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大学 中庸(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儒家经典必读本)
定价:12.0元
作者:(战国)曾参,(战国)子思,严亚珍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55024339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 国学经典,典藏精品。精选流传千年的中国古代国学名著,立足原文精髓,以全面的、细致的、通俗易懂的解读,使读者轻松接受国学的陶冶。
★ 全方位解读,导读。原典、注释、译文一目了然,解读,研究专业。
★ 浮躁社会的醒世录,茫然人生的指南针,烦扰困惑的救世药,用古代圣贤的道理治愈现代社会的疾病。
★ 精品印刷,设计考究,是典藏和赠送的绝妙佳品。
内容提要
《大学》将人的修身作为核心基础强调齐家、治国、平天下,而治国平天下就应该以德为本。
《中庸》是儒家学说的重要典籍,儒学,特别是理学,许多概念、命题出自《中庸》,《中庸》对中华文明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书将《大学》《中庸》整合编撰成了一本书《大学·中庸》,里面包含了很多先圣哲人的价值反思和体验,由此也向当代读者展示了他们的思想表述才能,有着很好的阅读价值和收藏价值。
本书内容有四部分组成:原文、注释、译文、读解。注释简要明了,读解到位,对读者有很好的启迪作用。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大学
章
【原文】
大学之道①,在明明德②,在亲民③,在止于至善。知止④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⑤。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⑥;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⑦;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⑧;致知在格物⑨。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⑩,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1。其本乱而末12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
【注释】
①大学之道:“大学”一词在古代的应用有两种含义:其一,表示某个人学识渊博,有“博学”的意思;其二,“大学”在古代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也就是“大人之学”。古人从八岁开始上小学,学习基础的文化知识和礼节,包括“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内容;长到十五岁时便进入大学,开始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内容,主要是一些“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所以,“大学”的两种解释之间也有词义相通的地方,两者是表达“博学”的意思。而本句中的“道”,原本是指道路,有时也可以引申为规律、原则等,而且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的研究中,也可以表示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因此,在不同的文章中,解释“道”的含义时应该联系上下文的具体内容,解释成更为贴切的含义。
②明明德:前一个“明”是动词,有使动意味,可以解释为“使彰明”,其实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而后一个“明”则是形容词,明德的真正含义应该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③亲民:这个词语我们不能从字面意思去理解,应该结合后面的“传”文进行理解。“亲”应解释为“新”,也就是革新、弃旧图新的意思。亲民,可以解释为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扬善。
④知止:知道目标所在。
⑤得:收获。
⑥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兴旺发达。
⑦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⑧致其知:使自己获得更多的知识。
⑨格物:认识、研究世间的万事万物。
⑩庶人:指平民百姓。
11壹是:都是。本:根本。
12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
13厚者薄:该重视的不重视。薄者厚:不该重视的却加倍重视。
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应该译为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能够弃旧图新,使人能够达到完善的境界。我们应该知道自己想要达到的境界,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志向坚定;让自己镇静不焦躁,心安理得,思虑周详,终能够有所收获。任何事物都有根本有枝节,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我们只有弄清楚事情的本末始终,才能更加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古代所有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都要先学会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可是要想学会理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做的就是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应该先端正好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学会使自己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意念真诚,应该先使自己学会获得知识;而让自己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就是学会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所以,换句话说,我们只有正确地认识了万事万物,将其研究透彻后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也只有获得知识后才能让自己的意念更为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了才能让自己更好地修养品性;只有品性修养好了才能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学会管理家庭和家族的方法后才能用于治理自己的国家;只有掌握了治理好国家的方法,才能让国人过上太平富足的生活。
上到,下至平民百姓,每个人都应该将修养品性作为学习的根本。假如这个根本被扰乱了,那么无论是家庭、家族还是国家、天下,都不可能治理得更好。同样的道理,假如一个人做事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根本不可能将事情做到好!
【读解】
这段话所讲述的是儒学中对“三纲八目”的追求。古人所谓的“三纲”,大多是指明德、新民、止于至善这三部分。《大学》将“三纲”作为自己的主旨,同时也是儒学之所以能够“垂世立教”的根本。而所谓的“八目”,则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是为达到“三纲”的要求而列举出的条目,同时也是儒学大家们为后人进修设计出的阶梯。纵览古书,我们不难发现,儒家几乎所有的学说大多都遵循着“三纲八目”的要求而展开。所以,我们在学习儒学的过程中,重要的是抓住“三纲八目”的要点,这样就等于拿到了打开儒学大门的钥匙。
就研究儒学而言,主要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八目”中前面的四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强调的是“内修”;后面的三级“齐家、治国、平天下”则强调的是“外治”。而中间的“修身”一环,则成了连接“内修”和“外治”的枢纽,它和前面的“内修”相连接,便可以“独善其身”;它和后面的“外治”相连接,便可实现“兼善天下”的理想。两千多年来,中国很多知识分子在儒学思想的影响下,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作为自己的毕生信条。时至今日,这样的儒学思想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
第二章
【原文】
《康诰》①曰:“克②明德。”《大甲》③
序言
前言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皆为儒家经典著作。其中,《大学》《中庸》收录在《礼记》中,宋代以前并没有独立成编。南宋理学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汇集起来,同时还为其作章句集注,编纂成《四书章句集注》一书,此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本书选取“四书”中的《大学》《中庸》两本进行解读,希望对读者能够有所帮助。
《大学》以修身为核心,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同时指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修身的主要方法。强调在修身养性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内省,而且还要同外物相接,穷究物理而获得知识,培养道德品性,完善人格。当然,《大学》强调修身的目的在于引导人们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志向,其中尤为重要的是以德为本。
《中庸》是儒家重要典籍,它同《易经》一样,都是儒家的理论渊薮。不过《易经》的影响要比《中庸》大,涵盖范围广,而《中庸》是宋朝以后儒家学者们研读的重点,它强调“诚”,认为“诚”是实现“中庸之道”的关键。
儒学,特别是理学,许多概念、命题出自《中庸》,许多理学大家持守《中庸》的信条,许多儒者用《中庸》的方法论思考。甚至可以说,《中庸》对中华文明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书将《大学》《中庸》整合编撰成了《大学·中庸》,其中蕴含很多先圣哲人对生命价值的反思和体验,向当代读者展示了先哲们的深刻思想内涵,有着很高的阅读价值和收藏价值。
本书内容由四部分组成:原文、注释、译文、读解。原文主要参照了中华书局版本,注释简要明了,读解到位,对读者有很好的启迪作用。
鉴于本书编辑经验有限,书中难免有出错、疏漏之处,还望读者指正,我们将不胜感激。
这本《大学》的选本,虽然标题赫然写着“中华国学经典精粹”,但读完之后,我感觉它更像是一本对儒家思想的“入门级速成手册”,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精粹。它将《大学》原典的原文放在一边,仿佛是为了迎合现代快节奏阅读的需要,用大段大段的白话文解释来填充篇幅。这种处理方式的初衷或许是好的,希望让初学者能够快速领会“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要义。然而,遗憾的是,这种“喂食”式的解读,反而削弱了原著本身的韵味和思辨的深度。孔子和孟子留下的文字,其精妙之处往往在于其言简意赅、留白处的无限想象空间。当你把所有逻辑链条都用现代白话文硬生生地串联起来时,那种古朴的哲思力量就消散了。比如,对于“格物致知”的探讨,原典要求的是一种由外物而入心性的实践过程,这本书的解释却显得过于侧重于知识的积累和道德规范的机械执行,少了那种由内而外的探寻感。对于真正想深入体会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层层递进的哲理脉络的人来说,这种过于直白的翻译,反而成了一种理解的障碍,让人感觉像是隔着一层毛玻璃在看一幅本应清晰深刻的水墨画。
评分作为一本号称“儒家经典必读本”的选集,这本书在选材的广度和深度上显然是不够的。它紧紧围绕《大学》本身,辅以少量《中庸》的片段(尽管书名中有《中庸》二字,但实际内容占比极小,且对《中庸》的选取也偏向于阐述性强的部分),而对于儒家思想体系中至关重要的《论语》中的核心论述,尤其是关于“仁”和“礼”的辩证关系,缺乏必要的穿插和对比阅读。真正的国学精粹,理应展现出思想体系的完整性和交织性。比如,《中庸》中关于“诚”的探讨,如果能与《大学》中“诚意”的部分进行深入的跨篇章对比,读者能获得的启发将更加宏大。这本书的局限性在于,它将《大学》视为一个孤立的文本进行解读,缺乏横向的比较视野,使得读者在理解儒家思想的宏大叙事时,总觉得少了几个关键的拼图。这更像是一个优秀的单科辅导材料,而非一部能够引领人构建完整国学知识体系的通识读本。
评分我不得不说,这本“精粹”版本的装帧设计和印刷质量绝对是上乘的,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很有分量感,纸张的质感也十分舒服,封面设计也颇具古典韵味,确实配得上“精粹”二字的门面功夫。但是,内容上的取舍却让我深思。它似乎在刻意避开一些在后世儒学发展中引发巨大争议或需要复杂历史背景才能理解的细微差别。比如,对于“修身”到“治国”的过渡部分,原著中的逻辑是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但这本书在阐述“修身”的具体实践方法时,给出的案例和引用的其他先秦典籍似乎有些牵强附会,像是为了凑足篇幅而强行加入的“佐证”。我更期待看到的是,对原著中那些看似简单却蕴含深刻人生哲理的句子,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历史流变分析。例如,在阐述“知止”时,仅仅停留在道德层面的要求,而没有触及到宋明理学兴起后,对于“心性论”的解读如何丰富和深化了“止于至善”的内涵。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安全、非常“标准答案化”的解读框架,适合在公共场合被引用,却不适合一个人在深夜静心体悟人生的终极关怀。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想找到一本能帮助我将儒家思想融入到现代商业管理和个人领导力建设中的实用指南,毕竟《大学》被称为“儒家管理学的源头”。然而,这本书在“治国”和“平天下”的篇章中,对现代治理的联系性阐述得过于笼统和理想化。它强调了君子的自律是基础,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在如何将这种内在的道德力量有效转化为外在的制度设计和有效的组织管理时,阐述得非常薄弱。它给出的建议更多是停留在“修身”的层面,对于如何处理复杂的社会矛盾、如何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如何平衡不同利益群体的诉求,这些现代社会管理的核心议题,这本书的解读几乎是避而不谈的,或者只是用一句“德者必有邻”来简单带过。这使得它更像是一本面向古代士大夫的自我修养手册,而非一本能够指导当代管理者如何应对复杂环境的“国学”实践指南。如果抱着管理学的期待来阅读,收获可能要大打折扣。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方式,尤其是在对比阅读方面,非常不友好。它采用了大段的注释和解释文字紧跟在原文之后,试图营造一种“边读边学”的氛围。然而,这种并置的结构,使得读者的注意力很容易被那些详尽的解释文字所牵引,反而忽略了对原始文本语气的捕捉。阅读经典,尤其是像《大学》这样追求节奏和气韵的文本,需要对文字的力度和断句有自己的判断。这本书将所有的判断权都交给了注释者,使得读者失去了自我构建理解框架的机会。我尝试着跳过解释,只读原文,但很快就会因为不确定某个生僻词汇的准确古义而被迫回看注释,形成了阅读上的“拉扯感”。更不用说,很多注释的语言风格也显得过于现代和口语化,虽然易懂,但与原典古奥的语言环境格格不胜搭配,读起来总有一种错位感,仿佛在听一位老先生用现代网络流行语来讲述古代的圣贤之道,听起来滑稽,却失了庄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