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S.奈保尔(V. S. Naipaul):
英国著名作家。1932年生于特立尼达岛上一个印度移民家庭,1950年进入牛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毕业后迁居伦敦。著有《米格尔街》、《大河湾》、《自由国度》、《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抵达之谜》、“印度三部曲”、《非洲的假面剧 》等。2001年,获诺贝尔文学奖。2018年8月11日于伦敦病逝。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V.S.奈保尔代表作“印度三部曲”第一部、非虚构文学典范之作】
【印度属于记忆 一个死亡的世界】
★ V.S.奈保尔将深具洞察力的叙述和不受世俗侵蚀的探索融为一体,迫使我们去发现被压抑历史的真实存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辞
★ 有一种人远离了故乡,却比故乡的任何人都更了解那里。V.S.奈保尔就是这里面最杰出的人。——《时代周刊》
★ 印度对我是个难以表述的国家,它不是我的家也不可能成为我的家,我对它却不能拒斥与漠视;我的游历不能仅仅是看风景。一下子,我离它那么近又那么远。——V.S.奈保尔
----------------
奈保尔首次踏上印度,从孟买上岸,一路经过德里、加尔各答、克什米尔,最后来到外祖父的故里。这个有着暧昧身份的异乡人与过客,见到的是无处不在的贫困丑陋,感受到的是震惊、愤怒、失落。在他一贯的嬉笑怒骂与孤傲冷漠中,后殖民情境中的印度乱象令人何等无奈,何等绝望!
一年的印度之旅,唯一的收获是:印度属于记忆,一个已经死亡的世界。
##好看!游记能放这么多信息量,顶级游记。写这本成本高,要在印度住一年。
评分##很特别的翻译:1. 又是扩容型译文,9.5万单词=》22万字,简直了。一个单词对应10个字的情形每隔五六个句子就会出现一次。都很精彩。有时是不动声色的一边解释一边翻译,把原本可能很无聊的一条译注精彩揉进了正文,别致。2. 动词用得太精彩了。一直觉得,西方文字喜欢连词代词名词,到了中文里,这些意思都要靠动词表达,大家才会觉得这话像回事。这位译者的动词使用水平绝对是莫言级别的了,把景物都写活了,光看中文,已经是可圈可点,对照英文,给人的启发是无限的… 3. 个别地方略微有些夸张,会加入一些细节,原文没有,算是原文语句的推理吧,都很在理,绝对说不出来有错。感觉译者应该去过印度吧,或者本身很喜欢读相关的文字、看相关的电影?背后的积累,满满地外溢!
评分##断言:印度也就这么着了,不会有翻天覆地改变的一天。
评分##断言:印度也就这么着了,不会有翻天覆地改变的一天。
评分 评分##英国虽然对印度殖民,可是文化和思维渗透并没有“殖民”。印度人依然用印度式的等级和宗教思维行事,几乎大部分印度人是生来就默认一直流传下来的阶级理念,笃定又自然地去实行。这一套思维一直到今天都没有被彻底推倒和改变,尽管已经出现了许多叛逆的声音,但是去掉阶级观念,在印度仍然不知道要多少时间后才能实现。英国只是短暂地利用了印度,却不能拥有印度,让印度英国化。我想,这也许就是文化的力量,哪怕这个文化在现在文明看来是糟粕,但是印度这文化确实牢不可破,连外来语言都没法攻陷。当时的英国统治者可能很头疼,无法真正同化一个殖民地,让这个国家的人对宗主国产生归属。这么一看,印度确实牛,很难被洗脑嘛。 p.s.看完翻到版权页,纳闷为什么作者叫Naipaul,才发现我一直把奈保尔看成了保奈尔…
评分##不论写景写人还是写文化,他的偏见里有深刻的洞察力直抵内心。转了一圈,不是更清楚而是更糊涂了,在他眼里,这是想象力停驻的地方,虚伪的童话之地,一片没有历史、自我迷失的荒原废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