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语言学教程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

普通语言学教程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瑞士] 索绪尔,张绍杰 著
图书标签:
  • 语言学
  • 普通语言学
  • 索绪尔
  • 结构主义
  • 语言理论
  • 语言分析
  • 语言史
  • 语言哲学
  • 学术著作
  • 经典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ISBN:9787560023748
版次:1
商品编码:10033821
品牌:外研社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当代国外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文库
外文名称: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1-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5
正文语种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文库》是一个大型的、开放性的系列丛书,它将对我国语言教学与研究和外语教学与研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今后,外研社还将继续引进,争取把国外新的、具备影响的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著作不断地奉献给广大读者。《普通语言学教程》是其中的一本!

内容简介

  《外语与第二语言学习》精选自剑桥大学出版社为语言教师设计的多套论著和教程,均为当代语言教育领域的力作。由当今国际语言教育界的人士编著并由国内英语教育界专家学者撰写前言或导读。本丛书的20个选题是目前英语教师需要了解的课题。本丛书可作为英语教师继续教育和师范院校英语系的教材,并可供在职大中学教师和语言教育研究者使用。

作者简介

  索绪尔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Ferdiand de saussure)是现代语言学的重要奠基者,也是结构主义的开创者之一。他被后人称为现代语言学之父,结构主义的鼻祖。《普通语言学教程》(Cours de Linguistique Generale)是索绪尔的代表性著作,集中体现了他的基本语言学思想,对二十世纪的现代语言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由于其研究视角和方法论所具有的一般性和深刻性,书中的思想成为二十世纪重要的哲学流派结构主义的重要思想来源。
  这里,我们概要地介绍一下索绪尔的生平和他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并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一下他的语言思想具有的划时代性的历史地位以及理论的局限。
  一
  费尔迪南·德·索绪尔(Ferdiand de sausure,1857-1913),出生于瑞士日内瓦的一个学者世家,祖籍法国。他的家族中多自然科学家,有自然科学研究的传统。祖父是地质学和矿物学教授,父亲是地质学家和博物学家。但他父亲的一位挚友阿道夫?皮科特(Adolph Pictet)研究语言古生物学,他引导索绪尔学习语言学,这使得索绪尔很早就掌握了欧洲多种语言以及古拉丁语和希腊语。上中学时索绪尔就已经开始学习梵语了。
  1875年,索绪尔遵循父母的意愿在日内瓦大学学习了两个学期的化学、物理和博物学。家庭的传统和早期的自然科学的教育使索绪尔的思想形式深受科学思想方式的影响。意大利的语言学家Mauro曾言,达尔文把科学的态度描绘成怀疑主义和大胆设想的一种适度的结合:每一个论点,哪怕是人们最能够接受的,也还是当作一个假设来看待;而每一个假设,哪怕是最奇特的,也被看作一种可能成立的论点,并有可能加以证实和发展。索绪尔把这种态度体现在语言学当中。这也许和他早年接受的自然科学研究观念的熏陶不无关联。
  1876年索绪尔转入德国莱比锡大学学语言学。适逢“新语法学派”成立,索绪尔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他们的观点,但似乎并不属于学派的核心。1878年,索绪尔转至柏林大学,发表了著名的《论印欧系语元音的原始系统》(Memoire sur le systeme primitif des voyelles dansles lanngues indo-europeennes)。这是索绪尔早期的代表性著作,是一篇有关语言的历史研究的论文,但它所用的方法却不同于以往的历史比较法。他把原始印欧语的语音系统看成一个有规则的整体结构,因此从语言结构的不规则处着眼,拟测原始印欧语的元音系统。索绪尔用这种方法解释了原始印欧语的元音系统的一些问题,他的这一理论被称为“喉化音理论”,在印欧语的历史比较研究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也奠定了索绪尔当时在语言学界的学术地位。半个世纪以后,人们发掘出了古印欧语赫梯(Hittite)语的材料,证明了索绪尔在半个世纪以前拟测的正确性。这篇论文的理论方法已经显现出索绪尔从系统整体把握语言的思想。索绪尔在柏林住了18个月后又返回莱比锡,他写了一篇关于梵语中绝对属格用法的论文,以此获得了博士学位。
  1881年,索绪尔来到巴黎,在巴黎的高等应用学院教授古代语言和历史语言学,同时也参加巴黎语言学会的活动。当时巴黎语言学会是语言学的中心。索绪尔在巴黎教了十年书,对法国的一代语言学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1891年,索绪尔回到日内瓦大学任教,教授印欧系古代语言和历史比较课程。从1907年始讲授“普通语言学”课程,先后讲过三次。1913年去世,终年56岁。
  索绪尔回到日内瓦后比较沉默孤独,很少写作,这与他的语言学思想的超前性有很大关系。他在给他的学生法国语言学家梅耶(A.Meillet)的信中流露出对当时语言研究状况的失望,他感到有关语言的一些根本问题需要澄清和界定,但同时又对完成这一工作存有疑虑。他对自己的提出的理论始终不满,一直不断修正。他的普通语言学课程讲了三遍,三次课的内容也不尽相同,但始终没有讲稿,似乎并没有兴趣写成一部著作。索绪尔去世后,他的两个学生巴利(Ch.Bally)和薛施霭(Albert Sechehaye),收集许多听课笔记,据此整理出《普通语言学教程》,1916年出版。由于这本书不是本人所写,所以不断有后人做考证、注释的工作。一切表明这本书基本上忠实于索绪尔的思想。现在《教程》已被译成多种语言版本,成为语言学史乃至学术史上一部重要的经典著作。正是这部著作开启了语言整体结构研究的新阶段。
  二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许多学科已经遇到那种建立在机械主义和实证主义基础上的原子式研究所带来的困惑。因为单独对每个部分的研究并没有带来人们对于整体的可靠认识与把握。在语言学界,青年语法学派在理论上过于强调机械的、实证的方法,使研究者无视言语现象背后语言整体的存在,把可直接观察到的个人的言语事实作为唯一的语言现实,忽视语言的社会功能,最终使理论自身陷入危机。看来,要更确切地认识事物的整体,就要首先就整体来研究。而对于语言来说,怎样才能达到对整体的认识和把握呢?这个整体是如何存在的呢?当时的许多语言学家都开始思考这一问题,而索绪尔是其中之一,并且做出了独特的系统的阐述。
  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理论的形成有其自身的的学术背景,他多年从事历史语言学研究,对十九世纪的历史比较语言学研究有很深的造诣,对整体语言学学科的性质有相当全面而深入的思考。我们从他多年所开课程可以证明这一点。(参见许国璋《关于索绪尔的两本书》)
  1881年,日耳曼比较语法
  1887年,拉丁语希腊语比较语法
  1888年,立陶宛语
  1891年,印欧语言比较
  1892年,自此每年教授梵文课程
  1892年,希腊与拉丁语音学,印欧语言的动词
  1893年,希腊与拉丁语源学研究,希腊语动词
  1894年,古希腊碑文选读,希腊语的名词性、数、格变化研究
  1895年,波斯诸王碑文,希腊方言与古希腊碑文,荷马史诗的语源与语法研究
  1896-1903年,希腊文学作品中的方言
  1902-1903年,欧洲地理语言学(古代与近代)
  1904-1905年,英语与德语的历史语法
  1906年,日耳曼历史语言学,古英语,古高地德语
  1907年-1911年,三次讲授普通语言学
  此外还教过当代法语音系,法语诗律,德国神话诗等等。也许正是由于这种对当时的语言研究的深切的了解,才有对现状的不满,才有更深入的思索。
  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理论毫无疑问汲取了前人的思想,我们从他的论述中可以感受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17、18世纪的唯理主义语言哲学思想以及普通语言学的开创者洪堡特的语言形式观念,等等,都对他有很大影响。而同时代的青年语法学派,特别是保罗的心理主义语言学观念,可以说是索绪尔的社会心理语言观念的一个重要来源。他是否了解波兰语言学家博杜恩?德?库尔德内(J.Baudouin de Courtenay)的音位思想,我们不得而知,但二人的思想也有相通之处。此外,美国的语言学家辉特尼(William Dwight Whitney,1827-1894)的语言观对索绪尔的影响也很直接。辉特尼早年学习梵语,1850年去德国学习语言学。他1867年著有《语言和语言研究》(language and the study of language),1875年发表《语言的生命和成长》(The life and growth of language),反对自然主义语言观,强调语言的社会因素,强调语言的规约性和惯例的性质。索绪尔在他的《教程》中多次以赞赏的口吻提到这位语言学家。
  同时代的其他思想观念也与索绪尔语言思想的形成有一定关系。法国的“现代社会学之父”涂尔干(Emile Durkhelm,1858-1917)的社会学思想可以说是索绪尔的社会语言观的重要来源。在涂尔干之前,由于十九世纪末经验实证主义的影响,“社会”被看作是第二性的,派生的现象,不是客观的实体,而是每个人感情和行为的结果。人们只看到个人,社会中除了个人以外再没有任何实在的东西了。但涂尔干认为,社会不是个人行为的总和,而是第一性的实体,它对人有外部制约,而个人对此有时是无意识的。正是由于社会实体的存在,个人行为才成为有意义的行为。社会现象实质上是社会心理现象,社会是一种心理实体。索绪尔接受了涂尔干的思想,把语言看作是一种社会现象,一个心理实体,从而建立起社会心理的语言观念。
  索绪尔的语言思想很具有时代性,他通过对语言系统的阐释提供了一个新的把握世界的方式,这就是结构主义的方法和原则。从结构主义的观点出发,世界是由各种关系而不是事物构成的,在任何既定情境里,一种因素的本质就其本身而言是没有意义的,它的意义事实上是由它和既定情境中的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决定的。要对整体有所认识,必须由整体出发切分出要素,而这些要素是彼此联系的。
  索绪尔的思想是结构主义思想的重要来源。结构主义的另一个来源是1912年形成于德国的完形心理学“格式塔”学派(Gestalt),这与《教程》的形成几乎是同时的。可见,索绪尔语言思想的产生是同时代的学术思想发展和个人学术思想发展的共同结果。
  三
  《普通语言学教程》全书分六部分:绪论、一般原则、共时语言学、历时语言学、地理语言学和结论,其中前三部分是索绪尔语言理论的核心,历时语言学和地理语言学基本延续了前人的观点,但纳入了他自己的理论框架,地理语言学属于外部语言学。我们简要介绍一下前三部分的内容。
  在绪论部分,索绪尔确定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他把复杂的语言现象分为语言(langue)、言语(parole)和言语行为(langage)三个层面。
  我们直接感受到的每个人的言语行为性质是多方面的,跨许多领域。它既是物理的,又是生理的,又是心理的,既是个人的,又是社会的,是难以从整体上把握的。
  语言是言语行为的社会部分,是个人被动地从社会接受而储存于头脑中的系统。它存在于个人意志之外,是社会每个成员共同具有的,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
  言语是言语行为的个人部分,是个人对语言系统的运用。
  语言和言语紧密相连,互为前提。个人要说话使人理解,必须用语言,同时语言的存在又必须体现在言语当中,而且,使语言发生变化的也是言语。所以,语言既是言语的工具,又是言语的产物,但“这并不妨碍它们是两种绝对不同的东西”。
  索绪尔认为,应该有两门学科分别研究,一门是语言学,一门是言语学。为了强调语言的同质性和系统性,索绪尔还提出了内部语言学和外部语言学的区分,一切跟语言的机构、系统有直接关系的要素都属于内部语言学的研究范围。
  索绪尔在确定了语言的社会心理性质同时又指出,在社会现象中有一类特殊的社会事实,就是符号。语言就是一种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他提出设立一门研究社会生活中符号生命的科学——符号学,语言学应是符号学的典范,这是它在人文事实中的地位。因此,索绪尔也是符号学的创始人之一。
  这样,索绪尔首先确立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语言的位置,并对其性质做出了第一次概括,即语言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中的符号系统。
  在一般原则的部分,索绪尔进一步论述了语言的符号性质和存在。
  索绪尔首先为语言符号概括出两条基本原则,一个是符号的任意性,一个是符号的线条性。这是对语言符号系统进一步论述的理论前提。
  所谓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指语言符号单位由两个部分构成,一个是概念,称为符号的所指,一个是音响形象,为符号的能指,能指和所指的关系是不可论证的。
  关于语言中音与义的关系,自古以来就有论争。并非索绪尔最先指出语言中的音义关系带有约定性,不过,却是索绪尔首先为音义关系的任意性确定了在理论体系中头等重要的地位。他首先明确否定了以往的“约定论”中孤立地看待语言单位音义联系的立足点,认为语言不是分类命名集,不是给已经存在的概念范畴命名,相反是在语言系统中创造出概念范畴,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孤立的符号单位具有外在于系统的价值。同时他也否定了从语源方面对音义联系探询和论证的意义。因此,索绪尔的语言符号任意性原则完全不是就符号的创制或产生来说的。在索绪尔看来,任何时代任何社团的说话者都只能被动地接受前人的语言遗产。语言状态始终是历史因素的产物,是一个既定的系统。索绪尔的符号任意性原则是就一个系统中的单位价值而言的。正是由于符号单位的价值完全取决于符号在整个结构中的地位和关系,所以能指和所指的联系是系统制约的,二者在实质上没有可论证性,是任意的。这样,语言结构的整体成为第一性的,成为研究的出发点和主体。他认为,任意性原则“支配着整个语言的语言学,它的后果是不胜枚举的”。实际上,任意性原则是索绪尔语言符号理论的基石。
  符号的线条性是指符号只能在时间上展开,相继出现,构成一个链条。索绪尔认为,这个看似简单的原则,其重要性与第一条原则不相上下,“它的后果是数之不尽的”。索绪尔在后面谈到了制约着整个语言系统运作的两种重要的关系,即句段关系和联想关系,其基础就是符号的线条性。我们在以后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对于语言结构的分析中发现,线条性往往是语言单位的切分和替换的基本前提。
  明确了语言符号的两个基本性质后,索绪尔对语言的存在做了比较全面的把握。把它放在时间和大众的实际背景中,指出了语言系统对于使用者的强制性,即语言的不变性,以及时间带给语言的缓慢的连续的变化,即语言的可变性。他特别强调,语言的变化印证了每一语言状态的偶然性和符号的任意性,这是19世纪语言的历史研究带给人的启示。
  正是基于语言的这种存在状况,索绪尔提出了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的区分。共时语言学研究同一个集体意识感觉到的各项同时存在并构成系统的要素间的逻辑关系和心理关系。历时语言学研究各项不是同一个集体意识所感觉到的相连续要素间的关系,这些要素一个代替一个,彼此间不成系统。
  索绪尔指出,一切研究价值的科学都具有内在的二重性,必须区分两条轴线,涉及同时存在的事物间关系的同时轴线和事物在时间中的变化的连续轴线。二者的研究在方法和原则上是根本对立的,必须加以区分。一个作为价值系统的语言结构必须是同质的关系系统,要素的价值取决于系统的状态,不取决于要素的历史。例如,盎格鲁?撒克逊语中,fot的复数foti在第一次音变中变为feti ,在第二次音变中词末的i脱落,feti又变成了fet,但两次音变都未改变它在系统中的价值,foti、feti和fet的价值不取决于它们自身,也与变化无关,而取决于在不同时间的系统中与单数形式fot的对立。因此,语言的演变都是个别要素的孤立的变化,它们是一些与系统毫不相干的现象,要确定要素在语言系统中的价值,只能从共时的状态中把握。
  这样,在“一般原则”这一编中,索绪尔阐释了语言符号的基本性质和存在,提出了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的划分,进一步确定了语言共时研究在语言系统研究中的首要地位。
  在第二编“共时语言学”中,索绪尔提出语言共时描写的一套理论和方法,其核心为价值理论。
  索绪尔首先提出了在把握特异共时系统时遇到的首要问题,即语言具体实体的确定。所谓具体实体,就是指由能指和所指两面结合而成的符号单位。
  符号单位的确定在过去不是一个问题。历来词作为语言基本单位是一个初始的概念,词的同一只是声音和意义两方面同一的综合。不过,索绪尔指出了问题的复杂性。他揭示出人们通常视而不见的事实,即人们心理中的一个词在具体使用中具有千差万别的声音和意义,所以词的同一不是简单的声音和意义的同一,不能凭实质(substance)确定单位的价值和同一。事实上,单位实体是一个形式实体,它的价值是由它在语言系统中与其他实体的关系决定的,而单位的同一实际上是这种价值的同一。由此,索绪尔提出了其语言系统理论的核心——价值理论。
  索绪尔分别从符号的所指和能指两方面论证了符号价值的确定。他指出,概念没有什么初始的东西,它不过是由它与其他类似的价值的关系决定的价值,没有这些价值,意义就不会存在。例如,英语中的sheep和法语中的mouton都有“羊”的意思,但二者价值并不同。在法语中mouton还可以指烧好的羊肉,而英语中的sheep却没有这个意思。这是因为英语中还有mutton一词,专指羊肉。所以概念价值的确定必须立足于单位存在的语言系统。另一方面,语言的能指实质上不是声音的,不是由它的物质,而是由它的音响形象和其他音响形象的差别构成的。
  这样,一系列的概念差别和音响形象差别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积极的语言符号实体,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稳定性,并与其他符号相对立而存在。
  价值理论揭示出,语言实体完全是形式而不是实质(substance),是具体言语中思想和声音的媒介。正因为这一形式系统的存在,在言语活动中具体的语音才能传递出具体的意义信息。同时可以看出,索绪尔的价值学说正与他的任意性原则相呼应。符号的所指不是预先给定的概念,而是由系统制约着的价值。所以能指和所指之间没有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由价值理论确定了语言系统中的单位实体的存在性质后,索绪尔进一步指出,语言各项要素的关系和差别是价值的基础,也是语言状态的基础。这些关系都可归为两个不同的范围:句段关系和联想关系。二者都是心理的,是语言生命所不可缺少的。
  句段关系指话语中的要素以语言的线条性为基础结成的关系。这种以长度为支柱的结合可成为句段。句段总是由两个以上的单位组成的。句段关系不仅包括一个句段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还包括整体和部分间的关系,即连带关系。联想关系指在话语之外,有某种共同点的要素在人们的记忆里联合起来,构成具有各种关系的集合,贮存在人的头脑中,是潜在的记忆系列。有多少种关系就有多少个联想系列。
  索绪尔特别强调句段关系中的连带关系,指出句段关系不是两个独立部分的简单相加,而是两个有连带关系的要素的结合,这两个要素要在一个较高的单位里互起作用才获得价值。整体的价值决定于部分,部分的价值决定于它们在整体中的地位。部分和整体的句段关系和部分和部分的关系一样重要。由连带关系,我们看到了句段关系和联想关系之间的依存关系和语言机构的运作。例如,“红衣服”由“红”和“衣服”组成,二者有句段关系,而“红”和“红衣服”、“衣服”和“红衣服”都具有连带关系,正由于这两种连带关系,可以形成两个不同的联想系列,前者如“蓝衣服”、“黑衣服”、“白衣服”等,后者如“红鞋”、“红书包”、“红衬衫”等,这两个系列让我们看到这个连带关系的一般性,并由此我们可以推出“白衬衫”这样的组合。图示如下:
  可见,要表达的观念唤起的不是一个形式,而是整个潜在的系统。人们在说一句话时,联想集合和句段类型都在起作用。这就是语言机构的运作。
  索绪尔认为,一切语法事实都可以纳入句段关系和联想关系当中,从而在理论上完成了对语言共时系统的完整把握。
  教程编者在全书的最后提出,“语言学的唯一的、真正的对象是就语言和为语言而研究的语言。”尽管后人考证这并不是索绪尔的原话,但却是和索绪尔的整体思想一致的。这句话反映出在索绪尔语言理论中,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语言自身,研究方法是就语言结构自身来描写语言的存在,而研究的目的就是对语言自身的把握。这正是结构主义语言研究的基本特点。
  四
  索绪尔的语言研究开辟了语言研究的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从以往历史看,传统的语法研究是规范性的,长时期处于其他学科特别是哲学的附属地位,难于就语言而研究语言,因此对语言本体的把握难以全面深入,一直缺乏一套独立的语言学研究方法。十九世纪的历史语言学开始真正就语言自身做规律性的探究,总结出许多语言历史发展的一般性规律,但由于其理论落脚点是语言成分历时变化的语言事实,因此不可能从整体上把握语言成分间的结构关系。洪堡特的研究虽然具有普通语言学的意义,思想也颇为深刻,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但他的研究范围非常宽泛,思辩性较强,提出了有关语言的性质的一系列观念,但却没有拿出把握语言的明确的方法。
  索绪尔在二十世纪初开始对语言整体的性质加以探讨。如何把握这个整体,确定这个整体的性质是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索绪尔以其社会心理主义的语言观念为基础,区分了语言和言语,指出语言才是语言学的研究对象。第一次明确地提出语言学研究的确定的对象。继而,索绪尔又进行了共时和历时的区分,指出,对说话者来说,唯一存在的现实是语言共时的一面,而语言事实“在时间上的连续是不存在的”。这就是说,要确定某个语言成分的价值,并不需要考虑它的历史来源。从而最终确定了语言共时系统的符号性质。索绪尔的理论把语言研究引入新的轨道,为后人开辟一条新的可行的研究道路。在理论方法上,他为语言研究确定了一个相对封闭,静止,具有结构系统性的研究对象,使研究得以大大深入。
  二十世纪语言研究的成就证明了索绪尔语言理论历史价值,索绪尔的理论思想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捷克的布拉格学派出现,结构主义语言学在欧洲迅速发展。丹麦的哥本哈根学派发展了索绪尔有关形式与实质的思想,创立了“语符学”。即使具有相对独立发展过程的美国结构主义学派,也在许多方面与索绪尔有一致之处。到五、六十年代,生成理论逐渐取代了早期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成为左右语言学潮流的主导学派。虽然生成学派在研究目标与方法上不同以往,但其语言观念与索绪尔仍有一致之处,作为语言学研究对象的“语言”始终是从复杂的言语活动中抽象出来的一套单纯的体系。索绪尔语言研究的基本思想至今仍是各种语言学流派的存在前提。
  索绪尔的研究还廓清了语言研究的多种途径,为语言学各个分支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在索绪尔的理论中增加了一些新的语言学术语范畴,诸如内部语言学与外部语言学,共时和历时,语言和言语等。对于研究对象的划分并不等于对语言事实的割裂,而是使研究进一步深入的前提。划分不等于只是孤立地研究某一个侧面,不顾联系。事实上,索绪尔早期对原始印欧语的拟测就是把语言的共时结构与历时发展联系起来研究的一个范例,只是他没有在理论上进一步论述。把研究对象加以分类再联系起来考虑,与根本上的混沌不分是截然不同的。虽然索绪尔更强调语言的内部研究,强调共时研究,但无疑也为语言的外部研究、历时研究以及言语的研究提供了较为明确的对象。与此同时,也提供了语言研究中可资比较借鉴的不同研究层次。这一切无疑是使语言研究更趋严密精确的必要前提。二十世纪社会语言学,语用学等的出现就说明了这一点。
  当然,任何理论作为人类思想和认识的成果都有其相对局限性。对于索绪尔理论的局限,我们应抱有科学的和历史的态度。首先,由于视角的单一,一个理论不可能涵盖研究对象的全部现象和性质。索绪尔的语言理论在方法上采取了语言整体第一的原则,强调系统的同质性,在深刻地揭示了语言作为社会交际工具的符号结构的性质的同时,自然会放弃其他的研究视角,如对语言中的个别要素事实的关注。从历史上看,一些强调语言个人风格在语言发展变化中的作用,强调语言和历史文化之间的复杂联系的语言研究学派,如欧洲的词与物学派、唯美主义学派等,在感受到语言现象的生动、丰富和复杂的同时,在对语言的统一的规律性的把握上就显得薄弱了。可见不同的理论视角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至于以语言是个动态的而非静态的,有序异质的而非同质的,相对开放的而非绝对封闭的系统来批评索绪尔的观点,就未免苛责古人了,因为这些认识正是建立在索绪尔的系统理论之上的。另一方面索绪尔理论的局限也是具有时代性的。这个局限是理论目标的局限,即就语言而研究语言,而放弃了对语言存在本质的追寻,只停留于对语言状态的把握,放弃对原因的解释。这与19世纪兴起的“反形而上学”倾向相关。青年语法学派所遵循的实证主义就是反对虚妄的思辩的,虽然索绪尔提出的语言实体观点与绝对的实证主义观点不同,但他仍强调其研究的现实性,而非抽象思辩性。二十世纪初整体思想界有对本质论放弃的倾向,而索绪尔的结构主义思想正是提供了这样一个非本质论的观察世界的方式。
  看来,学术思想的影响和继承带有历史的必然性,对于后继者而言,他们对于前辈思想的接受有些是主动的、自觉的,而有些则是不自觉的。不管人们接受与否,索绪尔的思想光辉一直照耀着语言研究的历程。象历史上所有的著名思想家一样,他为人类留下了一份具有永恒价值的学术遗产。

精彩书评

  外研社和人教社联合推出这套“剑桥英语教师丛书”,以配合全国中小学英语教师的培训工程。本套丛书的使用者注意两点:一, 这套书不仅仅传播技巧,更重要的是提供思想和方法;不是提供对问题的现成答案,而是告诉你各种理论观点和看法。第二,本套丛书的读者应该努力初步掌握外语教学中的科研方法,学会设计小型的科研项目,学会进行课堂观察,设计问卷,经常写教学日志,会抽样,会收集各种数据,会统计和分析数据等。

目录

Preface by Halliday
王宗炎序
Preface by chomsky
沈家煊序
导读
Traslators Introduction
Preface to the first Edition
Preface to the Second Edition
Preface to the Third Edition
INTRODUCTION
CHAPTER Ⅰ.A brief survey of the history of linguistics.
CHAPTER Ⅱ.Data and aims of linguistic:donnexions with related sciences.
CHAPTER Ⅲ.The object of study.
1.On defining a language
2.Linguistic structure:its place among the facts of language
3.Languages and their place in human affairs .Semiology
CHAPTER Ⅳ.Linguistics of language structure and linguistics of speech.
CHAPTER Ⅴ.Intrenal and external elements of a language
CHAPTER Ⅵ.Representation of a language by writing
1.Why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this topic
2.The prestige of writing:reasons for its ascendancy over the spoken word
3.systems of writing
4.Causes of inconsistency between spelling and pronunciation
5.Consequences of this inconsistency
CHAPTER Ⅶ.Physiological phonetics.
1.definition of the subject
2.Trascription
3.Writing as evidence
APPENDIX PRINCIPLES OF PHYSIOLOGICAL PHONETICS
CHAPTER Ⅰ.Sound types.
1.On defining speech sounds
2.The vocal apparatus and how it works
3.Classification of sounds by oral articulation
CHAPTER Ⅱ.Sounds in spoken sequences.
PART ONE GENERAL PRINCIPLES
CHAPTERⅠ.Nature of the linguistic sign.
CHAPTERⅡ.Invariability and variability of the sign.
CHAPTERⅢ.Static linguistics and evolutionary linguistics.
PART TWO SYNCHRONIC LINGUISTICS
PART THREE DIACHRONIC LINGUISTICS
PART FOUR GEOGRAPHICAL LINGUISTICS
PART FIVE QUESTIONS OF RETROSPECTIVE LINGUISTICS CONCLUSION
INDEX
文库索引

精彩书摘

The new English translation presented here is intended primarily for the reader who is not a specialist in linguistics, but who wishes to acquaint himself in detail with a text which stands as one of the landmarks in the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modern times. It is a text which is hard going for the non-specialist, for the lectures on which it is based were given to students who already had an extensive knowledge oflndo-European languages and comparative philology, as well as being able to speak French. The examples the Cours uses constantly presuppose this background. To have added footnotes explaining in detail the relevance of each example would have been a Herculean task, resulting in a corpus of notes longer than the text itself. Fortunately, most of Saussure's examples are merely illustrative: few are actually essential to the points he makes. This has made it possible to reduce glosses and comments upon examples to a minimum, on the assumption that a reader who will find this trans1ation useful is not likely to be interested in 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Saussure's exemplificatory material.
However, a few comments on the problems involved in translating saussure's technical terminology may be in order here. Some relate to changes in usage since Saussure's day. For example, it would nowadays be misleading to translate phoneme by phon,eme, since in the terminology currently accepted in Anglo-American linguistics the term phoneme designates a structural unit, whereas it is clear that for Saussure the term phoneme designates in the first instance a unit belonging to la parole (whatever his editors may have thought, and in spite of remarks in the Cours which - rightly or wrongly-are held to have been influential in establishing the modern theory of phonemes). Sinularly, Saussure's phonologie does not correspond to what is nowadays termed phon,ology, nor his phonetique to phonetics.
Again, acoustique no longer matches acoustic in its technical use in phonetics. Saussure was teaching long before the invention of the sound spectrograph. The term acoustique in the Cours appears to relate primarily to that section of the speech circuit' where the hearer's perception of sounds occurs. Consequently, auditory is preferable as a general equivalent. But this does not automatically resolve all the problems connected with translating acoustique.
In particular, there is the expression image acoustique, perhaps the most unhappy choice in the whole range of Saussurean terminology.
In practice, as teachers of lingiustics are well aware, it is a serious obstacle to students in their initial attempts to understand Saussure's thought. The editors of the Cours themselves express serious reservations about it (p. [98] footnote). In an English translation, the problems increase. For 'acoustic image' is more or less nonsense by present-day usage, while tsound-image' unfortunately suggests some combination of the spoken and the written word (as if words were stored in the brain in quasi grapluc form). Insofar as it is clear exactly what is meant by ima-ge acoustique, it appears to refer to a unit which supposedly plays a part in our capacity to identify auditory impressi011s (e.g. of sounds, tunes) and to rehearse them mentally (as in interior monologue, humming a tune silently, etc.). It is thus an auditory generalisation which the mind is able to construct and retain, just as it is able to construct and retain visual images of things seen or imagined. The English expression which seems best to designate this is 'sound pattern'.
Finally, some of the central problems ofinterpretation of the Cours de linguistique generale hinge upon the fact that the word langue seems to be used in a variety of ways. Critics of Saussure may take this variation as- evidence that Saussure had not properly sorted out in his own mind varioris possible ways of conceptualising linguistic phenomena. They thus see the term langue as conflating important distinctions which should have been more carefully drawn and might have been if Saussure had lived longer. How to translate langue is consequently a question which cannot be kept altogether separate from one's analysis of the theor1sing underlying the Cours as published.
Engler's Le:cique de la terminologie saussurr:en,ne distinguishes uses of langue under no less than ten different headings; but they fall into two main types. One type comprises those instances where langue appears to have its usual everyday meaning (la langue francaise 'the French language'). The other comprises those instances in which langue clearly has the status of a special technical term in Saussurean linguistics. To have at least that distinction clearly drawn in a translation would doubtless be particularly helpful to readers making their first acquaintance with Saussure's theories. Unfortunately, there are two difficulties in the way. One is that it is not always obvious whether we are dealing with a technical or a non-technical use oflangue. The other is that in some passages of the text a more abstract view is taken of linguistic phenomena than is taken in other passages. The result is that even the technical uses of the term langue sometimes seem to be at odds with one another. To what extent this is due to unwitting vacillation on the part of Saussure or his editors is a matter for debate.
……
一、 探索语言的奥秘:声音、结构与意义的交织 本书并非为您呈现一本普通的语言学教材,而是一次深入探寻人类语言深层奥秘的旅程。我们将跳出习以为常的语言使用层面,拨开日常沟通的迷雾,去审视语言作为一个普遍性、结构性、系统性的存在。从最微小的语音单位出发,逐步剖析词语的构成,句法的规则,再到语义的丰富内涵,直至语言在社会文化中的动态演变,我们将共同构建一幅宏大的语言全景图。 1. 语音的基石:听见世界的脉络 语言的生命始于声音。本卷将带领您走进语音学的奇妙世界,解构人声的产生机制,认识那些构成我们语言沟通的最基本单元——音素。我们将细致区分不同的发音方式和部位,理解声带的振动如何区分元音,舌头、嘴唇、牙齿的协同作用又如何创造出丰富多样的辅音。您将学会使用国际音标(IPA)这一严谨的工具,准确地记录和描述任何一种语言的语音,从而摆脱地域、方言的界限,以一种更为科学、客观的视角去聆听世界。 不仅仅是孤立的音素,我们还将探讨音位的概念。音位是能区分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是语言系统中的功能性区分。通过对音位变化的考察,我们将理解不同语言如何组织其语音系统,以及何以同样的字母在不同语言中可能代表不同的发音,甚至在同一种语言内部,同一个字母组合也可能因上下文而产生细微的音质差异。语流音变,如连读、弱化、同化等,这些看似日常但又常常被忽略的现象,将在我们的分析下揭示出其内在的规律性和系统性。我们将理解,语言在流动的过程中,并非杂乱无章,而是遵循着一套内在的动力学法则,使得信息的传递更为高效、自然。 2. 词汇的 DNA:解构意义的最小单元 一旦声音被赋予了意义,便诞生了词汇。本卷将深入词汇学的核心,探讨词语的内部结构和意义的来源。我们将学习词法学的基本原理,理解词语是如何通过词根、词缀等构词语素进行组合和变形的。复合物、派生词、屈折变化,这些看似复杂的构词方式,都将通过清晰的分析和丰富的实例变得易于理解。您将了解到,每一个词语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 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探讨词汇的语义结构。词义的丰富性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界定和分析。同义、反义、多义、同音异义,这些词汇间的语义关系将帮助我们理解语言如何精确地表达概念,以及词义的模糊性和灵活性如何为语言的表达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我们还将触及词义的演变,探究词语意义随着时间和文化变迁所发生的悄然改变,理解词语的生命力及其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通过对词汇的研究,您将更能体会到语言作为思想载体,其精确性与创造性是如何完美结合的。 3. 句法的骨骼:搭建意义的宏伟建筑 词语是砖瓦,而句法则是搭建意义大厦的骨骼和框架。本卷将带领您穿越错综复杂的句法世界,理解句子是如何被构建起来的,以及词语的排列组合如何决定了句子的整体意义。我们将从最基本的词类和句子成分入手,认识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各自的功能,以及主语、谓语、宾语等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我们将深入探讨各种句子类型,如简单句、并列句、复合句,以及它们的构成规则。依存关系、语序、句法功能转换等概念将帮助我们理解不同语言在句子结构上的差异,以及为何相同的词语组合在不同的语言中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意义。我们将分析从词到短语,再到从短语到子句,直至最终构成完整句子的层层递进过程。语法的规则并非僵化的教条,而是语言系统为了实现有效沟通而形成的内在逻辑。通过句法分析,您将能更深刻地理解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和严谨性,以及不同语言体系如何以其独特的方式组织信息。 4. 语义的灵魂:赋予表达的生动色彩 当声音、词汇和句法组织起来,便赋予了语言生命,而语义则是这生命的灵魂。本卷将深入语义学的领域,探寻意义的生成、理解和传递机制。我们将区分字面意义、引申意义、语境意义,理解同一句话在不同情境下可能蕴含的丰富含义。 我们将探讨指称、意涵、蕴涵、预设等语义关系,理解词语和句子如何指向现实世界,以及语言如何微妙地传递说话者的意图和态度。语言的模糊性、歧义性在语义层面将得到更深入的探讨,我们将理解这些看似“缺陷”的特点,恰恰是语言的活力所在,使得人类的表达方式更加灵活和富有创造力。我们将关注语用学,理解语言的实际使用是如何受到社会、文化、心理等因素的影响,以及说话者的言外之意如何被听话者所捕捉。通过对语义的深入研究,您将能更敏锐地捕捉语言的深层信息,洞察字面意义之外的丰富内涵。 5. 语言的演变与多样性:历史的印记与文化的结晶 语言并非一成不变的静态系统,而是如同生命体一般,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变、发展。本卷将带领您回顾语言的演变历程,探究语音、词汇、语法等各个层面的变化规律。我们将学习历史语言学的方法,通过比较不同语言的异同,追溯它们的亲缘关系,甚至尝试重构已经消失的语言。 同时,我们也将关注语言的社会性维度。社会语言学将揭示语言如何受到社会地位、性别、年龄、地域等因素的影响,以及语言的多样性如何反映人类社会的多元化。方言的形成与演变、语言的接触与融合、语言的规范与标准化,这些都是语言在社会互动中留下的深刻印记。我们将理解,每一种语言都是其所承载的文化、历史和社群的独特结晶,研究语言,也是在研究人类自身。 结语:开启探索之门 本书旨在为您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我们赖以沟通的工具——语言。我们不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提供一套探索的工具和方法。通过系统性的分析和深入的思考,您将能够: 识别语言的基本构成要素: 从语音到词汇,从句子到意义,清晰地辨识语言的各个层面。 理解语言的结构与规则: 掌握语言的内在组织方式,理解不同语言的异同。 洞察语言的深层意义: 能够理解字面意义之外的丰富内涵,掌握语境和语用的重要性。 欣赏语言的演变与多样性: 认识到语言的生命力,理解不同语言所承载的历史与文化。 这趟旅程,将为您打开一扇通往语言世界的大门,让您以一种全新的、更加深刻的视角去理解人类交流的本质,以及语言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的至关重要的角色。愿您在这探索之旅中,获得发现的喜悦与智慧的启迪。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怎么说呢,就像是在品一杯陈年的佳酿,初尝时或许有些微苦涩,但细细品味,便能感受到其醇厚与回甘。我原本对语言学的了解仅限于一些零散的皮毛,对“语言”这个概念的认识也停留在非常表面化的层面。这本书则如同一场及时雨,它系统地为我勾勒出了语言学的全貌。书中的一些讨论,例如关于语言的社会性,让我开始思考语言与身份认同、权力关系之间的联系。我意识到,语言不仅仅是我们用来表达思想的工具,它更是承载文化、塑造个性的重要媒介。作者在分析这些社会语言学现象时,并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和判断。这种开放式的讨论方式,让我受益匪浅,也激发了我进一步研究的兴趣。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语言变异的章节,它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同一个语言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社会群体中会有如此显著的差异,而且这种差异并非“错误”,而是语言自身发展的自然体现。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知识的获取,更在于它能够引导我去审视自己与语言的关系,以及语言在社会中所扮演的复杂角色。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感到“耳目一新”的书。我曾经认为语言学是一门非常“学院派”的学科,充斥着拗口的理论和难以理解的术语。然而,这本书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入浅出的讲解,彻底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作者仿佛是一位哲学家,又像是一位人类学家,用一种宏观而细腻的视角来审视语言。书中的一些关于语言本质的讨论,特别是关于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信号的特性,让我对“语言”这两个字有了全新的定义。我一直以为动物的叫声和人类的语言没什么本质区别,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人类语言的创造性、生成性和组合性是多么的独特而强大。它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思维的构建和情感的表达。书中对于语言发展历史的一些探讨,也让我看到了人类文明与语言演进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语言学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对人类自身能力和智慧的深刻体悟。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我习以为常的语言现象,并在其中发现了无数的奥秘和魅力。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语言博物馆里漫步,每一件展品都充满了智慧的光芒。我原本以为语言学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充斥着各种符号和公式,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将语言的各个层面,从最微小的语音单位到宏观的社会语言学现象,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剖析,并且以一种极其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书中对于语音学的讲解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它让我知道了原来我们发出的每一个声音都有其独特的生理和物理属性,而且不同的语言会选择性地利用这些属性来构建自身的语音系统。而关于句法的部分,更是让我大开眼界,原来我们看似随意的说话方式,背后却有着深刻的语法结构约束。作者在解释这些复杂概念时,往往会采用一些巧妙的比喻和类比,将抽象的理论形象化,这对于我这样没有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常常在阅读的过程中,忍不住停下来,结合自己的实际语言经验去体会书中的观点,感觉自己对语言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迪。

评分

我以一种非常轻松的心态来阅读这本书,甚至可以说是带着一种探险的心情。我一直觉得语言是我们与世界沟通的桥梁,但很少去深入思考这座桥梁是如何建造的,又是如何运作的。这本书就像一位细心的建筑师,一点点地向我展示了语言这座宏伟建筑的每一块砖石、每一根梁柱。它所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从语言的基本构成单位,到不同语言之间的比较,再到语言在社会中的作用,几乎无所不包。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并没有将重点放在对某一门具体语言的深入研究上,而是着眼于语言的普遍性规律。这种“普遍语言学”的视角,让我得以跳出自己熟悉的语言框架,去理解人类语言的共性与多样性。书中的一些章节,例如关于词义变化的讨论,让我对词语的生命力有了新的认识,原来词语并非一成不变,它们会随着时间和文化的发展而演变,甚至消亡。这种动态的视角,让我对语言的演化过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总的来说,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语言世界的大门,让我看到了语言背后蕴含的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评分

刚翻开这本书,就被它严谨又不失活泼的语言风格吸引了。作为一名对语言现象充满好奇的初学者,我一直渴望找到一本能够系统地梳理语言本质、解释语言运行规律的入门读物。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需求。它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从最基础的“什么是语言”这个根本问题出发,层层递进,逐步深入。作者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越语言的丛林,认识那些隐藏在日常交流背后的精妙机制。我尤其喜欢书中对语言符号的阐释,它清晰地解释了能指和所指之间的任意性,让我对语言的创造性和约定俗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大量的例子,无论是来自耳熟能详的日常对话,还是那些看似遥远的异域语言,都为抽象的理论提供了生动的注脚,让我在理解的同时,也忍不住思考自己日常的语言使用习惯。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语言并非只是工具,它更是人类思维的载体,是文化传承的血脉。读完第一部分,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继续探索这本书所描绘的语言世界了,相信它能为我的语言学习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

写的的书都写得很好,还是朋友推荐我看的,后来就非非常喜欢,他的书了。除了他的书,我和我家小孩还喜欢看郑渊洁、杨红樱、黄晓阳、小桥老树、王永杰、杨其铎,他们的书我觉得都写得很好。3益智手工兵器大观·尼米兹级核动力航空母舰(附精美学习手册),很值得看,价格也非常便宜,比实体店买便宜好多还省车费。书的内容直得一读1.无需剪刀和胶水,拼插方法简便2.无毒无味,绝对环保安全3.拼插结构设计巧妙,成品形象逼真、精美4.附赠精美学习手册,边玩边学5.内附拼装步骤图,简明易懂6.通过完成拼图体验自己动手的拼装乐趣,充满无穷的快乐与成就感,阅读了一下,写得很好,本套丛书是一款益智手工拼图产品,共5种,分别为兵器类和建筑类。它是一种三维立体手工拼图,曾获国际礼品博览会金奖,被誉为加拿大国宝级智力产品。它是在平面拼图的基础上,采用计算机立体辅助设计,将无毒无味泡沫板与所拼图片利用环保胶水粘合在一起制成插件,通过插件的插口数字对接拼插,无需剪刀和胶水,成品可长期保存,可做装饰家居、馈赠亲友、点缀生活之用。本产品附赠精美学习手册,可在动手动脑之余学习知识,一书多用。3益智手工风靡海外多年,畅销欧美、日韩。其涉猎的内容较为广泛,品种多样、形象逼真、拼插巧妙、印制精良,集娱乐、学习、欣赏于一体,既是爸爸妈妈最爱的亲子益智互动游戏,又是上班族最好的动手健脑的手工产品,其面世后亦深受少年儿童及手工爱好者的喜爱。3益智手工的十大功能1.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2.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3.建立顺序、秩序与立体组合的概念4.培养组织归纳与逻辑思维的能力5.训练精细动作,增进手眼脑协调发展6.培养观察力、耐心与专注力7.提升忍受挫折的耐力8.建立自信心,体验成就感9.培养空间思维能力,激发空间想象力10.均衡左右脑开发,提高视觉记忆力,内容也很丰富。,一本书多读几次,。快递送货也很快。还送货上楼。非常好。3益智手工兵器大观·尼米兹级核动力航空母舰(附精美学习手册),超值。买书就来来京东商城。价格还比别家便宜,还免邮费不错,速度还真是快而且都是正版书。1.无需剪刀和胶水,拼插方法简便2.无毒无味,绝对环保安全3.拼插结构设计巧妙,成品形象逼真、精美4.附赠精美学习手册,边玩边学5.内附拼装步骤图,简明易懂6.通过完成拼图体验自己动手的拼装乐趣,充满无穷的快乐与成就感,买回来觉得还是非常值的。我喜欢看书,喜欢看各种各样的书,看的很杂,文学名著,流行小说都看,只要作者的文笔不是太差,总能让我从头到脚看完整本书。只不过很多时候是当成故事来看,看完了感叹一番也就丢下了。所在来这里买书是非常明智的

评分

共时语言学分八章,除概说外分别论述语言系统的结构原则;同一性、现实性和价值;语言价值;组合关系和联想关系(聚合关系);语言的机构;语法及其细分和语法中抽象实体的作用等。历时语言学也分八章,除概说外分别叙述语音的演变;语音演变在语法上的后果;类比作用;类比与演化,流俗词源;粘合作用;历时的部件、同一性和现实性等。

评分

英语专业要求买的,原版300多太贵就买了外研社版的

评分

1.definition

评分

打开书本[SM],[ZZ]装帧精美,纸张很干净,文字排版看起来非常舒服非常的惊喜,让人看得欲罢不能,每每捧起这本书的时候 似乎能够感觉到作者毫无保留的把作品呈现在我面前。 [BJTJ]作业深入浅出的写作手法能让本人犹如身临其境一般,好似一杯美式咖啡,看似快餐,其实值得回味 无论男女老少,第一印象最重要。”[NRJJ]从你留给别人的第一印象中,就可以让别人看出你是什么样的人。[SZ]所以多读书可以让人感觉你知书答礼,颇有风度。 多读书,可以让你多增加一些课外知识。培根先生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不错,多读书,增长了课外知识,可以让你感到浑身充满了一股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激励着你不断地前进,不断地成长。从书中,你往往可以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使你不断地改正错误,摆正自己前进的方向。所以,书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多读书,可以让你变聪明,变得有智慧去战胜对手。书让你变得更聪明,你就可以勇敢地面对困难。让你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你又向你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迈出了一步。 多读书,也能使你的心情便得快乐。读书也是一种休闲,一种娱乐的方式。读书可以调节身体的血管流动,使你身心健康。[QY]所以在书的海洋里遨游也是一种无限快乐的事情。用读书来为自己放松心情也是一种十分明智的。 读书能陶冶人的情操,给人知识和智慧。所以,我们应该多读书,为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好的、扎实的基础!读书养性,读书可以陶冶自己的性情,使自己温文尔雅,具有书卷气;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书可以提高写作能力,写文章就才思敏捷;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可以提高理解能力,只要熟读深思,你就可以知道其中的道理了;读书可以使自己的知识得到积累,君子学以聚之。总之,爱好读书是好事。让我们都来读书吧。 其实读书有很多好处,就等有心人去慢慢发现. 最大的好处是可以让你有属于自己的本领靠自己生存。 最后在好评一下京东客服服务态度好,送货相当快,包装仔细!这个也值得赞美下 希望京东这样保持下去,越做越好

评分

适合人群:人文学科的研究者、学生。

评分

to

评分

一直想看的经典,希望能看完。

评分

学习语言学的 可以多看看 很有好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