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阿兰·巴迪欧(Alain Badiou),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巴黎第八大学、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教授,国际上非常活跃的左翼思想家,积极参与政治活动与艺术实践,出版哲学著作、思想评论、戏剧作品等60余部,主要有《存在与事件》《主体理论》《非美学手册》《爱的多重奏》《柏拉图的理想国》等。
译者简介:
李洋,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新迷影丛书”主编,著有《目光的伦理》《迷影文化史》等,译有《莱昂内往事》《特写:阿巴斯和他的电影》等。
许珍,东北师范大学文艺学博士,吉林建筑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讲师,主要研究电影史、艺术史论,学术论文、译文发表于《电影艺术》《当代电影》《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对阿兰·巴迪欧来说,电影是一种教育,一种生活的艺术,以及一种思想。自1950年代末至今,他撰写了三十多篇论述电影的文章,提供了哲学家看电影的一种视角与解释方式。从具有现代性的导演,如茂瑙、安东尼奥尼、塔蒂、戈达尔,到美国当代电影,如《黑客帝国》《木兰花》《完美的世界》,本书涉及各种电影的风格,为读者呈现了过去五十年来电影发展的多样路径。
##我不敢相信这本书的短评里居然没有人说翻译糟透了。本来就倾向于个人口碎片式和口语化/标语化的巴迪欧,经过翻译以后居然连基本的语法正确都保证不了,时常要在一句话里努力地寻找主语,或者最后发现没有宾语。//比起对于个体电影的论述,更喜欢对于电影本体的论述。
评分 评分##關於電影中的,電影外的。
评分##当然作为一位站队马克思的左翼思想家要抛弃思想中的战斗性是不可能的,但也要说当站在一个纯粹影迷立场,巴丢所建构的电影评述往往才是最迷人的部分。
评分 评分##①“艺术是一种思想,其作品就是真实(而非效果),艺术作品自身不是某种外在思想的载体,艺术作品本身在思考……也就是说,艺术-真理只能通过某种艺术形式被呈现出来,而哲学不是阐释或翻译艺术,而是把艺术呈现为真理的生产过程,捕捉真理的发生、推导与实现。” ②关于方法论:无差别判断(我喜欢、我不喜欢)、差异化判断(独特性:美学的高级、低级)、公理性判断(感性推导、发现和检验影片中各种不纯形式要素触及这个理念的特有模式)。③谈及了毛主义的影响。④他只看过一部侯孝贤的戏,认为王家卫电影有风格主义特征,吴宇森与北野武的电影是子弹造型编舞学,而伊斯特伍德是新古典主义。【157】
评分 评分##我不敢相信这本书的短评里居然没有人说翻译糟透了。本来就倾向于个人口碎片式和口语化/标语化的巴迪欧,经过翻译以后居然连基本的语法正确都保证不了,时常要在一句话里努力地寻找主语,或者最后发现没有宾语。//比起对于个体电影的论述,更喜欢对于电影本体的论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