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87518026395 傳習錄全鑒 珍藏版(精裝) 中國紡織齣版社 [明] 王陽明著

9787518026395 傳習錄全鑒 珍藏版(精裝) 中國紡織齣版社 [明] 王陽明著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明] 王陽明著,遲雙明解譯 著
圖書標籤:
  • 王陽明
  • 傳習錄
  • 心學
  • 明朝
  • 哲學
  • 思想
  • 古典
  • 精裝
  • 珍藏版
  • 中國紡織齣版社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聚雅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中國紡織齣版社
ISBN:9787518026395
商品編碼:30253691218
包裝:精裝
齣版時間:2016-06-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傳習錄全鑒 珍藏版(精裝)

定價:68.00元

作者: 王陽明著,遲雙明解譯

齣版社:中國紡織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518026395

字數:

頁碼:336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本書平裝本自齣版以來,廣受讀者歡迎和喜愛。為滿足大傢的收藏、饋贈需要,以精裝形式推齣,敬請品鑒。

內容提要


王陽明,原名雲,後改名守仁,字伯安,浙江餘姚人,是中國儒學界的泰鬥之一,也是明代的思想傢、哲學傢、文學傢和軍事傢和心學的集大成者。陽明先生生於公元1472年的一個官宦世傢,其遠祖為東晉時期的大書法傢王羲之,卒於公元 1529年。因他曾隱居紹興會稽山陽明洞,後又創辦陽明書院,所以世稱陽明先生。後世一般稱他為王陽明,其學說世稱“陽明學”。他死後,明穆宗詔謚文成,故又稱王文成公。王陽明一生頗有成就,他非但精通儒傢、佛傢、道傢,而且能夠統軍徵戰,是中國曆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 王陽明生在明朝中葉,當時學術頹敗,階級鬥爭繼續激化,統治集團日益腐朽,農民起義此起彼伏。經曆瞭400年、已經僵化瞭的程硃理學對此無能為力。王陽明試圖力挽狂瀾,拯救人心,乃發明“身心之學”,倡良知之教,修萬物一體之仁。 《傳習錄》也就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 總體而言,《傳習錄》是王陽明的語錄和論學書信集,與孔門的《論語》相似。“傳習”一詞齣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一語。王陽明的哲學思想,主要反映在他《傳習錄》《大學問》等著作裏,其中以《傳習錄》為典型,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尤其是他心學發展的重要資料。《傳習錄》在形式上打破瞭程硃理學的理論框架,重新建立瞭以“心即理”“知行閤一”“緻良知”等為基本範疇的心學思想體係,在本體論和方法論上改造和革新瞭宋明理學,並在內容上強調主體意識和自主精神,反對迷信、依傍書本,具有強烈的平民意識,由此還形成瞭彆具特色的教育思想。為後世一些進步的社會改革傢所贊賞和推崇。他的思想衝破瞭數百年來中國思想界為程硃理學所壟斷的沉悶局麵,對明朝後期哲學與文藝方麵都産生瞭巨大而深遠的影響,一直延續到我國近代並擴展到東亞,後來,其影響又逐漸深入到東南亞諸國、北美洲和歐洲。可見其思想的價值和魅力。以東亞為例,在日本,陽明學被一大批幕府末期的思想傢所接受,推動瞭日本的明治維新運動。在朝鮮,陽明學也暗中流傳,並影響瞭不少思想傢。在經濟騰飛期的韓國,陽明學被奉為精神的範本。 《傳習錄》是在王陽明生前及死後陸續編錄和刊行的,分為上、中、下三捲,包含瞭王陽明主要哲學體係及基本主張,是研究修習陽明學的基本著作,堪稱王門之聖書,心學之經典。雖然陽明學是唯心思想,有其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但在硃學衰頹之際,它倡導“心即是理”、“知行閤一”,把儒傢的內聖之道發展到瞭緻,其思想價值是很高的,對後人的啓迪是深廣的。即使到瞭現代社會,它仍然曆久彌新,閃現著美妙的光芒。這正是經典與眾不同的魅力所在。 鑒於《傳習錄》語言大多比較晦澀,難以理解,該書在原汁原味地呈現先賢的智慧的基礎上,采用標題式,將徐愛等語錄及七分書信均分成小節來講解,主題明顯;外加清晰流暢的譯文,精闢的解讀,讓讀者翻閱之,頓覺愛不釋手。衷心希望此書能夠使讀者朋友在品讀國學博大精深的同時,能夠讀透經典,開啓智慧,指導生活。

目錄


錢德洪序——成書之緣 n
一、徐愛錄——心即是理 n
1徐愛引言 n
2親民與新民 n
3至善是心之本體 n
4求孝道於內 n
5此心純乎天理之極 n
6知行閤一 n
7行是知的功夫 n
8格物緻知,止於至善 n
9盡心即是盡性 n
10身之主宰便是心 n
11去其心之不正 n
12知是心之本體 n
13“禮”即是“理” n
14天理人欲不並立 n
15虛文勝而實行衰 n
16務本尚實,反樸還淳 n
17因時緻治 n
18事即道,道即事 n
19孔子刪《詩經》 n
20徐愛跋 n
二、陸澄錄——格物無動靜之分 n
1主一之功 n
2念念存天理 n
3相下得益,相上遭損 n
4人心天理渾然 n
5心如明鏡 n
6義理無定在,無窮盡 n
7人須在事上磨 n
8下學與上達 n
9唯精 n
10知行不分 n
11以循理為生 n
12三子是有意必 n
13誌與功 n
14心即性,性即理 n
15理不容分析 n
16反省慎獨 n
17性、理關係 n
18省察與剋治 n
19非鬼迷,心自迷 n
20定是心之本體 n
21孔子正名 n
22毀不滅性 n
23有是體即有是用 n
24陽明與易經 n
25存養夜氣 n
26動靜無端 n
27“道”無所謂上下 n
28仁者惻隱心懷 n
29權變之道 n
30自願原則 n
31良工心獨苦 n
32“治生說”誤人 n
33陽明與道教 n
34剋製私欲 n
35哭則不歌 n
36防微杜漸 n
37儒傢與科技 n
38後天修養之功 n
39道無精粗 n
40私欲如塵土 n
41剋己功夫 n
42道無方體 n
43陽明的自然觀 n
44隨纔成就 n
45做學問要有源泉 n
46貫通古今 n
47心統五官 n
48一念發動 n
49靜中體悟 n
50持其誌 n
51聖人如天 n
52理在心性中 n
53已發與未發 n
54顔子沒而聖學亡 n
55現成良知 n
56本體不動 n
57主客消融 n
58心外無物 n
59時時用力 n
60“格”為“正” n
61做功夫的目標 n
62孝悌為仁之本 n
63陽明批評佛教 n
三、薛侃錄——一以貫之 n
1心之神明 n
2不假外求 n
3不能“隻管求” n
4王硃異同 n
5純乎天理方是聖 n
6硃子之悔 n
7侃去花間草 n
8為學頭腦 n
9誌嚮真切 n
10主宰常定 n
11不務空名 n
12以改之為貴 n
13道德實踐 n
14體用一源 n
15不肯移 n
16善用俱是 n
17主體性覺醒 n
18體未立,用安從生 n
19在心地上用功 n
20立誌貴專一 n
21無所偏頗 n
22居敬窮理 n
23知是理之靈處 n
24本體無一物 n
25戒懼慎獨 n
26尊孟貶荀 n
27保全真己 n
28貴目賤心 n
29蕭惠好仙、釋 n
30真知即是行 n
31死生之道 n
32性、道、教 n
33解偏救弊 n
34功夫是恢復明德 n
一、答人論學書——知行閤一 n
1特倡誠意 n
2與空虛頓悟之說相反 n
3功夫次第 n
4知行閤一的理論基礎 n
5陽明的進學路綫 n
6閤心與理為一 n
7學、問、思、辨、行 n
8格物緻知說之意旨 n
9誠意、緻知、格物 n
10道之大端易於明白 n
11知行閤一之功 n
12拔本塞源之論 n
二、答周道通書——在事上磨煉 n
1心意之所嚮 n
2何思何慮 n
3聖人氣象 n
4能實緻其良知 n
5格物是緻知功夫 n
6身體實踐 n
7性氣一體 n
三、答陸原靜書——良知學說 n
1妄心與照心 n
2良知無起處 n
3精、一、理、氣 n
4元神、元氣、元精 n
5良知即是未發之中 n
6理無動者 n
7未發與已發 n
8良知的情感因素 n
9戒慎恐懼為良知 n
10照心妄心 n
11去欲存理 n
12儒佛之辯 n
13去此病自無此疑 n
14明則誠矣 n
15良知即是道 n
16樂是心之本體 n
17無所住處 n
18錢德洪跋 n
四、答歐陽崇一——萬物皆備於我心 n
1良知與見聞 n
2在良知上體認 n
3素其位而行 n
4先知先覺 n
五、答羅整庵少宰書——正心誠意 n
1實有諸己 n
2古本之復 n
3不可不辨 n
4公道、公學 n
5不敢縷縷 n
六、答聶文蔚——人即天地之心 n
1聖人之治天下 n
2良知之學不明 n
3思以此救之 n
4以天地萬物為一體 n
5彷徨四顧 n
6伏枕草草 n
7全在“必有事焉”上用 n
8必有事就是緻良知 n
9天地間隻有此性 n
10本體即是良知 n
11孝為人的良知本性 n
12良知乃無“執”之大知 n
13“盡心”三節 n
14至當歸一 n
七、訓濛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貴在引導 n
八、教約——神而明之 n
一、陳九川錄——戒慎恐懼在心念 n
1破數年之疑 n
2格物猶造道 n
3無欲故靜 n
4雖聞見而不流 n
5在事上磨煉做功夫 n
6閤內外 n
7隻是粗些 n
8理障說 n
9人胸中各有個聖人 n
10功夫愈久,愈覺不同 n
11人人自有 n
12委麯謙下 n
13隻要解心 n
14事上為學 n
15有詩彆先生 n
16傷食之病 n
17學知與生知 n
二、黃直錄——陽明四句教 n
1學存此天理 n
2學思非兩事 n
3四句教 n
4陽明格竹 n
5童子格物 n
6強調“閤一” n
7知覺便是心 n
8格物即慎獨戒懼 n
9尊德性 n
10緻廣大 n
11見性 n
12聲色貨利之交 n
13實去用功 n
14後天的感應 n
15見聞 n
16緻良知是必有事的功夫 n
17一摑一掌血 n
18何足為恃 n
19立命功夫 n
20性相近即性善 n
21著不得一念留滯 n
22靈明 n
23嚴灘之辯 n
24不擇衰朽 n
25無我自能謙 n
26唯變所適 n
27故曰非助 n
28國裳請題字 n
29見在良知 n
30聖賢非無功業氣節 n
31隨人分限所及 n
32一念發動就是行 n
33聖人本體明白 n
34善惡隻是一物 n
35誠意之極 n
36分上事 n
37動靜隻是一個 n
38矜持太過終是弊 n
39作文作詩 n
40是無輕重也 n
41此心廓然 n
42佛氏不著相 n
三、黃修易錄——生之謂性 n
1既去惡念,便是善念 n
2良知存久 n
3無根之樹 n
4調習此心 n
5不為心纍 n
6氣亦性,性亦氣 n
7隨人毀謗,隨人欺慢 n
8天植靈根 n
9與人為善 n
10蔔筮是理 n
四、黃省曾錄——良知是造化的精靈 n
1義即是良知 n
2思無邪 n
3道心人心 n
4因人施教 n
5自傢本體 n
6看穿生死 n
7毀謗自外來的 n
8不厭外物 n
9因人而異 n
10簡化“知識” n
11聖人之誌 n
12與物無對 n
13隻是緻良知三字無病 n
14內外兩忘 n
15道即是教 n
16人心與天地一體 n
17順其良知之發用 n
18養心不離事物 n
19告子病源 n
20同此一氣 n
21心與物同體 n
22盡性至命之學 n
23剜肉做瘡 n
24實落用功便是 n
25至誠前知 n
26能處正是良知 n
27天理即是良知 n
28重功夫不重效驗 n
29巧、力非兩事 n
30是非之心 n
31日之餘光未盡處 n
32七情與良知 n
33知行即是功夫 n
34本體未嘗有動 n
35不妨有異處 n
36父子訟獄 n
37其心隻空空而已 n
38自傢經過 n
39元聲隻在心上求 n
40自傢解化 n
41在心上用功 n
42善與人同 n
43良知妙用處 n
44無未發已發 n
45圓融的人性論 n
46不為氣所亂 n
47狂者的胸次 n
48反其言而進之 n
49須做得個愚夫愚婦 n
50泰山和平地 n
51念謙之之深 n
52天泉證道 n
五、錢德洪跋——輾轉刊行主要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王陽明,原名雲,後改名守仁,字伯安,浙江餘姚人,是中國儒學界的泰鬥之一,也是明代的思想傢、哲學傢、文學傢和軍事傢和心大成者。 n
遲雙明,男,1968年生,河北省邯鄲市人。1992年畢業於吉林大學中文係,曾在邯鄲鋼鐵公司任子弟中學教師、《邯鋼報》編輯等,現任北京鴻圖巨基公司總編。主要作品有:《首席執行官》、《諸葛亮日記》、《邊讀邊悟<菜根譚>》、《聽李叔同講禪機得瀟灑人生》、《讀史有學問全集》等。

文摘


序言



《古鏡照心:人生智慧的探尋與實踐》 引言 人生如同一場宏大的旅程,我們在這趟旅途中跌跌撞撞,追尋著生命的意義,渴望著內心的寜靜與力量。無數先賢哲人留下的智慧光輝,如同指引方嚮的燈塔,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本書並非某一本具體的書籍的介紹,而是旨在集結古今中外,那些關於如何洞察人心、認識自我、安頓心靈、安身立命的經典思想精華,為讀者提供一套係統而深刻的人生智慧。我們將跨越時空的界限,從不同的文化語境中汲取養分,編織齣一幅關於人生智慧的宏大圖景,引導讀者踏上自我發現與心靈成長的旅程。 第一章:認識自我——“吾心即是吾性”的探索 自我認識是通往智慧的第一步。我們常常陷於外界的喧囂,迷失在欲望的洪流中,忘記瞭審視內心最真實的自我。本章將引導讀者深入探索“認識自我”這一永恒的主題,理解自我認識的重要性,並提供切實可行的方法。 吾心之鏡,映照本真: 探究“心”在傳統文化中的多重意涵,從生理、心理、精神等多個層麵理解“心”的運作。我們並非孤立的個體,而是與世界緊密相連的存在。理解“心”的界限與延展,是認識自我的關鍵。我們將學習如何區分“我”的真實想法和外界強加的觀念,如何辨彆“我”的需求和盲目的欲望。 內省的藝術: 學習古今智者關於內省的方法。內省並非簡單的自我批評,而是一種有意識的、有目的的自我審視。我們將探討如何通過靜坐、冥想、寫日記、反思過往經曆等方式,深入挖掘內心的想法、情緒和動機。反思每一次選擇,理解每一次得失,從中提煉寶貴的經驗教訓。 洞察人性的幽微: 人性是復雜的,既有光明的一麵,也有陰影。理解人性的普遍性與個體差異,有助於我們更加寬容地對待自己和他人。我們將藉鑒心理學、哲學等領域的洞見,剖析人類的本能、情感、欲望、恐懼,以及這些因素如何塑造我們的行為。認識到自身的局限,纔能更好地揚長避短。 理想自我的構建: 在深刻認識現有自我的基礎上,我們將探討如何確立理想的自我形象,並為之努力。這並非意味著否定自我,而是基於對自我潛能的認知,設定積極的目標,並采取行動去實現。我們將學習如何設定 SMART 原則下的個人發展目標,如何培養積極的心態,如何剋服自我設限的信念。 第二章:修身養性——“格物緻知”的實踐路徑 認識自我之後,更重要的是如何通過修身養性來提升自己的品格與境界。本章將聚焦於“格物緻知”這一古老的智慧,將其轉化為現代人安頓身心、提升品德的實踐指南。 格物:探求事物的真理: “格物”並非僅僅指對物質世界的探索,更是對事物本質、規律的深入認知。我們將學習如何以開放的心態觀察世界,如何透過現象看本質,如何從日常生活中的點滴小事中體悟大道理。這包括對自然規律的尊重,對社會法則的理解,以及對事物之間相互聯係的洞察。 緻知:知行閤一的境界: 僅僅知道是不夠的,真正的智慧在於“緻知”,即將所知轉化為行動。我們將探討“知行閤一”的重要性,學習如何將哲學理念融入日常生活,如何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如何在行動中不斷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認知。這包括剋服拖延,勇於嘗試,並在失敗中學習。 勤勉與自律: 勤勉是通往成功的基石,自律是實現目標的關鍵。本章將深入探討勤勉的價值,以及如何培養堅定的自律性。我們將學習如何製定閤理的作息時間,如何抵製誘惑,如何堅持不懈地追求目標。從古人的勤奮故事中汲取力量,理解持之以恒的重要性。 涵養德行: 德行是衡量一個人內在價值的重要標準。我們將從儒傢、道傢、佛傢等傳統思想中汲取關於仁、義、禮、智、信等核心德行的養分,探討如何在現代社會中踐行這些美德。這包括培養同情心、正直、誠信、謙遜等品質,並學習如何處理人際關係中的道德睏境。 豁達與堅韌: 人生總會麵臨挑戰與挫摺。本章將引導讀者學習豁達的態度和堅韌的精神。豁達並非消極的放棄,而是一種看透生死、放下執念的智慧。堅韌則是在逆境中不屈不撓、奮勇前進的力量。我們將通過經典故事和人生哲理,學習如何麵對失敗,如何從痛苦中成長,如何保持樂觀的心態。 第三章:安頓心靈——“靜以修身”的寜靜之道 在紛繁復雜的世界裏,找到內心的寜靜是許多人畢生的追求。本章將圍繞“靜以修身”展開,提供一套有效的方法,幫助讀者安頓心靈,培養內心的平和與力量。 靜心的力量: “靜”並非空無一物,而是指一種內心的安寜與專注。我們將探討靜心的多種形式,包括但不限於冥想、觀呼吸、散步、欣賞自然等。學習如何通過這些方法,排除雜念,迴歸當下,感受內心的寜靜與平和。 情緒的管理: 情緒是我們內心世界的晴雨錶。學習如何認識、接納、並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緒,是獲得內心寜靜的關鍵。我們將探討識彆負麵情緒的根源,學習積極的應對策略,例如情緒的宣泄、轉移、重構認知等。 放下執念: 執念是束縛心靈的枷鎖。無論是對物質的貪戀,還是對名利的追求,抑或是對過去的耿耿於懷,都會讓我們不得安寜。本章將引導讀者學習如何識彆並放下不必要的執念,理解“無常”的真諦,從而獲得心靈的自由。 感恩與知足: 感恩是一種積極的心態,知足是一種智慧的境界。培養感恩之心,讓我們能夠發現生活中的美好,體會到擁有的一切。知足則讓我們不再貪婪,從平凡中找到幸福。我們將學習如何通過感恩練習,提升幸福感,減少焦慮。 內心的安穩: 當我們能夠管理情緒,放下執念,並懷有感恩之心時,內心自然會趨於安穩。本章將總結前麵各節的內容,強調內心安穩的重要性,並提供一些長期的心靈滋養方法,幫助讀者在生活中持續獲得寜靜與力量。 第四章:安身立命——“窮理盡性”的人生智慧 個體在社會中生存,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如何實現人生的價值,是“安身立命”的終極課題。本章將帶領讀者探索“窮理盡性”的人生智慧,引導讀者在人生的道路上找到方嚮,實現價值。 窮理:理解生命的意義: 探索生命的終極意義,並非是宏大的哲學思辨,而是從個體生命的體驗齣發,去理解生命的價值與目的。我們將藉鑒不同哲學流派的觀點,思考生命的價值在於創造、在於奉獻、在於體驗,以及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生命意義。 盡性:發揮生命潛能: “盡性”意味著充分發揮個體的潛能,活齣真實的自我。本章將引導讀者發掘自身的興趣、纔能與優勢,並將其轉化為實現人生價值的動力。學習如何設定長遠的人生目標,並製定切實可行的行動計劃。 使命感的培養: 擁有使命感,能夠讓我們的人生充滿動力與方嚮。我們將探討如何找到自己的使命,如何將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相結閤。無論是服務他人,還是創造知識,抑或是追求藝術,都能成為實現人生價值的途徑。 奉獻與利他: 真正的幸福往往來源於奉獻與利他。我們將學習如何將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相結閤,如何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為他人、為社會做齣貢獻。從奉獻中體驗到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實現真正的“安身立命”。 豁達的人生觀: 最終,一個豁達的人生觀是實現“安身立命”的保障。理解生命的有限性,接納人生的無常,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能夠讓我們在順境中不驕傲,在逆境中不氣餒。擁抱生命中的一切,活齣充實而有意義的人生。 結語 《古鏡照心:人生智慧的探尋與實踐》並非終點,而是一扇開啓智慧之門的鑰匙。人生是一場持續的求索,每一次的閱讀、每一次的思考、每一次的實踐,都是在為自己的生命添磚加瓦。願本書能夠成為您人生旅途中一份有益的陪伴,幫助您在認識自我、修身養性、安頓心靈、安身立命的道路上,不斷前行,最終抵達內心的光明與平和,活齣屬於自己的精彩人生。

用戶評價

評分

從一個對中國傳統文化抱有深厚興趣的普通讀者角度來說,選擇這樣一部經典著作,本身就是一次對自我精神世界的構建。我尤其欣賞那些能夠跨越時代、直擊人心的思想精髓。雖然我還沒有深入研讀,但僅僅是書名和齣版社的名頭,就讓我對其中蘊含的哲學思辨充滿瞭好奇。在這個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時代,能夠靜下心來啃讀一部思想體係宏大且深邃的著作,本身就是一種修行。我期待著能從中找到一些關於如何麵對睏境、如何保持內心篤定的答案,畢竟,陽明先生的學說流傳數百年,必然有其不可替代的價值。這不是一本用來消遣的讀物,而更像是一盞在迷霧中指引方嚮的燈塔,等待我去點亮。

評分

對於精裝本的齣版質量,我有著近乎苛刻的要求。在我看來,經典作品值得最好的呈現方式。我注意到這套書的裝幀似乎采用瞭某種耐磨損的材質,這對於一本注定要被頻繁翻閱的書來說至關重要。翻頁時的阻尼感、書脊的穩固性,這些都是衡量一本好書的標準。我設想未來的某個周末午後,泡一杯清茶,在陽光下細讀,那種體驗是無可替代的。好的裝幀能延長書籍的生命周期,讓它能夠陪伴讀者度過更長的時間,甚至可以成為傢族傳承的一部分。這份對物理載體的尊重,也反過來促使讀者更加珍視書中的智慧。

評分

這本精裝書的裝幀實在令人眼前一亮,那種沉甸甸的手感和細膩的紙張質感,立刻就給人一種珍而重之的感覺。光是捧在手裏,就能感受到齣版方在細節上的用心。封麵設計上,雖然我還沒細看內容,但那種古典與現代交融的排版,透著一股莊重又不失雅緻的氣度,讓人對內裏的文字充滿瞭敬意和期待。我一直很喜歡這種有分量的書籍,不僅僅是知識的載體,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那種油墨散發齣的淡淡清香,是電子書永遠無法替代的體驗。拿到手後,我特地翻閱瞭幾頁,字體清晰,排版疏朗有緻,即便是長時間閱讀想必也不會過於疲勞。這絕對是那種可以常年擺在傢中書架上,偶爾取下翻閱,每次都能帶來新感悟的佳作。它首先在物理層麵上就成功地捕獲瞭我這個“顔值派”讀者的心。

評分

總而言之,這次的購買決策,更多的是基於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脈絡的追尋,以及對一本“值得被認真對待”的書籍的渴望。它不僅是一次知識的輸入,更像是一次心靈的朝聖。我期待的不是那種快餐式的閱讀體驗,而是那種需要投入時間、耐心去品咂、去咀嚼的深刻過程。王陽明先生的思想,在當今社會依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解釋力,我希望通過這本厚重的精裝本,能真正領略到這位偉大思想傢構建的完整世界觀。這本書對我而言,代錶瞭一種對深度思考的迴歸和對自我提升的承諾。

評分

我這次購書的動機,其實是源於一次與友人的深入交談。朋友當時提及瞭某種“知行閤一”的實踐理念,讓我感到自己的認知體係似乎有所欠缺。因此,我希望能通過閱讀原著來填補這一空白。我希望這本“全鑒”版本,能夠在保持原意的基礎上,提供足夠的注釋和現代語境的解讀,以幫助像我這樣並非專業研究人員的讀者,能夠更好地消化吸收那些看似高深莫測的理論。如果內容能做到深入淺齣,既能滿足學者的嚴謹性,又能兼顧大眾的接受度,那它就成功瞭一大半。我更看重的是它在實際生活指導層麵的意義,而非純粹的學術探討。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