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列子/全民閱讀國學經典無障礙悅讀書係
定價:28.00元
作者: 列子
齣版社:敦煌文藝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9-01
ISBN:9787546808574
字數:
頁碼:186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列子》不但是一部道傢重要典籍,而且還是中國古代思想文化史上名的典籍,屬於諸傢學派作,是一部智慧之書,它能開啓人們心智,給人以啓示,給人以智慧。《列子》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
目錄
序
圖鑒閱讀
圖鑒閱讀結構圖
閱讀啓示圖解
作者生平閱讀
作品影響閱讀
史記閱讀
輔助閱讀
原作新釋
捲一 天瑞
捲二 黃帝第二
捲三 仲尼第三
捲四 湯問第四
捲五 力命第五
捲六 楊硃第六
捲七 說符第七
體驗閱讀
延展閱讀
閱讀鏈接
名傢鏈接
銘記鏈接
作者介紹
文摘
《列子》:
《列子》是中國古代思想文化史上的典籍,屬於道傢學派著作,是一部智慧之書,它能開啓人們心智,給人以啓示,給人以智慧。
列子的學說,劉嚮認為:“其學本於黃帝、,號曰道傢。道傢者,秉要執本,清虛無為,及其治身接物,務崇不競,閤於六經。”《爾雅·釋詁》邢骨《疏》引《屍子·廣澤篇》及《呂氏春鞦不二》說:“子列子貴虛”。《戰國策·韓策》有:“史疾為使楚,楚王問曰:‘客何與所循?’日:‘治列子圄寇之言。’曰:‘何貴?’曰:‘貴正’。”張湛《列子·序》認為:“其書大略明群有以至虛為宗,萬品以終滅為驗,神惠以凝寂常全,想念以著物為錶,生覺與化夢等情。巨細不限一域,窮達無假智力,治身貴於肆仕,順性則所至皆適,水火可蹈。忘懷則無幽不照,此其旨也。” 列子認為“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他因為窮而常常麵有飢色,卻拒絕鄭國暴虐的執政者子陽饋贈的糧食。其弟子嚴諱問之曰:“所有聞道者為富乎?”列子曰:“桀紂唯輕道而重利是以亡!”列子還主張應擺脫人世間貴賤、名利的羈絆,順應大道、淡泊名利、清靜修道。
《列子》中提齣的“天體運動說”、“地動說”、“宇宙無限說”等學說,都遠遠早於西方的同類學說。唐玄宗於天寶年問詔封列子為“衝虛真人”。列子一生安於貧寒,不求名利,不進官場,隱居鄭地40年,潛心著述20篇,約十萬多字。現在流傳有的《列子》一書,列子書在先秦曾有人研習過,西漢時仍盛行,西晉遭永嘉之亂,渡江後始殘缺。其後經由張湛網羅整理加以補全。現存八篇《天瑞》《黃帝》《周穆王》《仲尼》《湯問》《力命》《楊硃》《說符》。其中《愚公移山》《杞人憂天》《兩小兒辯日》《紀昌學射》《湯問》等膾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可謂傢喻戶曉,廣為流傳。其中《兩小兒辯日》被納入小學語文人教版6年級下冊篇課文。列子一嚮低調,有所謂“子列子居鄭圃,四十年人無識者”,可見真正做到瞭所說的“和光同塵”的境界,故而列子在曆史上的事跡也很少。這樣解釋某些人認為列子是後人假托的也不過分。
《列子》所收寓言故事豐富多彩,讀來饒有興味,愈讀愈不忍釋手。比如: 楊硃過宋東之於逆旅。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惡;惡者貴而美者賤。楊硃問其故。逆旅小子對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惡者自惡,吾不知其惡也。”楊硃曰:“弟子記之!行賢而去自賢之行,安往而不愛哉?” 這說的什麼意思呢?原來楊硃有一次與弟子們路過宋國,住在都城靠東邊的一傢旅店裏。這旅店的主人有兩個妾。她們一個很漂亮,一個很醜陋。但那漂亮的,主人卻並不看重,而那醜陋的卻很得主人賞識。楊硃不明白,問緣故。旅店主人說:“您看那個漂亮的,她是自己認為自己漂亮,還常常說齣來。那個醜陋的是自己認為自己醜陋,也常常說齣來。但我不知道那美的美在哪裏,那醜的又醜在哪裏。所以我纔有這樣的態度。”楊硃聞言大驚,說:“弟子們記住!自己就是美也不要自以為美,就是能也不要自以為能,就是做瞭好事也不要掛在嘴邊上。這樣,你們到哪裏能不受歡迎呢?” 子夏問孔子曰:“顔迴之為人奚若?”子曰:“迴之仁賢於丘也。”曰:“子貢之為人奚若?”子日:“賜之辯賢於丘也。”曰:“子路之為人奚若?”子曰:“由之勇賢於丘也。”曰:“子張之為人奚若?”子曰:“師之莊賢於丘也。”子夏避席而問曰:“然則四子者何為事夫子?”曰:“居!吾語汝。夫迴能仁而不能反,賜能辯而不能訥,由能勇而不能怯,師能莊而不能同。兼四子之有以易吾,吾弗許也,此其所以事吾而不貳也。” 子夏很想瞭解老師對其他同學的看法,有一次就問孔子:“顔迴這個人怎麼樣?”孔子迴答說:“顔迴仁愛超過我。”又問:“子貢這個人呢?”孔子迴答:“他的辯纔比我強。”“那麼,子路呢?”“他比我英勇。”“子張呢?”“我趕不上他的莊重。”子夏離開座位,站起來恭敬地問道:“既然他們這麼賢能,為什麼他們還要侍候您,拜您為師呢?”孔子說:“你坐下,聽我給你說。顔迴仁愛,但稍自愛;子貢雄辯,但稍緩和;子路英勇,但不能退讓;子張莊重,但稍隨和。他們是不錯,但如果拿他們四個人的優長跟我交換,我還不會同意呢!這就是他們一心一意侍候我並拜我為師的原因。” 薛譚學謳於秦青,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歸。秦青弗止。餞於郊衢,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薛譚乃謝求反,終身不敢言歸。
……
序言
說實話,我對曆史人物傳記一嚮抱持著謹慎的態度,因為太多傳記都帶有強烈的個人色彩,或者把人物神化,或者過度貶低。然而,這本關於魏晉名士風骨的文集徹底顛覆瞭我的看法。這本書並沒有試圖去描繪一個完美的“竹林七賢”,而是通過搜集大量的私人書信、友人日記乃至當時的諷刺小詩,構建瞭一個無比真實、充滿矛盾的群體群像。它的敘事風格非常剋製且冷靜,不帶感情色彩地陳述史實,但正是這種冷靜,讓人物的掙紮和選擇顯得尤為深刻。比如,對於嵇康之死,作者並未簡單歸咎於司馬氏的殘暴,而是深入分析瞭士人階層在亂世中“不閤作”與“求自保”之間的艱難權衡,那種知識分子的傲骨與現實壓力的衝突,讀來令人唏噓。全書的語言簡潔有力,沒有一句廢話,每一處引文都標注瞭齣處,極具考據價值。它讓我深刻理解瞭那個時代知識分子是如何在政治的高壓下,通過精神世界的構建來維護自我尊嚴的,這對於當下我們麵對社會環境時的自我定位,也有著深遠的啓示意義。
評分我最近迷上瞭一本關於中國古典園林藝術的圖冊,名字雖樸素,但內容之豐富,品味之高,簡直是視覺和精神的雙重享受。這本書的重點不在於介紹那些宏大敘事的皇傢園林,而是聚焦於江南私傢園林的“咫尺之內再造乾坤”的精妙。每一頁都配有高清的實景攝影,光影的捕捉極為精準,仿佛能透過照片聞到竹林的清香和水池的微涼。它的文字部分,不是那種乾巴巴的建築學描述,而是充滿瞭文學性和畫麵感。作者善於用富有詩意的語言來描繪“移步換景”的園林手法,比如,它會細緻地分析一個漏窗是如何巧妙地將遠處的山巒納入庭院視野,又如何通過疊石和水景來營造齣麯徑通幽的意境。我尤其喜歡它對“藉景”和“藏拙”的解讀,這體現瞭中國傳統審美中那種含蓄內斂的哲學。通過這本書,我開始學習如何用藝術傢的眼光去審視生活中的一草一木,認識到園林之美,不僅在於人工的雕琢,更在於對自然的尊重與順應,那種天人閤一的境界,令人心馳神往。
評分不得不提我最近翻閱的這本關於先秦諸子哲學的導讀手冊,內容編排真是獨具匠心。市麵上很多先秦哲學書要麼過於晦澀,充滿瞭專業術語,要麼就是把百傢爭鳴寫成瞭流水賬,讓人抓不住重點。但這本完全不同,它采用瞭“主題對比”的方式來組織材料。比如,它不會孤立地講解老莊,而是將道傢的“無為”思想與儒傢的“仁政”理念放在同一章節進行對撞和比較,瞬間就讓抽象的哲學概念變得立體和鮮活起來。書中大量的采用類比和現代生活實例來解釋古代的觀念,比如,用現代企業管理中的“授權”來類比法傢的“法治”,這樣一來,那些平日裏遙不可及的“道”“德”“義”就變得觸手可及瞭。我最欣賞的是它的“思辨練習”環節,每讀完一個學派的核心觀點,它都會拋齣一個開放性的問題讓你思考,迫使你不能隻是被動接受知識,而是要主動構建自己的理解框架。這本書極大地激發瞭我對古代智慧的求知欲,讓我意識到,這些流傳韆年的思想,在指導我們處理現代人際關係和個人睏境時,依然擁有強大的生命力。
評分這本《唐詩三百首》選本真是讓人愛不釋手。打開扉頁,映入眼簾的是那種泛著淡淡書香的米黃色紙張,觸感溫潤而厚實,一看就知道是經過精心挑選的。裝幀設計也很有雅韻,不是那種花裏鬍哨的現代感,而是沉穩典雅的宋體,配上素雅的水墨插圖,讓人瞬間就感覺心靜瞭下來。我尤其喜歡它對每一首詩的注釋和賞析部分,不同於市麵上很多隻做簡單字詞解釋的簡化版,這本書的注釋深入淺齣,既講解瞭典故背景,又剖析瞭詩人的情感脈絡。比如讀到李白的《靜夜思》,它不僅解釋瞭“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直白含義,還引述瞭當時李白身處異鄉的漂泊心境,讀完後,那份思鄉的愁緒仿佛也滲透進瞭我的心裏。對於那些生僻的字詞和典故,它都會用小楷字體單獨標注,非常清晰,對於我這種半路齣傢重新拾起古詩詞的人來說,簡直是及時雨。更贊的是,全書的排版留白恰到好處,每首詩都像一幅獨立的畫作,讓人在閱讀時不會有擁擠感,真正體會到瞭古人“一字一句皆珠璣”的用心。我常常在睡前讀上幾首,仿佛能穿越韆年,與那些偉大的靈魂進行一場無聲的對話,感覺心靈得到瞭極大的滋養。
評分我最近沉迷於這套《紅樓夢研究劄記》。老實說,我之前看過好幾個版本的《紅樓夢》,但總感覺隔著一層什麼東西,無法真正走進賈府的那個世界。直到接觸到這本“劄記”,纔算真正打開瞭新世界的大門。它的視角極其獨特,完全不是那種學院派的枯燥論述,更像是一位資深紅迷,拿著放大鏡,對曹雪芹筆下的每一個細節進行抽絲剝繭的探究。它不是簡單地復述故事情節,而是著重分析瞭其中蘊含的社會結構、禮儀規範,乃至服飾器皿的象徵意義。比如,書中花瞭整整一章來考證“太虛幻境”中判詞的對應關係,作者結閤瞭清代的某些社會風俗,推演齣瞭一些我們平時閱讀時容易忽略的伏筆。閱讀的過程就像在玩一場大型的解謎遊戲,每解開一個謎團,就對這部巨著的宏偉構架有瞭更深一層的認識。作者的文字功底極佳,邏輯清晰,論據翔實,但敘述方式又非常口語化,讀起來一點也不費力,甚至帶著一股子酣暢淋灕的痛快感。我感覺自己不再是單純地看故事,而是在參與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考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