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87518026395 传习录全鉴 珍藏版(精装) 中国纺织出版社 [明] 王阳明著

9787518026395 传习录全鉴 珍藏版(精装) 中国纺织出版社 [明] 王阳明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明] 王阳明著,迟双明解译 著
图书标签:
  • 王阳明
  • 传习录
  • 心学
  • 明朝
  • 哲学
  • 思想
  • 古典
  • 精装
  • 珍藏版
  • 中国纺织出版社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聚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ISBN:9787518026395
商品编码:30253691218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6-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传习录全鉴 珍藏版(精装)

定价:68.00元

作者: 王阳明著,迟双明解译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518026395

字数:

页码:336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平装本自出版以来,广受读者欢迎和喜爱。为满足大家的收藏、馈赠需要,以精装形式推出,敬请品鉴。

内容提要


王阳明,原名云,后改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是中国儒学界的泰斗之一,也是明代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和心学的集大成者。阳明先生生于公元1472年的一个官宦世家,其远祖为东晋时期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卒于公元 1529年。因他曾隐居绍兴会稽山阳明洞,后又创办阳明书院,所以世称阳明先生。后世一般称他为王阳明,其学说世称“阳明学”。他死后,明穆宗诏谥文成,故又称王文成公。王阳明一生颇有成就,他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王阳明生在明朝中叶,当时学术颓败,阶级斗争继续激化,统治集团日益腐朽,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经历了400年、已经僵化了的程朱理学对此无能为力。王阳明试图力挽狂澜,拯救人心,乃发明“身心之学”,倡良知之教,修万物一体之仁。 《传习录》也就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 总体而言,《传习录》是王阳明的语录和论学书信集,与孔门的《论语》相似。“传习”一词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王阳明的哲学思想,主要反映在他《传习录》《大学问》等著作里,其中以《传习录》为典型,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尤其是他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传习录》在形式上打破了程朱理学的理论框架,重新建立了以“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为基本范畴的心学思想体系,在本体论和方法论上改造和革新了宋明理学,并在内容上强调主体意识和自主精神,反对迷信、依傍书本,具有强烈的平民意识,由此还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教育思想。为后世一些进步的社会改革家所赞赏和推崇。他的思想冲破了数百年来中国思想界为程朱理学所垄断的沉闷局面,对明朝后期哲学与文艺方面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一直延续到我国近代并扩展到东亚,后来,其影响又逐渐深入到东南亚诸国、北美洲和欧洲。可见其思想的价值和魅力。以东亚为例,在日本,阳明学被一大批幕府末期的思想家所接受,推动了日本的明治维新运动。在朝鲜,阳明学也暗中流传,并影响了不少思想家。在经济腾飞期的韩国,阳明学被奉为精神的范本。 《传习录》是在王阳明生前及死后陆续编录和刊行的,分为上、中、下三卷,包含了王阳明主要哲学体系及基本主张,是研究修习阳明学的基本著作,堪称王门之圣书,心学之经典。虽然阳明学是唯心思想,有其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在朱学衰颓之际,它倡导“心即是理”、“知行合一”,把儒家的内圣之道发展到了致,其思想价值是很高的,对后人的启迪是深广的。即使到了现代社会,它仍然历久弥新,闪现着美妙的光芒。这正是经典与众不同的魅力所在。 鉴于《传习录》语言大多比较晦涩,难以理解,该书在原汁原味地呈现先贤的智慧的基础上,采用标题式,将徐爱等语录及七分书信均分成小节来讲解,主题明显;外加清晰流畅的译文,精辟的解读,让读者翻阅之,顿觉爱不释手。衷心希望此书能够使读者朋友在品读国学博大精深的同时,能够读透经典,开启智慧,指导生活。

目录


钱德洪序——成书之缘 n
一、徐爱录——心即是理 n
1徐爱引言 n
2亲民与新民 n
3至善是心之本体 n
4求孝道于内 n
5此心纯乎天理之极 n
6知行合一 n
7行是知的功夫 n
8格物致知,止于至善 n
9尽心即是尽性 n
10身之主宰便是心 n
11去其心之不正 n
12知是心之本体 n
13“礼”即是“理” n
14天理人欲不并立 n
15虚文胜而实行衰 n
16务本尚实,反朴还淳 n
17因时致治 n
18事即道,道即事 n
19孔子删《诗经》 n
20徐爱跋 n
二、陆澄录——格物无动静之分 n
1主一之功 n
2念念存天理 n
3相下得益,相上遭损 n
4人心天理浑然 n
5心如明镜 n
6义理无定在,无穷尽 n
7人须在事上磨 n
8下学与上达 n
9唯精 n
10知行不分 n
11以循理为生 n
12三子是有意必 n
13志与功 n
14心即性,性即理 n
15理不容分析 n
16反省慎独 n
17性、理关系 n
18省察与克治 n
19非鬼迷,心自迷 n
20定是心之本体 n
21孔子正名 n
22毁不灭性 n
23有是体即有是用 n
24阳明与易经 n
25存养夜气 n
26动静无端 n
27“道”无所谓上下 n
28仁者恻隐心怀 n
29权变之道 n
30自愿原则 n
31良工心独苦 n
32“治生说”误人 n
33阳明与道教 n
34克制私欲 n
35哭则不歌 n
36防微杜渐 n
37儒家与科技 n
38后天修养之功 n
39道无精粗 n
40私欲如尘土 n
41克己功夫 n
42道无方体 n
43阳明的自然观 n
44随才成就 n
45做学问要有源泉 n
46贯通古今 n
47心统五官 n
48一念发动 n
49静中体悟 n
50持其志 n
51圣人如天 n
52理在心性中 n
53已发与未发 n
54颜子没而圣学亡 n
55现成良知 n
56本体不动 n
57主客消融 n
58心外无物 n
59时时用力 n
60“格”为“正” n
61做功夫的目标 n
62孝悌为仁之本 n
63阳明批评佛教 n
三、薛侃录——一以贯之 n
1心之神明 n
2不假外求 n
3不能“只管求” n
4王朱异同 n
5纯乎天理方是圣 n
6朱子之悔 n
7侃去花间草 n
8为学头脑 n
9志向真切 n
10主宰常定 n
11不务空名 n
12以改之为贵 n
13道德实践 n
14体用一源 n
15不肯移 n
16善用俱是 n
17主体性觉醒 n
18体未立,用安从生 n
19在心地上用功 n
20立志贵专一 n
21无所偏颇 n
22居敬穷理 n
23知是理之灵处 n
24本体无一物 n
25戒惧慎独 n
26尊孟贬荀 n
27保全真己 n
28贵目贱心 n
29萧惠好仙、释 n
30真知即是行 n
31死生之道 n
32性、道、教 n
33解偏救弊 n
34功夫是恢复明德 n
一、答人论学书——知行合一 n
1特倡诚意 n
2与空虚顿悟之说相反 n
3功夫次第 n
4知行合一的理论基础 n
5阳明的进学路线 n
6合心与理为一 n
7学、问、思、辨、行 n
8格物致知说之意旨 n
9诚意、致知、格物 n
10道之大端易于明白 n
11知行合一之功 n
12拔本塞源之论 n
二、答周道通书——在事上磨炼 n
1心意之所向 n
2何思何虑 n
3圣人气象 n
4能实致其良知 n
5格物是致知功夫 n
6身体实践 n
7性气一体 n
三、答陆原静书——良知学说 n
1妄心与照心 n
2良知无起处 n
3精、一、理、气 n
4元神、元气、元精 n
5良知即是未发之中 n
6理无动者 n
7未发与已发 n
8良知的情感因素 n
9戒慎恐惧为良知 n
10照心妄心 n
11去欲存理 n
12儒佛之辩 n
13去此病自无此疑 n
14明则诚矣 n
15良知即是道 n
16乐是心之本体 n
17无所住处 n
18钱德洪跋 n
四、答欧阳崇一——万物皆备于我心 n
1良知与见闻 n
2在良知上体认 n
3素其位而行 n
4先知先觉 n
五、答罗整庵少宰书——正心诚意 n
1实有诸己 n
2古本之复 n
3不可不辨 n
4公道、公学 n
5不敢缕缕 n
六、答聂文蔚——人即天地之心 n
1圣人之治天下 n
2良知之学不明 n
3思以此救之 n
4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n
5彷徨四顾 n
6伏枕草草 n
7全在“必有事焉”上用 n
8必有事就是致良知 n
9天地间只有此性 n
10本体即是良知 n
11孝为人的良知本性 n
12良知乃无“执”之大知 n
13“尽心”三节 n
14至当归一 n
七、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贵在引导 n
八、教约——神而明之 n
一、陈九川录——戒慎恐惧在心念 n
1破数年之疑 n
2格物犹造道 n
3无欲故静 n
4虽闻见而不流 n
5在事上磨炼做功夫 n
6合内外 n
7只是粗些 n
8理障说 n
9人胸中各有个圣人 n
10功夫愈久,愈觉不同 n
11人人自有 n
12委曲谦下 n
13只要解心 n
14事上为学 n
15有诗别先生 n
16伤食之病 n
17学知与生知 n
二、黄直录——阳明四句教 n
1学存此天理 n
2学思非两事 n
3四句教 n
4阳明格竹 n
5童子格物 n
6强调“合一” n
7知觉便是心 n
8格物即慎独戒惧 n
9尊德性 n
10致广大 n
11见性 n
12声色货利之交 n
13实去用功 n
14后天的感应 n
15见闻 n
16致良知是必有事的功夫 n
17一掴一掌血 n
18何足为恃 n
19立命功夫 n
20性相近即性善 n
21着不得一念留滞 n
22灵明 n
23严滩之辩 n
24不择衰朽 n
25无我自能谦 n
26唯变所适 n
27故曰非助 n
28国裳请题字 n
29见在良知 n
30圣贤非无功业气节 n
31随人分限所及 n
32一念发动就是行 n
33圣人本体明白 n
34善恶只是一物 n
35诚意之极 n
36分上事 n
37动静只是一个 n
38矜持太过终是弊 n
39作文作诗 n
40是无轻重也 n
41此心廓然 n
42佛氏不着相 n
三、黄修易录——生之谓性 n
1既去恶念,便是善念 n
2良知存久 n
3无根之树 n
4调习此心 n
5不为心累 n
6气亦性,性亦气 n
7随人毁谤,随人欺慢 n
8天植灵根 n
9与人为善 n
10卜筮是理 n
四、黄省曾录——良知是造化的精灵 n
1义即是良知 n
2思无邪 n
3道心人心 n
4因人施教 n
5自家本体 n
6看穿生死 n
7毁谤自外来的 n
8不厌外物 n
9因人而异 n
10简化“知识” n
11圣人之志 n
12与物无对 n
13只是致良知三字无病 n
14内外两忘 n
15道即是教 n
16人心与天地一体 n
17顺其良知之发用 n
18养心不离事物 n
19告子病源 n
20同此一气 n
21心与物同体 n
22尽性至命之学 n
23剜肉做疮 n
24实落用功便是 n
25至诚前知 n
26能处正是良知 n
27天理即是良知 n
28重功夫不重效验 n
29巧、力非两事 n
30是非之心 n
31日之余光未尽处 n
32七情与良知 n
33知行即是功夫 n
34本体未尝有动 n
35不妨有异处 n
36父子讼狱 n
37其心只空空而已 n
38自家经过 n
39元声只在心上求 n
40自家解化 n
41在心上用功 n
42善与人同 n
43良知妙用处 n
44无未发已发 n
45圆融的人性论 n
46不为气所乱 n
47狂者的胸次 n
48反其言而进之 n
49须做得个愚夫愚妇 n
50泰山和平地 n
51念谦之之深 n
52天泉证道 n
五、钱德洪跋——辗转刊行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王阳明,原名云,后改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是中国儒学界的泰斗之一,也是明代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和心大成者。 n
迟双明,男,1968年生,河北省邯郸市人。199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曾在邯郸钢铁公司任子弟中学教师、《邯钢报》编辑等,现任北京鸿图巨基公司总编。主要作品有:《首席执行官》、《诸葛亮日记》、《边读边悟<菜根谭>》、《听李叔同讲禅机得潇洒人生》、《读史有学问全集》等。

文摘


序言



《古镜照心:人生智慧的探寻与实践》 引言 人生如同一场宏大的旅程,我们在这趟旅途中跌跌撞撞,追寻着生命的意义,渴望着内心的宁静与力量。无数先贤哲人留下的智慧光辉,如同指引方向的灯塔,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本书并非某一本具体的书籍的介绍,而是旨在集结古今中外,那些关于如何洞察人心、认识自我、安顿心灵、安身立命的经典思想精华,为读者提供一套系统而深刻的人生智慧。我们将跨越时空的界限,从不同的文化语境中汲取养分,编织出一幅关于人生智慧的宏大图景,引导读者踏上自我发现与心灵成长的旅程。 第一章:认识自我——“吾心即是吾性”的探索 自我认识是通往智慧的第一步。我们常常陷于外界的喧嚣,迷失在欲望的洪流中,忘记了审视内心最真实的自我。本章将引导读者深入探索“认识自我”这一永恒的主题,理解自我认识的重要性,并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 吾心之镜,映照本真: 探究“心”在传统文化中的多重意涵,从生理、心理、精神等多个层面理解“心”的运作。我们并非孤立的个体,而是与世界紧密相连的存在。理解“心”的界限与延展,是认识自我的关键。我们将学习如何区分“我”的真实想法和外界强加的观念,如何辨别“我”的需求和盲目的欲望。 内省的艺术: 学习古今智者关于内省的方法。内省并非简单的自我批评,而是一种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自我审视。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静坐、冥想、写日记、反思过往经历等方式,深入挖掘内心的想法、情绪和动机。反思每一次选择,理解每一次得失,从中提炼宝贵的经验教训。 洞察人性的幽微: 人性是复杂的,既有光明的一面,也有阴影。理解人性的普遍性与个体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加宽容地对待自己和他人。我们将借鉴心理学、哲学等领域的洞见,剖析人类的本能、情感、欲望、恐惧,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塑造我们的行为。认识到自身的局限,才能更好地扬长避短。 理想自我的构建: 在深刻认识现有自我的基础上,我们将探讨如何确立理想的自我形象,并为之努力。这并非意味着否定自我,而是基于对自我潜能的认知,设定积极的目标,并采取行动去实现。我们将学习如何设定 SMART 原则下的个人发展目标,如何培养积极的心态,如何克服自我设限的信念。 第二章:修身养性——“格物致知”的实践路径 认识自我之后,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修身养性来提升自己的品格与境界。本章将聚焦于“格物致知”这一古老的智慧,将其转化为现代人安顿身心、提升品德的实践指南。 格物:探求事物的真理: “格物”并非仅仅指对物质世界的探索,更是对事物本质、规律的深入认知。我们将学习如何以开放的心态观察世界,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如何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中体悟大道理。这包括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对社会法则的理解,以及对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洞察。 致知:知行合一的境界: 仅仅知道是不够的,真正的智慧在于“致知”,即将所知转化为行动。我们将探讨“知行合一”的重要性,学习如何将哲学理念融入日常生活,如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如何在行动中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认知。这包括克服拖延,勇于尝试,并在失败中学习。 勤勉与自律: 勤勉是通往成功的基石,自律是实现目标的关键。本章将深入探讨勤勉的价值,以及如何培养坚定的自律性。我们将学习如何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如何抵制诱惑,如何坚持不懈地追求目标。从古人的勤奋故事中汲取力量,理解持之以恒的重要性。 涵养德行: 德行是衡量一个人内在价值的重要标准。我们将从儒家、道家、佛家等传统思想中汲取关于仁、义、礼、智、信等核心德行的养分,探讨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践行这些美德。这包括培养同情心、正直、诚信、谦逊等品质,并学习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中的道德困境。 豁达与坚韧: 人生总会面临挑战与挫折。本章将引导读者学习豁达的态度和坚韧的精神。豁达并非消极的放弃,而是一种看透生死、放下执念的智慧。坚韧则是在逆境中不屈不挠、奋勇前进的力量。我们将通过经典故事和人生哲理,学习如何面对失败,如何从痛苦中成长,如何保持乐观的心态。 第三章:安顿心灵——“静以修身”的宁静之道 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找到内心的宁静是许多人毕生的追求。本章将围绕“静以修身”展开,提供一套有效的方法,帮助读者安顿心灵,培养内心的平和与力量。 静心的力量: “静”并非空无一物,而是指一种内心的安宁与专注。我们将探讨静心的多种形式,包括但不限于冥想、观呼吸、散步、欣赏自然等。学习如何通过这些方法,排除杂念,回归当下,感受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情绪的管理: 情绪是我们内心世界的晴雨表。学习如何认识、接纳、并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是获得内心宁静的关键。我们将探讨识别负面情绪的根源,学习积极的应对策略,例如情绪的宣泄、转移、重构认知等。 放下执念: 执念是束缚心灵的枷锁。无论是对物质的贪恋,还是对名利的追求,抑或是对过去的耿耿于怀,都会让我们不得安宁。本章将引导读者学习如何识别并放下不必要的执念,理解“无常”的真谛,从而获得心灵的自由。 感恩与知足: 感恩是一种积极的心态,知足是一种智慧的境界。培养感恩之心,让我们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体会到拥有的一切。知足则让我们不再贪婪,从平凡中找到幸福。我们将学习如何通过感恩练习,提升幸福感,减少焦虑。 内心的安稳: 当我们能够管理情绪,放下执念,并怀有感恩之心时,内心自然会趋于安稳。本章将总结前面各节的内容,强调内心安稳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长期的心灵滋养方法,帮助读者在生活中持续获得宁静与力量。 第四章:安身立命——“穷理尽性”的人生智慧 个体在社会中生存,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如何实现人生的价值,是“安身立命”的终极课题。本章将带领读者探索“穷理尽性”的人生智慧,引导读者在人生的道路上找到方向,实现价值。 穷理:理解生命的意义: 探索生命的终极意义,并非是宏大的哲学思辨,而是从个体生命的体验出发,去理解生命的价值与目的。我们将借鉴不同哲学流派的观点,思考生命的价值在于创造、在于奉献、在于体验,以及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意义。 尽性:发挥生命潜能: “尽性”意味着充分发挥个体的潜能,活出真实的自我。本章将引导读者发掘自身的兴趣、才能与优势,并将其转化为实现人生价值的动力。学习如何设定长远的人生目标,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 使命感的培养: 拥有使命感,能够让我们的人生充满动力与方向。我们将探讨如何找到自己的使命,如何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无论是服务他人,还是创造知识,抑或是追求艺术,都能成为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 奉献与利他: 真正的幸福往往来源于奉献与利他。我们将学习如何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结合,如何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他人、为社会做出贡献。从奉献中体验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实现真正的“安身立命”。 豁达的人生观: 最终,一个豁达的人生观是实现“安身立命”的保障。理解生命的有限性,接纳人生的无常,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能够让我们在顺境中不骄傲,在逆境中不气馁。拥抱生命中的一切,活出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 结语 《古镜照心:人生智慧的探寻与实践》并非终点,而是一扇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人生是一场持续的求索,每一次的阅读、每一次的思考、每一次的实践,都是在为自己的生命添砖加瓦。愿本书能够成为您人生旅途中一份有益的陪伴,帮助您在认识自我、修身养性、安顿心灵、安身立命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最终抵达内心的光明与平和,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精装书的装帧实在令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甸甸的手感和细腻的纸张质感,立刻就给人一种珍而重之的感觉。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在细节上的用心。封面设计上,虽然我还没细看内容,但那种古典与现代交融的排版,透着一股庄重又不失雅致的气度,让人对内里的文字充满了敬意和期待。我一直很喜欢这种有分量的书籍,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那种油墨散发出的淡淡清香,是电子书永远无法替代的体验。拿到手后,我特地翻阅了几页,字体清晰,排版疏朗有致,即便是长时间阅读想必也不会过于疲劳。这绝对是那种可以常年摆在家中书架上,偶尔取下翻阅,每次都能带来新感悟的佳作。它首先在物理层面上就成功地捕获了我这个“颜值派”读者的心。

评分

我这次购书的动机,其实是源于一次与友人的深入交谈。朋友当时提及了某种“知行合一”的实践理念,让我感到自己的认知体系似乎有所欠缺。因此,我希望能通过阅读原著来填补这一空白。我希望这本“全鉴”版本,能够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提供足够的注释和现代语境的解读,以帮助像我这样并非专业研究人员的读者,能够更好地消化吸收那些看似高深莫测的理论。如果内容能做到深入浅出,既能满足学者的严谨性,又能兼顾大众的接受度,那它就成功了一大半。我更看重的是它在实际生活指导层面的意义,而非纯粹的学术探讨。

评分

对于精装本的出版质量,我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在我看来,经典作品值得最好的呈现方式。我注意到这套书的装帧似乎采用了某种耐磨损的材质,这对于一本注定要被频繁翻阅的书来说至关重要。翻页时的阻尼感、书脊的稳固性,这些都是衡量一本好书的标准。我设想未来的某个周末午后,泡一杯清茶,在阳光下细读,那种体验是无可替代的。好的装帧能延长书籍的生命周期,让它能够陪伴读者度过更长的时间,甚至可以成为家族传承的一部分。这份对物理载体的尊重,也反过来促使读者更加珍视书中的智慧。

评分

从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有深厚兴趣的普通读者角度来说,选择这样一部经典著作,本身就是一次对自我精神世界的构建。我尤其欣赏那些能够跨越时代、直击人心的思想精髓。虽然我还没有深入研读,但仅仅是书名和出版社的名头,就让我对其中蕴含的哲学思辨充满了好奇。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能够静下心来啃读一部思想体系宏大且深邃的著作,本身就是一种修行。我期待着能从中找到一些关于如何面对困境、如何保持内心笃定的答案,毕竟,阳明先生的学说流传数百年,必然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这不是一本用来消遣的读物,而更像是一盏在迷雾中指引方向的灯塔,等待我去点亮。

评分

总而言之,这次的购买决策,更多的是基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脉络的追寻,以及对一本“值得被认真对待”的书籍的渴望。它不仅是一次知识的输入,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朝圣。我期待的不是那种快餐式的阅读体验,而是那种需要投入时间、耐心去品咂、去咀嚼的深刻过程。王阳明先生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解释力,我希望通过这本厚重的精装本,能真正领略到这位伟大思想家构建的完整世界观。这本书对我而言,代表了一种对深度思考的回归和对自我提升的承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