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诗词——古诗词里的花事情未了 曾雅娴 清华大学出版社 9787302489245

中国好诗词——古诗词里的花事情未了 曾雅娴 清华大学出版社 978730248924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诗词鉴赏
  • 古诗词
  • 传统文化
  • 文学
  • 中国文学
  • 花卉
  • 情感
  • 爱情
  • 人生
  • 曾雅娴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学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89245
商品编码:29977198328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 名:中国好诗词——古诗词里的花事情未了
作 者:
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2
版  次:
页  数:0
ISBN :9787302489245
定价:42.8 元 本店价:34.24 元
折扣:【80】 节省:8.56 元
分类:  →  
货号:1731401
图书简介 这是一部灵动优美的花草随笔集,作者以花为题,通过古典诗词将读者带入人间四季花开花落的变幻之中。不仅观草木风月,而且抒世事情怀。三十篇精美文字,以花草为肤,以诗词为骨,雅意入笔端,为你展开一幅幅落英缤纷的迷人画卷! 作者简介 曾雅娴,青年作家,历史文化作者,本名刘慧萍,新浪专栏作家,多家媒体特约作者,江西省作协会员,已出版畅销书有《拾味纪 唯爱与美食不可负》《世界如此彷徨 你要坚强成长》《民国的风月》《花语为诗 泪成词》《我们就到这》《男人有风险 相爱需谨慎》《烟雨红颜》《美人心机》等十余本。", 目   录 一、玉簪花,随风吹落到君家1
二、牡丹,名花倾国两相欢7
三、海棠,默默无言解语花13
四、至今没有一朵花像你,丁香19
五、一念心清净,处处莲花开25
六、杨花可是无情物31
七、木棉,却原来红装初始为君开36
八、她把心儿藏在梨花下42
九、石榴,开如火,也如寂寞47
十、雨打芙蓉泪不干52
十一、哪儿去了,甜的蔷薇58
十二、一朵花,她叫水仙64
十三、请你一定要微笑,因为紫薇花尚好70
十四、栀子花,一桩不会老去的心事75
十五、去看看那些玫瑰吧81
十六、不见合欢花,空倚相思树87
十七、无常似杏花,幻灭若朝霞92
十八、杜鹃花,我以我心向你开98
十九、荼蘼,终是锦书难托105
二十、茉莉,这种漫不经心的美与好112
二十一、樱花,从此遇见的人都像你119
二十二、桂花,不知秋思落谁家125
二十三、菊花残,满地伤131
二十四、月季,若只是喜欢,何以夸张成爱136
二十五、如果子夜想歌,桐花先落142
二十六、红药年年知为谁生149
二十七、槿花,愿你是离幸福最近的那一朵155
二十八、这一点芭蕉一点愁161
二十九、世有桃花,生生不息166
三十、梅花,幸好还有香,如故172
附明朝诗人程羽文《花历》178 插图和节选
诗意栖居:探寻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花卉意象与文化内涵 一部深入解读中国古典园林、以花卉为媒介,探寻传统审美、哲学思想与人文精神的深度文化著作。 --- 引言:园林深处,花语无声 中国古典园林,是文人墨客将理想山水浓缩于一方天地间的艺术结晶,是“天人合一”哲学观念的物质载体。在这方寸之间,花卉不仅是点缀风景的自然元素,更是承载着深厚文化意蕴的符号。它们是诗人情感的寄托,是哲人思辨的载体,是审美情趣的直接流露。 本书并非聚焦于诗词文本的细致考据,也无意于描摹具体的园林布局图谱,而是选择了一条独特的路径:以花卉为核心视角,穿透园林艺术的外壳,直抵中国传统文化深处,探索不同花卉在中国士大夫阶层审美体系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蕴含的文化密码。 第一篇:审美的物化——“花格”与“花品”的形成 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建立在对自然的高度提炼与象征化之上。园林中的花卉选择和配置,绝非偶然,而是遵循一套不成文的“花格”体系。 1. 梅的孤高清远与哲学意境: 梅花,作为“岁寒三友”之首,其意象的构建源于魏晋风骨的自觉。本书将细致剖析梅花如何从一种单纯的植物,跃升为“遗世独立”人格的象征。我们不讨论咏梅诗的格律,而是考察在园林语境下,一株姿态虬劲的古梅如何确立起整个庭院的基调——那份“暗香浮动”背后的清冷、坚韧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士人自许。这种精神境界,是园林设计中对“雅”的终极追求。 2. 荷的洁净出世与儒释交融: 荷花(莲)的文化符号性在中国根深蒂固,它完美地契合了儒家“出淤泥而不染”的道德理想,同时也与佛教的清净涅槃境界相呼应。本书将探讨在江南私家园林中,荷塘的布局(如曲水、水榭)如何服务于这种“半隐半现”的道德展示。这种展示,不是刻意的说教,而是通过环境的营造,使观赏者自然而然地沉浸于一种超脱世俗的审美体验之中。 3. 牡丹的富贵雍容与权力边缘的平衡: 牡丹,作为“花王”,其形象与宫廷文化、世俗富贵紧密相连。然而,在文人园林中,对牡丹的描摹和种植,却呈现出一种微妙的张力。我们考察士大夫如何吸收和转化这份“富贵气”,将其驯化为一种“雅致的繁盛”,而非粗俗的炫耀。这反映了他们在现实的政治场域与理想的审美追求之间所寻求的微妙平衡。 第二篇:花卉的叙事功能——空间记忆与情感转译 园林是流动的剧场,花卉则是其中最富表现力的演员。它们参与构建了空间的功能性与情感的私密性。 1. 场景的界定与季相的更迭: 园林的设计是时间的艺术。不同的花卉标志着季节的明确更替,从而界定了特定空间的活动内容。早春的玉兰、暮春的桃花、盛夏的栀子、深秋的菊花,它们共同编织了一部无字的园林“历法”。本书将分析特定花期的植物配置,如何引导游赏者在不同时节体验到不同的心境,如“惜春”之情如何在落英缤纷的场景中被激活。 2. 幽径与花影:私密空间的营造: 在园林的幽深之处,花卉往往被用来遮蔽视线或柔化边界。例如,月洞门外的竹影与零星的几株山茶交织出的光影,营造了一种“曲径通幽”的探寻感。我们关注这些“不经意”的植物组合如何服务于主人内心的隐逸情怀,使得空间从公共的展示区转向私密的沉思室。 3. 象征群组的语言:松竹梅与花草的对话: 园林中的花卉很少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总与松、竹、假山等元素形成对话。本书将梳理这些元素间的“象征性互文”。例如,当娇弱的芍药遇到坚韧的松干,所产生的视觉张力,实则是对刚柔并济、动静结合的传统审美观的视觉注解。 第三篇:从物到道的升华——花卉的哲思投射 园林艺术的最高境界,是将具体的景物提升到哲学思辨的层面。花卉作为“有形之物”,承载了中国传统哲学对“道”的理解。 1. 自然的“无为”与人的“有为”: 园林中的花木管理,看似精细,实则追求一种“做出来的自然”。本书探讨园林主人如何通过修剪、引水等手段,让花木呈现出一种“去人工雕琢”的自然状态。这种对“天然去雕饰”的极致追求,是对老庄“无为而治”思想在园林艺术中的一种深刻回应。 2. 昙花一现与时间意识: 少数短暂盛开的花卉(如昙花、朝颜),其观赏价值恰恰在于其瞬间性。这种对“刹那之美”的珍视,反映了中国文人对时间流逝的敏感和对生命短暂的深刻体悟。通过对这些易逝花卉的描绘和记录,园林成为对抗时间流逝的一种精神庇护所。 3. 花气与心境的感应: 气味,是超越视觉的媒介。不同花卉的气味(如兰花的幽香、桂花的浓郁)直接作用于观者的心境。本书将分析园林主人如何通过“气味地图”的设计,引导游览者在不同路径上产生不同的情绪起伏,实现一种全方位的感官体验,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 结语:永不凋零的园林诗意 本书试图在冰冷的考据和流于表面的描摹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它相信,每一朵盛开或凋零的花,都镶嵌在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通过解读园林中花卉的符号学意义、叙事功能和哲学投射,我们得以窥见中国古典审美中那份对和谐、隐逸与精神自由的永恒追求。这不仅仅是关于花与园林的书,更是关于中国文人心灵栖居之地的探索。

用户评价

评分

从内容组织和逻辑构建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设计者显然是花费了大量心思去构建一个有机的知识体系,而不是简单地按照时间线或主题堆砌素材。它似乎是围绕着某种内在的“情感脉络”在推进,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作者试图建立起来的某种认知地图。很多时候,读完一个章节,会有一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感,因为作者巧妙地将看似无关的两首诗词或两个诗人联系了起来,揭示了它们之间潜在的文化传承或情感呼应。这种结构上的巧思,让阅读体验从线性的接收信息,变成了一种探索式的发现过程。它鼓励读者去主动思考,去联想,而不是被动接受既定的结论。对于想要系统提升自己古典文学鉴赏能力的人来说,这种结构化的引导,比零散的知识点罗列要有效得多,它帮助建立起一个更牢固的知识框架。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很别致,拿到手里就感觉分量十足,那种沉甸甸的质感让人对里面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封面设计上选用的色调和字体搭配,很能体现出一种古典与现代交融的美学,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国风”堆砌,而是经过精心考量的,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主人的品味。内页的纸张质量也相当不错,触感细腻,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这对于我们这些喜欢沉浸在文字世界里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细节。而且,翻阅过程中,你会发现排版布局非常讲究,疏密有致,无论是大段的诗词赏析还是穿插其中的注释说明,都处理得恰到好处,不会让人有被信息轰炸的感觉。这种对阅读体验的重视,看得出来出版社在制作这本书时是下了真功夫的,绝非敷衍了事地将文字堆砌在一起。从外在来看,它已经具备了一本可以长久珍藏的价值,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工艺品,摆在书架上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时不时地会让人想伸手去触摸和翻阅,感受那份美好的仪式感。

评分

初读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作者的叙事角度非常新颖,她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我们从小背诵到大的、看似遥不可及的古诗词,一下子拉到了我们眼前,变成了可以触摸、可以感受的真实生活场景。那种笔触的细腻程度,简直让人拍案叫绝。她没有走那种枯燥的学术分析老路,而是像一个老朋友在娓娓道来,分享她对那些千古名句背后的“人情世故”的理解。尤其是在描述某些诗人创作心境的时候,那种共情能力极强,仿佛能透过时空,感受到他们笔尖的颤抖和胸中的块垒。这种将历史人物“去神化”,还原为有血有肉的个体的处理方式,极大地拉近了我们与古典文学的距离。它不再是教科书上的冰冷符号,而是有了温度、有了故事的鲜活存在,让人读起来既放松又获益良多,完全没有阅读传统文化读物的压力感。

评分

这本书的整体行文节奏把握得炉火纯青,我个人特别欣赏它在叙述深度的切换上表现出的那种游刃有余。有时候,它会深入到某个意象的源头进行溯源考证,引经据典,让你不得不佩服作者扎实的学识功底,那种知识的厚度是毋庸置疑的,足以满足对深度有要求的读者。但紧接着,笔锋一转,又会变得极为生活化,用现代人的视角去解读古人的烦恼和快乐,让那些古老的典故瞬间变得贴近当代。这种张弛有度的叙述,使得整本书读起来一点都不拖沓,总能保持一种恰到好处的阅读吸引力,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翻过了一章又一章。这种平衡感的拿捏,恰恰是很多同类主题书籍难以企及的高度,它既能满足我们对知识的渴求,又不至于让人在冗长的考据中迷失方向,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兼顾了广度和深度。

评分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所传递出的一种温润而坚定的文化自信。它不是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更不是将传统文化包装成某种需要被“拯救”或“复兴”的脆弱事物。相反,它展现的是一种对古典智慧的由衷热爱和高度认可,认为这些经过时间沉淀下来的文字和情感,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对当下生活的指导意义。作者的文字中流淌着一种对美的执着追求,她像一位引路人,温柔地牵引着读者,去重新发现我们脚下这片土地上深厚的文化土壤。读完之后,我感觉对周遭的世界,对自然的变化,乃至对自己内心细微的情绪波动,都有了一种更丰富、更诗意的解读能力。它不仅是关于诗词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更美好地生活、更深邃地感受人生的指南,让人在喧嚣中找到一片宁静的栖息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