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写作中的现代性问题

文学史写作中的现代性问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2018-10 平装 9787301295441

具体描述

李杨,湖南长沙人。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专著有《抗争宿命之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1942—1976)研究》《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文学史写作中的现代性问题》《光晕——文化政治视域中的延安文艺》(即出)等。编著有《读电影——经典艺术电影》《读电影——最新艺术电影》《深圳新文学大系》等。

本书跳出“重写文学史”的怪圈,将文学史问题置于“知识考古/谱系学”的视域,其关注重心不是“历史本身”,而是构造“历史本身”的解释、工具和方法。通过探询各种以“文学”或“文学史”为名的话语之所以产生的条件,追问我们的文学史写作是在哪些潜在的框架中展开的。

正如作者在阐述中不仅仅借助了文学领域的知识资源,还广泛涉及文化史和当代哲学,这本书的启发意义也不限于文学专业,而是对理解普遍的人文学科的现代建制都有帮助。

用户评价

评分

八处错误: 1、89页注释1:洪子诚、幺书仪《两意集》,应将“意”改为“忆”; 2、145页第11行:刘太白《中国文学史·引论》,应将“太”改为“大”; 3、165页第14行:《想像中国的方式》,书名应为《想像中国的方法》; 4、222页第2行:“?”后面多出了个“。”; 5、249页第15行:“当你以一切政府和一切权力为敌的时候”,“以”应改为“与”; 6、262页第1行:“我们说反对的并非……”,“说”应改为“所”; 7、283页第21行:“现象的共同体”,似应为“想象的共同体”。; 8、311页注释1,卢卡契《审美特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应该不是“1886年”出版,而是“1986年”出版。 读完后感觉换了个脑子!简直是高潮迭起的头脑风暴。今年秋季以来最愉快的阅读体验。

评分

评分

评分

##这本书有两点贯穿其中,一是知识考古学/谱系学方法的探讨,关注点在于如何被建构,并特别关注了在中国语境下很多观点是如何推动“想象的共同体”——即作为现代民族国家的中国的想象的,另外也多采用历史化的方法进行讨论;第二,文中多次提到萨义德《东方学》,而东方实际是西...  

评分

##宏观框架与细部论述皆能令人心折!在“知识考古/谱系学”的视阈下处理文学史问题,可谓是雄心勃勃,具体涉及到“历史/制度/反文学史/中国性/现代性/文学性/个人性/日常生活/中国问题/中国方法”时,也创见层现。 福柯在将对象历史化的同时始终不忘记将自己历史化。他一再反对把自己变成“福柯主义”。他反复强调:“我在某一特定领域工作,我并不创造一种普遍的关于这个世界的理论。”(《权力的眼睛》页33)如果我们记住了福柯的提醒,如果我们能够将福柯历史化,并进而将我们对福柯的理解历史化,我相信我们能够理解福柯的意义,也将因此理解我们自己的工作。(390) 无论作为学术史还是个人生命史的一个部分,维持本书的原貌都比改写或“补救”更有意义,这样可以保留原有思路的运行轨迹及其所针对的问题情境。(18版后记)

评分

评分

##2020最大的醍醐灌顶之一

评分

##下半年读的最精彩的一本。

评分

##差不多看了五讲了,前俩最佳,本来给予的厚望的“关键词”一讲,反而觉得一般般...能不能再来一星就看明天的最后一讲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