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大辞典(上下)(第2版)

中药大辞典(上下)(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南京中医药大学 编
图书标签:
  • 中药
  • 中医药
  • 药物学
  • 本草
  • 辞典
  • 医学
  • 健康
  • 养生
  • 传统医学
  • 第二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2382712
版次:2
商品编码:10011852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6-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75
套装数量:2
字数:10667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药大辞典》(上下)(精装):《中药大辞典》一版得到了国内外广大读者的普遍好评,《中药大辞典》(上下)(精装)是在此基础上修订而成,因此内容新颖而实用,可作为中医药或相关领域工作者和中医药爱好者的重要工具书。

内容简介

  

  《中药大辞典》(上下)(精装):《中药大辞典》一版得到了国内外广大读者的普遍好评,《中药大辞典》(上下)(精装)是在此基础上修订而成,因此内容新颖而实用,可作为中医药或相关领域工作者和中医药爱好者的重要工具书。


  

更多好书请点击:


  

作者简介

  《中药大辞典(上下)(第2版)》是《中药大辞典》第一版的修订本,框架结构和体例基本同第一版,但对原书中大量内容进行了修订,特别是增加了药物条目,调整了部分药物品种来源,增补了近30年来有关栽培(饲养)技术、药材鉴定、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炮制、现代临床研究等方面的中药研究成果,反映了当代中药学的研究水平。全书分上、下、附编三册,上、下册为正文,收载药物6008味,每一味药物下设异名、基原、原植(动、矿)物、栽培(饲养)、采收加工(或制法)、药材、成分、药理、炮制、药性、功用主治、用法用量、选方、临床报道、各家论述等内容。附编为索引和参考文献,是检索查阅《中药大辞典》的向导,另行出版。
  《中药大辞典》第一版得到了国内外广大读者的普遍好评,本书是在此基础上修订而成,因此内容新颖而实用,可作为中医药或相关领域工作者和中医药爱好者的重要工具书。

目录

一画
0001 一支箭
0002 一匹草
0003 一匹绸
0004 一叶萩
0005 一年蓬
0006 一把伞
0007 一枝蒿
0008 一枝旗
0009 一柱香
0010 一点血
0011 一箭球
0012 一枝黄花
二画
0013 二色内风消
0014 二色补血草
0015 二歧银莲花根
0016 十八症
0017 十两叶
0018 十姊妹
0019 十三年花
0020 十大功劳叶
0021 十大功劳根
0022 丁香
0023 丁公藤
0024 丁香枝
0025 丁香油
0026 丁香根
0027 丁香蓼
0028 丁香露
0029 丁葵草
0030 丁榔皮
0031 丁香树皮
0032 丁香蓼根
0033 丁癸草根
0034 七叶莲
0035 七层楼
0036 七厘丹
0037 七星草
0038 七星剑
0038 卜芥
0040 八月札
0041 八月瓜
0042 八仙草
0043 八角香
0044 八角莲
0045 八宝茶
0046 八楞木
0047 八角枫叶
0048 八角枫花
0049 八角枫根
0050 八角金盘
0051 八角茴香
0052 八角莲叶
0053 人尿
0054 人参
0055 人中白
0056 人中黄
0057 人头七
0058 人血七
0059 人乳汁
0060 人参子
……
三画
四画
五画
六画
七画
八画
九画
十画
十一画
十二画
十三画
十四画
十五画
十六画
十七画
十八画
十九画
二十画以上

前言/序言


《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医药学著作,由明代李时珍耗费近三十年心血完成,是中国古代医药学史上的里程碑式巨著。全书共五十二卷,附图一百多幅,收录药物一千八百多种,附方六千余则,插图九百余幅。李时珍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广泛搜集民间验方,结合自身的临床实践,对历代本草进行了系统地梳理、辨析和订正,纠正了前人记载的许多错误。 《本草纲目》在药物分类上,突破了以往按照功效分类的传统,创造性地将药物分为“金石部”、“草木部”、“兽畜部”、“禽鱼部”、“介虫部”、“果部”、“米谷部”以及“菜部”等十六部。这种分类方法,不仅更加科学合理,而且大大提高了药物检索的便利性。书中对每味药物的记载,都力求详尽,包括其本名、别名、释名、产地、采集、炮制、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发明、附方等多个方面。对于药物的形态特征,李时珍也做了细致的描述,并辅以插图,生动形象,便于辨识。 本书最突出的贡献在于其科学严谨的态度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李时珍在撰写过程中,亲身游历四方,寻访药材,亲自品尝、试验,力求准确。他质疑前人文献中的谬误,并依据事实进行修正,如对桃、李、杏等水果的论述,就纠正了前人将果实与核仁混淆的错误。他还对许多植物的生长习性、形态特征进行了准确的描述,填补了许多空白。 《本草纲目》不仅是一部药物学专著,更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其中包含了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天文学、地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例如,在介绍药物的产地时,会涉及地理信息;在描述药物的生长季节和形态时,又体现了植物学知识。书中还记载了许多古代的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对后世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全书的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它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古代医药学成就,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其次,它所蕴含的科学精神和求实态度,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第三,书中记录的大量民间验方,为临床治疗提供了丰富的选择。第四,它对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知识的记录和整理,也使其成为研究古代科技史的重要文献。 《本草纲目》的问世,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古代医药学的发展,其影响力远播海外,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即使在今天,它仍然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基石,为现代中医药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智慧财富。本书的科学精神、严谨的考证态度、详实的记录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使其成为了一部跨越时代、具有永恒价值的经典之作。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欣赏《中药大辞典(上下)(第2版)》的一点,是它并没有将中医药“神化”,也没有将其“妖魔化”,而是以一种非常客观、科学的态度来呈现。它既承认中医药在治疗某些疾病上的独特优势,也坦诚地指出其局限性。比如,在介绍一些复杂疾病的治疗时,它会明确说明哪些是中医药的优势病种,哪些是需要中西医结合的病种,甚至哪些是中医药难以独立解决的病种。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让我觉得非常可信。它不会夸大其词,也不会妄自菲薄。在阅读过程中,我能够感受到作者们在医学领域内的严谨和智慧。他们并没有简单地将药材的功能罗列出来,而是会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药材的来源、形态、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炮制、用法、药理、不良反应等等,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立体的认识。这种“全方位”的解析,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每一种中药的作用机制和应用范围,也让我对中医药的认识更加理性、更加科学。它让我明白,中医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

评分

这套《中药大辞典(上下)(第2版)》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安全感的提升。在学习和使用中药的过程中,最让人担心的就是用错药或者用量不当,这不仅可能导致治疗无效,更有可能引起严重的毒副作用。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严谨。首先,对于每一种中药的“毒性”和“不良反应”都有非常清晰的标注,并且会给出具体的表现以及处理方法。这让我在使用一些具有一定毒性的中药时,能够更加谨慎,心中有数。例如,对于一些峻烈的中药,它会反复强调“不宜久服”、“不宜多服”,并且会列出一些禁忌症,比如“孕妇慎用”、“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等等。这种细致的提醒,极大地降低了用药的风险。其次,它在“用法用量”的部分,也会根据不同的病症和不同的人群,给出相对科学的参考范围。虽然我深知中药的用法用量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但这本书提供的参考值,为我的实践提供了很好的起点。它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在旁边默默指导,让我不敢轻易冒进。我曾经在其他书上看到一些用药的描述,要么过于笼统,要么就显得不够专业,导致我不敢轻易尝试。而这本辞典,总是能够用非常专业、严谨的语言,给出让人信服的指导,让我对中医药的安全性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信心。

评分

我必须得说,《中药大辞典(上下)(第2版)》在细节的处理上,真的做到了极致。很多我在其他书中会忽略掉或者认为不重要的信息,它都给出了详细的介绍。比如,在“功效主治”的描述中,它不仅仅列出了一堆病名,还会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给出更精细的辨证用药指导。这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辨证论治”的精髓,而不是简单地“对号入座”。再比如,对于一些常见的药材,它还会收录一些“偏方”、“验方”,并注明其出处和适用范围。这让我看到了中医药在民间传承的宝贵经验,也为我提供了更多学习和参考的素材。此外,书中对一些药材的“不良反应”和“禁忌”的描述,也比我之前看过的任何资料都要详细。它不仅仅会简单地说“有毒”,还会具体说明是哪种毒性,会引起哪些症状,以及如何处理。这种“防患于未然”的细致,让我感觉非常安心。我曾经因为对某种药材的不良反应了解不够,差点造成误会,从那以后,我对这类细节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这本书在这方面的严谨性,让我对它充满了信任。

评分

这套《中药大辞典(上下)(第2版)》简直就是我中医药学习道路上遇到的最可靠的伙伴!之前读的那些零散的资料,总是缺了这个,漏了那个,要么就是说得云里雾里的,让我这个初学者很是头疼。自从有了它,感觉整个世界都清晰了。首先,它的编纂体系真的做得太好了,每一味中药都按照科学的分类,从名称、别名、产地、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到炮制方法、用法用量,甚至还附带了非常详细的药理、临床应用和鉴别方法。尤其是炮制的部分,我之前一直觉得很玄乎,总搞不清楚为什么同样一种药,炮制了之后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这本书里对每种药的常见炮制方法都进行了细致的讲解,还配有图示,让我这个手残党也能大概理解其中的奥秘。还有,它在功效主治的描述上,既有经典的论述,也收录了很多现代研究的成果,这让我对药物的认识更全面、更深入。比如,对于一些常听说的中药,比如人参、当归,书里对它们的功效描述细致入微,不仅说明了“补气”、“活血”这些大方向,还会具体到“益气摄血”、“散寒止痛”等更细微的应用,并配以具体的病症作为例子。这对于我理解和应用中药,避免“望文生义”产生了巨大的帮助。而且,它的图片质量也相当不错,很多药材的图片都非常清晰,能够帮助我直观地辨认,这对于学习中药的“望”诊来说,真是太重要了。我常常一边看着书,一边对照我搜集到的药材实物,一遍遍地核对,感觉自己辨药的能力在飞速提升。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引导我一步步走近中医药的博大精深。

评分

要说《中药大辞典(上下)(第2版)》最打动我的地方,可能就是它所蕴含的那份传承和敬畏感。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冰冷的“数据手册”,它里面流淌着历代医家对自然、对生命、对疾病的深刻体悟。在阅读中,我常常能感受到作者们在描述每一种药材时,那种严谨求实的态度,以及对先贤智慧的尊重。比如,在一些条目下,它会引用古籍中的经典论述,并对这些论述进行解读,让我们能够追溯到中医药的源头。这种“温故而知新”的过程,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医药理论的博大精深,也让我对那些伟大的医家产生了由衷的敬佩。同时,它在介绍药材的“现代研究”时,也并没有否定传统,而是将现代科学的视角融入其中,从而拓展了我们对中药的认识。这种“古今结合”的方式,让我看到了中医药在时代发展中的生命力。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会因为书中一些精妙的论述而发出感叹,仿佛穿越了时空,与古人进行着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这种感受,是在其他任何一本现代医学著作中都难以获得的。它让我明白,学习中药,不仅仅是为了掌握一门技术,更是要传承一份精神,一份对生命的敬畏,一份对自然的尊重。

评分

作为一个长期关注中医药发展的人,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够全面反映中医药现状的著作。《中药大辞典(上下)(第2版)》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收录了大量的传统中药,也兼顾了近年来一些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应用。例如,它会介绍一些在临床上已经广泛应用,但在传统典籍中记载较少的新药材,并且会对其功效、用法用量等进行详细说明。这让我能够及时了解到中医药领域的最新动态,不至于落伍。此外,书中在介绍一些药物的“药理”和“临床应用”时,也大量引用了近年来的一些科研文献和临床试验数据,这让中医药的疗效和安全性有了更科学的佐证。这对于一些对中医药持怀疑态度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好的科普材料。它让我看到了中医药的进步和发展,也让我对中医药的未来充满了信心。我常常在阅读完一章后,会主动去搜索书中提及的一些最新的研究,进一步加深对某个药材的理解。这种“跟进时代”的编辑思路,让这本书充满了生命力。

评分

我一直觉得,学习中药,不能仅仅停留在“有什么药,有什么功效”的层面,更应该去了解“为什么是这样”。《中药大辞典(上下)(第2版)》在这方面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它在很多条目的介绍中,都融入了对药材“药理作用”的阐述,并且引用了不少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这让我不再觉得中医药是“玄学”,而是能够从科学的角度去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比如,对于一些活血化瘀的药物,书中不仅会提到它们“行血”,还会解释它们可能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粘稠度等方式来达到效果。这种结合现代科学的解释,让中医药的原理变得更加清晰易懂,也更加有说服力。它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中药的配伍理论,明白为什么某些药物在一起使用时会产生协同作用,或者相互制约。这对于我以后进行方剂的组方,或者对现有方剂进行分析,都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视角。我经常在阅读完一个药条后,会主动去查阅它在其他方剂中的应用,并且结合书中关于药理的描述,来理解整个方剂的治疗思路。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学习方式,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对中医药的科学性有了更深刻的认同。

评分

这套《中药大辞典(上下)(第2版)》在我家的书架上,已经不仅仅是一本参考书,更像是我家庭健康的一个“隐形管家”。虽然我不是专业的医生,但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小病小痛,或者家里人有些身体不适。以前,遇到这种情况,我总是手足无措,要么上网搜,信息杂乱,真假难辨;要么就直接去医院,小问题也占用宝贵的医疗资源。现在,有了这本辞典,我感觉自己心里有了底。当我家人出现一些轻微的症状,比如感冒、咳嗽、消化不良的时候,我就可以翻开这本书,查找相关的中药材,了解它们的功效和用法。当然,我始终牢记,这本书是用来辅助学习和参考的,不能替代专业医生的诊断和治疗。但是,它至少能让我对一些常用的中药有基本的认识,知道哪些药物可能有助于缓解症状,并且了解一些基本的用药注意事项。比如,我曾经用书中介绍的一些具有疏风散寒功效的食材,为家人煮过一些简单的药膳,效果还不错。它也让我对一些具有保健作用的中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例如一些具有健脾益气、滋补肝肾的中药,我会在日常的饮食中,适当地运用,来帮助家人调理身体。这种“未病先防,已病早治”的思路,在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这本书的指导。

评分

从读者的角度来说,一本好的工具书,它的易用性是非常重要的。《中药大辞典(上下)(第2版)》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首先,它的排版布局清晰明了,每一个条目都划分得井井有条,查找起来非常方便。我尤其喜欢它为每个条目设置的“索引”,无论是按拼音、笔画还是部首,都能快速找到我想查询的药材。这对于我这种经常需要快速查找信息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而且,书中的文字大小适中,字体清晰,阅读起来不会感到吃力。有时候,一本厚厚的书,如果排版混乱,或者字体太小,很容易让人产生畏难情绪,从而降低使用的频率。这本书则完全没有这个问题,即使我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另外,它在描述一些复杂的概念时,也会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并且会用一些生动的比喻来帮助理解,这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够轻松地接受和消化。我经常会把这本书带到我的学习小组,大家一起讨论,一起查阅,发现它真的是一本“人人都能用得好”的工具书。它的易用性,极大地提升了我学习中药的效率和乐趣。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拿到这套《中药大辞典(上下)(第2版)》的时候,我主要看中的是它“大辞典”三个字,想着应该比较权威、全面。结果它远超我的预期!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在药材的起源、形态描述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很多时候,我们仅仅知道药材的名字,但对它的生长环境、植株形态、果实、根茎叶花等部位的特点了解甚少,这就会导致我们在实践中容易混淆,甚至买到假冒伪劣的产品。这本书里,对于每一种中药,都会详细介绍它的植物来源、动物来源或者矿物来源,并且会描述其典型的外形特征。比如,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根茎类药材,它会精确地指出它们在形状、颜色、质地、断面特征等方面的差异,并且很多都有插图辅助说明,这对于我们在药市上选购药材,或者在野外采集药材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我曾经因为不熟悉某种药材的形态,买回来的药材效果大打折扣,那种失落感真的很难受。有了这本辞典,我感觉自己就像拥有了一本“火眼金睛”,能够更准确地识别药材的真伪和优劣。而且,它还收录了一些濒危或者稀有的药材,并注明了它们的保护级别和采集注意事项,这对于我们保护中药资源,做到可持续利用,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宣传作用。我个人认为,仅凭这一点,这本书就具有了极高的价值,它不仅服务于学习者,也承担着一部分科普和教育的责任。

评分

老爸说很好!很实用,我还是优惠价买的!

评分

南陵县许镇黄墓村(街道)比较偏远,一般是要到许镇自取,因为收件人为独居老人,没有手机,所以这次快递员赵斌特殊情况特殊处理,送货上门,京东南陵县工作人员(一位小妹)积极且有效率,最终促成送货成功,值得称赞!!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我买的是书,所以在产品质量上没什么可说的,也看不出像盗版书!

评分

一个字形容就是“好”.

评分

很厚实,很厚实。

评分

专业工具类图书,买来查询用,不用总跑图书馆了。

评分

很方便,工具书来的,纸张有点薄,有些内容过于粗糙,和中华本草有些重叠,总体上还是不错的!

评分

书不咋实用。分是给京东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