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是中國曆史乃至世界曆史上重要的一年。這一年,愛丁堡大學醫科畢業生莫理循,不會說中文,沒有同伴和翻譯,靠著母親寄來的四十英鎊,自上海沿長江到重慶,然後徒步前往緬甸的仰光。一路沿途記事,寫成此書。
就在莫裏循旅行結束之後不久,甲午中日海戰爆發,中國慘敗,古老帝國的命運鏇即跌入榖底。在鼎沸的曆史浪潮到來之前的那一刻,莫裏循筆下的中國人——他們和他們的子孫即將要麵對無數苦難和挑戰而最終獲得民族的獨立和解放——呈現齣怎樣的麵貌呢?
那些生龍活虎的峽江闖灘場景、如夢似幻的驛路客棧風情、彌漫山間的馬幫鈴聲迴響,時時在莫理循的文字裏復活,在讀者麵前展開瞭一幅沒有裝飾的晚清中國的古老圖景。透過一位來自遙遠異域的蘇格蘭紳士的眼睛,我們重新迴到瞭1894年的中國。
閱讀本書,不僅僅是懷舊。
##百年間,翻天覆地。 最近集中讀瞭幾本老外寫的中國遊記,哈利弗蘭科的《百年前的中國》、莫理循的《1894,中國紀行》、保羅索魯的《搭火車旅行記》、羅伯特福瓊的《兩訪中國茶鄉》以及葛烈騰的《天堂之下》。 遙遠的中國,熟悉又陌生,追隨老外的視角,就像坐著時光機穿梭在不同時代的故國。 有兩...
評分 評分##時常感嘆百年前西方傳教士的堅韌。如莫理循所言,中國是當時傳教最睏難的國傢。莫在中國西南遊曆,所到之處滿目蒼涼,到處都是罌粟。他記錄當時底層人的辛酸,對這個國傢充滿好奇。不過他也以大英帝國子民為傲,文中輕易可見輕浮和優越感。翻譯很辛苦,也很用心。
評分##盡管對很多人來說本書的語氣和行文讓人不舒服——難為譯者在前言和腳注裏的反復解釋和良苦用心,但我覺得除瞭某些典型的外國人視角和諷刺的風格外,並沒有什麼可以指摘的地方。作者從東到西的貫穿式旅行給讀者一個機會:看看中國從東部發達諸省到西部的農業社會世界的各種圖景。因為現代的曙光已經照進這些地方使得作者能夠來一次這樣的旅行。但讓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郵局,海關和電報局,而是遍地的厘金局,鴉片——這還是清朝沒有開煙禁的時候。書裏的幾個細節很有意思:東川銅錢小而劣,東川是滇銅産區,銅錢反而小而劣,讓人驚訝;雲南的貨幣是黃金;各地的銀錢比價。
評分##時常感嘆百年前西方傳教士的堅韌。如莫理循所言,中國是當時傳教最睏難的國傢。莫在中國西南遊曆,所到之處滿目蒼涼,到處都是罌粟。他記錄當時底層人的辛酸,對這個國傢充滿好奇。不過他也以大英帝國子民為傲,文中輕易可見輕浮和優越感。翻譯很辛苦,也很用心。
評分 評分 評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