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民國的國學研究

晚清民國的國學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桑兵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2014-10 平裝 9787303174195

具體描述

桑兵,河北威縣人,曆史學博士。曆任廣東省珠江學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現任中山大學逸仙學者講座教授。齣版《晚清學堂學生與社會變遷》、《清末新知識界的社團與活動》、《國學與漢學——近代中外學界交往錄》、《孫中山的活動與思想》、《晚清民國的國學研究》《庚子勤王與晚清政局》、《晚清民國的學人與學術》等專著。主編《近代中國的知識與製度轉型》及同名叢書、《清代稿鈔本》。閤編《戴季陶集》、《近代中國學術批評》、《近代中國學術思想》、《國學的曆史》、《讀書法》。

近代中國學術的地緣與流派是如何區分的?

陳寅恪對於民國學術的評價有那麼高嗎? 他對晚清有何獨特觀察?

清華國學院成立誰是主導,留下瞭哪些經驗與後遺癥?

從1902年梁啓超謀創《國學報》,到20世紀50年代初無锡國學專修學校等終止,曆經半個世紀。流派紛呈,觀念不一,但總體上看,乃是數百年間中西文化的 交流融閤,特彆是晚清西學東漸之風的鼓蕩,最終導緻中國文化在學術層麵上融入近代世界體係之旅程。作者不以時代群趨為 是,由沉潛而期冀韆慮一得,由學人交往與學術公案探尋學界的相互關係,進而把握近代中國學術源流與軌轍。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比《學術江湖》《國學與漢學》都好

評分

##這纔是奠定桑大師學術地位的論文集。主要的史料是陳垣、鬍適書信,楊樹達迴憶錄,傅斯年檔案,鬍適、吳宓日記和陳寅恪文集。把近代學者作為社會曆史人物,還原由學者行為活動刻錄下來的史實,進而知人論世,學術史發展的軌則也就得以凸顯,這是學術史研究的一條重要路徑。

評分

##桑兵主要梳理近代史學轉型的脈絡,陳寅恪與清華研究院、廈大國學院風波兩章看到瞭不少學術圈的恩怨情仇。顧頡剛與魯迅互生狹隙,後者性格似乎有些偏激,意氣用事,疑心甚重,對他的感情濾鏡破碎瞭。最後一章極為精彩,作者認為晚清以來學術的代際興替好走極端,一個學派的發跡往往強調差異,否認繼承,待到上升到主流後,其立論纔漸趨公允。但近代學術史上真正建樹大見識高的學者如陳寅恪、陳垣,都不隨主流的興替,卻往往能夠預流。因此難以在太炎門生到科學主義的脈絡中體悟到學術質的提高的因由。作者藉陳寅恪、錢穆之口說齣瞭做學問的門徑與取法:不能以時代所趨為是,須自學自導自尋溪徑,不必依牆附壁。然而在專精與博通之間找到平衡,在當下以量産為評價體係的學術界何其難矣。

評分

評分

##這本比《學術江湖》《國學與漢學》都好

評分

評分

評分

##章節間忽機構忽人物,多少感覺不大平衡。此外總是隱隱有點感覺迴護、褒美(如廈大、陳垣等)的章節不如帶著貶抑傾嚮(最典型當然是從頭說到尾的反麵例子鬍適之)的段落用力更勤。

評分

##主要是民國“國學”學科體係的變動以及學人間的關係網絡、治史態度。在桑先生看來貫穿民國學界的矛盾,一是新舊(浙派太炎弟子、北大鬍適派以及北大之外的反對派),二是漢宋(考據與義理、為學術而學術亦為現實而學術)。治史不能專講掌故,亦不能不講掌故。論文集形式,許多材料多篇反復引用,未免令人暢讀時失瞭許多興緻。單篇來看討論地緣流派還有陳寅恪不古不今之學的印象最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