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礼庭 (Michael Ignatieff,1947— ),俄裔加拿大人,曾任教于剑桥大学、多伦多大学、哈佛大学等校,也曾担任战地记者和政治评论员多年,出任多国政府顾问,被公认为人权、民主、公共安全、国际事务的资深专家。2009—2011年间任加拿大自由党党魁。其文章多见于《纽约书评》《金融时报》《新共和》等媒体,著有《伯林传》《血缘与归属:探寻民族主义之旅》《战士的荣耀:民族战争与现代良知》《火与烬:政治中的成与败》《陌生人的需求》《俄罗斯相册》等作品。曾获得加拿大文学最高奖——总督奖,乔治·奥威尔奖,汉娜·阿伦特奖。2016年11月获得加拿大勋章。
以赛亚·伯林有着多重身份和传奇的经历:生于俄国,犹太血统,英国学者。作为20世纪重要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与各界的许多名人都有交往。这本根据大量资料和伯林自己口述写成《伯林传》,记述了他如何在复杂动荡的历史环境中走出自己的生活道路,并对自由和多元主义等重要问题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观点。传记作者(亦为著名学者)叶礼庭保持一种平衡的态度,欣赏伯林的思想,但对其弱点也不加回避。正是伯林身上这种人性的真实让这本书和这个人散发出永久的魅力。
自1987年9月始的十年里,叶礼庭定期拜访伯林,同他一起回忆人生,重新经历他在俄国度过的童年、牛津的求学岁月、美国的外交生涯、对苏联的访问,以及不曾远离思想前线的学术生活。这不是一部用文献堆砌而成的人物评述,而是用伯林自己的回忆写成的思想传记。在本书中,你会看到伯林如何经历暴风骤雨的20世纪,度过诚实且负责任的一生,并且从这个世纪的灾难和成就中提炼出他回响至今的原创思想。
##心里有个分类是读完立刻想要重读的书,看第一页的时候,这一本就放进去了。叶礼庭笔力惊人,一边讲一边评,展示出一种高度综合的懂得。这种传记写作本质上是思想史写作。以至于读到结尾人生落幕,竟没有太多悲伤,而是再度加深理解,经验与理论之间从此再无间隙,伯林一生所求无非是独特而自由。
评分 评分##比起几年前看到伯林为马克思立传时的惊讶,叶礼庭为伯林立传却是一件意料之中的事——无论从立场到生活经历,二者都有相似之处。叶礼庭在后记中概括伯林:“他从来没有写过日记,也不愿意考虑自传的问题。他觉得专注于自身是一种无聊的行为,他的座右铭是‘在我身后任凭洪水滔天’……他的回答十分轻快:‘我的生活与我的观点是相反的…我相信所有选择都是痛苦的,而不是说选择对我个人而言是痛苦的。’”这或许就是我第一眼看伯林的著作便被他吸引的深层次原因——我们在对待人生的态度上是如此的相像,虽然我曾并现在也偶尔尝试摒弃这种态度。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差不多两星期时间,断断续续仔细看完这部《伯林传》,一本非常吸引我读下去的书。几年前曾经读过《苏联的心灵》,对此公印象深刻。此次读毕也有一些想法,家人还转给我一篇专门讨论伯林在中国的长文,但我不是思想家、哲学家,无法做更多、更深刻的评论,这里依然就是一些观感...
评分##“在这么多恐怖当中,我居然如此平静而幸福地活过来了,这一点是最让我吃惊的”——作为传记本书当然是精彩的,命运的宠儿,多重文化背景混合下的天才,不自觉的二十世纪重大事件甚至包括古巴导弹危机的见证者,可以打上tag:伯林和他光彩夺目的朋友们,政治上的巨大的影响力,在犹太人问题上他的愧疚,著名的狐狸与刺猬论,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也有点小八卦,比如他姗姗来迟的爱情;但是本书的一个问题是,“声音”来源相对比较单一,都是伯林自己写的作品之中的,大量内容有像是在“重读”之感,看伯林的书时最感人的时刻同样也是这本传记最感人的时刻,比如那次文章名字十分谦逊的与俄罗斯作家们的相遇,从这点来说,本书可能更适合想了解伯林但又并不计划读他的观念史研究论著等作品的读者
评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