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爱莲(Irene Eber,1929—2019),纳粹大屠杀幸存者,曾担任以色列希伯来大学东亚研究讲席教授。研究领域集中在犹太人与犹太文化在中国,成就斐然,另著有回忆录《抉择:波兰,1939—1945》(中译本2013年出版)。
当希特勒上台,德国军队开始席卷欧洲时,近2万名中欧犹太难民逃到了上海。本书收集了犹太难民在登陆中国后数年内创作的信件、日记、诗歌和短篇故事,再现了他们艰难跨越语言文化、信仰体系和民族传统的障碍而努力谋生的心路历程,并揭示了上海犹太社团内部因经济地位、信仰水平和阶级出身的差异而面临的严峻挑战。
本书文字取自档案馆、私人收藏和早已停刊的报刊,不仅是对纳粹大屠杀和流亡文学的充实与丰富,而且为一窥来沪犹太难民的心路历程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原始文献。编者作为纳粹大屠杀的幸存者,不仅为这些名不见经传的作者补充小传,还结合时代背景给出了自己的解读。书中文字风格多样,或写实,或讽刺,或幽默,或抒情,或移情,或激励人心,读来真切,令人深思。
##资料集,要想研究好犹太人在中国的历史,不会多国语言是不行的啊,可惜学起来都不咋简单?
评分 评分 评分##在烽火连天食不果腹的年代,上海收留了3万的犹太人。避难的犹太人怀念之前欧洲的生活,而此刻欧洲的纳粹大量屠杀犹太人。他们怀念在神户停留的美好时光,而日本人却绞尽脑汁把他们赶走。他们充满怨气地住在上海,而上海却帮他们逃过了生命中的劫难。
评分##抱着从中寻找中犹人民亲睦友好这一美好愿望的读者无疑会失望,从这些犹太难民的诗歌、散文、书信、小说中呈现出来的是巨大的民族和文化差异。流亡中的犹太难民愤懑、忧虑,焦心生存和未来,接触到的多是苦力、伙计、乞丐等底层中国百姓,有些难民对中国百姓的苦难抱有同情。从中也能看出犹太难民自身的四分五裂,他们当中很多早已向父祖辈生活的那片土地上的民族、语言、宗教、文化归化,与其说他们是犹太人,不如说他们是身为犹太人而被驱逐的俄国人、波兰人、德国人……。有一点史料价值,晚上被辗转腾挪没法倒车的工程车搅了睡眠,在微信读书读完。
评分##收录集,总体来说还是有点东西的,苦难的不同
评分##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哪怕寄人篱下,仍有的优越感让我反感。一本在上海暂住的犹太作家单一作品的合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