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上的未来

废墟上的未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澳大利亚]林恩•梅斯克尔 王丹阳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2021-11 平装 9787544786515

具体描述

林恩•梅斯克尔,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艺术与科学学院人类学教授,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中东和亚洲部策展人,康奈尔大学特聘教授;英国牛津大学、利物浦大学,印度希夫•纳达尔大学,南非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名誉教授;澳大利亚人文学院院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考古学理论、人种志、世界遗产等。

2019年美国考古学会图书奖获奖作品

★ 作者林恩•梅斯克尔为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策展人,康奈尔大学A.D.怀特特聘教授,澳大利亚人文学院院士。作为一名资深考古学家,她曾在世界各地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各国政府及非政府机构合作,收集到大量宝贵的一手资料,接触到许多其他学者接触不到的档案与信息,并基于此,展开围绕世界遗产保护事业的深度研究。

★ 本书是一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机构历史,追溯了从联合国的前身国际联盟时期,直至194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又至1972年《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及1976年《世界遗产名录》设立、1992年世界遗产中心成立的一系列理念与实践上的变化演进。本书详细考察了世界遗产项目的运作模式及其得失,论及许多著名案例,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期的旗舰项目埃及—苏丹努比亚、意大利威尼斯、柬埔寨吴哥窟的保护工作,又如较晚近的围绕马里廷巴克图、叙利亚帕尔米拉的争议。

★ 本书以世界遗产项目为切入点,呈现了过去半个多世纪中,国际主义理念与和平梦想在人们头脑中的起起伏伏,引读者重新审视过去与现在的关系,重新理解世界遗产对于人类历史与未来的意义,并认识到“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世界遗产的重要性。

——————————

对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世纪40年代后期以来反复无常的全球使命,这是极具原创性且适时的重新评估。一方面,本书关注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和不断变化的考古实践;另一方面,它是对国际历史和当今世界更广泛的遗产保护政治的重新解读。对研究国际主义历史、当代全球政治以及世界遗产的人来说,这是一本必读之书。—— 保罗•贝茨,牛津大学

这部适时且重要的作品综合了人类学、政治学和考古学研究方法,考察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历史及遗产……作者真诚而发人深省的论述聚焦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能力和利益,同时强调其背后复杂的政治和历史行动……强烈推荐。—— 《选择》

梅斯克尔呈现了大量案例研究,并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法律框架进行了分析,为当下迫切需要的改革提供了论据。—— 《纽约客》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于1945年,是一个旨在促进和平、人道主义及跨文化理解的政府间机构;其备受瞩目的世界遗产项目则致力于保护对人类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然而,在该机构的实践中,这一使命时常遭遇困难与挑战。

本书回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试图拯救世界遗产的历史,综合考古学、政治学视角,通过翔实的史料分析及长期人类学探索,考察了该机构世界遗产项目的运作模式及其得失,尤其聚焦于文化遗产。书中论及许多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如埃及阿布辛拜勒神庙、意大利威尼斯、柬埔寨吴哥窟、叙利亚帕尔米拉等,这些案例充分展示了该机构全球遗产保护使命的成就与面临的复杂国际环境。本书呼吁我们重新审视过去与现在的关系,重新理解世界遗产保护事业,以及遗产保护对于人类历史与未来的意义。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过程是对UNESCO及“世界遗产”的祛魅。作者详述了努比亚文物保护运动、威尼斯的濒危、柏威夏寺/阿尼古城提名背景、中亚/西非战火中的遗址等案例,展现了UNESCO在经济竞争、主权争夺、暴力冲突下与成员国的艰难拉锯。其致力于实现世界和平美好互相理解的乌托邦愿景逐渐沦为官僚化的程序支持,欧洲/强国中心主义始终存在,技术援助成为更保守妥帖的工作重心,遗产地local的权利长期被忽视……与许多NGO项目类似,初心与实践总是隔着一条鸿沟,理想遥不可及,但至少仍是一束希望之光。【但作者似乎过于抬高自家学科(考古学)的功能了】

评分

##刘东老师在译林出版社主编的品牌丛书——“人文与社会”译丛推出的关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机构历史研究的一部最新佳作,主要围绕三个方面的问题意识展开论述——一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与发展背后的国际主义与和平学理念传播,及其跟区域战争、纷乱与强权政治等之间构成的博弈与张力;二是教科文组织之于世界遗产的设立与保护,以及这种设立与保护背后的政治角力、国家博弈与地缘政治影响;三是之于公益性跨国文化机构的教科文组织,在运作与发展过程中,构成的文化与政治、文化与社会、文化与经济、跨国组织与民族国家等之间的持续互动与张力。基于以上贡献,无论是泛文化、国际政治、跨文化传播领域的研究者、学习者与爱好者,还是对于教科文组织定位与历史、世界遗产保护等感兴趣的普通读者,都能从这本好书中,多有获益。

评分

##10。看完了多少有些唏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面对的问题,实际上就是联合国组织面对的普遍问题。框架、协议、公约,无论达成多少,最终都无法抵消民族国家为主体的国际间行动,更何况经费的来源也是由成员国捐赠。教科文组织成立的初衷是拯救和恢复战后的人类文明,保护人类的“过去”,但在运行的过程中民族国家间的政治冲突、对文化遗产的争夺、民族国家对教科文组织所代表的“国际行动”的排斥,文化遗产所在地居民对于“保护过去”还是“保护现在”的争论,甚至是新生政权/组织通过毁灭文化遗产这种文化符号表达政治意图的行为,都是对创始者的理想主义的极尽讽刺。 看过的一句话用在这里也非常合适: “地球村这个词原来真的存在过,现在像是它的余烬。”

评分

##教科文组织的全球领导力备受质疑。从新冠疫情的全球影响来看,其所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未能建立有效的防御机制与风险应对机制,及时制定方案并开展制度行动。教科文虽作为全球治理的引领者,但当前全球治理失灵委实带来了普遍质疑。具体而言,一方面,它面临着内部改革的重重阻挠而影响其全球战略的连续性实践;另一方面,迫于其有限的全球治理能力,国际组织绕过教科文组织在教育,科学与文化领域开展治理行动。其结果导致大量区域性组织、多边合作机制应运而生,而国际制度呈现出碎片化与多中心化的特征。但是,这些组织仍缺乏政策协调、信息联通与标准制定等方面的领导优势,无法对当前全球问题进行系统性治理。一言以蔽之,既有机制逐渐旧化,而新兴机制力有未逮,可能导致全球治理失序的风险出现。

评分

从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困局可以窥见普世价值与民族国家间的巨大张力——尽管我们无法承认世界上有一种适合所有民族和国家的价值观念,但我们倒也不至于滑跌到亨廷顿的相对主义悖论中。 科教文组织的世界历史遗产保护活动是一群理想主义者的目标,为此许多富有正义感的人付出了心血与努力,但七十年来,结果似乎并未让人满意,问题的关键并不仅仅在于科教文提出了一个不可能履行的承诺,更在于恐怖主义、民族主义、霸权主义的盛行——世界有可能变成巴尔干,为了避免悲剧,我们必须重拾那些曾经伟大的思想:和平、自由、平等、民主…… 上个世纪初,威尔逊总统向人们描绘了世界联合的蓝图,但最终却只能目睹二战的爆发和红色政权所激发的冷战局面,威尔逊作为理想主义者也遭到失败——但并非说这些是没有意义的,那些伟大的理念如同路灯,指引我们前行。

评分

评分

##UNESCO完全可以被视作联合国内在的理想主义(世界主义)与现实主义(民族国家至上)矛盾展现最为突出的案例,而作为前者明星项目,围绕世界文化遗产产生的竞争、矛盾、破坏和保护又可谓典型中之典型。也正因此,虽然因为作者个人的专业壁垒所限无法在本书中呈现UNESCO事业的全貌,但作为考察战后国际组织基本原则所面临现实挑战的作品,倒也算恰到好处。 翻译实在难说上乘:专业性的小错误有,语言不通也有,虽然说不上严重,但确实影响阅读体验。

评分

##2019年美国考古学会图书奖获奖作品,呼吁大家重新理解世界遗产保护事业,以及遗产保护对于人类历史与未来的意义

评分

##建筑在书中被称为技术,而考古却是学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