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孔子和他的弟子們
定價:25.00元
作者:南懷瑾
齣版社:東方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8-01
ISBN:9787506091114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原名為《孔學新語》,是由南師懷瑾先生在上世紀50年代末期對少數學子的講解整理而成,隻講解瞭《論語》的前六篇,因念及時下青年學子閱讀習慣尚簡,並為初學之方便計,南師弟子劉雨虹等,將此書文句略加口語化,並將書名改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期能為年輕一代,略開易入之門。
目錄
目錄
齣版說明
自序
孔學新語發凡
學而
學問的基本○孝弟是什麼○你每天反省嗎○節儉的美德○為學的重點○盡孝盡忠有信○自重自尊○好因得好果○父子之間○禮的作用○貧而樂富而禮
為政第二
前言○正己正人之德○孔子的修養○什麼是孝○如何行孝○聽其言觀其行○器識品德○學問思想天纔○有德纔能服人○自信信仁○中國鬼外國鬼
八佾第三
前言○天下將亂風氣為先○禮的基本原則○拜神和迷信○禮的應用○祭祀的道理○祭祀不求福○禮樂的精神○禮賢下士○精神象徵的興衰○管仲不知禮○音樂的文化精神
裏仁第四
前言○什麼是仁○仁者的行徑○如何修養到仁○仁的體和用○曾子悟道○孔學的宗旨○重義的人重利的人○如何奉侍父母○你會做人嗎
公冶長第五
作者介紹
南懷瑾先生齣身於世代書香門第,自幼飽讀詩書,遍覽經史子集,對國學鑽研精深,體認深刻,於中華傳統文化之儒、道、佛皆有造詣,更兼通諸子百傢、詩詞麯賦、天文曆法、醫學養生等等,對西方文化亦有深刻體認,在中西文化界均為人敬重,堪稱“一代宗師”。
文摘
序言
真正讓我摺服的是,作者在處理那些宏大概念時所展現齣的驚人平衡感。一方麵,它精準地把握瞭核心思想的精髓,避免瞭將深奧的理論簡化為膚淺的口號,保證瞭思想的純正性;另一方麵,它又有效地將這些古代智慧與現代人的生活睏境和精神需求建立瞭某種隱秘的連接,使得這些幾韆年前的論述讀起來絲毫不顯陳舊和遙遠。書中對於“君子”的定義、對於“仁”的踐行方式的探討,放在今天這個物質至上的時代背景下,反而顯得格外有力量和警醒作用。作者似乎懂得如何巧妙地繞開枯燥的說教,而是通過生動的案例和恰當的類比,讓這些抽象的概念“落地生根”。這種處理方式,讓原本以為會是一次艱澀的曆史重讀,變成瞭一次關於自我修養和人生哲學的深度對話。它沒有直接告訴我應該做什麼,而是通過展示那些先賢們如何麵對睏境、如何安頓內心,引導我反思自己當下的處境和選擇,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遠勝於直白的灌輸。
評分如果要用一個詞來概括這次閱讀體驗,那便是“共鳴”。這本書成功地將曆史人物還原成瞭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供奉在神壇上的偶像。在描述弟子們之間發生的爭論、他們對老師思想的麯解與發展、乃至師生之間那些充滿人情味的互動時,我仿佛能聽到他們跨越時空的對話。這種對“人”的關注,使得原本可能顯得嚴肅的曆史變得鮮活而充滿張力。它不僅僅是在講述一個學派的興衰,更是在探討人性中不變的主題:如何求知、如何自律、如何與世界和解。讀完之後,我有一種強烈的衝動,想要重新審視自己日常生活中對待待人接物的一些基本準則。它沒有給我標準答案,但卻提供瞭一套極為深刻的思維框架,讓我得以用更宏大的曆史視角去審視眼前的瑣碎。這是一種非常罕見且珍貴的閱讀體驗,它帶來的影響是持續且深入的,絕非讀完一本書後那種轉瞬即逝的滿足感。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初拿到手的時候,那種沉甸甸的質感和封麵那一抹古樸的色調,就讓人感覺這不是一本普通的暢銷書,而是真正沉下心來研究的學術讀物。紙張的選用也非常考究,那種略帶粗糲但又不失細膩的觸感,使得每一次翻頁都成為一種享受。尤其是那些插圖和版式的安排,看得齣設計者在細節上是下瞭大功夫的。比如,在講解某個重要的思想流派時,會配上一張與時代背景高度契閤的古畫拓片,而不是那種粗製濫造的現代插畫,這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沉浸感。我尤其欣賞它在字體選擇上的剋製,沒有過度追求花哨,而是選擇瞭清晰易讀、符閤古典氣質的字體,讓冗長的原文引用部分也能保持極佳的可讀性。這種對外在形式的重視,不僅僅是迎閤讀者的審美,更像是一種對內容本身嚴肅性的尊重和烘托。如果說內容是血肉,那麼這本冊子的外衣就是那件精心縫製的禮服,讓人在捧讀之前,就已經對即將進入的思想世界充滿瞭敬意。翻閱的過程,與其說是在“讀書”,不如說是在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儀式感體驗,非常適閤那些對書籍的物理形態也有一定要求的資深閱讀愛好者。
評分這本書的學術嚴謹性達到瞭一個非常高的水準,但最難得的是,這種嚴謹絲毫沒有影響到閱讀的流暢性。我特彆注意到,引文的標注和注釋部分處理得非常得體。它們並非簡單地堆砌在頁腳,而是被巧妙地融入到正文的布局中,不打斷閱讀的思路,需要時可以輕鬆查閱,不需要時則不引人注目。對於一些關鍵術語的考證,作者明顯下瞭苦功,追溯瞭詞義在不同曆史時期的演變脈絡,這對於想要深入研究的讀者來說,是無價的財富。然而,對於普通讀者,即便是那些對古文不甚熟悉的讀者,作者也提供瞭清晰的白話解釋和背景補充,確保瞭閱讀的門檻友好。我感覺作者似乎在搭建一座橋梁,一邊連接著浩瀚的古代典籍寶庫,另一邊連接著渴望知識的現代讀者,這座橋梁的結構既堅固可靠,又方便通行,體現瞭作者深厚的學養和強烈的文化責任感。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掌握得極妙,它並非那種平鋪直敘、按時間綫索簡單羅列的傳記體,而是在關鍵的曆史節點上進行瞭精妙的切入和剖析。作者在構建人物群像時,展現齣瞭令人驚嘆的洞察力,沒有將任何一位重要人物臉譜化。比如,對於那些在曆史長河中常常被忽略的“邊緣”人物,作者也給予瞭足夠的筆墨去描繪他們的思想掙紮和人格魅力,讓整個思想圖譜顯得立體而豐滿。敘述的語言風格時而如同清泉般涓涓細流,娓娓道來那些不為人知的幕後軼事,讓人會心一笑;時而又如同山洪爆發般,將復雜的哲學思辨梳理得邏輯清晰、層層遞進,讀起來酣暢淋灕。特彆是在處理那些充滿爭議性的曆史事件時,作者沒有急於下結論,而是提供瞭一個多角度的觀察平颱,鼓勵讀者自己去思考和判斷,這種“帶著讀者一起探尋”的處理方式,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參與感和思考的深度。我感覺自己就像是坐在一個久負盛名的私塾裏,聽著一位學識淵博的長者,將那些晦澀的古籍用最生動、最貼近人性的方式講解齣來,非常過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