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语法导论(第3版)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功能语法导论(第3版)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韩德礼(Halliday M.A.K) 著
图书标签:
  • 功能语法
  • 系统功能语言学
  • 语言学
  • 语法学
  • 英语语言学
  • 文本分析
  • 语篇分析
  • 语言研究
  • 第三版
  • Halliday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ISBN:9787560078458
版次:1
商品编码:10035052
品牌:外研社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当代国外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文库
外文名称: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功能语法导论(第3版)》是M.A.K.Halliday介绍功能语法理论的经典学术著作,自1985年一版出版以来,就成为国内外许多大学讲授功能语法的基本教科书。《功能语法导论》是M.A.K.Haliday与Christian Matthiessen对第二版进行广泛修订后推出的第三版,与上一版相比,第三版的更新主要体现在:
  1.增加了系统网络的内容。语言是系统的系统。作为功能语法的主要支柱,系统语法的内容在第3版获得凸现。
  2.从小句描写走向语篇分析。系统功能语法不同于以句子为描写对象的形式语法或转换生成语法,它把语篇作为分析目标。
  3.基于语料库的论述。韩礼德对语料库的研究外感兴趣,也一直试图把这个领域的内容用到他的语言研究中。
  4.理论的修订与扩展。第3版在章节安排上进行了调整,加减少了句子成分的内容,为系统网络和语篇的描写和分析提供了空间。

作者简介

  韩礼德(M.A.K.Halliday),当代种种语言学理论分属两大思潮,一是以人类学为基本的语言学传统,一是以哲学为基本的语言学传统。在前者中影响较大的应数系统功能语言学派,其倡导者为本书作者韩礼德。
  韩礼德1925年出生于英格兰约克郡利兹。他在伦敦大学主修中国语言文学后,1947-1949年来华深造,在北京大学罗常培先生指导下研究汉语历史语言学,1949-1950年后专攻现代汉语,导师为广州岭南大学的王力先生。韩回到英国后在剑桥大学的弗斯(Firth)教授等著名语言学家的指导下,对我国14世纪用北方官话译述的(《元朝秘史》作语言学分析,1955年获得博士学位。
  韩礼德的教学生涯始于剑桥大学和爱丁堡大学,后任伦敦大学学院交际研究中心主任,1965-1970年任伦敦大学语言学教授。自20世纪70年代起,韩礼德在世界各地讲学,如曾任美国耶鲁大学和布朗大学以及肯尼亚内罗毕大学的客座教授,美国加利福尼亚斯坦福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研究员,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语言学教授。1976年移居澳大利亚筹建悉尼大学语言学系,担任系主任工作。1987年后为悉尼大学荣休教授,并在新加坡、日本、英国等地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1995年被聘为北京大学客座教授。

内页插图

目录

Prefacaxxxi
PartⅠTheClause

1 Thearchitectureoflanguage
1.1 Textandgrammar
1.2 Phonologyandgrammar
1.3 Basicconceptsforthestudyoflanguage
1.4 Thelocationofgrammarinlanguage;theroleofthecorpus

2 Towardsafunctionalgrammar
2.1 Towardsagrammaticalanalysis
2.2 Thelexico.grammarcline
2.3 Grammaticalization
2.4 Grammarandthecorpus
2.5 Classesandfunctions
2.6 Subject,Actor,Theme
2.7 Threelinesofmeaningintheclause

3 Clauseasmessage
3.1 ThemeandRheme
3.2 GrouporphrasecomplexesasTheme;thematicequatives
3.3 Themeandmood
3.4 Textual,interpersonalandtopicalThemes
3.5 Theinformationunit;Given‘New
3.6 Given+NewandTheme+Rheme
3.7 PredicatedThemes
3.8 Themeinbound,minorandellipticalclauses
3.9 Thematicinterpretationofatext

4 Clauseasexchange
4.1 Thenatureofdialogue
4.2 TheMoodelement
4.3 OtherelementsofMoodstructure
4.4 MOODassystem;furtheroptions
4.5 Polarityandmodality
4.6 Absenceofelementsofthemodalstructure
4.7 ClauseasSubject
4.8 Texts

5 Clauseasrepresentation
5.1 Modellingexperienceofchange
5.2 Materialclauses:processesofdoing—and-happening
5.3 Mentalclauses:processesofsensing
5.4 Relationalclauses:processesofbeingandhaving
5.5 Otherprocesstypes:summaryofprocesstypes
5.6 Circumstantialelements
5.7 Transitivityandvoice:anotherinterpretation
5.8 Textillustrations

PartⅡ Above,BelowandBeyondtheClause
6 Belowtheclause:groupsandphrases
6.1 Groupsandphrases
6.2 Nominalgroup
6.3 Verbalgroup
6.4 Adverbialgroup,conjunctiongroup,prepositiongroup
6.5 Prepositionalphrase
6.6 Wordclassesandgroupfunctions

7 Abovetheclause:theclausecomplex
7.1 Thenotionof‘clausecomplex’
7.2 Trpesofrelationshipbetweenclauses
7.3 TAXIS:parataxisandhypotaxis
7.4 Elaborating,extending,enhancing:threekindsofexpansion
7.5 Repots,ideasandfacts:threekindsofprojection
7.6 Clausecomplexandtone
7.7 Texts

8 Groupandphrasecomplexes
8.1 Overviewofcomplexingatgrouporphraserank
8.2 Parataxis:groupsandphrases
8.3 Hypotaxis:nominalgroup
8.4 Hypotaxis:adverbialgrouporprepositionalphrase
8.5 Hypotaxis:verbalgroup,expansion(1):general
contents
8.6 Hypotaxis:verbal group, expansion(2):passives
8.7 Hypotaxis:verbal group ,expansion(3):causative
8.8 Hypotaxis:verbal group, projection 5 1 5
8.9 Logical organization:complexes at clause and group or phrase rank and groups

9 Around the clause:cohesion and discourse
9.1 The concept of text;logogenetic patterns
9.2 The lexico grammatical resources of COHESl0N
9.3 Conjunction
9.4 Reference
9.5 Ellipsis and substitution
9.6 Lexical cohesion
9.7 The creation of texture

10 Beyond the clause:metaphorical modes of expression
10.1 Lexico grammar and semantics
10.2 Semantic domains
10.3 Modality
l0.4 Interpersonal metaphor:metaphors of mood
10.5 Ideational metaphors
References
Index
语言的力量:探索意义建构的深层机制 我们如何使用语言来表达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如何通过词语和句子的组合来构建复杂的思想,如何让不同的沟通者之间建立起共享的意义?《功能语法导论(第3版)》这本书,旨在带领读者深入探究语言的这一核心功能——意义的建构。它不是对语言规则的简单罗列,也不是对词汇的孤立分析,而是将焦点放在语言的“用”上,即语言在实际交流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如何服务于人类的沟通需求。 这本书的核心在于“功能”二字。它认为,语言的结构并非是随意形成的,而是由其在交流中所承担的功能所塑造。换言之,语言的每一个层面,从最小的声音单位到最宏观的语篇,都服务于特定的意义建构任务。理解了这些功能,我们就能更深刻地理解语言的运作方式,以及为什么我们以特定的方式来表达自己。 第一部分:功能语法的基石——意义的视角 《功能语法导论(第3版)》首先建立起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语言。它跳出了传统的、以形式为主导的语法分析框架,转而从“意义”出发。这里的意义,并非仅仅指词语的字典释义,而是包含了语言在特定语境下所传达的更广泛的意图和信息。 交际功能: 语言最基本的功能在于交际。我们说话、写字,是为了传递信息、表达情感、提出请求、发布命令,或是进行各种各样的社会互动。这本书将深入分析语言如何实现这些交际目的,例如,疑问句如何引发回答,祈使句如何促使行动,陈述句如何提供信息。作者会展示,即使是看似简单的句子,其背后也蕴含着复杂的交际策略。 概念功能: 语言也是我们认识和理解世界的工具。通过语言,我们能够对事物、事件、关系进行分类、描述和解释。这本书将探讨语言如何帮助我们构建对现实世界的表征,如何捕捉事物的属性、动作、状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例如,动词的选择、名词的修饰语、形容词的使用,都反映了说话者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和分类方式。 语篇功能: 语言并非孤立的句子堆砌,而是构成连贯的语篇,以实现更宏大的意义。这本书将审视语言如何在句子之间建立联系,如何组织信息,以确保语篇的流畅性和完整性。这包括语篇标记语的使用(如“首先”、“然而”、“总之”),指代关系(如代词的使用),以及语篇结构(如叙事、说明、议论等)。 第二部分:功能语法的核心组成——语义、语用与句法 在建立了功能性的视角后,这本书将深入剖析功能语法的核心组成部分,并阐释它们之间是如何协同工作来构建意义的。 语义分析: 语义是意义的基础。这本书将探讨词语和句子层面的意义是如何被构建和理解的。这包括: 词汇意义: 词语的基本含义,以及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语义关系,如同义、反义、上下位关系等。 句子意义: 句子中各个词语的意义如何结合,形成整体的句子意义。这涉及到词的搭配、短语的构成,以及它们在句子结构中的功能。 逻辑意义: 句子所表达的命题的真假关系,以及句子之间的逻辑推导关系。 语用分析: 语用关注的是语言在实际使用中的意义,即语言在特定语境下如何被理解和解释。语用分析将揭示: 言外之意: 说话者有时会说出字面意思之外的含义,这需要听话者结合语境进行推断。这本书将探讨语用原则(如合作原则)如何帮助我们理解这些言外之意。 语境的影响: 语境,包括物理语境、社会语境和认知语境,对语言意义的形成至关重要。同一句话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产生截然不同的理解。 语篇的动态: 语篇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这本书将分析语篇的建立和发展,以及语言如何适应语篇的需要。 句法分析: 句法是意义实现的载体。这本书将从功能性的角度来审视句法结构,强调句法如何服务于语义和语用。 句子成分的功能: 句子中的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其句法功能与它们在表达意义中所承担的角色紧密相连。 语序与焦点: 语序的选择并非随意,而是为了突出某些信息,将重要的内容置于焦点位置。 句型与信息流: 不同的句型(如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反映了不同的信息传递模式,以及信息在语篇中的组织方式。 第三部分:构建意义的工具——语言形式的深度解读 在理解了功能语法的三大核心组成部分后,这本书将进一步深入到具体的语言形式,探讨它们是如何承载和实现意义的。 名词性短语: 作者将分析名词性短语的构成,例如,限定词、名词、后置修饰语等,以及它们如何共同指代事物,并为事物赋予属性。这包括对指示词、数词、量词、形容词、关系从句等在意义建构中的作用的详细阐释。 动词性短语: 动词是句子中描述动作、状态、事件的核心。这本书将探讨动词性短语的构成,以及它们如何表达事件的参与者、时间、方式、程度等。这包括对动词的分类、时态、语态、语气,以及副词、介词短语等在意义表达中的作用的深入分析。 句子结构与信息组织: 除了基本的句子成分,这本书还将探讨更复杂的句子结构,如并列句、复合句,以及它们如何组合更复杂的思想。同时,它还会分析句子中的信息焦点和主题-述题结构,揭示语言如何有效组织信息,引导听话者的注意力。 语篇连接与衔接: 语篇的连贯性是功能语法的关键。本书将详细阐释语篇连接词、指代词、重复、同义词等语言手段如何将孤立的句子连接成一个有机整体,使语篇流畅自然。 第四部分:功能语法在实践中的应用 《功能语法导论(第3版)》不仅仅是一本理论著作,它还强调功能语法在实践中的广泛应用。 语言教学: 理解功能语法有助于语言教师更好地解释语言现象,帮助学习者理解语言的内在逻辑,从而更有效地学习和运用目标语言。 语言习得: 功能语法为理解儿童如何习得语言,以及成人如何学习第二语言提供了理论框架。 文本分析: 无论是文学作品、新闻报道,还是科技文献,功能语法都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解读文本背后的意义、作者的意图以及文本的社会功能。 自然语言处理: 在人工智能领域,理解语言的功能性对于开发更智能的语言处理系统至关重要。 结语 《功能语法导论(第3版)》这本书,将引领读者踏上一段探索语言深层机制的旅程。它邀请我们以一种全新的、以意义为中心的视角来审视语言,理解语言并非冰冷的规则集合,而是充满活力的、服务于人类交流和认知需求的工具。通过对语言形式的深入解读,以及对语言在实际语境中运作方式的揭示,读者将能够更加自如地运用语言,也能够更敏锐地洞察他人语言背后的深层意图。这本书不仅为语言学爱好者提供了宝贵的知识财富,也为所有希望更深入理解人类交流本质的人们提供了一把关键的钥匙。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是极其克制且富有节奏感的,很少出现那种为了渲染气氛而刻意拉长的叙述,每一个段落都像经过精密计算的齿轮,紧密啮合,推动着论证向前。这种精准的语言控制,对于探讨本身就强调“功能”和“结构对应”的学科来说,简直是相得益菽的搭配。我发现自己阅读时很少需要回溯以确认前文的逻辑跳转,因为作者总能通过精妙的过渡句,平滑地将读者引入下一个论点。与一些老派的语言学著作相比,这本书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成功地规避了那种令人望而却步的晦涩感,这无疑是其最大的成功之一。它将复杂的句法分解过程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哪怕是对句法结构相对不敏感的读者,也能通过这种清晰的图示化表达迅速抓住核心要点。这种对清晰度的不懈追求,使得我在面对那些跨学科的概念交汇时,也能保持一种镇定和专注,而不是陷入迷茫。总而言之,阅读体验如同一场结构严谨的音乐会,每一个声部都清晰可辨,但最终汇集成和谐有力的整体乐章。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在处理一些前沿和争议性话题时所表现出的中立性和全面性,令我深感敬佩。它并未急于为某个学派的观点“站台”,而是将不同理论流派的核心主张并置对比,清晰地指出它们各自的优势与局限性所在。例如,在讨论意义的生成机制时,它并没有回避不同学派在“主体性”和“客观结构”之间的拉锯战,而是将两者视为互补而非完全对立的视角,引导读者自己去权衡和选择最适合的分析工具。这种不偏不倚的学术态度,对于培养批判性思维至关重要。它教会我的不仅是“如何分析”,更是“如何以开放的心态去评估不同的分析框架”。对于任何严肃的学术探索者而言,能够接触到如此平衡和包容的理论梳理,是极其宝贵的。它促使我跳出固有的思维定势,去审视语言现象的多面性,而不是简单地接受一种既定的“真理”。这种引导自我思考的教学方式,远比直接灌输结论要有效得多,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修养和对后学者成长的责任感。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极具现代感,简约的线条和沉稳的色调立刻吸引了我的目光,让人感觉这是一本内容扎实、经过深思熟虑的学术著作。翻开扉页,清晰的字体排版和合理的页边距处理,体现了出版方对阅读体验的重视。初读章节目录,我注意到其结构安排极为严谨,从基础概念的梳理到复杂语篇的分析,层层递进,逻辑性非常强,这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福音。它似乎不是那种故作高深、晦涩难懂的理论堆砌,而是致力于搭建一座从零散知识点通往系统认知殿堂的坚实阶梯。尤其是对某些核心术语的定义,采用了对比和举例相结合的方式,力求做到精确而不失生动。我对于这种注重实践操作和理论框架并重的编排方式深感赞赏,它预示着阅读过程将是充满启发和逐步构建理解的过程,而非简单的信息接收。这本书的装帧质量也相当不错,纸张厚实,手感舒适,即便是长期翻阅,想必也能保持良好的状态,这对于经常需要对照和标记重点的读者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加分项。整体而言,从外在到内在的布局,都透露出一种专业、严谨且极富人文关怀的治学态度。

评分

我花了周末整整两天时间,深入研读了该书关于语境化分析的章节,其论述的深度和广度令人印象深刻。作者似乎拥有将宏大理论巧妙地“微缩”到具体语言实例中的魔力。书中提供的案例分析并非那种教科书式的、人造的、脱离实际的句子,而是选取了大量源自真实语料的片段,这极大地增强了理论的解释力和说服力。例如,在探讨信息流的组织策略时,它不仅仅停留在“焦点”和“背景”的二元对立上,而是引入了更细致的社会互动维度进行考量,这一点对于我理解日常对话中的微妙语用功能,起到了关键性的引导作用。我尤其欣赏它对不同语言类型在信息组织上差异的比较,这种跨语言的视角拓宽了我的认知边界,让我意识到语言结构并非铁板一块,而是紧密依附于其承载的文化与认知习惯。这种深入挖掘“为什么”而非仅仅停留在“是什么”的分析路径,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般入门读物的范畴,更像是一部小型研究方法论的指南。读完相关章节后,我立刻尝试将这些工具应用到我正在阅读的其他文本上,发现分析的深度明显提升了一个层次,这是最直接的阅读收获。

评分

这本书的辅助资源部分做得非常出色,这往往是很多教材容易疏忽的地方。书后附带的术语索引不仅详尽,而且标注了关键术语首次出现的主题页码,这对于需要快速回顾特定概念的读者来说,极大地提高了查阅效率。更值得称赞的是,它提供了一个推荐阅读的书目清单,这份清单显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既包含了奠基性的经典文献,也涵盖了近年来涌现出的、具有突破性的研究成果。这份书单为我指明了后续深入学习的清晰路径,避免了我在浩瀚的学术海洋中盲目摸索的困境。这不仅仅是一本独立的教材,它更像是一个精心策划的学习生态系统的核心入口,将读者引向更广阔的知识领域。这种对学习者未来发展的深远考虑,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本身的内容篇幅。它成功地完成了从“知识传递”到“能力培养”的飞跃,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令人感佩其构建知识体系的良苦用心。

评分

2.从小句描写走向语篇分析。系统功能语法不同于以句子为描写对象的形式语法或转换生成语法,它把语篇作为分析目标。

评分

快乐的牧人之歌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作为语言学家 韩礼德在中国的影响力很大 尤其是他与中国渊源颇深 要过语言学这门还真绕不开他

评分

以前看过这本书,但是封面的质量好像不是这样的啊,应该像给的图片上的那种花纹也没有,不知道是不是盗版的,书里面还好,内容还没来得及看不知道有没有盗版的错误,难道是因为印刷次数不一样?

评分

挺喜欢的,价格也便宜,挺满意的。

评分

深圳大学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纪瑛琳特聘教授已正式入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专家库。纪瑛琳,女,英国剑桥大学英语与应用语言学博士,英国学术院博士后,剑桥盖茨学者,伦敦大学国王学院语言,语篇与交流中心研究员(2010-2013),深圳大学首位文科海外特聘教授(2013-至今),校学术委员会成员,深圳市政府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孔雀计划)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专家。

评分

他诉说十全的美

评分

语言教学是语言研究的动力,又是语言理论发挥作用的场所。语言教学分为第一语言教学,第二语言教学和外语教学。第一语言教学,所教的是母语。第二语言教学在双语社团中进行,既教母语,又教另一种语言。在外语教学中,学生所学的是外国语。翻译要求把原以某种语言写成的作品的内容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使用同一民族语言,语音、词汇、语法格式也因地区而异,因使用者的社会地位而异,还因交际场合和使用目的而异。研究这些问题的是社会语言学。与社会语言学关系密切的是方言学。研究区域方言的学科称为方言地理学。语体学近似社会语言学,研究在不同条件下语言使用的语体差异。文体学研究如何造成不同的文章风格。与此近似的传统学科是修辞学,包括雄辩术和作文法。文体学可以说是现代的修辞学。心理语言学从语言出发研究心理,摸索语言与感知、注意、记忆、学习等心理作用的关系。神经语言学探索人们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神经学基础,试图做出人脑控制言语和听觉的模拟。研究伴随着语言交际而发生的种种现象的学科,叫副语言学,也叫伴随语言学。人类语言学研究社会制度、宗教信仰、职业、亲属关系等对语言习惯的影响以及语言对这些东西的或多或少的影响。民族语言学只研究民族类型、民族行为程式与人们的语言之间的关系。数理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中的数学性质的学科。使用数学方法研究语言,最初是统计音素、语素、词汇等项目,后来人们运用数量计算学并使用各种模式来处理语言材料。数理语言学目前包括代数语言学、统计语言学和应用数理语言学。计算语言学阐明如何利用电子计算机来进行语言研究,其项目有统计资料,检索情报,研究词法、句法,识别文字,合成语音,编制机助教学程序,进行机助翻译等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