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传习录:精装 作家出版社国学典藏 明朝全能圣人王阳明传世语录 王氏 论语 毛梁启超一致推崇
定价:39.80元
作者: 王阳明,高高 注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5-01
ISBN:9787506386548
字数:
页码:392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中国千古完人的传世之作
名社佳作,千年传承
流传千古的中国古典哲学经典
明朝一哥王阳明的传世语录
读此可知王学梗概。欲知其详,宜读《王文成公全书》。因阳明以知行合一为教,要合观学问事功,方能看出其人格,而其事功之经过,具见集中各文,故阳明集之重要,过于朱、陆诸集。
——梁启超《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
内容提要
《传习录》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他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上卷经王阳明本人审阅,中卷里的书信出自王阳明亲笔,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虽未经本人审阅,但较为具体地解说了他晚年的思想。
目录
上卷
3徐爱录
32徐爱跋
34陆澄录
84薛侃录
中卷
129钱德洪序
132答顾东桥书
170答周道通书
180答陆原静书(一)
184答陆原静书(二)
205答欧阳崇一
215答罗整庵少宰书
225答聂文蔚(一)
234答聂文蔚(二)
248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251教约
下卷
257陈九川录
275黄直录
286黄修易录
296黄省曾录
305钱德洪录
347钱德洪附记
349黄以方录
372钱德洪跋
作者介绍
王阳明,原名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被贬贵州时曾于阳明洞(今贵阳市修文县)学习,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是我国明代的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二程、朱、陆后的另一位大儒,“心学”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n文摘
上卷
徐爱①录
先生于《大学》“格物”诸说,悉以旧本②为正,盖先儒③所谓误本者也。爱始闻而骇,既而疑,已而殚精竭思,参互错综,以质于先生。然后知先生之说,若水之寒,若火之热,断断乎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先生明睿天授,然和乐坦易,不事边幅。人见其少时豪迈不羁,又尝泛滥于词章,出入二氏之学。骤闻是说,皆目以为立异好奇,漫不省究。不知先生居夷三载,处困养静,精一之功,固已超入圣域,粹然大中至正之归矣。爱朝夕炙门下,但见先生之道,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见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无穷。十余年来,竟未能窥其藩篱。世之君子,或与先生仅交一面,或犹未闻其謦欬,或先怀忽易愤激之心,而遽欲于立谈之间,传闻之说,臆断悬度,如之何其可得也?从游之士,闻先生之教,往往得一而遗二,见其牝牡骊黄而弃其所谓千里者。故爱备录平日之所闻,私以示夫同志,相与考而正之,庶无负先生之教云。
门人徐爱书
【注释】
①徐爱(1488—1518):字曰仁,号横山。浙江余杭人,王阳明的妹夫,也是阳明先生的位学生和得意的学生,有“王门颜回”之称,曾任南京工部郎中。王阳明痛惜其英年早逝,曾叹曰:“曰仁殁,吾道益孤,至望原静者(陆澄)不浅。”
②旧本:指由郑玄作注、孔颖达疏解的版本。
③先儒:这里指程颢、程颐和朱熹。
【译文】
先生对于《大学》中有关“格物”的各种观点,均以旧本,亦即朱熹等人所说的误本为标准。我刚听说时觉得很意外,继而又产生怀疑,后,我殚精竭思,互相对照分析,又向先生本人请教。这才发现,先生的主张就好像是水性冰冷、火性炎热一样,即使百世之后的圣人也不会产生疑惑。先生天资聪颖,然和蔼可亲,为人坦诚,平素不修边幅。早年,先生性格豪迈洒脱,曾热衷于赋诗辞章,并深入研究佛道两家的经典之作。所以,很多人刚开始听到他的主张时,都认为是异端邪说,不予深究。但是他们不知道,先生在贬居贵州龙场的三年中,处困养静,学问的功夫已经超凡入圣,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我时刻受先生的教诲,深知他的学说,刚接触时似乎很平常,等深入研究才觉得愈发崇高;初看时好像很粗疏,仔细钻研才觉得愈发精细;刚接近仿佛很浅显,深入探求才觉得没有穷尽。十几年来,我竟连它的轮廓都未看到。但是,今天的学者,有的虽与先生才一面之缘,有的只闻其名,有的怀着蔑视、恼怒的情绪,还没谈上几句就依据传闻臆说,妄加揣度,这样怎么可能真正理解先生的学说呢?跟随先生的人士,听着先生的教诲,常常得一而遗二,如同相马时只注意马是公还是母,是黑还是黄,却忽略了能否驰骋千里的特性。因此,我特意把平时从先生那里所听到的记录下来,给诸位同学奉上,以便相互校正,不负先生教诲之恩。
晚生徐爱书
爱问:“‘在亲民’,朱子谓当作‘新民’,后章‘作新民’之文,似亦有据。先生以为宜从旧本作‘亲民’,亦有所据否?”
先生曰:“‘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与‘在新民’之‘新’不同,此岂足为据?‘作’字却与‘亲’字相对,然非‘新’字义。下面‘治国平天下’处,皆于‘新’字无发明。如云‘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之类,皆是‘亲’字意。‘亲民’犹《孟子》‘亲亲仁民’之谓,‘亲之’即‘仁之’也。‘百姓不亲’,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①,所以亲之也。《尧典》‘克明峻德’便是‘明明德’,‘以亲九族’至‘平章’‘协和’便是‘亲民’,便是‘明明德于天下’。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亲民’。说‘亲民’便是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
【注释】
①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契,商族的始祖,帝喾之子,曾协助大禹治水,被封为司徒,负责掌管教化;敷,布施;五教,指五种伦理道德,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译文】
徐爱问:“《大学》中的‘在亲民’,朱熹认为应作‘新民’,第二章的‘作新民’的文句,好像可作为他的凭证。先生认为应按旧本作‘亲民’,难道也有什么根据吗?”
先生说:“‘作新民’的‘新’,是自新的意思,和‘在新民’的‘新’不同,‘作新民’怎可作为‘在新民’的凭证呢?‘作’与‘亲’虽然相对,但并非作‘新’解。后面所说的‘治国平天下’,都没有‘新’的意思。比如:‘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这些都含有‘亲’的意思。‘亲民’犹如《孟子》中的‘亲亲仁民’,亲近就是仁爱。百姓不能彼此亲近,虞舜就任命契做司徒,尽心竭力地推行伦理教化,让他们互相亲近。《尧典》中的‘克明峻德’即是‘明明德’,‘以亲九族’到‘平章’‘协和’即是‘亲民’,也就是‘明明德于天下’。再如孔子的‘修己以安百姓’,‘修己’即是‘明明德’,‘安百姓’就是‘亲民’。说‘亲民’,就包涵了教化养育等意思,而说‘新民’就有些偏颇了。”
爱问:“‘知止而后有定’,朱子以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似与先生之说相戾①。”
先生曰:“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然亦未尝离却事物。本注②所谓‘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者得之。”
【注释】
①相戾(lì):相抵触。
②本注:即朱熹所著的《大学章句》。
【译文】
徐爱问道:“《大学》中‘知止而后有定’,朱熹认为是指万事万物都有定理,这好像与先生的看法不一致。”
先生答说:“到具体事物中寻求至善,如此就把义看成是外在的了。至善是心的本体,只要‘明明德’,并达到惟精惟一的程度就是至善。当然了,至善并未与具体事物相脱离。《大学章句》中所谓的‘穷尽天理而心中没有任何私心杂念’,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爱问:“至善只求诸心,恐於天下事理,有不能尽。”
先生曰:“心即理①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爱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之信,治民之仁,其间有许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
先生叹曰:“此说之蔽久矣,岂一语所能悟?今姑就所问者言之。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治民便是信与仁。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爱曰:“闻先生如此说,爱已觉有省悟处。但旧说缠于胸中,尚有未脱然者。如事父一事,其间温凊定省之类,有许多节目②,不亦须讲求否?”
先生曰:“如何不讲求?只是有个头脑。只是就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讲求。就如讲求冬温,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讲求夏凊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只是讲求得此心。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去求个温的道理;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要去求个凊的道理。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却是须有这诚孝的心,然后有这条件发出来。譬之树木,这诚孝的心便是根,许多条件便是枝叶。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去种根。《礼记》言:‘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须有是个深爱做根,便自然如此。”
序言
我平时比较喜欢读一些人物传记,因为通过了解一个伟人的成长轨迹,往往能更好地理解他思想的根源。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它不仅仅是语录的汇编,更是对王阳明在困境中如何坚持自我、最终创立学说的过程的细致描摹。读到他被贬谪的那些章节,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在当代快节奏的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智者形象,而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符号。书中的许多轶事和对话记录,生动地展现了阳明先生的个人魅力和他的教学风范。这让我更加确信,这本书的收藏价值和阅读价值都是非常高的,它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圣人”的绝佳窗口。
评分这本厚厚的精装书,拿到手就感觉沉甸甸的,书页的质感相当不错,装帧设计也很有古韵,一看就是下了功夫的。我一直对明朝的历史人物很感兴趣,尤其是那些思想深邃、影响深远的圣贤。阳明先生的大名可是如雷贯耳,他的心学思想,据说能让人在日常生活中找到真正的自在和力量。我之前零散地看过一些关于他的介绍,但总觉得意犹未尽,像是隔着一层纱看风景。这次入手这本书,主要是冲着“全能圣人”这个名头去的,希望能系统地了解一下他的生平、学说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书里那些哲理性的论述,我得慢慢消化,毕竟国学经典不是快餐,需要静下心来体会。光是看着扉页上那些烫金的字体,就让人油然而生一种敬畏感,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历史遗产。我期待着能从中学到一些实用的智慧,指导我如何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惑。
评分说实话,我本来对这种“国学典藏”类的书籍有点持保留态度的,总怕内容过于晦涩或者只是简单地堆砌辞藻。但翻开目录,看到编排的脉络清晰,从阳明先生的早年经历到晚年思想的形成,再到其核心语录的精要解读,感觉作者在梳理这些复杂的思想体系上下了不少功夫。尤其是那几章对比分析了王阳明与其他儒家大家的异同,这对我理解心学的独特性非常有帮助。这本书的排版也很舒服,字号适中,留白恰当,读起来不费眼力。我特别喜欢那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即便是初次接触王阳明学说的人,也能很快抓住重点。这绝不是那种故作高深的学术著作,它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引领读者走进这位明代巨匠的内心世界。我打算最近腾出几个周末,泡上一壶好茶,沉浸在这本书里,好好体会一下“知行合一”的真正含义。
评分作为一个对中国传统哲学一直抱有好奇心的普通读者,我坦白说,很多原典我看着头都大了。但这本书的编撰思路显然考虑到了我们这些“半路出家”的学习者。它不像某些版本那样佶屈聱牙,而是巧妙地穿插了解释和白话文的阐述,使得那些看似深奥的“心即理”、“致良知”的概念变得可以触摸、可以理解。我尤其欣赏它在介绍王阳明与时人辩论时的那种客观叙事,既展现了阳明学说的开创性,也说明了它在当时社会引发的巨大震动。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是,真正的智慧是具有穿透历史的力量的,它能指导我们在迷茫时找到内心的定力。我现在正计划着把这本书放在案头,时不时翻阅几页,让阳明先生的声音在我的日常生活中回响。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实在太令人惊喜了,精装本的厚重感和内页的印刷质量,完全对得起“国学典藏”的名头。我对比了好几家出版社的类似书籍,最终还是选择了这一版,主要就是看中了它的细节处理。比如,在引用关键语录时,会特意使用不同的字体或加粗处理,这一点对于读者把握重点极其关键。而且,书中似乎还收录了一些相对罕见的批注和后世对王阳明学说的评价,这让整本书的学术深度和广度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我注意到,一些大家如梁启超都对阳明先生推崇备至,这本书仿佛就是一座桥梁,连接了古代的智慧和现代读者的求知欲。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让人感受到对知识的尊重和对传统的珍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