花為題,通過古典詩詞將讀者帶入人間四季花開花落的變幻之中。不僅觀草木風月,而且抒世事情懷。三十篇精美文字,以花草為膚,以詩詞為骨,雅意入筆端,為你展開一幅幅落英繽紛的迷人畫捲! 作者簡介 曾雅嫻,青年作傢,曆史文化作者,本名劉慧萍,新浪專欄作傢,多傢媒體特約作者,江西省作協會員,已齣版暢銷書有《拾味紀 唯愛與美食不可負》《世界如此彷徨 你要堅強成長》《民國的風月》《花語為詩 淚成詞》《我們就到這》《男人有風險 相愛需謹慎》《煙雨紅顔》《美人心機》等十餘本。", 目   錄 一、玉簪花,隨風吹落到君傢1
二、牡丹,名花傾國兩相歡7
三、海棠,默默無言解語花13
四、至今沒有一朵花像你,丁香19
五、一念心清淨,處處蓮花開25
六、楊花可是無情物31
七、木棉,卻原來紅裝初始為君開36
八、她把心兒藏在梨花下42
九、石榴,開如火,也如寂寞47
十、雨打芙蓉淚不乾52
十一、哪兒去瞭,甜的薔薇58
十二、一朵花,她叫水仙64
十三、請你一定要微笑,因為紫薇花尚好70
十四、梔子花,一樁不會老去的心事75
十五、去看看那些玫瑰吧81
十六、不見閤歡花,空倚相思樹87
十七、無常似杏花,幻滅若朝霞92
十八、杜鵑花,我以我心嚮你開98
十九、荼蘼,終是錦書難托105
二十、茉莉,這種漫不經心的美與好112
二十一、櫻花,從此遇見的人都像你119
二十二、桂花,不知鞦思落誰傢125
二十三、菊花殘,滿地傷131
二十四、月季,若隻是喜歡,何以誇張成愛136
二十五、如果子夜想歌,桐花先落142
二十六、紅藥年年知為誰生149
二十七、槿花,願你是離幸福最近的那一朵155
二十八、這一點芭蕉一點愁161
二十九、世有桃花,生生不息166
三十、梅花,幸好還有香,如故172
附明朝詩人程羽文《花曆》178 插圖和節選
詩意棲居:探尋中國古典園林中的花卉意象與文化內涵 一部深入解讀中國古典園林、以花卉為媒介,探尋傳統審美、哲學思想與人文精神的深度文化著作。 --- 引言:園林深處,花語無聲 中國古典園林,是文人墨客將理想山水濃縮於一方天地間的藝術結晶,是“天人閤一”哲學觀念的物質載體。在這方寸之間,花卉不僅是點綴風景的自然元素,更是承載著深厚文化意蘊的符號。它們是詩人情感的寄托,是哲人思辨的載體,是審美情趣的直接流露。 本書並非聚焦於詩詞文本的細緻考據,也無意於描摹具體的園林布局圖譜,而是選擇瞭一條獨特的路徑:以花卉為核心視角,穿透園林藝術的外殼,直抵中國傳統文化深處,探索不同花卉在中國士大夫階層審美體係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蘊含的文化密碼。 第一篇:審美的物化——“花格”與“花品”的形成 中國古典園林的美學,建立在對自然的高度提煉與象徵化之上。園林中的花卉選擇和配置,絕非偶然,而是遵循一套不成文的“花格”體係。 1. 梅的孤高清遠與哲學意境: 梅花,作為“歲寒三友”之首,其意象的構建源於魏晉風骨的自覺。本書將細緻剖析梅花如何從一種單純的植物,躍升為“遺世獨立”人格的象徵。我們不討論詠梅詩的格律,而是考察在園林語境下,一株姿態虯勁的古梅如何確立起整個庭院的基調——那份“暗香浮動”背後的清冷、堅韌與不與世俗同流閤汙的士人自許。這種精神境界,是園林設計中對“雅”的終極追求。 2. 荷的潔淨齣世與儒釋交融: 荷花(蓮)的文化符號性在中國根深蒂固,它完美地契閤瞭儒傢“齣淤泥而不染”的道德理想,同時也與佛教的清淨涅槃境界相呼應。本書將探討在江南私傢園林中,荷塘的布局(如麯水、水榭)如何服務於這種“半隱半現”的道德展示。這種展示,不是刻意的說教,而是通過環境的營造,使觀賞者自然而然地沉浸於一種超脫世俗的審美體驗之中。 3. 牡丹的富貴雍容與權力邊緣的平衡: 牡丹,作為“花王”,其形象與宮廷文化、世俗富貴緊密相連。然而,在文人園林中,對牡丹的描摹和種植,卻呈現齣一種微妙的張力。我們考察士大夫如何吸收和轉化這份“富貴氣”,將其馴化為一種“雅緻的繁盛”,而非粗俗的炫耀。這反映瞭他們在現實的政治場域與理想的審美追求之間所尋求的微妙平衡。 第二篇:花卉的敘事功能——空間記憶與情感轉譯 園林是流動的劇場,花卉則是其中最富錶現力的演員。它們參與構建瞭空間的功能性與情感的私密性。 1. 場景的界定與季相的更迭: 園林的設計是時間的藝術。不同的花卉標誌著季節的明確更替,從而界定瞭特定空間的活動內容。早春的玉蘭、暮春的桃花、盛夏的梔子、深鞦的菊花,它們共同編織瞭一部無字的園林“曆法”。本書將分析特定花期的植物配置,如何引導遊賞者在不同時節體驗到不同的心境,如“惜春”之情如何在落英繽紛的場景中被激活。 2. 幽徑與花影:私密空間的營造: 在園林的幽深之處,花卉往往被用來遮蔽視綫或柔化邊界。例如,月洞門外的竹影與零星的幾株山茶交織齣的光影,營造瞭一種“麯徑通幽”的探尋感。我們關注這些“不經意”的植物組閤如何服務於主人內心的隱逸情懷,使得空間從公共的展示區轉嚮私密的沉思室。 3. 象徵群組的語言:鬆竹梅與花草的對話: 園林中的花卉很少是孤立存在的。它們總與鬆、竹、假山等元素形成對話。本書將梳理這些元素間的“象徵性互文”。例如,當嬌弱的芍藥遇到堅韌的鬆乾,所産生的視覺張力,實則是對剛柔並濟、動靜結閤的傳統審美觀的視覺注解。 第三篇:從物到道的升華——花卉的哲思投射 園林藝術的最高境界,是將具體的景物提升到哲學思辨的層麵。花卉作為“有形之物”,承載瞭中國傳統哲學對“道”的理解。 1. 自然的“無為”與人的“有為”: 園林中的花木管理,看似精細,實則追求一種“做齣來的自然”。本書探討園林主人如何通過修剪、引水等手段,讓花木呈現齣一種“去人工雕琢”的自然狀態。這種對“天然去雕飾”的極緻追求,是對老莊“無為而治”思想在園林藝術中的一種深刻迴應。 2. 曇花一現與時間意識: 少數短暫盛開的花卉(如曇花、朝顔),其觀賞價值恰恰在於其瞬間性。這種對“刹那之美”的珍視,反映瞭中國文人對時間流逝的敏感和對生命短暫的深刻體悟。通過對這些易逝花卉的描繪和記錄,園林成為對抗時間流逝的一種精神庇護所。 3. 花氣與心境的感應: 氣味,是超越視覺的媒介。不同花卉的氣味(如蘭花的幽香、桂花的濃鬱)直接作用於觀者的心境。本書將分析園林主人如何通過“氣味地圖”的設計,引導遊覽者在不同路徑上産生不同的情緒起伏,實現一種全方位的感官體驗,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 --- 結語:永不凋零的園林詩意 本書試圖在冰冷的考據和流於錶麵的描摹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它相信,每一朵盛開或凋零的花,都鑲嵌在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通過解讀園林中花卉的符號學意義、敘事功能和哲學投射,我們得以窺見中國古典審美中那份對和諧、隱逸與精神自由的永恒追求。這不僅僅是關於花與園林的書,更是關於中國文人心靈棲居之地的探索。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在於它所傳遞齣的一種溫潤而堅定的文化自信。它不是那種居高臨下的說教,更不是將傳統文化包裝成某種需要被“拯救”或“復興”的脆弱事物。相反,它展現的是一種對古典智慧的由衷熱愛和高度認可,認為這些經過時間沉澱下來的文字和情感,依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對當下生活的指導意義。作者的文字中流淌著一種對美的執著追求,她像一位引路人,溫柔地牽引著讀者,去重新發現我們腳下這片土地上深厚的文化土壤。讀完之後,我感覺對周遭的世界,對自然的變化,乃至對自己內心細微的情緒波動,都有瞭一種更豐富、更詩意的解讀能力。它不僅是關於詩詞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如何更美好地生活、更深邃地感受人生的指南,讓人在喧囂中找到一片寜靜的棲息地。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確實很彆緻,拿到手裏就感覺分量十足,那種沉甸甸的質感讓人對裏麵的內容充滿瞭期待。封麵設計上選用的色調和字體搭配,很能體現齣一種古典與現代交融的美學,不是那種泛泛而談的“國風”堆砌,而是經過精心考量的,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主人的品味。內頁的紙張質量也相當不錯,觸感細膩,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覺得眼睛疲勞,這對於我們這些喜歡沉浸在文字世界裏的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細節。而且,翻閱過程中,你會發現排版布局非常講究,疏密有緻,無論是大段的詩詞賞析還是穿插其中的注釋說明,都處理得恰到好處,不會讓人有被信息轟炸的感覺。這種對閱讀體驗的重視,看得齣來齣版社在製作這本書時是下瞭真功夫的,絕非敷衍瞭事地將文字堆砌在一起。從外在來看,它已經具備瞭一本可以長久珍藏的價值,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工藝品,擺在書架上也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綫,時不時地會讓人想伸手去觸摸和翻閱,感受那份美好的儀式感。

評分

這本書的整體行文節奏把握得爐火純青,我個人特彆欣賞它在敘述深度的切換上錶現齣的那種遊刃有餘。有時候,它會深入到某個意象的源頭進行溯源考證,引經據典,讓你不得不佩服作者紮實的學識功底,那種知識的厚度是毋庸置疑的,足以滿足對深度有要求的讀者。但緊接著,筆鋒一轉,又會變得極為生活化,用現代人的視角去解讀古人的煩惱和快樂,讓那些古老的典故瞬間變得貼近當代。這種張弛有度的敘述,使得整本書讀起來一點都不拖遝,總能保持一種恰到好處的閱讀吸引力,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就翻過瞭一章又一章。這種平衡感的拿捏,恰恰是很多同類主題書籍難以企及的高度,它既能滿足我們對知識的渴求,又不至於讓人在冗長的考據中迷失方嚮,真正做到瞭雅俗共賞,兼顧瞭廣度和深度。

評分

從內容組織和邏輯構建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設計者顯然是花費瞭大量心思去構建一個有機的知識體係,而不是簡單地按照時間綫或主題堆砌素材。它似乎是圍繞著某種內在的“情感脈絡”在推進,讓你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清晰地感受到作者試圖建立起來的某種認知地圖。很多時候,讀完一個章節,會有一種“原來如此”的豁然開朗感,因為作者巧妙地將看似無關的兩首詩詞或兩個詩人聯係瞭起來,揭示瞭它們之間潛在的文化傳承或情感呼應。這種結構上的巧思,讓閱讀體驗從綫性的接收信息,變成瞭一種探索式的發現過程。它鼓勵讀者去主動思考,去聯想,而不是被動接受既定的結論。對於想要係統提升自己古典文學鑒賞能力的人來說,這種結構化的引導,比零散的知識點羅列要有效得多,它幫助建立起一個更牢固的知識框架。

評分

初讀這本書,給我的最大感受是作者的敘事角度非常新穎,她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將那些我們從小背誦到大的、看似遙不可及的古詩詞,一下子拉到瞭我們眼前,變成瞭可以觸摸、可以感受的真實生活場景。那種筆觸的細膩程度,簡直讓人拍案叫絕。她沒有走那種枯燥的學術分析老路,而是像一個老朋友在娓娓道來,分享她對那些韆古名句背後的“人情世故”的理解。尤其是在描述某些詩人創作心境的時候,那種共情能力極強,仿佛能透過時空,感受到他們筆尖的顫抖和胸中的塊壘。這種將曆史人物“去神化”,還原為有血有肉的個體的處理方式,極大地拉近瞭我們與古典文學的距離。它不再是教科書上的冰冷符號,而是有瞭溫度、有瞭故事的鮮活存在,讓人讀起來既放鬆又獲益良多,完全沒有閱讀傳統文化讀物的壓力感。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