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晓菲,笔名宇文秋水,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学系教授。著有《秋水堂论金瓶梅》、《尘几录:陶渊明与手抄本文化研究》、《烽火与流星:萧梁王朝的文学与文化》、《神游:早期中古时代与十九世纪的行旅写作》等,又有译著《后现代主义与通俗文化》、《他山的石头记:宇文所安自选集》等,还曾参与编纂《剑桥中国文学史》,是《牛津中国古典文学手册(公元前1000 年—公元900 年)》主编之一。
本书为美国哈佛大学田晓菲教授的自选集,收入其十一篇文章,从最早的《诸子的黄昏》到最近的《庾信的“记忆宫殿”》,差不多刚好跨越十年。正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说,这本自选集代表了近些年她在古典文学研究方面关注的两个问题:一是抄本文化和文本的物质性如何影响到微观上文本的解读与宏观上文学史的视域重建;一是文学的“言说性”,经验与文学语言之间的张力。
本书为《海外汉学研究新视野丛书》中的一种。本丛书收辑海外汉学家撰写的具有代表性的单篇论文,及相关的学术性文字,尤其注重收入新近在海外发表的学术成果,由其本人编纂成集,希望能体现出该学者不同时期的风貌,为读者了解特定作者的整体学术发展,提供更为全面的信息。
##看一篇觉得挺灵,看多了感觉很腻。
评分##对抄本文化的强调处处皆是。 其中《有诗为证:十九世纪的诗与史》一篇妙极。
评分##用自選集方式來勾勒自我學術史脈絡是明智之舉,以此洞見不同時期的學術取向。鈔本文化的文本物質性和文學的言說性(展演與參與)的兩大面向是田曉菲十年的研究方向,多篇論文已在不同場合讀過,合輯呈現出的整體性依然有震撼之意。其實人家說得很清楚呵,並不是要另立規範取而替之,而是要基於文本細讀的功夫提出不存在所謂的絕對標準。#讀而靈#141
评分##宇文所安的影子随处可见。文采,肯定有,启发,也会有,最有收获的是《诸子的黄昏》。行文技术高超,善于找角度。但是,作者喜欢探讨失落的角落,夸大难以测定的变数,这注定面临方法上的挑战——尽管自序中表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远远不够,应该是“小心假设,小心求证”。如此,过剩的技巧便易令人生疑。比如,《玉台新咏》一文注6提到傅刚先生指出萧纲之宫体写作见诸史传,因而不可夸大文献流传因素对其形象的改变,作者竟以概念轰炸反驳。不禁疑惑,在《重造历史:三国文化地貌之吴蜀视角》一文中,“文学”一词又有几重面纱呢?
评分 评分##“颜回希舜,所以早亡;贾谊好学,遂令速陨……生也有涯,智也无涯。以有涯之生,逐无涯之智,余将养性养神,获麟于《金楼》之制也。”——学习容易折寿(x) 同为论文自选集,《影子与水文》和《留白》略有不同,前者在研究方法上是《尘几录》之流亚,研究内容上有好几篇可以...
评分##接受西学训练后的“以石攻玉”,令人眼前一亮。这倒不完全是精致的“主题:题旨”式,而是:(一)鲜明的问题意识,即著者直指要害,读者亦一目了然,知晓文章想解决学术史上的什么问题,是“接着说”,还是“反着说”,抑或“重头说”?比如《重造历史:三国文化地貌之吴蜀视角》通过发微曹魏光芒掩盖与文献不足征影响下的吴蜀文学,纠偏吴蜀文学“没有特色”的旧判断,进而思考“当一个时代的文本保存多有残缺的时候,应该如何撰写文学史”的问题;(二)有史可据与文本细读,如《诸子的黄昏:中国中古时代的子书》围绕书籍史上五世纪子书的衰微这个转折点展开,论及子书与自我表达、集取代子、子书的自叙等论题,皆有史料(哪怕只言片语)支撑。但这也可能带来过度解读的问题,比如《楼上女:〈古诗十九首〉与隐/显诗学》对“诗母”的性别主义发挥
评分##最喜欢同名论文。田晓菲是我的精神导师! 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钻研,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领域已积累下大量灼见,但同时也形成不少固见。后来者的研究,一方面是提出新知,填补空隙;另一方面也需要破除固见,更新观念。田晓菲教授的《影子与水文:秋水堂自选集》便是集这两方面于一身的学术文集。这部被收录于《海外汉学研...
评分##手抄本文化,文本细读,历史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