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朗•塞克西克,法国作家和医生,一九六二年出生于尼斯。三十七岁时,他出版第一部小说《糟糕的思绪》,被翻译成十余种语言,在从医的同时,他一直为《观点》杂志和电视台文学栏目写评论文章。二〇一〇年《茨威格在巴西》出版,登上法国《快报》图书畅销榜达三个月之久,进入玛丽-克莱尔文学奖、约瑟夫•凯塞尔奖、橙子奖、法国电视台水晶球奖、ELLE读者大奖等众多文学奖决选名单,并获得二〇一〇年天使湾文学奖,随即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出版,并由法国著名导演吉拉尔•吉拉斯改编成戏剧,于二〇一二年九月在蒙帕纳斯剧院上演。
荣登法国《快报》图书畅销榜三个月之久
天使湾文学奖获奖作品
被法国著名导演吉拉尔•吉拉斯改编成戏剧在蒙帕纳斯剧院上演
斯蒂芬•茨威格的爱与死之歌
作为一位犹太裔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在1933年就预感到纳粹将吞没欧洲,于是他出逃伦敦,后又与第二任妻子夏洛特一起流亡到纽约,并于1941年9月流亡到巴西。正是在这远隔重洋的流放地,茨威格创作了回望欧洲的《昨日的世界》和展望未来的《巴西:未来之国》。然而,他已经身心俱疲,次年2月22日,茨威格与妻子双双服用镇静剂自杀。
茨威格最后的时光,巴西这个未来之国并未羁留住他早已滑向死亡的脚步,作者极为聪明地不做事实考据派,忠实沿用茨威格本人写传记的原则——在熟读传主作品的基础上,以既具有想象又兼顾逻辑的小心推理,注重考量传主的心理变化,描摹其逐渐沦陷的精神世界,文字也具有茨威格式的细腻和焦虑;“渴望解脱的迫切心情战胜了羞耻感”,他从来不是高谈阔论的斗士,他是沉湎情感焦灼的昨日幽灵,他只是耻于再苟活于非现实的世界,不止死于心碎,更多是无能为力的绝望;第二任妻子绿蒂的内心独白及往昔回忆,增加了茨威格晚期生活维度的丰富性,对她心理的揣测也拿捏得柔软、精确,不管真相如何,最后的结局来得那么心碎,也那么自然。
评分##看一個作家如何試圖進入另一個作家生命的最後時光。
评分 评分##揣测一个非常内向的作家的自杀过程对另外一个作家来说会不会是一件很有探究意义的事情,对于喜欢茨威格的读者来说,这份考察报告,塞克西克完成得相当不错,再次奇怪豆瓣的孩子们吝啬于给出五星的分数,哈哈
评分##作为传记小说,确实出乎意料的好,张弛有度,语言也很绮丽,难得的是没有发挥过度,也沦为一般性的膜拜式小说。PS小说名为啥非得弄成《茨威格在巴西》呢?直译《茨威格最后的时光》岂不更好些?
评分##一直在找关于茨威格的各种书,希望这本不要让我失望。 仿佛是在茨威格身边的精灵,一步一步看着他选择最后的归宿。一般作品很少会涉及伟大的人另一半,这本书确花了很大篇幅描写。语言有时候恍若茨威格,极其优美。 朋友都死了,我还苟活于世。
评分 评分##在从贵阳到北京的火车上看完了这部小说。 《茨威格在巴西》这本书我读了几个月,最初读的时候感叹洛朗•塞克西克能如此地令人心悦诚服地展示茨威格在巴西的最后日子,文笔流畅,推理清晰,书不厚,但却可以读到他对茨威格的深刻理解。诚然,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揣测非常内向的斯蒂芬•茨威格的自杀过程,一定是一件...
评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