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的那一边:被俘德国将领谈二战 [The Other Side of the Hill]

山的那一边:被俘德国将领谈二战 [The Other Side of the Hill]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李德·哈特 著,张和声 译
图书标签:
  • 二战
  • 德国
  • 战俘
  • 回忆录
  • 历史
  • 军事
  • 口述历史
  • 战争
  • 个人经历
  • 欧洲战争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31309
版次:1
商品编码:11738915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The Other Side of the Hill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
  《山的那一边:被俘德国将领谈二战》是李德·哈特在第二次大战之后所写的一本书,他用采访德国将领的珍贵机会,深度洞察德国在二战中的作战细节和军事思考。书中德国将领对德国为什么拖延进攻敦刻尔克、为什么进攻挪威和希腊、与希特勒周旋战争策略到底有多困难等问题作了一一解答。

内容简介

  《山的那一边:被俘德国将领谈二战》是一部独特的二战史,大部分来自李德·哈特在纽伦堡对德国高级将领的审讯记录。
  李德·哈特全面、公正地将与布卢门特里特、伦德施泰特、托马、克莱斯特、海因里希、一曼陀菲尔、施图登特等德国将领的谈话汇集起来,删繁就简,并在记述中穿插自己的分析和结论。
  他让德国将领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的叙述者,这就是所谓的“山的那一边”——指代德军在二战中的心理和各项军事方针,由此《山的那一边:被俘德国将领谈二战》记录的不仅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直接的证据,读者也能从德国将领的描述中感受当时的真实氛围、领略战争的成败细节。
  《山的那一边:被俘德国将领谈二战》具有相当的可读性,精彩程度不亚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作者简介

  李德·哈特(Basil H.Liddell Hart,1895-1970),爵士,英国军事记者、军事理论家、战略学家。生于法国巴黎。早年就读于英国剑桥大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服役,任步兵团军官,并曾在战斗中负伤。后来加入英国皇家军事教育协会。一战结束后,先后服务于《英国每日电讯报》(1925-1935)和《英国泰晤士报》(1935-1939),从事军事记者工作。李德·哈特同时也是著名的军事战略家,在军事学上提出了“间接路线”的观念以及涵盖军事以外领域的“大战略”概念,同时他也是现代战争“装甲兵”作战的鼓吹者。李德哈特与克劳塞维兹同时被誉为西方战略思想史中的两位现代战略大师。主要著作有:《大战略——间接路线》、《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沙漠之狐隆美尔》等。1966年被英国皇家授予爵士勋章。

目录

初版序言
本版序言
第一部分 希特勒的将领
第一章 自寻死路的分裂
第二章 泽克特打造军队
第三章 布隆贝格和弗里奇时期
第四章 勃劳希契和哈尔德时期
第五章 古德里安将军——初期胜利的缔造者
第六章 “阳光下的战士”——隆美尔
第七章 阴影下的军人
第八章 “老卫兵”——伦德施泰特

第二部分 走向战争
第九章 希特勒的崛起
第十章 装甲部队的崛起

第三部分 德国将领眼中的战争
第十一章 希特勒如何打败法国和拯救英国
第十二章 兵临敦刻尔克时下令“暂停进军”
第十三章 法国战事的终结和德军首次受挫
第十四章 哑火于地中海
第十五章 希特勒入侵苏联
第十六章 何以兵败莫斯科
第十七章 兵败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
第十八章 兵败斯大林格勒之后
第十九章 红军
第二十章 盟军进攻意大利
第二十一章 诺曼底失陷
第二十二章 西线指挥部眼中的刺杀希特勒密谋
第二十三章 希特勒孤注一掷——第二次阿登战役
第二十四章 希特勒——一位年轻将领的看法

结论
德军高级将领列表
译名对照表
战争是政治的破产(译后记)

精彩书摘

  《山的那一边:被俘德国将领谈二战》:
  要是真如托马所建议的派出四个装甲师的精兵,那年冬天他们随时可以横扫埃及。当时奥康纳手下只有一个装甲师和一个步兵师,而且两个师的武器装备都很差。
  现在可以揭开另一个内幕。墨索里尼之所以自作主张进兵埃及,部分原因就是将英国人逐出埃及这个主意没能激发希特勒的兴趣。这与英国方面当时的预料也大相径庭,不过倒是可以与希特勒在入侵英国问题上令人吃惊的态度互为印证。虽然托马不是那种惯于揣摩他人心机的人,希特勒冷漠的态度还是让他惊愕不已。
  “我呈上报告后,希特勒说他最多只能派出一个装甲师。听他这样说,我回答道,那还不如干脆放弃出兵计划。希特勒闻言大怒,他出兵北非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他担心如果德国不出兵表示一下支持,墨索里尼会因此倒戈。但他派出的部队能少则少。”(需要指出此时希特勒已经中止入侵英国计划,正在谋划入侵苏联。)托马继续说:“希特勒以为只要德国略加援手,意大利人就能在非洲应对自如。他对他们期望过高。
  我在西班牙见过他们,曾与他们在同一条战线‘作战’。希特勒似乎对意大利军官在餐桌边的夸夸其谈信以为真。他问我如何看意大利人,我不以为然地说:‘我和他们打交道是在战场上,可不是在军官餐厅。”’(托马居然用这种态度对希特勒说话,无怪乎这次谈话后,他就失宠了。)“我告诉希特勒:‘一个英国士兵胜过一打意大利人。’我还说:‘意大利人是好工人,但不是好战士,他们讨厌打仗。”德国总参谋部也反对出兵非洲,无论派大部队还是一支小部队。在托马看来,勃劳希契和哈尔德压根就不愿卷入地中海战事。“哈尔德告诉我,他曾竭力向希特勒表明战线过长的危险。并尖锐地指出:‘我们的危险在于——赢得所有的战斗,输掉最后的决战。”’对于地中海战场,希特勒虽然不愿全力以赴,却也不甘无所作为。格拉齐亚尼吃了败仗后,希特勒派了一支特遣部队,交由隆美尔指挥,以便收拾局面。
  这支部队的实力足以挫败英军占领利比亚的计划,至少在两年多时间里让英军感到左支右绌,十分头痛,但还不足以给英军以致命的打击。从1941年春到1942秋,战斗一直处于拉锯状态。
  与此同时,英国在地中海的各个据点无不显得岌岌可危,只是来自德军的威胁最终功亏一篑。这个结果也容易让人看不清这些威胁本来是何等致命。
  德军攻打直布罗陀海峡的计划构成的威胁最为严重,它可以将英国的势力挡在西地中海区域以外。瓦尔利蒙特告诉我:“攻占直布罗陀海峡计划被取消了。该计划原本是1940年10月希特勒与佛朗哥在昂代(Hendaye)会谈的主题。12月中旬,佛朗哥将军却通知德国海军上将卡纳里斯,他不同意攻占直布罗陀海峡计划。这突如其来的变化让希特勒大吃一惊,因根据先前达成的共识,他已经派卡纳里斯到西班牙去商定1941年1月初德军进入西班牙的具体日期。”佛朗哥并没有一口拒绝,而是故意拖拖拉拉,说什么“西班牙不可能在德国指定的日子参战”。其理由是“英国军队不断地威胁,国内的军备工作尚不完善,西班牙的军需储备绝对不足”。
  由于佛朗哥不愿德军借道西班牙,希特勒就打主意企图从空中越过。施图登特告诉我,在1月他受命拟定一份由空降兵占领直布罗陀海峡的计划。但经过仔细研究,他的结论是仅靠伞兵单干,难以完成这项重任。他总结道:“如果德国同意西班牙保持中立,就没法占领直布罗陀海峡。”他的观点得到认可,计划就此被搁置。
  从此希特勒就全力以赴准备入侵苏联,他首先得占领希腊以防英国趁机作梗。结果事态发展到还得对付南斯拉夫问题,希特勒十分恼怒。更糟的是,虽然德军在4月迅速占领希腊和南斯拉夫,成功击退已在希腊登陆的英国军队,但还是不能确保这个侧翼安然无恙,该区域安全的有效性甚至还不如中立状态。希特勒一边诅咒墨索里尼目光短浅从中搅局,一边不得不采取措施扩大安全屏障,以防英国出手干涉。
  瓦尔利蒙特从最高统帅部的角度谈了他的看法:“占领大功告成后,按照希特勒的旨意,约德尔命令国防部从战略角度研究是否应当占领克里特岛和马耳他。我们倾向于占领马耳他,但在希特勒看来克里特似乎更为重要,因为这个岛靠近爱琴海,便于进而出兵苏伊土地区。”在评论占领克里特岛(crete)所带来的后果时,瓦尔利蒙特又说:“没多久大家就明白了,德国空军没有足够的能力充分利用克里特岛作为东地中海的主要空军基地。而且,由于通往雅典铁路的运力连希腊国内的需求都无法满足,也找不到可供使用的船只,显然通过克里特岛向隆美尔的部队提供给养是行不通的。”施图登特就该计划的源起披露了更多的内幕,令人吃惊的是希特勒一开始并不热衷于攻占克里特岛,在东地中海给英国人当头一棒。
  ……

前言/序言


《山的那一边:被俘德国将领谈二战》 引言 战争是人类历史上最复杂、最血腥的篇章之一,它深刻地塑造了世界的格局,留下了无数悲壮与传奇。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的全球性冲突,其影响至今仍在回荡。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史诗中,无数鲜活的面孔,无数跌宕起伏的命运,共同编织了一幅宏伟而又沉痛的画卷。我们常常从胜利者的视角审视这场战争,阅读关于英雄事迹、战略部署、以及最终审判的记述。然而,历史的真相往往是多维度的,隐藏在对立阵营的内心深处,也蕴藏在那些曾经被视为“敌人”的目光之中。 《山的那一边:被俘德国将领谈二战》正是这样一本尝试从独特视角切入,深入挖掘二战历史深层脉络的著作。它并非一本传统的战史叙事,也不是一部关于胜利凯歌的赞歌。相反,它以一种极为罕见的、近乎“内部视角”的方式,将我们引向了那些曾经叱咤风云、但在战争的洪流中最终沦为俘虏的德国高级将领们。通过他们的回忆、反思与剖析,这本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另一边”的大门,让我们得以窥见战争的真实面貌,理解那些宏大历史事件背后,个体决策与集体命运的纠葛。 内容梗概 本书的核心在于收集、整理并呈现了多位被俘德国高级将领在战后不同时期,通过访谈、审讯记录、私人信件,甚至是在狱中的反思笔记等方式,所披露的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亲历与见解。这些将领,曾经是纳粹德国军队的骨干,是策划和执行战争机器的关键人物。他们经历了战争的全面爆发,见证了德军的初期辉煌,也承受了最终的失败与审判。当硝烟散尽,当他们身处囹圄,当昔日的权力与荣耀荡然无存,一种前所未有的审视视角便开始在他们心中滋长。 这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战役细节或个人经历,而是力求深入探究以下几个层面的内容: 战略决策的幕后: 书中收录的将领们,很多都是各自军事领域内的专家,他们亲身参与了德国最高军事指挥层的决策过程。他们将回顾那些影响战争走向的关键性战略部署,讨论制定这些战略时的考量、信息来源、以及内部的争议。这些内容将有助于读者理解,在宏大的战争机器运转背后,是如何通过一系列或明智或失误的决策,一步步走向既定的结局。他们或许会披露某些不为人知的内部矛盾,探讨希特勒个人的决策如何影响了军事指挥,以及高级将领们在这种压力下的反应与选择。 战争的真实面貌: 战争的残酷性,往往被宣传与宏大叙事所掩盖。《山的那一边》将试图通过这些经历过战火洗礼的将领的视角,展现战争更为真实、更为细致的一面。这可能包括战场上的恐惧与绝望,士兵们在极端环境下的挣扎,以及普通民众在战争中的苦难。虽然这些将领们身处指挥层,但他们对战争的残酷性无疑有着深刻的体会,他们的回忆或许会提供一种不同于官方报告的、更加人性化的观察。 失败的反思与责任的追究: 战败的滋味是苦涩的,而随之而来的反思则是沉重的。《山的那一边》将聚焦于这些德国将领们如何看待他们的失败。他们是否认为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失败的原因究竟在哪里?是战略失误、资源不足、还是对手的强大?更重要的是,他们如何理解自己在这场战争中的责任?是归咎于个人能力不足,还是领导层的问题?或者,他们会提出更复杂的解释,将失败置于更广阔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下进行审视。这种对失败的深刻反思,是本书最具价值的部分之一。 对政治与军事关系的洞察: 二战期间,纳粹政权对军队的干预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本书中的将领们,必然会对政治与军事之间复杂而又紧张的关系进行探讨。他们将回忆如何与纳粹党卫队、党务官员打交道,如何平衡政治指令与军事常识,以及这种政治干预对军事行动造成的干扰与破坏。这些回忆将为理解威权体制下军事运作的内在逻辑提供宝贵的资料。 战后的心理与生存: 成为战俘,意味着身份的彻底转变,意味着面对审判、漫长的囚禁,以及对未来的迷茫。本书也将触及这些将领们在战后生活中的心理状态。他们如何度过狱中的时光?他们对战争罪行的指控有何看法?他们如何在失去权力与自由后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这些个人层面的叙述,能够为读者提供一种更加立体的历史感受,理解宏大事件对个体命运造成的深远影响。 本书的独特性与价值 《山的那一边:被俘德国将领谈二战》之所以具有特殊的价值,在于它打破了传统的叙事模式,提供了一种“他者”的视角。我们习惯于从胜利者的口中得知战争的故事,了解他们的战术、他们的胜利,以及他们对失败者的审判。然而,如果能够听到失败者,特别是那些曾经是胜利者一方重要棋子的失败者的声音,我们或许能获得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丰富史料,填补空白: 尽管关于二战的研究已汗牛充栋,但直接来自被俘德国高级将领的第一手资料,特别是经过深入挖掘和系统梳理的,仍然是宝贵的史料。本书通过汇集和分析这些分散的、不易获取的资料,为二战史研究提供了新的素材,填补了一些可能存在的认知空白。 提供多维度的历史观: 历史的评价不应是单一的。通过倾听“山的那一边”的声音,读者可以更加客观地认识到战争的复杂性,理解不同阵营的考量,以及在宏大历史进程中,个体所扮演的角色与承受的命运。这种多维度的视角,有助于打破简单的二元对立,形成更为 nuanced 的历史判断。 深刻的反思与警示: 历史的意义在于借鉴与反思。《山的那一边》不仅仅是关于战争的记录,更是关于战争的警示。通过这些曾经犯下错误、付出代价的将领们的反思,我们可以看到权力如何腐蚀,野心如何膨胀,以及战争的代价是何其沉重。这些深刻的教训,对于当今世界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人性的复杂展现: 战争是人性的试炼场。《山的那一边》将展现这些将领们在不同情境下的人性侧面。他们可能是冷酷的指挥官,也可能是深陷痛苦的凡人;他们可能固执己见,也可能幡然醒悟。通过他们的叙述,我们得以窥见人性的复杂与多变,理解在极端环境下,个体选择的多样性。 结语 《山的那一边:被俘德国将领谈二战》是一次勇敢的探索,一次对历史真相的深度挖掘。它邀请我们超越立场,以一种更为开阔的视野,去审视那场改变世界的战争。通过被俘德国将领们的亲身讲述,我们得以看到历史的另一面,理解那些隐藏在战火背后的思考,感受失败者的痛楚,以及那份沉甸甸的责任。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历史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思考、关于反思、关于人性的书。它提醒我们,无论站在哪一边,历史的真实都值得我们去追寻,去理解,去铭记。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这本书最大的期待,在于它所提供的一种“局内人”的深度视角,而且是来自一个通常被我们视为“反派”的阵营。当我们将目光投向被俘的德国将领,我们不仅是在阅读历史,更是在试图理解“他们”是如何思考的,他们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行为,以及他们对战争的整体认知。这本书的意义,可能在于打破了许多刻板的印象。我们或许会发现,这些将领并非都是铁石心肠的战争机器,他们也可能有着自己的困惑、挣扎,甚至是对战争的反思。我尤其好奇,当他们身处战俘营,回忆起那些血腥的战场,他们的内心会涌起怎样的情感?是悔恨?是辩解?还是某种更为复杂的、夹杂着对生命、对国家、对历史的深沉思考?书中对战争细节的描述,如果能从他们的视角进行呈现,那将是多么震撼的体验。他们如何看待那些改变战局的关键时刻?他们对盟军的战术和指挥官又有着怎样的评价?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份历史文献,更是一次对人性深渊的探索,一次对历史真相的多元解读。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以及“被俘德国将领谈二战”这个副标题,本身就带有一种强烈的戏剧张力。它暗示着一种从高处跌落的叙事,一种对过往荣耀的审视,以及一种在失去一切之后才得以显现的真实。我之所以被这本书吸引,是因为它承诺提供一个通常难以获得的视角——那些曾经是战争机器核心齿轮的人物,当他们身处“山的那一边”,当他们必须面对战败的现实,他们会如何看待这场战争?他们的回忆,必然会充满了个人化的情感和深刻的反思,这远比冰冷的数据和宏大的史诗更能触动人心。我期待着,他们能够揭示出那些我们普通读者难以得知的战争细节,那些决策背后的考量,以及那些在战场上鲜为人知的战术博弈。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通过他们的讲述,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战争的复杂性,理解人类在极端环境下的行为逻辑,以及历史本身所蕴含的沉重教训。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读物,更是一次关于人性、关于抉择、关于历史真相的深刻对话。

评分

我一直认为,理解历史,尤其是宏大而残酷的历史事件,不能仅仅停留在宏观层面。那些构成历史洪流的微观个体,他们的感受、他们的思考、他们的挣扎,才是让历史变得生动而触及灵魂的关键。这本书《山的那一边:被俘德国将领谈二战》,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它承诺让我们听到那些曾经在战争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德国将领们的声音,而且是他们身处“山的那一边”——战俘营中的声音。这种“山的那一边”的比喻,既形象又耐人寻味。它代表着一种被审判、被隔离、被反思的境遇,也可能代表着一种更清晰、更客观的观察角度。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他们会如何剖析那些曾经让他们陷入困境的战略失误,他们会对那些最终导致失败的决策进行怎样的解读?他们对战后世界的看法又是什么?在经历了如此巨大的命运转折之后,他们的世界观是否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这本书,在我看来,将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机会,让我们得以从一个不同的维度,去理解那场改变世界的战争,去理解那些曾经被我们简单贴上“敌人”标签的人物。

评分

这本《山的那一边:被俘德国将领谈二战》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引人遐想的空间。试想,当昔日战场上的叱咤风云的人物,如今身处战俘营,他们的视角将是怎样一番景象?这绝非仅仅是简单的战史记录,更像是一扇通往人性深处、战争代价以及历史真相的窥探之门。我期待着书中那些被俘将领,用他们亲历的语言,还原那些被掩埋的细节,那些硝烟散尽后的反思。他们或许会将我们带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那些决策的艰难,那些战役的残酷,那些人性的抉择,都将在他们的笔下或口述中鲜活起来。我很好奇,他们会如何评价自己的对手?那些曾经让他们头疼不已的盟军将领,在他们眼中又是怎样的形象?而对于那些曾经的盟友,他们的评价又会如何?这种“他者”的视角,往往比我们从历史书本上获得的单一叙事更加复杂和 nuanced。我更期待的是,在回忆战争的残酷之时,是否也能感受到一种超脱的平静,一种对生命、对历史的深刻体悟。毕竟,能够幸存下来并进行反思,本身就是一种幸运。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那隐约可见的山峦轮廓,似乎也预示着一种跨越险阻、抵达彼岸的意味。对于我这样的历史爱好者而言,能够从“被俘”这一特殊视角去审视二战,简直是一场饕餮盛宴。我们通常接触到的二战史,大多是以胜利者的视角来书写的,充满了宏大的叙事和正义的旗帜。然而,这本书似乎承诺为我们展现另一面的故事:那些曾经的“失败者”如何看待这场战争?他们眼中犯过的错误是什么?对于某些关键战役的判断,他们是否有着与我们不同的见解?这种“逆向思考”往往能带来最深刻的洞察。我尤其好奇,那些被俘将领在战俘营中的生活状态,以及这种生活对他们思维模式的改变。在失去权力、地位和自由之后,他们是否会更加理性地审视战争的意义?他们对于战争的发动者,对于自己的领导,又会有怎样的评价?那些曾经的骄傲与荣耀,在失去一切后,又会转化为怎样的情感?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关于军事策略的探讨,更是关于权力、人性、以及历史的复杂性的深刻挖掘。

评分

李德哈特的作品,非常好,以及收齐

评分

不错,东西不错不错,东西不错不错,东西不错不错,东西不错不错,东西不错不错,东西不错不错,东西不错不错,东西不错

评分

很喜欢刚开始看,比较喜欢2战德军

评分

满意的购物体验

评分

多学学历史课上不怎么讲,或者被忽略的曾经

评分

很喜欢刚开始看,比较喜欢2战德军

评分

很好。。。。。

评分

不错不错,值得推荐!

评分

十分好,有一种古典的感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