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哈姆,毕业于伦敦经济学院,曾任《星期日泰晤士报》记者,后致力于20世纪历史研究,在巴黎政治学院、战争学院等高校任教,著有《广岛,长崎》《越南》等多部政治、战争题材的历史作品,著作畅销多国,广受好评,荣获“联合国媒体和平奖”等诸多奖项。
1914年,德、奥、俄、英、法等国让世界陷入了一场战争,这场战争将造成3700万人死伤,摧毁传统的社会结构,根除古老的政治制度,并开启人类历史上最血腥的世纪。
作者保罗·哈姆从不同国家的角度出发,客观、全面地讲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故事,从外交活动中的纵横捭阖到西线战场上的血火硝烟,从上层阶级的尔虞我诈到普通民众的苦难哀愁,本书试图回答20世纪最令人困惑的问题之一:1914何以成为“世界终结之年”。
##闲暇时常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假如1914年6月28这一天,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没有死于激进的塞尔维亚青年枪下,而是其后不久顺利从他的皇帝伯父那里继承了皇位,欧洲格局会不会从此改写?一战还会不会爆发? 1914年6月28日,由于塞尔维亚极端分子团伙对弗朗茨.斐迪南大公的刺...
评分 评分##1914年7月28日,一个永久被载入史册的日子。这一天,为了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霸权而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尽管最终这场号称终结所有战争的战争并没有终结所有矛盾,但从长远来讲,它还是深刻影响并改变了世界格局。本书重点并不在于讲述这场惨绝人寰的不义之战本身,而是将绝大部分篇幅放在一团乱麻的战前。从已知结果来看,马恩河战役的惨败彻底粉碎了德军的“闪电战”作战计划。这是一场没有胜利者的战役,书中将人性中恶的一面书写得淋漓尽致。这也是一场没有人能够独善其身的战争,浓浓的人文关怀气息也无法掩盖战争本身嗜血杀戮的本质。当然,从好的方面来说,也正是战争才教会了我们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另外,必须表扬译者小姐姐扎实流畅的翻译功底和深厚的文史底蕴,使得在读整部书的过程中宛如读小说一般酣畅淋漓,让人欲罢不能!
评分##在最权威的定义里,一战是德国这个新兴势力想要打破旧有殖民体系所发起的。 作者说,战争是各国不断挑衅和被挑衅,最后一个试探没处理好把火药桶点燃了的的结果。 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里面的政客似乎比普通人更懂得战争的可怕,他们能面上大骂别国狼子野心,背地里签订各种协议...
评分 评分迄今为止最厚重(物理与精神双重意义)的译作,在翻译和三次校对的过程中,电脑屏幕上的稿子被泪水模糊了四次。1914年终结了一个或许没那么美好的世界,却开启了一个将人性的残忍与恐怖放大到极致的世界,在人类精神史上留下了永远难以愈合的创伤。这本充满人文关怀的一战书写,最吸引我的是前半部分一战相关决策者和被架空决策者的心理分析,以及后半部分对士兵与平民真实苦痛的赤裸呈现。经过作者的揭发后,决策者全员恶人,而参与者无人幸免,因为前者“只是想要一具身体来挡炮弹。”至于我个人对这本书的翻译的投入和留恋,可以原封不动地引用书中的一个句子:马恩河战役前夕,霞飞说服弗伦奇派英军与之协同作战时,“像是要把心掏出来放在桌子上似的”。这颗“良心拒服兵役者”的心永远不会为一战或类似的战争叫好,却也准备面对所有的血雨腥风
评分 评分 评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