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子婷(Penn Tsz Ting Ip),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文化分析研究院博士,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文化産業與管理係助理教授,加拿大SSHRC“城市化,性彆與南半球──改造知識網絡(GenUrb)”研究項目成員,以及上海研究團隊聯閤領導。研究方嚮包括移民研究、城市研究、性彆研究、後殖民主義理論、全球化理論、情感理論等,相關研究發錶於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European Journal of Cultural Studies,Global Media and China等學術期刊。
章羽,復旦大學社科學院博士,復旦大學社會與公共政策學院博士後,上海理工大學馬剋思主義學院講師,性彆與文化研究中心執行主任,上海市婦女學學會理事,密歇根大學性彆與婦女研究中心訪問學者。關注議題包括三綫建設中的婦女、城市化發展中的社區婦女,曾主持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專項課題一項。
劉希,香港大學比較文學係哲學博士,西交利物浦大學中國研究係中國文學助理教授。研究方嚮包括性彆研究、中國文學研究、女性主義文藝理論等,相關研究發錶於《文學評論》《文藝理論研究》《婦女研究論叢》等學術期刊,並著有《“話語”內外:百年中國文學中的性彆再現和主體塑造》。
《海上凡花:上海工人新村婦女日常生活》是“城市化、性彆與南半球——改造知識網絡研究項目上海團隊(GenUrb)”的項目研究成果,包括對上海工人新村的六位女性、三對基層母女的口述曆史訪談,以及為期四周綫上綫下混閤進行的日記工作坊,通過參與式田野觀察,探討社會主義建設下的城市發展與傢庭社區視角的性彆議題。
本書的重要貢獻之一,即在透過共情與參與式的研究,紀錄瞭上海工人新村中的社區女性日常生活,考察與分析在城市化變遷的過程中,婦女們的日常生活、睏境,以及她們麵對與解決睏難的方法,讓我們瞭解到平凡的上海基層婦女、不平凡的遭遇與睏境的剋服。
——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 郭良文
三位研究者創造性地使用瞭多種研究方式,口述史、觀察法、深度訪談;並且把新村女性作為參與者邀請到研究中來,她們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自己的頭腦去想,自己的筆去寫,自己的相機去捕捉,用日記寫作和照片日記,通過參與者溝通法,使得自己成為研究的主體。而我們的三位研究者在研究中不斷地衝破壁壘,試探界限,反思自己,用理性去思考,用情感去聯結,使用瞭“心連心”、“互助互動”的“情感調研”方式。
——上海大學教授 計迎春
迴想當初為什麼會參加這個項目?因為想瞭解曾經作為榮耀象徵的工人新村,現在怎麼樣瞭?入住在工人新村的被居委會定義為“貧睏”的婦女過得怎麼樣?貧窮對我們而言是一個詞語,是一個概念,是一個經濟指標,是一種生活狀態。那麼對於那些婦女又意味著什麼?
這本書的研究團隊均為女性,研究對象也為女性。當女性書寫女性,到底是誰在書寫?
這是一個有關集體主義精神的女性集體作品。
——作者 章羽
##讀她們的故事,也是間接在讀我母親、姑媽、姨媽、奶奶、外婆等一眾親人的故事。例如c阿姨與她女兒的故事,終於明白當初我填報誌願的選擇,其實就是為瞭逃離傢庭。有時候讀到憤恨之處,心裏在想,她們為什麼不反抗?其實,在吃女人的土地上,她們能有反抗的途徑與權利嗎?書中有2個阿姨令我印象深刻,一個是多次創業成功,卻被前夫毀盡傢産;一個是傢中經濟支柱,卻依舊被丈夫使喚。所以,經濟獨立必然女性獨立嗎?我看未必。也許,我們真的要迎來一場性彆上的土改與革命,纔能改天換地。正基於這一點,本書是一本非常好的女性主義讀物。不過,本書有一定缺憾:一是日記文本的真實性存疑,總感覺有些話語存在錶演傾嚮,例如H阿姨;二是記錄大於分析,第五章就非常好,但是這種篇章太少瞭;三是幾年的研究,但隻重點闡述疫情期間,有點好奇其他時間段
評分##讀她們的故事,也是間接在讀我母親、姑媽、姨媽、奶奶、外婆等一眾親人的故事。例如c阿姨與她女兒的故事,終於明白當初我填報誌願的選擇,其實就是為瞭逃離傢庭。有時候讀到憤恨之處,心裏在想,她們為什麼不反抗?其實,在吃女人的土地上,她們能有反抗的途徑與權利嗎?書中有2個阿姨令我印象深刻,一個是多次創業成功,卻被前夫毀盡傢産;一個是傢中經濟支柱,卻依舊被丈夫使喚。所以,經濟獨立必然女性獨立嗎?我看未必。也許,我們真的要迎來一場性彆上的土改與革命,纔能改天換地。正基於這一點,本書是一本非常好的女性主義讀物。不過,本書有一定缺憾:一是日記文本的真實性存疑,總感覺有些話語存在錶演傾嚮,例如H阿姨;二是記錄大於分析,第五章就非常好,但是這種篇章太少瞭;三是幾年的研究,但隻重點闡述疫情期間,有點好奇其他時間段
評分 評分##前半部分不錯
評分 評分##讀的時候,尤其是口述史的部分,總是心酸落淚,三言兩語數十年的光景便過去瞭,日子就走到瞭今天。20年的疫情記錄,放在22年看依然應景,時過境未遷。在後半部分學術研究,沒有達到個人的預期,感覺經驗材料的分析不足,對理論的迴應有限,整本書看著有些鬆散而沒有形成邏輯鏈條。但是作者們作為研究者的主體意識和對研究方法的反思,對社會問題的關懷意識已傳達到位瞭。
評分 評分 評分##2022年3月12日星期六 晴 我從來沒有寫過真正意義上的書評或者影評,看過彆人寫的很專業,帶有很多的理論分析,自問未能達到這樣的水準,但是因為真的非常喜愛這部作品,想要同樣以書中的日記的記載方式記錄自身的想法來錶達我對這本書的喜歡和尊重。 非常有幸在上學期間聽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