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猛,资深记者,非虚构作家。曾两次入围“开发亚洲新闻奖”,2010年荣获日本举办的“开发亚洲新闻奖”一等奖。2013年获得“中外对话”和英国《卫报》主办的“最佳环境报道奖”。从1995年起开始记者工作,迄今为止,专注非虚构写作。著作有《陌生的中国人》《不平静的江河》《伦敦的25封来信》等。
三代华人“主厨”,
百年移民历史。
在锅碗飘香中,
体尝新唐人滋味。
三位不同时代的华人“主厨”,英国中餐的演进之路,海外华人百年移民史。
1950年代的上海移民周英华,1970年代的香港移民海伦,2000年代的西安移民魏桂荣。在英国,这三代华人最终都选择了中餐馆作为安身立命之所,也在潜移默化中革新了西方社会对于中餐和美食的认知。
《唐人街之味》通过对三代“主厨”的采访,结合英国唐人街和中餐发展的史料,勾勒出海外华人近百年的移民史。在跌宕起伏的异乡故事和美食冒险中,展现出一种崭新的唐人风味。
##写着写着,记者写稿子那个味儿就出来了。基本上来说,就是从唐人街在伦敦出现开始作为时间线,主要体现了各地华人在英国的种族壁垒突破之艰难和反复,以及华人在异国他乡对待“自己角色”的态度,从关起门来到主动参政,基本上是以“味道”为话题,华人生存情况为重点的一本非虚构文学。
评分##近3年的时间里,杨猛采访了近百位英国的中餐从业人士,上到世界顶尖大厨,下到普通打工者,以及包括扶霞这些美食作家,探寻英国中餐业的发展脉络,把百年来中国人(华人)在海外打拼的波澜壮阔的历程,通过三代英国中餐馆经营者的故事,完整展现了出来。“中餐是一个万花筒,透过它,可以看到中国人(华人)的吃苦耐劳,可以看到华人的心灵手巧,可以看到华人的变通和进取,更可以找到所有中国人的根系所在。”
评分##记者出身的作者笔力自是不凡,本书的前三分之一,我是真的跟着他的文字,沉浸于早期进入英国社会的华工海员们生活的艰辛以及他们对遥远故国的思念之情当中。 身处异国他乡的华人为了能够生存下去,可以做出适合当地人口味的“奇奇怪怪”不正宗的中餐,比如李鸿章杂碎和大名鼎鼎...
评分充满很多意外发现,比如周英华这个名字和早先HBO那部纪录片《又名周先生》居然对应上了;还有和周采芹、周信芳这些名字的联系。此外扶霞也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在这里简要出场。食物作为纽带,串起了上世纪至今无数移民人的血泪,也为大家的经历从另个角度写。一些内容必须点到为止,一些讨论其实结合很不好展开;但最后一部分照本宣科式的讯息宣讲确实冲散了之前历史洪流的追溯。诚然这是一本比丛书之前那本相对更好(也更具可读性)的美食写作,仍然会给人很多直观上的不足。【2024 #74】
评分##20240717-20240719:其实不过是以海外中餐来引出海外华人的生活经历。所谓“唐人街之味”有些不伦不类,说的是食物延续传统却又不得不在新的国度做出改良和妥协,这不也正是一种背离国土远赴海外国人寻求融入的认同。
评分##没什么深度采访的内容,像是为完成书稿的拼凑之作。远不如上一本伦敦二十五信 来英国的第一年,我一度失去了味觉。这个发现令我震惊。就像李安的电影《饮食男女》里的厨师,我的味蕾莫名其妙退化,对食物的反应迟钝,香臭咸淡傻傻分不清。我本来就是乏味之人,现在食不甘味,生命又少了一大乐趣。 实际上,初来乍到英国,我即发现了味觉衰退的迹象:跟中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