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者在秘书和秘书长的岗位上任职长达15年,具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多年任地方主官的经历,又使他能从领导的角度来看秘书工作的价值。
2.《大手笔是怎样炼成的》理论篇和实践篇付印两年来,好评如潮,已销售数十万套,成为诸多公务员的常用参考书。修炼篇更多从秘书工作和秘书的发展角度出发,细讲秘书在工作中的应对之道,三十年资深秘书从生活中得来的工作智慧。
畅销书《大手笔是怎样炼成的系列》作者谢亦森新力作,细讲秘书在工作中的应对之道,三十年资深秘书从生活中得来的工作智慧。本书为是《大手笔是怎样炼成的》系列之第四种:修炼篇。本书沿袭理论篇与实践篇的写作风格,侧重细讲秘书在工作中的应对之道。针对秘书工作的特点与要求,作者从实践出发,结合自己多年的实战经验,对秘书在不同场合、与不同个性领导的关系处理等进行细谈,全是作者在多年秘书工作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之道,是一部秘书工作和秘书提升自己发展空间的实用之书。
谢亦森,赣南老俵,属羊儿郎。六年回乡知青,备偿农桑之艰辛;喜迎高考恢复,奋力学海之舟楫。沐党之恩宠,食民之俸禄,度“爬格”生涯凡十七载,任市县党政主官整十三年。笔耕岁月,书香春秋,甜酸苦辣,尽在心间。然“羊”性难移,喜附庸风雅,爱文学,迷音乐,繁忙公务之余,或吟诗抒怀,或抚琴谱歌,偶有涂鸦之作跻身文艺之殿堂,幸获音协、作协会员之桂冠。嗟乎!“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捉笔心系社稷,为官造福苍生,弄艺陶冶心灵,虽少有建树而竭尽绵薄,不亦乐乎!
开篇 荣耀与考验:百折千回秘书路
1.热门职业的“冷思考”
2.相信自己,让别人去说吧
3.风雨摇篮
4.藏龙卧虎秘书界
5.旗帜与召唤
6.敢问路在何方
第一章 老秘谈“心”:让心灵更强大
1.难解难分“秘书缘”
2.开创心灵的春天
3.把感动留住
4.老实:不可离弃的大智慧
5.寂寞中的风景
6.俯仰之间
7.低处的高度
8.让微笑成为一种习惯
9.给自己留点儿浪漫
第二章 磨利手中笔:稿纸为田苦耕耘
1.笔杆子:众里寻他千百度
2.走出“为文而文”的误区
3.为了那份难得的“回报”
4.当好“良师”育“高徒”
5.弄斧敢向班门前
6.知识:永远的“恐慌”
7.打造出色的记忆力
8.写作技巧琐谚
第三章 竭诚辅政:当最出色的参谋助手
1.直言如金
2.从“邹忌讽齐王纳谏”所想到的
3.“忧信息”之“一陇”
4.“兵位帅谋”练真功
5.政研室的昼夜静悄悄
6.信访:要说爱你不容易
7.假如杨修还活着
8.向不落实作风开火
9.关于“思路”的思路
第四章 让领导喜欢:不可不知的“被领导艺术”
1.秘书“十忍”
——关于秘书的思想品德修养
2.秘书“十不”
——关于秘书与领导相处的艺术
3.秘书“十戒”
——关于秘书的工作作风修养
第五章 秘书长的“秘密”:踩着钢丝跳舞
1.鸡之头,凤之尾
2.也说“伴君如伴虎”
3.把批评当财富
4.有利地形
5.细节的魅力
6.“真帮忙”与“帮倒忙”
7.把烦恼放哪儿
8.“小秘书长”的生日
9.秘书与酒
10.年关敲门声
第六章 从辅政到执政:文风政风共斟酌
1.执政者须善于执笔
2.“会海”沉浮
3.难得“简单”
4.端正文风,向我开炮
5.让“金点子”闪闪发彤
后记
开篇
荣耀与考验:百折千回秘书路
自从走上秘书岗位的第一天起,你不仅进入了一个智慧和能力的训练场,实际上也进入了一所培养从政人才的大学校。古往今来,秘书界均为人才辈出的藏龙卧虎之地。问题只在于:你能否打造一个强大的自我,能否扛得起责任的重压、经得起公众的监督和绕得开鲜花覆盖的陷阱。
秘书,是一份什么样的职业?
这是一份崇高而神秘的职业。西方“秘书”一词源于拉丁文secretaries,原意为“可靠的职业”。英语中”秘书”一词为secretary,意为“从事秘密工作的人”。《辞书》解释:秘书的主要职责是协助领导人综合情况、调查研究、联系接待、办理文书和交办事项,是领导的助手、参谋和事务处理者。美国《韦氏秘书手册》还说:“秘书已经成为决策者和执行者之间的一道桥梁。”
这是一份富有挑战性的职业。有人称之为现代社会的第361行。有人将其艰苦程度与挖煤、打铁、烧木炭相并列。有人借用美国著名管理学家R?亚历克?麦肯齐在其专著《新时间管理法》中所说的一段话来说明秘书的任职条件有多么苛刻:“她必须具备外交家的机智、骡子的忍耐、变色龙的隐蔽、推销员的热情、太阳的守时、光的速度、修女的忠诚、犀牛的脸皮、爱因斯坦的头脑、母亲的同情和无止境的忍耐。”
这是一份既体面又辛苦的职业。说体面,是因为他们接近领导、接近权力中心,春风得意,受人羡慕和尊重。说辛苦,是因为他们肩负着为领导服务、为基层服务、为群众服务的职责,需要时刻保持着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任劳任怨的职业姿态。
这是一份既充满希望又充满风险的职业。一方面,因为岗位的历练而见多识广、才华出众,因为被领导所信任、所了解而有着日后跻身仕途的机会;另一方面,又因为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和社会的严格监督,承受着堕落的危险、舆论的压力和意志的考验。
所以,这是一份既需要才华也需要忠诚的职业,一份既需要激情也需要智慧的职业,一份既需要“他律”更需要“自律”的职业。
从事这一职业的人们啊,当你们享受着权力阳光的强烈照射之时,当你们遍览政界的丽日蓝天和狂风骤雨之时,当你们在那庄严的办公大楼里日夜劳作之时,心里又是作何感想的呢?
1.热门职业的“冷思考”
那年底,组织上把我从县委书记岗位提拔为地委委员、地委秘书长。我上任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按照地委书记要求,挑选三名得力“笔杆子”。
首先想到的办法是借调。根据了解的情况,从有关县市和市直单位借调了三名写作能力尚好的文秘人员,名曰“跟班锻炼”,实则“火力侦察”。“侦察”了两个月,发现他们写作上都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只留了一个稍微好点的放到信息科,其余两名都打发回去了。
于是又想到公开选拔的办法,拿出了具体的方案。条件是:年龄30岁左右,大学本科毕业,中共党员;历史清白,政治可靠,作风正派,忠诚老实;有一定理论素养和政策水平,有两年以上实际工作经历,有较强写作能力。选拔范围是:全区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文职人员。选拔方式是:首先调阅报名者写过的文章两篇;然后笔试,用两个半小时的时间现场写一篇议论文;再是面试,由有关领导和资深秘书现场出题;最后按3∶1的比例对入围者进行现实表现考察,由地委组织部和地委办公室共同审核后,报地委书记审定。
我本来想,如此严苛的条件,简直有点“过五关斩六将”的味道了,怕是会让很多人望而却步吧?没料到,竟是应者云集,报名者有80多人。这本来也是好事,但我的麻烦来了。那时正值年关,我的办公室和家里突然热闹起来,门槛都快要被踏破。白天还好办,难办的是晚上,一些人拎着大包小包的农副土特产品前来“拜访”,都是为了入选当秘书。更难办的是,几位老领导、老同事也专程找上门来,说他的什么什么人如何如何德才兼备、如何如何写作水平高,希望我给予关照。我说好呀,只要符合条件,欢迎参加考试,考得上当然没问题。可人家说,什么考不考啊,有道是朝中有人好做官,头顶有树好乘凉,行不行还不是你秘书长一句话?!
其中一位,是老同学的侄儿,某银行文秘股长,其他条件都符合,就是文凭仅为大专,我有点奇怪,银行是多好的单位啊,工作稳定,收入又高,人家想进还很难进得去呢,怎么还想来干这既辛苦又清苦的差事?老同学说,这孩子当股长六年了,总是上不去,还是到你手下锻炼锻炼培养培养吧!我说他不是本科毕业,不能破例,否则不好平衡,老同学你多多理解啊!老同学见我不肯让步,悻悻然走了。
……
从封面上透出的那股严谨的气场来看,这本书的结构必然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我猜想,它很可能不是按照时间顺序来组织内容的,而是会遵循一个“由内而外”或者“由基础到精通”的递进逻辑。比如,可能会先探讨心性的塑造和认知层面的校准(内在的修炼),然后再过渡到具体的操作流程和外部环境的应对(外在的实践)。这种层次分明的构建,对于希望系统性提升的读者来说至关重要。如果结构混乱,再好的内容也会因为消化不良而大打折扣。我希望看到的是,作者如何巧妙地将看似不相关的元素(比如个人品德、决策模型、危机处理)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组织能力,本身就是一种“大手笔”的体现,所以我对它在逻辑架构上的表现抱有极高的期待值。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给我的感觉是相当老练和内敛的,不像一些新锐作家那样喜欢用夸张的修辞或者激烈的对比来吸引眼球。作者的遣词造句非常精准,每一个词汇的选择都仿佛经过了深思熟虑,没有丝毫的冗余。我随手翻开一页,看到一段关于“资源整合”的描述,它没有使用那种大而空的商业术语,而是用了一个非常生活化的比喻来解释复杂的概念,一下子就将抽象的理论拉回到了可理解的层面。这种将高深学问“翻译”成大众可以接受的语言的能力,正是衡量一位真正的高手与普通理论家的重要标准。它让我联想到那些真正的大师,他们往往不需要用花哨的辞藻来证明自己的能力,他们的深度就自然而然地渗透在文字的密度和清晰度中。我期待在接下来的阅读中,能看到更多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智慧提炼。
评分我最近读了几本关于“如何建立系统性思维”的书籍,但坦白说,很多都停留在理论的阐述上,读完后感觉像是听了一场精彩的讲座,却不知道如何将这些概念搬到实际的工作场景中去落地执行。所以,当这本书出现在我的书架上时,我抱着一种审慎的乐观态度。我翻阅了前言部分,作者似乎非常强调“知行合一”的重要性,没有过分地渲染“一夜暴富”或“瞬间成功”的幻想,反而用了一种非常务实的口吻,描绘了达成任何“大手笔”背后必然经历的那些繁琐、重复、甚至有些枯燥的积累过程。这种不卖弄、不灌输“成功学”的写作风格,非常对我胃口。我更倾向于那些直面困难、提供路径图的指南,而不是那些只告诉你“要大胆想象”的空洞说教。从这个角度看,这本书的气质似乎更偏向于“工匠精神”而非“布道精神”,这在当前的出版市场上,是相当难得的。
评分这本书的厚度着实让我有些压力,但同时又带来了一种莫名的安全感。它看起来就像是一部厚重的兵法典籍,暗示着里面囊括了足够多的案例和经验,足以支撑起“修炼”这个厚重的副标题。在现代社会,信息碎片化严重,很多知识的传播都追求“快餐式”的获取,一篇文章解决一个痛点,但这往往治标不治本。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的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一个可以长期参考和回溯的知识框架。厚度本身,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作者投入的时间成本和思考的深度。我明白,真正的“大手笔”不可能在一朝一夕间形成,它需要漫长的试错、沉淀和内化。因此,我反而庆幸它不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这让我确信,作者是想提供一套完整的“心法”而非几招“外功”而已。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沉稳又不失力量感的配色,初次翻开时,我就被它散发出的那种“正经做事的”气质所吸引。拿到手里的时候,那种纸张的质感,摸起来挺舒服的,不像现在很多书为了赶工期会用那种廉价的纸张。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排版上的用心,字体大小和行距都拿捏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太累。在内容上,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但仅仅是目录的梳理和章节标题的设置,就能感受到作者对“从无到有”这一过程的深刻洞察。那些标题不是那种浮于表面的口号,而是带着一种实操层面的重量感,似乎每一步都有其内在的逻辑支撑,让人不由自主地对即将展开的论述产生强烈的期待感。这种外观上的精心打磨,为接下来的阅读体验设定了一个非常高的基调,让人觉得这不是一本随便看看的书,而是值得坐下来,认真对待的工具书。它给我的初步印象是:这是一个对细节有极致追求的作者,希望内在的干货也能达到同样的高度。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公务写作领域的良心之作,后面出的这两本感觉口水文多些。
评分不错不错,服务好,快递速度快,下次还上京东。
评分内容很具体,不过对新手的指导好像不大,针对是有一定文字基础的!
评分书的纸张不错,应该是正品
评分谢谢,书已收到,时间关系尚未打开,先给特快物流点赞了。
评分春宜读诗,冬宜读史。 黄昏宜读情书,清晨宜读外语。 月下宜读西厢,半夜宜读聊斋。 读教材宜考前,读晚报宜浴后。 读唐诗宜坐,读宋词宜卧。
评分四本书终于凑齐了
评分经典不可多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