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哈佛医学人类学合作研究中心副主任,《东亚科学、技术与社会》杂志编委。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人类学博士。主要从事医学人类学、科学技术人类学研究,尤其是从人类学的角度看待生殖健康、选择性的生殖技术、基因测试的文化意义及日常实践;同时与公共卫生、健康传播学、生命伦理学等领域的专家进行跨学科的合作。著有Winning the Competition at the Start Line: Chinese Modernity, Reproduction and the Desire for a “High Quality” Population (2014);发表多篇有国际影响力的文章;主持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入选上海市浦江计划,合作主持香港GRF项目,并参与上海市卫计委和教委等主持的多个跨学科的医学人文项目。
医学人类学根植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贯穿生命历程生、老、病、死各个阶段,与每个人对自我、身体、生命、社会的认知息息相关。同时,它对医疗健康领域的知识生产同样重要。医学人类学对当代人类生命质量的由衷关怀和对不同文化的人文尊重,使其以独特的实践性(参与性)和极强的自我反思能力让当今医学更具有人文的温度。
本书共分为三大部分,其中第一部分是对于医学人类学和日常生活关联、重要概念和相关理论前沿的一些综述。第二部分聚焦于人类生育繁衍,向读者展现从人类学视角看科学技术在生殖领域的运用。第三部分分别探讨了对女性、老年人和精神疾病患者的照护问题。希以这本小书管窥医学人类学对西医“文化性” 和“地方性”的解构,从而深入地了解生物医学所处的社会背景,会用人文的眼光理解它、批判它和欣赏它。
##相当好,是我欣赏的那种学术写作,语言流畅,思考在地,逻辑清晰,在不长的篇幅内对人类学的多物种民族志、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ANT)、女权主义的性别视角、失智老人的记忆问题等等介绍扼要,作为一部医学人类学的论文集,探讨的内容来自现实又观照现实,一如作者所言“人类学不是精英知识分子智力游戏的产物,而是时刻关注并致力于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结果”。(p69)实话说这两年读人类学带给我的启发远甚于哲学,相比此书对现实之关怀,不免感叹只会埋首故纸堆,裹足于空中楼阁之哲学之凋敝。
评分##作为临床医生,多年的医学培训使得我牢牢戴着医学理性的滤镜,常把生老病死解析为客观的医学事件。而检验技术、辅助生殖技术等,更是被视为只具有自然性、生物性的被动客体,以为科技是存在于没有文化的真空中,导致将社会问题简单粗暴的生物化。这本书很有启发,医生不要做一个技术主义者,不光是有所谓的“人文关怀”,更重要的是理解:技术不是万能的,技术的革新往往伴随着复杂的社会性,可能加固了隐藏的文化偏见,甚至会加剧原有的社会不平等。
评分 评分 评分##语言和理解都好到位,背后是扎扎实实多年的研究。看完这种,总觉得偷了几年人生。
评分 评分内容还不错,朱老师功力是强的,就是作为论文集还是显得比较杂。
评分内容还不错,朱老师功力是强的,就是作为论文集还是显得比较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