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中东欧智库合作进展与评价报告(2015-2016)
定价:28.00元
作者:黄平;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52031247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章阐释了“16 1”智库网络与中东欧国家智库合作交流指标体系,包括建立该指标体系的目的、基本研究方法、主要内容、数据资料来源的可靠性与专业性等;第二章介绍了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概况和*进展,首先回顾历史上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的发展历程,再回到当下,介绍2016年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政治关系的新进展与新特点,*后为进一步推动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发展提出建议;第三章介绍了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智库交流合作现状。这一部分是基于“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运作实践而写的。首先是“16 -1”智库网络的性质和特点,接下来介绍“16 1”智库网络的主要工作和活动以及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智库交流的特点,*后为促进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智库交流合作提出思考与建议。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作为一名关注区域合作与智库动态的媒体从业者,我将《中国—中东欧智库合作进展与评价报告(2015-2016)》视为一份极具新闻价值和政策参考价值的报告。2015-2016年是中国—中东欧合作从初期的摸索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智库作为信息传播和思想碰撞的重要平台,其合作成果如何,对外界了解“16+1”合作的真实进展至关重要。我非常渴望看到报告能够详细梳理这一时期,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智库在促进政策沟通、民心相通方面所做的具体努力。例如,是否召开了跨国界的智库论坛,是否有关于特定合作议题(如贸易便利化、投资环境优化、科技创新等)的联合研究报告发布,这些成果的传播方式和覆盖面如何?在评价部分,我期待报告能从“影响力”、“可持续性”和“创新性”等多个维度,对智库合作的成效进行量化和定性分析。是否能清晰地展示智库的政策建议被采纳的案例,以及这些合作如何促进了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在人文、科技、青年交流等多个层面的理解和信任。如果报告能揭示智库合作中存在的挑战,并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那将是极具价值的信息,能够为未来更深入的合作指明方向。
评分作为一名热衷于观察和研究新兴区域合作机制的社会学者,我对于《中国—中东欧智库合作进展与评价报告(2015-2016)》的出现,抱有极大的好奇和期待。2015-2016年,正值“16+1”合作从理念走向实践,从框架走向实质的关键时期,智库作为社会知识生产和思想交流的重要载体,其合作态势如何,直接反映了这一机制的“软实力”与“内生动力”。我非常希望能从这份报告中,看到关于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智库如何就共同关心的议题,例如互联互通、产能合作、人文交流等,进行深入的学术探讨和政策研究。报告在评价部分,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个相对客观和多元的视角,审视智库合作在推动“16+1”框架下各国之间的相互理解、信任建立以及政策协调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是否能够看到一些具体的案例,说明智库的观点如何影响了官方决策,或者如何促进了民间层面的交流与合作?我更关心的是,报告能否对这一时期智库合作的“成熟度”和“发展潜力”做出较为深入的分析。例如,在智库的专业性、研究的独立性、合作的规范性等方面,是否已经形成了一些成熟的经验,又存在哪些有待改进的方面?这份报告的价值,将体现在它能否为我们勾勒出中国—中东欧智库合作的清晰图景,并为未来的合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评分作为一个长期关注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的人,我对《中国—中东欧智库合作进展与评价报告(2015-2016)》的出版感到非常振奋。这两年恰逢“16+1”合作机制日益成熟的关键时期,智库作为思想的策源地和政策的建议者,其合作状况无疑是衡量合作深度和广度的一项重要指标。我尤其期待看到报告能梳理出这一时期智库间在哪些具体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交流,例如在经贸、投资、教育、文化、旅游等“硬”领域,还是在环保、科技、健康等“软”领域,是否已经形成了常态化的对话机制?我设想报告会通过翔实的案例和数据,展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智库如何共同发起研究项目、举办学术会议、出版联合报告,从而为两国政府决策提供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此外,报告对合作机制的评价部分,也令我颇为好奇。它会从哪些维度来衡量合作的“进展”?是参与智库的数量和质量,还是合作成果的影响力?是双边还是多边合作的力度?是否有对智库合作的瓶颈和挑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建设性的改进意见?这些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切入点,希望能从中获得对未来中国—中东欧智库合作发展方向的启示。
评分从一名对国际关系动态有着敏锐洞察力的学者的视角来看,《中国—中东欧智库合作进展与评价报告(2015-2016)》的出现,填补了国内在此研究领域的一个空白。2015-2016年,正值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高层互访频繁、务实合作不断深化的阶段,这一时期的智库合作无疑为“16+1”合作注入了强大的智力支持。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这一时期,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智库在各自的优势领域,例如中国在经济发展和区域互联互通方面的经验,以及中东欧国家在历史文化、地缘政治等方面的独特见解,是如何通过智库合作进行碰撞与融合的。报告在评价部分,我推测其定会对合作的“实质性”与“象征性”进行区分,审视合作是否真正落地,成果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和影响力。是否会提到一些代表性的智库合作项目,比如共同发布的关于“一带一路”倡议与中东欧国家发展战略对接的研究报告,或是关于文化交流和教育合作的深入分析。同时,我也希望报告能客观评价合作的“不足之处”,例如信息不对称、沟通障碍、研究方向的重叠或错位等,并提出具有前瞻性的建议,以推动中国—中东欧智库合作迈向更高水平,真正实现互利共赢。
评分我对《中国—中东欧智库合作进展与评价报告(2015-2016)》的期待,源于我对全球化背景下国家间智库互动模式演变的浓厚兴趣。2015-2016年,恰逢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与中东欧国家发展战略加速对接的时期,智库作为连接学术界、政策界和产业界的重要桥梁,其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无疑是中国—中东欧关系发展的重要风向标。我预想这份报告会细致地描绘出这一时期,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智库之间在知识生产、信息共享、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互动细节。例如,是否通过联合研究、学术研讨会、人员互访等形式,共同探索在数字经济、绿色发展、高端制造等新兴领域的合作潜力?报告的评价部分,我尤其关注其对合作“质量”和“效率”的评估。它是否能够揭示出哪些智库在推动合作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又有哪些合作模式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我渴望了解报告能否基于翔实的调研,对智库合作的“成效”进行审慎的评估,比如合作成果对相关领域政策制定的实际影响,以及对增进双方民众相互认知和理解所起到的作用。当然,任何合作都伴随着挑战,我希望报告能客观分析在此期间智库合作面临的困难,并提出具有前瞻性和操作性的建议,以期推动未来中国—中东欧智库合作迈向更加成熟和富有成效的新阶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