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烈·巴赞
1918—1958
《电影手册》创办人之一,法国著名电影理论家,影评人,被誉为“新浪潮电影之父”。他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发表的高质量电影评论,集结成四卷本《电影是什么?》,已成为电影理论史上的经典著作和重要教材,是二战后现实主义电影理论发展的一块基石。巴赞崇尚现实主义美学,发现并阐述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导演的重要价值,阐述了蒙太奇与景深镜头在电影语言中的辩证关系,丰富并总结了作者论,可以说“今日法国电影,诞生于巴赞的思想与探索”(弗朗索瓦·特吕弗语)。
本书依据权威版本,遴选包括《查理·卓别林》《凡尔杜先生的神话》《〈舞台春秋〉,或者,莫里哀之死》《海报女郎的形态学研究》等28篇名文。通过这本著作,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巴赞始终坚持电影本体研究,所写文章涉及电影本体论、电影社会学、电影心理学和电影美学等诸多话题,为他赢得了“电影的亚里士多德”的崇高荣誉。他推崇电影现实主义美学,并提出了“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和场面调度理论。在巴赞与《电影手册》的推动下,法国电影在二战后兴起了新浪潮运动。
##除了开头说电影与技术发展无关那块我真的不能认同,余下的分析真是细致又独特,有种之前的电影白看了的感觉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不知道巴赞的原文是怎样的,但中文翻译简直驴唇不对马嘴,绕来绕去。而且就内容来说,也有很多错误,比如希区柯克的夺魂索,并不是80分钟一镜到底,中间其实是转换了几次镜头的。对于几个导演的评论更是废话连篇,没有任何实际用途。
评分《摄影影像的本体论》 (1)木乃伊情结:古代埃及宗教希望通过保存死者肉体的方式,来保存死者的灵魂,以肉体的永存来对抗时间的流逝。在木乃伊周围,会放上仿制的小雕像,以充当死者的替身。“从雕塑艺术的这种宗教起源中,可以揭示它的原始功能:复制外形以保存生命。”(P2...
评分 评分##无论什么年代,巴赞,都是影评人标杆。
评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