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希什·拉贾德雅克萨(Ashish Rajadhyaksha)是印度电影与文化研究理论家,印度班加罗尔的 “文化和社会研究中心”研究员。著有《你不属于:印度电影的过去与未来》《胶片时代的印度电影:从宝来坞到紧急状态》 (Indian Cinema in the Time of Celluloid:From Bollywood to the Emergency,2009)和《印度电影百科全书》(Encyclopaedia of Indian Cinema,2011)(与保罗 · 威尔曼合著)。
印度是电影大国(年产量高、观影人数多),近几年,印度电影在我国又掀起一轮一轮的高潮,前几年曾在我国出版《你不属于:印度电影的过去与未来》的阿希什·拉贾德雅克萨的这本新作《印度电影简史》主要以时间顺序,以通俗朴素、详略得当、深入浅出的文笔概述了印度电影自诞生之日至宝莱坞风靡全球的过程,阿希什摘取了印度电影史上每个阶段的重要事件,介绍了众多杰出的电影人和优秀的电影作品,同时辅以社会上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热点事件,夹述夹议地将社会的方方面面与电影紧密结合,向我们展现了一幅精彩而又波折的印度电影史的画卷,相信也会对我国的电影事业发展有些许借鉴意义。
##如文案所言,印度电影史的发展脉络基本与世界影史同步,初期就糅合了不同的表演空间(歌、舞、马戏、戏剧、神话等),也即所谓“本土”概念——这一观点贯穿全书,提炼得相当精准;更多从政治、经济、文化视角出发,俯瞰印度影业全景。本地历史传说/神话运用于电影兴起文化民族主义风潮,无论战前战后左翼右翼,均于此做足文章,也是印度电影在不同时代焕发生命的立足点。最让我感兴趣的是,殖民时期起电影业就懂得如何吸引“低端”投资——底层商人基于社群文化和经济需求,在地方金融资本与本土文化间建立联系(后逐渐演变升级为“影子金融家”),于是资方、业内和观众共同构建民族身份认同,即使分治后方言多达几十种,即使海量电影缺毁严重,通过大众记忆/不断翻拍来保存,但其政治属性却无限复活,并始终拒绝被殖民化与政府介入。
评分 评分平遥国际电影节上今年专展映了12部57-78年的印度修复老片,我只看了三部。结合看片翻读了此书,简约地了解了此国的电影业发展脉络。有趣的几点史实是:圣雄甘地从来就反感电影,认为“它不仅做坏事,而且是邪恶的化身”。把电影和舞台、赛马场、酒馆和鸦片馆均视为现代社会扶植出的敌人。这和同时代的大赞电影是最重要的列宁大相庭径。二是主演《流浪者》、《印度母亲》的明星纳尔吉斯在做了国会议员后,也质问国外获奖的导演雷伊,说他的作品是展现了“贫穷的印度”,也应该展现一下现代印度。历史何其相似乃尔啊!
评分##这是一本侧重印度电影政治、产业和文化影响的理论性简史,对不了解印度电影的人来说脉络性很差,不适合入门搭框架或科普片单。全书回顾了印度电影在政府、族群、金融、黑金与艺术工作者相互合作与掣肘下坎坷的发展之路,对其复杂性与前途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解答。全书缺少对著名电影艺术家和作品的就其作品本身价值的介绍与评价,看完收获较少,个人认为“推荐序01”是本书最有价值的一篇文章。读完全书很多问题仍旧不清楚:印度电影为何形成了糅合了不同的表演空间(歌、舞、马戏、戏剧、神话等)的形式?片长为何有别于其他国家偏长(一部电影3小时,中间有10分钟甚至半小时的休息时间)?方言电影为何如此之多?目标受众如何消费每年巨量的电影产量?……能把这本产业文化史著作翻译得能读懂,也真的难为译者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这不是一本通常意义上罗列时间的电影史,而是偏向文化研究的写作方式。于是,如果想要从中勾画出印度电影艺术发展史似乎是徒劳的,作者的用意在于对印度电影本质的追问,这个答案指向的不会是电影本身,而是历史和政治。作者暗含着把印度电影视为去殖民的本土化产物,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印度电影几乎全是本土语言而非英语的问题。不过,印度电影的歌舞,始终是个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