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又名《春秋外传》或《左氏外传》。相传为春秋末鲁国左丘明所撰,但现代有的学者从内容判断,认为是战国时期的学者依据春秋时期各国史官记录的原始材料整理编辑而成的。 《国语》是中国*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凡二十一卷(篇),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记事。记事时间,起自西周中期,下迄春秋战国之交,前后约五百年。 本书是《国语》的译注本,由周荣池译注。
卷一 周语
祭公谏穆王征犬戎
密康公母论小丑备物终必亡
邵公谏厉王弭谤
芮良夫论荣夷公专利
邵公以其子代宣王死
虢文公谏宣王不籍干亩
仲山父谏宣王立戏
穆仲论鲁侯孝
仲山父谏宣王料民
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论周将亡
郑厉公与虢叔杀子颓纳惠王
内史过论神
内史过论晋惠公必无后
内史兴论晋文公必霸
富辰谏襄王以狄伐郑及以狄女为后
襄王拒晋文公请隧
阳人不服晋侯
襄王拒杀卫成公
王孙满观秦师
定王论不用全蒸之故
单襄公论陈必亡
刘康公论鲁大夫俭与侈
王孙说请勿赐叔孙侨如
单襄公论邵至佻天之功
单襄公论晋将有乱
单襄公论晋周将得晋国
太子晋谏灵王壅谷水
晋羊舌肿聘周论单靖公敬俭让咨
荦穆公谏景王铸大钱
单穆公谏景王铸大钟
景王问钟律于伶州鸠
宾孟见雄鸡白断其尾
刘文公与苌弘欲城周
卷二 鲁语
曹刿问战
曹刿谏庄公如齐观社
匠师庆谏庄公丹楹刻桷
夏父展谏宗妇觌哀姜用币
臧文仲如齐告籴
展禽使乙喜以膏沫犒师
臧文仲说僖公请免卫成公
臧文仲请赏重馆人
展禽论祭爰居非政之宜
文公欲弛孟文子与鄙敬子之宅
夏父弗忌改昭穆之常
里革*书逐莒太子仆
里革断宣公罟而弃之
子叔声伯辞邑
里革论君之过
季文子论妾马
叔孙穆子聘于晋
叔孙穆子谏季武子为三军
诸侯伐秦鲁人以莒人先济
襄公如楚
季冶致禄
叔孙穆子知楚公子围有篡国之心
叔孙穆子不以货私免
子服惠伯从季平子如晋
季桓子穿井获羊
公父文伯之母对季康子问
……
卷三 齐语
卷四 晋语
卷五 郑语
卷六 楚语
卷七 吴语
卷八 越语
说实话,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定价,它更像是一套浓缩的文化精华集。我发现它在不同章节之间建立了一种微妙的内在联系,从宏观的历史脉络到微观的工艺细节,层层递进,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读完它,我最大的感受是获得了对民族文化自信的重新审视和坚定。它没有过度美化,也没有刻意贬低,而是用一种成熟、客观又充满敬意的态度,梳理了这些传统精粹的来龙去脉。这种中正平和的论述姿态,非常难得。我甚至已经开始向身边的年轻朋友推荐,认为这不仅仅是为历史爱好者准备的,更是当代人重塑文化身份认同的一份重要参考资料。它提供了一种深度连接历史与现代的有效路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实在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传统的线装工艺,厚实的宣纸触感,一下子就把人带回了那个年代。我特别喜欢它在细节上的用心,比如书页的边缘处理,还有细密的针脚,都透着一股子匠人精神。拿在手上,感觉就像捧着一件艺术品,而不是简单的书籍。尤其是当阳光洒在泛黄的纸面上,那种古朴的韵味扑面而来,让人忍不住想慢慢翻阅,细细品味每一个字。对于我这种对传统文化有偏爱的人来说,光是这份外在的质感,就已经值回票价了。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种对传统美学的致敬。这种用心,在当今这个追求速度和效率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我甚至会小心翼翼地把它放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生怕一不留神就损伤了它这身“行头”。那种沉甸甸的份量感,也仿佛承载了厚重的历史。
评分我最欣赏这本书的地方在于它独特的叙事视角和语言风格。它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教科书式的陈述,而是像一位经验老到的长者,娓娓道来,充满了一种亲切感和温度。文字的张力把握得非常好,时而如高山流水般流畅自然,时而又像深潭幽谷般引人探究。阅读的过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真挚的情感投入,他对所描绘的那些“国粹”怀有一种近乎虔诚的热爱。这种热爱的感染力,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度。很多段落的措辞充满了画面感和画面感,仿佛我正亲眼目睹那些历史场景重现眼前。这种文学性的表达,让原本可能有些冷僻的知识变得鲜活起来,不再是陈旧的教条,而是一段段有血有肉的故事。这使得即便是初涉此领域的朋友,也能轻松地被故事所吸引,继而深入了解其内核。
评分这本书的配套插图和设计简直是点睛之笔,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我必须说,那些图像的选择和排版,绝对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它们不是简单地附属于文字,而是与文字内容形成了完美的互文关系。很多时候,一张恰到好处的图例或手稿拓片,胜过千言万语的描述。这些视觉材料的质量非常高,清晰度极佳,并且很多都是首次披露或罕见的版本。它们不仅起到了解释说明的作用,更丰富了书籍的审美层次。每当我读到一个需要具象化理解的概念时,翻到对应的插图,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非常美妙。这表明编者在整合资源时,花费了巨大的精力去搜集、筛选和优化这些辅助材料,真正做到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深度简直超乎我的想象,完全不是那种走马观花式的浅尝辄止。作者在叙述中展现了对所涉猎领域的精深理解,每一个论点都有扎实的史料支撑,逻辑推演也极其严密。我记得有几处关于古代哲学思想的阐述,原本以为自己已经掌握得差不多了,结果读到这里才发现自己之前的理解有多么片面。他能将复杂的概念用极其清晰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同时又不失学术的严谨性。举个例子,他在分析某一项传统技艺的演变脉络时,穿插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人阶层的审美取向,使得整个论述立体饱满,让人茅塞顿开。这本书不适合“刷”着看,它要求读者拿出时间来沉淀、思考,甚至需要时不时地停下来,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去印证和消化。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知识体系得到了极大的扩充和修正,受益匪浅,绝对是值得反复研读的案头之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