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尔斯·罗森(Charles Rosen,1927—2012):美国钢琴家、音乐著述家和批评家。罗森出生于纽约的一个建筑师之家,自幼习琴,少年时拜著名钢琴家、李斯特的弟子莫里茨·罗森塔尔为师,师承李斯特谱系。在音乐家、钢琴家的身份之外,罗森出版有《古典风格》《自由与艺术 》《音乐与情感》《钢琴笔记》《浪漫派》等诸多作品。
【译者简介】罗逍然:古典学及音乐学青年学者,华盛顿大学古典学博士。通晓古希腊文、拉丁文,并掌握英、德、法、意文。音乐学方面译有《音乐与情感》与《意义的边界》。古典学方面,在我国首次将古希腊叙事诗《阿尔戈英雄纪》与叙事诗残篇《赫拉克勒斯之盾》翻译成中文并且进行了详尽的注疏,另译有古典学论集《柏拉图与赫西俄德》。此外还有多部古典学以及音乐学方面的著译、笺释待出。
任何音乐学研究在一开始都要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如何看待音乐的意义。罗森和所有伟大的音乐学家一样,都承认音乐必定会传达出某种意义。那么,在讨论和理解音乐时,意义是否存在边界,而边界又该如何划分?罗森认为,音乐的意义只存在于音乐本身,必须在音乐语言自身的框架之中来理解音乐,并在本书对这个观点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另外,这本书分析说明了历代学者与理论家们在阐释音乐作品的意义时惯常使用的一些方法究竟有何优势与缺陷,为我们应该如何修正理解角度,更好地欣赏伟大的音乐作品提出了诸多精到且睿智的建议。
##没看懂还要音乐文学素养
评分##19世纪晚期,印象派初露锋芒之际,人们嘲讽这些画作潦草无比,算不得完成品,美术界迎来大革命。接着,抽象派再度带来震惊,当人们学会欣赏几何形状的平衡与笔触技法之后,波洛克的自发无意识的颜料滴溅法又冲击了人们对绘画的认知……边界不断破裂,不断重建。 现代绘画的这段...
评分##出色的作品一般会评价自己,任其自行的对象会道出自身。寻找形式的根据,意义得到总是自相矛盾的无意义,不如让音乐的概念在音乐概念的历史里自己铺陈自己,聚焦于音乐的表现和自身的语法,而不是望向那所谓音乐背后的东西 【媒体用稿,请勿转载】 就在十年前,查尔斯·罗森(Charles Rosen)还仅仅是音乐学家和资深爱乐者们才会知晓的名字;而随着《钢琴笔记》(Piano Notes)、《古典风格》(The Classical Style)和《音乐与情感》(Music and Sentiment)等书的出版,罗森的名望和影响力,已经从...
评分##第三讲对于机械式作品分析的批评很有用,音乐分析应该“帮助我们明白我们还没意识到自己已经知道的,并且将我们在聆听时已经部分发觉的内容明确地表达出来”。有趣的是,罗森第一讲说“当你觉得你自己理解音乐,或者并不因其感到不适的时候,你就理解音乐了”,在理解和分析的先后,还有历史语境诠释的批判中,我以为罗森是以其“逻辑上的一致性”为天平。个人觉得书中的习惯成自然这一观点比引入校勘更精妙,惟此能让作者写出“不断地熟悉与习惯甚至让作曲家本人都开始慢慢认为某处错误其实是正确的。”这样的妙想。 译者翻译和核实非常尽职尽责,不过可能个人接受惯了译者把工作放在幕后,觉得除了谱例里的外文和手稿的书影外,一些引文原文似乎不必列出,只要加个注脚即可。
评分 评分##音乐存在于意义与无意义的边界之上。人类更偏爱复杂难以理解的事物,并认为这更正确,也总想给一切事物找寻规律,贴上标签标注说明,可音乐本身便是规则。
评分##20211201-1205
评分##出版社为了圈更多的钱,在排版上下了很大的力气。
评分##不错,澄清了一些我关于音乐的迷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