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折叠纸盒设计技巧

包装折叠纸盒设计技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蔡慧平,陈黎敏 著
图书标签:
  • 包装设计
  • 折叠纸盒
  • 纸盒结构
  • 设计技巧
  • 包装材料
  • 图形设计
  • 工业设计
  • 创意设计
  • 手工制作
  • DIY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炫丽之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文化发展出版社
ISBN:9787514205909
商品编码:3014705361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2-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包装折叠纸盒设计技巧

定价:48.00元

作者:蔡慧平,陈黎敏

出版社:文化发展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2-01

ISBN:978751420590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440kg

编辑推荐


  蔡惠萍和陈黎敏编著的《包装折叠纸盒设计技巧》简练易懂、图例丰富,针对所述盒型的设计,均配以平面图以及立体成型图,方便读者直观地理解。适合相关设计人员及在校师生阅读,也适合纸包装生产企业人员参考。

内容提要


  本书共分为七部分,主要内容包括:包装纸盒设计基础知识;折叠纸盒延长设计;折叠纸盒斜线设计等。

目录


① 包装纸盒设计基础知识
1.1 纸的分类与常用包装用纸
1.2 纸的规格和计量
1.3 成件平板纸的外观质量
1.4 纸盒的概念和分类
1.4.1 纸盒的概念
1.4.2 纸盒的分类
1.5 折叠纸盒和纸板纹向
1.6 纸盒的主体结构、局部结构和特征结构
1.6.1 管式折叠纸盒
1.6.2 盘式折叠纸盒
1.7 折叠纸盒的内尺寸、外尺寸和制造尺寸
1.8 折叠纸盒设计三原则
1.8.1 整体设计原则
1.8.2 结构设计原则
1.8.3 装潢设计原则
1.9 折叠纸盒设计的结构要素
② 折叠纸盒延长设计
2.1 折叠纸盒延长设计结构分析
2.1.1 在盒盖板部分进行延长设计
2.1.2 在盒后板部分进行延长设计
2.1.3 在盒侧板部分进行延长设计
2.1.4 在盒前板部分进行延长设计
2.1.5 在盒襟片部分进行延长设计
2.l.6 在盒底板部分进行延长设计
2.2 折叠纸盒延长设计功能分析
2.2.1 延长设计形成保护功能
2.2.2 延长设计形成展示功能
2.2.3 延长设计形成便携功能
2.2.4 延长设计形成连体组合功能
2.2.5 延长设计形成异型促销功能
2.2.6 延长设计形成间壁和隔断功能
2.2.7 延长设计形成易开易取功能
③ 折叠纸盒斜线设计
3.1 在盒盖或盒底位置设计斜线
3.1.1 在盒盖或盒底位置简单的斜线设j
3.1.2 在盒盖或盒底位置复杂的斜线设j
3.2 在盒体位置斜线设计
3.2.1 盒体位置的斜线设计
3.2.2 盒体位置的斜线设计改进
3.3 具体实例:“心连心”婚庆包装系列
3.3.1 锥形设计
3.3.2 台状设计
3.3.3 三角柱形设计
3.3.4 正规矩形设计
3.3.5 圆孤提手矩形设计
3.3.6 钩形提手异型设计
④ 折叠纸盒曲线与曲拱设计技巧
4.1 盒体侧楞的曲线设计
4.2 折叠纸盒盒盖的曲线和曲拱设计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现代木工技艺与家具结构解析 图书简介 本书系统性地梳理了现代木工领域从基础理论到高级应用的全面知识体系,旨在为木工爱好者、专业设计师以及家具制造商提供一本深入、实用的技术参考手册。全书内容聚焦于木材的科学特性、先进的连接技术、家具结构的设计原理及其在实际制作中的应用,内容详实,图文并茂,力求全面覆盖当代木工实践的各个关键环节。 第一部分:木材科学基础与材料选择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木材作为一种天然材料的物理与化学特性。首先,详细解析了常见硬木和软木的纹理、密度、含水率对结构强度的影响。我们探究了木材的吸湿性、膨胀与收缩规律,并介绍了如何通过科学的窑干和陈化过程,确保材料在加工和长期使用中的稳定性。 材料选择是家具制作的基石。本章详细比较了天然木材、工程木板(如胶合板、中密度纤维板MDF、刨花板OSB)的优缺点,特别关注了环保胶合剂的应用及其对最终产品安全性的影响。此外,还涵盖了复合材料、层压板以及新型人造木材在现代家具设计中的创新应用案例。 第二部分:精确加工与表面处理技术 精准的切割和成型是高质量家具的保证。本部分详述了锯切技术(带锯、圆锯、斜切锯)的操作规范和精度控制。重点讲解了刨光和铣削技术,如何通过不同类型的刨刀和铣刀组合,实现复杂的轮廓和精确的接缝。 在表面处理方面,本书提供了从传统到现代的全套工艺流程。从木材的砂光步骤(从粗砂到细砂的递进原则),到各类涂饰材料的选择与应用——包括油性涂料(桐油、亚麻籽油)、虫胶漆(French Polish)的传统手工技法,以及现代聚氨酯、水性漆的喷涂技术。书中详细对比了不同涂层对木材外观、耐磨性和耐湿性的影响,并提供了常见表面缺陷(如起泡、流挂、发白)的诊断与修复指南。 第三部分:结构连接的艺术与工程 连接件是决定家具耐用性和外观风格的核心要素。本书将连接技术分为两大类进行深入剖析: 1. 非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 详细介绍了各种五金连接件的应用,包括螺钉、螺栓、凸轮锁系统(Cam Locks)及其在板式家具中的优化布局。重点分析了如何根据家具的受力点和设计要求,选择最合适的五金件,并确保装配过程的便捷性与牢固性。 2. 固定连接(传统木工接头): 这是本书的重点内容。我们以图解方式,系统性地展示了榫卯结构(Mortise and Tenon)的制作工艺——包括直榫、斜榫、肩榫等。此外,对燕尾榫(Dovetail Joint)的制作,无论是手工开榫还是使用模板机辅助,都进行了详尽的步骤分解,强调了其在抽屉和箱体结构中的结构优势。书中还包括了胶合技术,分析了不同类型木工胶(PVAC、环氧树脂、聚氨酯胶)在不同环境下的适用性,以及夹具选择与施胶压力控制的技巧。 第四部分:家具结构设计原理与稳定性分析 本部分从结构力学的角度审视家具设计。它阐述了如何通过合理的框架设计来分散载荷,防止结构变形。内容涵盖了椅子、桌子、柜体等典型家具的结构自支撑原理。 承重与抗弯曲设计: 针对长跨度桌面和搁板,讲解了加强筋(如托钉、隐藏式支撑梁)的布置原则,以及如何利用材料的厚度和方向性来提高抗弯刚度。 动态稳定性: 针对高柜和不规则形状家具,分析了重心位置对倾覆风险的影响,并提供了加装地脚、背板加固等提高侧向稳定性的方法。 活动部件的机构设计: 详细解析了抽屉滑轨(隐藏式、滚珠轴承式)的安装标准,以及柜门铰链的选择(全覆式、半覆式、内嵌式)和精确的对齐技术,确保开合顺畅无异响。 第五部分:高级定制与工具维护 最后一部分转向实践操作与长期维护。书中提供了针对复杂项目(如弧形结构、异形木饰面)的制作流程,侧重于模板制作和非常规夹持方法的应用。同时,本书特别强调了工具的维护对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的重要性。内容包括锯片的锋利度测试、刨刀的精确角度校准,以及电动工具(如路由器、砂光机)的日常保养和故障排除指南。 本书力求成为每一位追求精湛工艺的木工制作者案头必备的、全面且深入的参考指南。

用户评价

评分

关于案例分析的部分,我感到非常震撼。作者显然投入了极大的精力去搜集和整理全球范围内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这些案例的选取极具前瞻性,涵盖了从快消品到奢侈品,从环保材料到智能包装的多个维度。但最棒的是,每展示一个案例,都会附带详尽的“设计解构”,而不是仅仅展示成品图。他们会拆解这个设计是如何在成本、功能、美观和结构稳定性之间进行权衡和突破的,甚至会坦诚地指出哪些尝试是失败的,以及从中吸取了什么教训。这种透明度和深度剖析,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极为宝贵的、多维度的“错误学习”和“成功模仿”的数据库,让人能够从中汲取远超书本知识的实战智慧。

评分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内容组织上展现出的那种“横向关联”的思维模式。它似乎并不满足于仅仅罗列标准化的制作流程,而是着重于探讨不同材料、不同应用场景下,设计理念如何进行灵活的转译和适应。例如,书中对于应对特殊形状包装(比如异形结构或需要复杂堆叠的展示盒)的讨论,不仅仅给出了“如何做”的步骤,更深入剖析了“为什么这样设计能达到最佳效果”的背后的力学原理和美学考量。这种贯穿始终的“设计哲学”的探讨,使得这本书更像是一场思维的深度对话,激发读者去跳出既有框架,尝试用更具创新性的视角去解决实际问题,拓宽了对“包装”一词的理解深度。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活力的色彩搭配,加上封面上那微妙的纹理处理,一看就知道是精心打磨过的作品。我尤其喜欢它在细节上的考究,比如书脊的缝合方式,既保证了平整度,又透着一股匠人精神。拿到手的时候,那种纸张的质感,略微粗粝却又带着恰到好处的韧性,让人爱不释卷。我常常会花上几分钟,仅仅是摩挲着封面和封底,感受着不同工艺带来的触觉差异。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可以把玩的艺术品,它所散发出的专业气息,让人对接下来的阅读内容充满了期待。这本书的视觉呈现本身,就已经构成了一种无声的“设计语言”,非常到位地烘托了主题的专业性,体现了出版方对品质的极致追求。

评分

翻开内页,首先被吸引的是版式布局的精妙。它没有那种传统技术书籍常见的堆砌感,而是将大量的图示和文字安排得井井有条,疏密得当,读起来丝毫没有压迫感。图表的清晰度达到了惊人的水平,那些复杂的结构剖面图,线条锐利,层次分明,即便是初学者也能一眼看出关键的受力点和折叠逻辑。更难得的是,作者在排版时考虑到了阅读的节奏感,重要概念部分会通过字号、字重或边框的细微变化来凸显,形成了一种自然的阅读引导,极大地提高了信息吸收的效率。这种对阅读体验的细致考量,远超出了普通教材的水准,更像是一本经过了无数次用户测试优化过的专业手册,让人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流畅和愉悦。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引人入胜,完全没有那种教科书式的干瘪和说教感。作者的文字功底扎实,用词精准又不乏生动,常常能用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将一个抽象的技术难点瞬间具象化。在描述某些精细的工艺环节时,作者仿佛站在读者身边,手把手地进行讲解,语气中充满了经验者的自信和对行业的尊重。阅读过程中,你完全不会有“被动学习”的感觉,反而像是在和一位资深前辈进行一次深入且愉快的交流。这种亲切而专业的叙事方式,极大地拉近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让枯燥的技术细节也变得充满趣味和说服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