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选择“床头灯”的N个理由
真正适合中高级英语学习者的原汁原味英语读物
1.难度适中:市面上大多数英语读物,要么难度过低.近似于中学水平的简写本;要么过于艰深,读者只好“知难而退”。对于中高级英语学习者而言.难度适中的英语读物的匮乏,实在是他们英语水平进一步提高的一大障碍。本套读物用英语中核心6500词写成,对于难词均有注释,使你躺在床上不用翻词典就能顺利地读下去,在不知不觉中走向英语自由境界。
2.语言地道:美国作家执笔,用流畅的现代英语写成,并保留了原著的语言特色。
3.选材经典:皆为一生中不可不读的作品。读之可提高英语水平,积淀西方文化和深入了解西方世界。
4.情节曲折:让你徜徉在一个又一个迥异奇妙的书中世界。
床头灯英语学习读本,英语自由境界的阶梯.孵育高级英语人才的摇篮!在中国走向世界的道路上,英语水平决定工资水平!改变你的人生命运,每天只需半小时!
内容简介
美国是当今世界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虽然它的历史不能使它列入文明古国的范畴,但其发展史却是人类文明发展中不可忽略的精彩一页,为当今世界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不可不知的美国历史故事15(英汉对照)》所叙述的重点,并不是美国历史上耳熟能详的大事件或家喻户晓的大人物,而是撷取了美国各个历史阶段中一些饶有趣味却鲜为人知的小故事,从侧面烘托点缀美国历史这幅波澜壮阔的画卷,使读者能够对美国的历史发展过程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并从中体会学习历史的乐趣。
《不可不知的美国历史故事15(英汉对照)》所述的二十二个小故事以美国历史发展的时间为序:
《瓦伊兰德与北欧海盗》讲述的是在美洲新大陆的发现过程中的一个故事;《尚普兰和易洛魁族人》、《把查理一世送上断头台的人》、《保卫特许状》、《富兰克林是如何来到费城的》、《荒野中的险境》、《英勇抗敌》和《肯塔基州的开拓者——丹尼尔·布恩》讲述关于北美作为英法殖民地期间的人和事;《保罗·里维尔的马背夜行记》、《绿山之子》、《纽约的英军》、《一位贵格会女信徒爱国者》、《围攻斯凯勒堡》、《追踪卖国贼》和《沼泽之狐——马里恩》记载的是独立战争时期北美殖民地人民挣脱殖民统治的斗争;《“费城”号之命运》和《卖国贼的牺牲品》发生在独立的主权国家建成后;《“监视者”号和“梅里莫克”号》、《盗窃机车》和《利比监狱大逃亡》叙述的则是有关美国内战期间北方联邦和南部邦联之间的斗智斗勇;最后,《阿拉斯加——一座黄金、毛皮和鱼类的宝库》和《夏威夷如何失去女王而成为美国领土》告诉我们美国作为一个疆土广阔、资源富饶的大国的部分历史渊源。
内页插图
目录
序
瓦伊兰德与北欧海盗
尚普兰和易洛魁族人
把查理一世送上断头台的人
保卫特许状
富兰克林是如何来到费城的
荒野中的险境
英勇抗敌
肯塔基州的开拓者——丹尼尔·布恩
保罗·里维尔的马背夜行记
绿山之子
纽约的英军
—位贵格会女信徒爱国者
围攻斯凯勒堡
追踪卖国贼
沼泽之狐一马里恩
“费城”号之命运
卖国贼的牺牲品
“监视者”号和“梅里莫克”号
盗窃机车
利比监狱大逃亡
阿拉斯加——座黄金、毛皮和鱼类的宝库
夏威夷如何失去女王而成为美国领土
精彩书摘
瓦伊兰德与北欧海盗
公元1000年是一段奇异的历史。这一年的来临使欧洲人陷入了对死亡的巨大恐惧中。自耶稣基督诞生以来已经过去了十个世纪。世界就要走到尽头了。当时的人们都是这么想的。那么世界将会如何走到尽头的呢——是火灾,是水灭,还是会有别的灾难——预卜灾难的先知们没有说,人们也懒得去想。毁灭即将来临,知道这个就够了。如何未雨绸缪才是要考虑的问题。
有些人去教堂,有些人去酒吧。这边祈祷声上天堂。那边杯中酒下肚肠。这厢是信徒们虔心祈求,那厢是酒鬼们狂乱放荡。这是一个充斥着无知与迷信的时代。基督信徒们为了一个信念失去理智“有些人甚”至将财产完全放弃,认为这样可以确保他们在天堂有一席之地。
当这一年结束的时候,世界还在运转,既没有水灾,也没有火灾,春天来了,草木依然青翠,在人们的耕耘下开花结果。希望取代了沮丧,人们幸福快乐,也不再终日祈祷。大家恢复了理智,那些当初头脑-热放弃财产的人,也采取了法律手段重新获得了财产。
那一年有很多令人难忘的事情,上述只是其中之一。除此以外,这一年还有一个非常与众不同的特点:人们并没有失去原来的世界,反而还发现了一个新世界。非但旧世界毫发无损,而且还增加了一个新世界——大洋彼岸的世界。因为在这-年,欧洲人的足迹第一次踏上大西洋对岸的那片大陆。捌门下面要讲的就是第一次发现美洲大陆的故事。
公元1000年的秋天,当欧洲正在为恐惧所笼罩的时候。在距其千里之遥的一个地方,正在上演着一幕与上文情景迥异的场面。在一片不知名的汪洋大海上,-支奇特的小船在奋勇前进。船上是一群最能吃苦耐劳、最强壮有力的人们。船上仅有的一张粗毛纺布质地的方形船帆被凛冽的海风吹得向前倾斜得厉害,有时候小船看上去就要被风刮到海浪底下去了。
这群不知道什么是害怕的人就是强悍的北欧海盗。他们此时正乘着靠橹和帆驱动的小船,驶离挪威和丹麦的海岸,要去攻打南欧的沿海地区。可现在突然大胆地掉转船头,向西行驶,去探寻未知的陆地去了。
我们描述一下这艘船吧?它很小,却载着人们在人类从未涉足过的海域上乘风破浪,去寻找未知的新大陆。它的形状有点像一张拉紧的弓,长不过五十英尺,船头和船尾成弧形高高翘起,两头船板交汇成锋利的边缘,整条船好像一艘硕大的独木舟。船头刻着一条金色的龙,在灿烂的太阳底下熠熠发光。船的两侧悬挂着两排巨大的漆木的盾牌,盾与盾之间是两排洞,用来放置巨大的船桨。此刻这些船桨一动不动地躺在船底,但在风平浪静的时候,这些素有“海上步行者”之称的船就靠这些船桨来推动,使其能够在平静无浪的水域中迅速地穿行。
首领站在靠近船尾处的一块凸起的平台上,他的命令即使是最凶狠的船员也不敢不从。在他下面的座板上,坐着他强壮的船员们。他们的武器——矛、斧头、投石器——都放在身边,随时准备听从召唤,英勇陷阵。他们穿的是腰部系带的粗布裤子,厚厚的毛纺长袖衫,蓝的、红的、棕的都有。头上戴着铁盔,长长的头发从铁盔中披下来,搭在肩膀上,一条肩带垂至腰际,上面挂着皮面的剑鞘。他们留的胡髭使具原本生硬的面孔更显凶残。很多人的前额上还戴着金箍作为装饰。
他们总共三十五人。这帮人冒着巨大的风险驶向大西洋。企图揭开它神秘的面纱。首领叫利夫,是格陵兰岛的发现者——“红头发”埃里克的儿子,也是当时此部地区最凶残的一个维京人。在挪威,埃里克一时冲动杀了几个人,国法不容被驱逐出挪威,他便去了冰岛。在这里,凶残成性的他再次大开杀戒,不得不又一次开始逃亡生涯。他召集了一船人,大着胆子向西行驶,于982年到达了一片欧洲人从未见过的土地。他给这片土地取名“格陵兰岛”(译者注:“格陵兰岛”为音译,Greenland的字面意思是“绿色的土地”),可能是希望这个吸引人的名字能够诱使别人追随他。
事情就是这样的。埃里克回到冰岛后将他的发现告诉别人。1985年,他带着二十五条船以及许多拓荒的人们,再次驶向他的新领地。许多人随后而至。其中有一个叫拜阿尼的有魄力有胆量的小伙子,一次伟大的冒险活动正等待着他。他的船被大雾包围,被东北风吹离航线,被迫向南行驶了很远。当大雾最终消散的时候,沮丧的船员们发现眼前出现了一片陆地。地势氏平。植被茂盛。与他们所想象的那片冰天雪地的土地完全不同。
前言/序言
很多人都说,真事往往比故事更不可思议。换言之,历史往往比传奇更传奇。人类历史的篇章中经常穿插着新奇难忘的插曲,调剂每日乏味生活的片段,以及能将读者从他那单调乏味、昏昏欲睡的生活中唤醒并从骨子里再次激发出他对生活的热情的传奇。历史舞台上有很多幕这样的演出,有生动逼真的画面。有悲情动人的故事,一桩桩一件件都包含着异乎寻常的情节。这些情节仿佛只存在于小说和传奇中,然而却是千真万确,有据可查的。这样的故事既吸引作者又吸引读者。人们津津乐道地讲述它们,讲的时候爱加点故事色彩。偶尔往里添加点自己的想象,结果往往言过其实,真事也讲成了传说。
完全可以这么说,这本书里的一些故事也经历了这样的过程,这不过表明它们已经引起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和作者的兴趣。但是,就历史总体上可被称为事实来说,书中的大部分故事都是真实事件。我们特意从这些国家的历史中选取了一些激动人心、浪漫传奇的小故事,把它们像画卷一样呈现出来,让它们装点历史殿堂的入口。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本书就像历史殿堂那灯火通明的前厅。这样,我们希望无数读者中的那些渴望探寻历史的朝圣者们能在此愉快地歇歇脚,然后再踏上通向前方大殿的漫漫长路。
揭秘历史的迷雾:一部关于世界文明演进的宏大叙事 本书旨在带领读者进行一场跨越数千年的思想与文明之旅,探寻人类社会从早期部落到现代全球格局的复杂演变历程。它不是对某一特定国家或地区的局部历史进行细致描摹,而是着眼于全球视野,剖析不同文明体系之间的互动、冲突与融合,揭示驱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深层动力。 第一编:文明的曙光与早期地理格局的奠定(约公元前 3500 年 – 公元前 500 年) 本卷聚焦于人类文明的摇篮期,重点考察美索不达米亚、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以及黄河流域等早期大河流域文明的兴衰脉络。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些文明如何依托地理环境,发展出独特的社会结构、宗教信仰和文字体系。 第一章:大河的馈赠与王权的萌芽 两河流域的城邦政治: 详细阐述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和亚述等政权在灌溉农业基础上的组织形式,分析《汉谟拉比法典》在早期法律构建中的里程碑意义。我们不仅记录了王朝的更迭,更侧重于分析城市国家如何为后世的政治组织提供模板。 尼罗河的永恒秩序: 探讨古埃及法老制度的神圣性与集权化过程,分析金字塔工程背后所反映的资源调配能力和宇宙观。重点分析古埃及在天文学、数学和医学上的早期成就,及其如何服务于统治阶层的稳定。 东方两极的初探: 比较印度河流域哈拉帕文明的城市规划的先进性与相对缺乏的文字解读信息,讨论其在早期商业网络中的角色。在中国,侧重于夏商周三代的礼乐制度的初步构建,探讨“天命”观在政治合法性中的奠基作用。 第二章:轴心时代的思想突破 公元前 8 世纪至公元前 3 世纪,被誉为“轴心时代”。本章将梳理在地理上看似分散,但在精神内核上却具有高度一致性的思想革命。 东方智慧的觉醒: 深入剖析孔子、老子、释迦牟尼的思想体系,探讨儒家“仁”与道家“自然”对后续东亚社会形态产生的根本性影响。着重分析佛教如何从区域性宗教发展成为跨越大陆的信仰体系。 西方哲学的源头: 考察古希腊城邦民主制的实践与局限,分析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理性思辨如何为西方科学、伦理学和政治学奠定基础。着重比较希腊的思辨哲学与东方注重伦理实践的智慧。 波斯的帝国整合: 亚述与波斯帝国(特别是阿契美尼德王朝)在行政管理上的创新,例如“驿站系统”和“行省制度”,它们为后世大帝国提供了高效的治理模型。 第二编:古典帝国的鼎盛与衰落:区域整合的范式(约公元前 500 年 – 公元 500 年) 本卷关注地中海、中东和东亚地区形成的大型帝国,分析它们在政治、军事和文化上的整合能力,以及最终因内部矛盾和外部压力而解体的复杂原因。 第三章:罗马的扩张与地中海的统一 从共和国到帝国: 叙述罗马法体系的建立及其对后世法律思想的深远影响。分析罗马军团的组织效率,以及其在工程技术(道路、引水渠)上的卓越成就,这些成为其维持庞大疆域的物质基础。 帝国的“化”与“治”: 探讨罗马化进程如何将不同文化区域整合到同一个法律和经济框架下,同时分析基督教在帝国晚期从边缘宗教转变为官方信仰的社会动因。 衰亡的结构性缺陷: 重点分析财政危机、军事过度扩张、政治腐败以及蛮族迁徙压力如何共同作用,导致西罗马帝国的最终崩溃。 第四章:东方帝国的延续与转型 汉帝国的强盛与内在张力: 分析汉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成熟,丝绸之路的开辟对东西方经济与文化交流的意义。考察儒家意识形态如何固化社会等级,以及土地兼并问题对帝国稳定的长期威胁。 拜占庭的遗产: 探讨东罗马帝国如何在西方陷落后,继承并改造了罗马的法律和行政遗产,特别关注查士丁尼法典对中世纪欧洲法律思想的持续影响。 萨珊波斯与中亚的缓冲带: 分析萨珊王朝在波斯高原上对罗马和后来的阿拉伯势力的长期抗衡,其文化和宗教(琐罗亚斯德教)在东西方文明交汇处的独特地位。 第三编:中古世界的重塑与信仰的扩张(约公元 500 年 – 1500 年) 本编将目光投向全球不同区域在古典帝国解体后,如何通过宗教的力量实现新的社会整合,并孕育出适应新环境的文化形态。 第五章:伊斯兰文明的崛起与辐射 先知的召唤与早期扩张: 考察伊斯兰教的兴起及其迅速扩张的政治、社会和军事因素。分析倭马亚和阿拔斯王朝如何建立起横跨三大洲的统一商业和学术网络。 知识的保存与创新: 重点分析伊斯兰黄金时代在代数、医学、天文学和哲学领域的巨大贡献,特别强调其对古希腊经典的保存、翻译和发展,以及这些知识如何间接回流至欧洲。 分裂与重组: 探讨什叶派与逊尼派的分歧,以及后期地方性王朝(如法蒂玛王朝、塞尔柱帝国)的兴起对哈里发统一性的削弱。 第六章:欧洲的封建化与精神统一 “黑暗时代”的误区与重估: 批判性地审视中世纪早期欧洲的经济停滞,但同时强调封建制度、庄园经济的形成是地方化治理的产物。 教权的巅峰: 分析罗马教会在政治真空期的权力增长,以及它如何通过“圣餐权”和“什一税”来维持整个西欧的精神和部分世俗权威。重点分析十字军东征的双重影响——既是宗教狂热,也是东西方文化接触的催化剂。 学术的复苏: 考察大学的兴起(如博洛尼亚、巴黎),以及经院哲学的努力,即尝试在基督教信仰的框架内整合亚里士多德的思想。 第七章:草原民族的冲击与欧亚大陆的连接 蒙古帝国的“世界体系”: 详细分析成吉思汗及其继承者如何建立起历史上版图最广阔的帝国,重点不在于征服本身,而在于其带来的“蒙古治世”(Pax Mongolica)对欧亚贸易路线的空前畅通,加速了技术、商品和瘟疫(黑死病)的传播。 东方的成熟与内敛: 观察宋元时期的技术革新(印刷术、火药在军事上的应用),以及明朝早期在海洋探索(郑和下西洋)上的短暂辉煌与后来的“海禁”政策,分析其对区域格局的长远影响。 第四编:全球化的前奏与世界体系的形成(约 1500 年 – 1800 年) 本编标志着地理大发现和全球贸易网络的初步构建,探讨欧洲如何利用技术优势和新的经济模式,逐渐将世界各地纳入其主导的体系之中。 第八章:地理大发现与世界市场的开端 技术驱动的远航: 分析指南针、先进造船术和航海图技术如何使欧洲具备跨洋能力,以及葡萄牙、西班牙为争夺贸易路线所进行的早期角逐。 “哥伦布交换”的后果: 深入剖析新旧大陆物种、疾病和人口的交换对全球生态、人口结构和经济模式产生的颠覆性影响。重点讨论美洲白银流入如何重塑了亚洲,特别是中国的经济结构。 商业革命与资本的积累: 考察股份制公司(如东印度公司)的出现,分析重商主义思想如何推动国家积极干预经济,为后来的工业革命积累原始资本。 第九章:宗教改革与主权国家的诞生 信仰的碎片化: 考察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如何引发欧洲宗教版图的永久性分裂,分析新教伦理(特别是加尔文主义)在商业精神形成中的潜在作用。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奠基: 分析三十年战争如何终结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统一理想,确立了“国家主权”和“教派互不干涉”的原则,奠定了现代国际关系的基础。 专制君主制的巩固: 聚焦于路易十四时代的法国,分析其通过强化官僚机构和常备军,如何实现中央集权的顶峰,并与新兴的议会制国家形成对比。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拒绝将历史视为一系列孤立的事件清单,而是致力于揭示跨越地域和时代的因果链条,帮助读者理解我们当下的世界秩序,是如何由这些错综复杂的历史进程共同塑造而成的。它是一部关于权力、信仰、贸易和技术如何驱动人类文明不断前行的通识性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