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涉外民间组织的管理研究

中国涉外民间组织的管理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魏红英 著
图书标签:
  • 涉外NGO
  • 民间组织
  • 中国
  • 管理学
  • 社会组织
  • 非营利组织
  • 公共管理
  • 国际合作
  • 政策研究
  • 组织管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赏心悦目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98049
商品编码:30147422479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涉外民间组织的管理研究

定价:68.00元

作者:魏红英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51619804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涉外民间组织的管理已经成为中国亟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涉外民间组织是境外在华非组织(简称为境外在华NGO 或境外非组织)和境内涉外社会组织两类的统称。目前,中国对涉外民间组织的管理相对滞后,既有的理论研究明显不足。整体宏观视角的研究不多,纳入公共治理视角的研究更为少见。主要的研究集中在涉外民间组织的现状探讨,以及管理必要性的论证等方面,少有对涉外民间组织管理的研究,这更凸显了本课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中国涉外民间组织的管理研究》这本书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尽,但完全不涉及该书的具体主题: --- 《全球化浪潮下的城市空间重构:以新兴经济体为例》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在全球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新兴经济体(如巴西、印度、南非、越南及部分中东国家)的城市空间结构所经历的复杂而深刻的转型过程。研究聚焦于城市化、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投资以及社会治理模式变迁如何共同作用,塑造了当代城市面貌的演进路径。 第一部分:全球化驱动下的城市化动力 本书首先构建了一个分析框架,用以理解全球资本流动、跨国技术转移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机制。我们探讨了“全球城市网络”理论在新兴经济体中的适用性与局限性,特别是城市如何通过融入特定全球价值链而获得经济地位,并由此引发空间集聚效应。 1. 人口虹吸效应与郊区化进程: 详细分析了跨国企业区位选择、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设立对中心城市人口和资源配置的影响。研究发现,新兴经济体城市往往面临“双重挤压”——核心区高密度化与外围区无序扩张并存的局面。我们运用遥感数据和人口普查资料,量化了过去二十年间主要大都市圈的人口密度变化梯度,并对比了不同城市在应对快速城市化压力时的政策响应差异。 2. 基础设施的“跳跃式”发展与空间不平衡: 重点考察了新型交通系统(如高速铁路、地铁网络)和数字基础设施(5G覆盖、智慧城市试点)的建设,如何重塑城市功能分区和通勤模式。研究发现,基础设施投资往往优先服务于特定的经济走廊或新开发的商务区,这在无形中加剧了城市内部空间分配的结构性不平等,形成了“基础设施偏向”的空间格局。 第二部分:产业演变与功能重组 本部分将视角转向城市内部的功能性空间,考察传统产业衰退与新兴服务业崛起对城市形态的影响。 1. “去工业化”与棕地再生挑战: 针对新兴经济体中普遍存在的旧工业区转型问题,本书进行了细致的案例研究。我们分析了政府主导的土地再开发(Brownfield Redevelopment)策略,探讨了在社会成本、环境污染和经济效益之间进行权衡的复杂性。研究揭示了在土地产权结构复杂、利益相关者众多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推进城市更新,避免“精英化”和居民流离失所的社会问题。 2. 知识经济对中央商务区(CBD)形态的塑造: 深入研究了金融、信息技术、专业服务业等知识密集型产业在城市空间中的集聚特征。通过对几大核心城市CBD的形态分析,我们探讨了甲级写字楼的需求模式、共享办公空间的兴起,以及这些新经济要素对传统商业空间和城市天际线带来的结构性改变。 3. 流动性空间与非正式经济的嵌入: 区别于对规划蓝图的传统研究,本书关注城市空间中的“流动性”和“非正式性”。考察了物流配送网络、共享出行平台以及城市边缘地带的非正规商业活动,如何构成了城市经济活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研究强调,对这些“隐形”空间和经济活动的管理,是实现包容性城市发展的关键。 第三部分:社会空间分异与治理模式 城市空间重构必然带来社会结构的调整。本部分着重于探讨经济发展在空间上的投射如何影响社会阶层、居住选择与社区认同。 1. 居住隔离的深化与新型“空间正义”诉求: 基于对多个城市社区的实地调研,本书量化了收入水平、教育背景与居住地之间的关联性。研究对比了全球城市中常见的“富人区/贫民窟”二元结构,在新兴经济体的特定社会资本和福利体系下,呈现出的新特征,例如“技能隔离”的加剧。 2. 公共空间的功能转型与社会交往: 探讨了在城市快速发展中,公园、广场、步行街等公共交往空间的质量、可达性及其社会功能的变化。我们分析了文化设施的区位选择如何影响城市不同区域居民的文化消费体验,以及城市设计如何应对日益多元化的公共需求。 3. 多层级治理与城市规划的适应性: 最后,本书审视了新兴经济体在应对上述空间挑战时,规划和管理体制所采取的策略。这包括从自上而下的宏观调控,到社区参与式规划的试点实践。重点分析了地方政府在协调中央政策、市场力量与市民诉求时的角色定位与能力局限,并提出了适应未来不确定性的城市治理框架建议。 本书旨在为理解当代新兴经济体城市发展的复杂性提供一个多维度、跨学科的理论视角,为政策制定者、城市规划师和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深刻的参考价值。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装帧设计上非常考究,每一页的排版都恰到好处,字号大小适中,行间距也处理得非常舒服,即使是第一次接触这个领域的读者,也能轻松进入阅读状态。书的整体感觉非常扎实,不像有些书籍只是空泛的理论堆砌,而是真正有内容、有干货的。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接地气,没有太多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读起来非常顺畅。作者在阐述一些观点时,会穿插一些生动形象的比喻,让原本可能有些枯燥的论述变得鲜活起来,更容易被读者理解和吸收。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朴实,没有花哨的插图,以一种沉稳的蓝灰色为主调,书名和作者信息清晰可见,透露出一种学术研究的严谨性。从书的厚度来看,内容应该相当充实,期待里面能够深入探讨一些理论框架和实践案例。

评分

这本书的书页纸质触感很好,不是那种过于光滑的,带有一定的纹理,阅读起来不容易反光,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觉得疲劳。翻开目录,看到章节的划分很细致,似乎涵盖了从宏观的政策法规到微观的操作细节,这让我对书中能够提供的系统性知识充满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论证逻辑非常严谨,每一部分的观点都建立在前文的铺垫之上,层层递进,让人感觉非常信服。作者在分析问题时,能够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并提出一些具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这对于想要深入了解某个领域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参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