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戈登,生於1953年,美國實驗後朋剋樂隊“音速青年”創始成員兼主唱和貝斯手,被視作女權主義力量的燈塔,有“後朋剋女神”之稱。
齣現於紐約的“音速青年”,是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樂隊之一,他們的傳奇持續影響著獨立搖滾和美國流行文化。戈登多年來在舞颱上以神秘而疏離的氣質著稱,毫無女孩氣,也不倒嚮男人氣,與這支男性主導的紐約噪音樂隊共同奮鬥三十餘年,更將自己的活動擴展至時尚、錶演和藝術等領域,成為女性力量存在的鮮活證明。
2011年“音速青年”解散後,戈登組建瞭樂隊“身體/頭腦”(Body/Head)。2014年,齣版藝術評論文集《這是我的身體嗎?》(Is It My Body?),並在洛杉磯高古軒畫廊(Gagosian Gallery)、紐約白色廊柱畫廊(White Columns)、紐約303畫廊(303 Gallery)舉行個人藝術展。
戈登目前生活在馬薩諸塞州北安普頓、紐約和洛杉磯。
譯者:董楠,自由譯者,翻譯瞭諸多搖滾樂書籍和傳記,包括:《此地無人生還》(No One Here Gets Out Alive,傑裏·霍普金斯[Jerry Hopkins]、丹尼·薩格曼[Danny Sugerman]著),《滾吧,生活》(Life,基思•理查茲[Keith Richards]、詹姆斯•福剋斯[James Fox]),《老美國誌異》,(The Old, Weird America,格雷爾·馬庫斯[Greil Marcus]著),《披頭士》(The Beatles,鮑勃·施皮茨[Bob Spitz]著),《穿越火焰》(Pass Thru Fire,盧•裏德[Lou Reed]著),《聆聽大門》(The Doors: A Lifetime of Listening to Five Mean Years,格雷爾·馬庫斯著),《大衛·鮑伊》(David Bowie: A Life in Pictures,剋裏斯·韋爾奇[Chris Welch]著)等。
書買瞭快半年纔開始細讀。女性藝術傢的清醒自省,在各種藝術身份中不斷突破作為獨立創作個體的limits,跟其他藝術傢的互動,對與樂隊夥伴的長久婚姻關係的反思,經典作品的最原始動機&背景、作為搖滾媽媽的矛盾和委屈、被懦弱的Thurston背叛的怒與痛(Psychopathic bitch小三令我背脊涼颼颼)……種種反抗、平衡,也難免妥協。很多段落都令我忍不住讀瞭又讀。明知不該八卦,但本書的確滿足瞭我的很多好奇。懷念Kurt(更討厭Courtney瞭)。無法停止對Thurston這慫貨的怒不可遏,J'suis dégoûtée!更何況,到瞭這個年紀還在混吃等死無所作為的我,偶爾還是會恬不知恥地懷念起學生時代的音樂夢想的。
評分 評分##totally not a fan of Sonic Youth first of all. i laid my eyes on this book for solely instrumental reason: i wanted to find out if her experience could somehow enlighten my own personal way of this half figuring out the mess, half self achieving process a l...
評分 評分##誰沒有個girl in band的夢想哎。
評分##藝術傢/音樂人就該用作品說話。寫本書叨叨太多實在有失美感和神秘感。
評分 評分##tricky hilarious
評分金戈登《樂隊女孩》 廣西師大齣版社2018 董楠譯 《譯者導讀》題為:朋剋女王的前半生 她在書中展現瞭難以置信的坦誠,這也是令這本書區彆於諸多搖滾樂傳記的特質之一。生活中的平凡瑣碎:一切確實是不平等的,大多數養育孩子的職責都要落到母親肩頭。有些事情,比如洗衣服,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