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杨,湖南长沙人。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专著有《抗争宿命之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1942—1976)研究》《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文学史写作中的现代性问题》《光晕——文化政治视域中的延安文艺》(即出)等。编著有《读电影——经典艺术电影》《读电影——最新艺术电影》《深圳新文学大系》等。
本书跳出“重写文学史”的怪圈,将文学史问题置于“知识考古/谱系学”的视域,其关注重心不是“历史本身”,而是构造“历史本身”的解释、工具和方法。通过探询各种以“文学”或“文学史”为名的话语之所以产生的条件,追问我们的文学史写作是在哪些潜在的框架中展开的。
正如作者在阐述中不仅仅借助了文学领域的知识资源,还广泛涉及文化史和当代哲学,这本书的启发意义也不限于文学专业,而是对理解普遍的人文学科的现代建制都有帮助。
##10分,又是本讲义,在福柯体系下的研究文学史方法和意义,德里达的解构解决问题,清晰明了,受益匪浅
评分 评分##看来我对凉老师的滤镜都是有理由的?
评分 评分 评分八处错误: 1、89页注释1:洪子诚、幺书仪《两意集》,应将“意”改为“忆”; 2、145页第11行:刘太白《中国文学史·引论》,应将“太”改为“大”; 3、165页第14行:《想像中国的方式》,书名应为《想像中国的方法》; 4、222页第2行:“?”后面多出了个“。”; 5、249页第15行:“当你以一切政府和一切权力为敌的时候”,“以”应改为“与”; 6、262页第1行:“我们说反对的并非……”,“说”应改为“所”; 7、283页第21行:“现象的共同体”,似应为“想象的共同体”。; 8、311页注释1,卢卡契《审美特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应该不是“1886年”出版,而是“1986年”出版。 读完后感觉换了个脑子!简直是高潮迭起的头脑风暴。今年秋季以来最愉快的阅读体验。
评分##导论把文学作为一种知识加以反思,第一讲是对文学史从历史学科中承接的史观加以反思,第二讲是将现代文学制度与现代民族国家作为相互生产的两个方面加以反思。(今天晚上我有点理屈词穷……)第三讲讨论历史观及其断代,第四讲讲现代性。第五讲让几个自然化了的词现出原形,第...
评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