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词敬词婉词词典(增补本)

谦词敬词婉词词典(增补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洪成玉 著
图书标签:
  • 语言学
  • 日语
  • 敬语
  • 谦语
  • 婉语
  • 词典
  • 日语学习
  • 礼仪
  • 文化
  • 增补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56519
版次:1
商品编码:10053767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0-01-01
页数:49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礼是对人的社会行为的规范,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人具有两重属性:一种是自然属性,一种是社会属性。作为自然属性的人,属于动物,只不过是高级动物而已;作为社会属性的人,必须受社会的制约,必须受礼仪的规范。一个人的行为,如果脱离了社会的制约礼仪的规范,那么剩下的只是自然属性,这实际上是把自己等同于禽兽。这个道理,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哲就已经说得清清楚楚。《礼记·曲礼上》:“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特别强调人的社会行为应该受到礼的规范,他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认为人的一举一动都应符合礼的规范。这句曾一度受到批判的话,其实并没有错。礼,既是人和禽兽的分野,也是文明和野蛮的分野。当然,每个社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礼的内容和形式可能会因时而异,但是,礼作为人的行为规范,应该是与社会永世共存的。
  谦词、敬词和婉词是礼貌语言之一,即在礼貌方面规范人的语言行为。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语汇最丰富的语言之一。

目录

增补本说明
自序
凡例
正文目录
正文
(一)谦词
(二)敬词
1.通用敬词
2.书信敬词
(三)婉词
1.厕所便器婉称
2.排泄婉称
3.生殖器婉称
4.月经婉称
5.性爱婉称
6.妓女婉称
7.妓院婉称
8.狎妓婉称
9.去世婉称
10.父母丧事婉称
11.疾病婉称
12.其他
音序检索

精彩书摘

  【拙才】谦称自己的才能。《汪康年师友书札·郑鹏云》:“定于七月间旋台,即就台湾《日日新闻报》社采访时事之席。自顾拙才,恐难胜任。”【拙手】谦称自己的手艺。《乐府诗集。清商曲辞六·安东平》:“微物虽轻,拙手所作。”【拙技】谦称自己的技艺。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局诈》:“丞日:‘区区拙技,负此良琴。若得荆人一奏,当有一两声可听者。”’【拙宦】【拙疾】自谦才拙,不善为官。[拙宦]唐宋之问《酬李丹徒见赠之作》诗:“以予断拙宦,期子遇良媒。”唐白居易《初罢中书舍人》诗:“自惭拙宦叨清贵,还有痴心怕素餐。”清吴伟业《再寄三弟》诗:“拙宦真无计,归谋数口资。”[拙疾]用同“拙宦”。《昭明文选·谢灵运(过始宁塾)诗》:“拙疾相倚薄,还得静者便。”李善注:“拙,谓拙宦也。”唐高适《奉谢睢阳路太守见赠之作》诗:“拙疾徒为尔,穷愁欲问谁?”
  【拙政】自谦拙于为政。唐白居易《卧小斋》诗:“拙政自多暇,幽情谁与同?”宋陆游《戊申严州劝农文》:“虽诚心未格于丰穰,然拙政每存于抚字。”清钱谦益《次韵答杨补见赠》之一:“休日谅未晚,拙政亦吾以。”【拙讷(呐)】自谦笨嘴拙舌,不善言辞。南朝宋谢灵运《初去郡》诗:“伊余秉微尚,拙讷谢浮名。”唐孟郊《上张徐州》诗:“顾己诚拙讷,干名已蹉跎。”宋苏轼《谢赐对衣金带马表》之一:“伏念臣少而拙讷,老益疏愚。”“讷”也写作“呐”。明方孝孺《益斋记》:“余惊骇其为奇士,而惜余拙呐,与之不能往复诘难也。”【拙夫】谦称自己的丈夫。《清平山堂话本·洛阳三怪记》:“拙夫今日清明节去门外会节园看花,却也去不多时。”《水浒传》第四五回:“这妇人便插口道:‘这个叔叔,便是拙夫新认义的兄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四回:“这件事还得与拙夫商量,妇道人家,不便十分作主。”【拙荆】【拙室】【拙妻】【拙妇】谦称自己的妻子。[拙荆]宋阳枋《字溪集·通夔守田都统札子》:“未审学生可乞假一会涪上否?盖拙荆未柑先茔,欲议归藏,此【愿才毕,当伏谒戟辕,致九顿之谢。”《水浒传》第七回:“恰才与拙荆一同来间壁岳庙里还香愿。”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狐嫁女》:“遂有妇人出拜,年可四十余。翁日:‘此拙荆。’公揖之。”李劫人《天魔舞》第十四章:“拙荆的意思:今天是我们第一次开办的舞会,请帖上虽写的茶点招待,其实是预备了一点酒菜。”

前言/序言

  礼是对人的社会行为的规范,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人具有两重属性:一种是自然属性,一种是社会属性。作为自然属性的人,属于动物,只不过是高级动物而已;作为社会属性的人,必须受社会的制约,必须受礼仪的规范。一个人的行为,如果脱离了社会的制约、礼仪的规范,那么剩下的只是自然属性,这实际上是把自己等同于禽兽。这个道理,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哲就已经说得清清楚楚。《礼记·曲礼上》:“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特别强调人的社会行为应该受到礼的规范,他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认为人的一举一动都应符合礼的规范。这句曾一度受到批判的话,其实并没有错。礼,既是人和禽兽的分野,也是文明和野蛮的分野。每个社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礼的内容和形式可能会因时而异,但是,礼作为人的行为规范,应该是与社会永世共存的。
  谦词、敬词和婉词是礼貌语言之一,即在礼貌方面规范人的语言行为。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语汇最丰富的语言之一。我国人民在人际交往中十分讲究谈吐文雅,举止有礼。历代以来,积累了大量的有广泛群众基础的谦词、敬词和婉词。
好的,这是一份为《谦词敬词婉词词典(增补本)》撰写的、不包含该书内容的详细图书简介: 书名: 《山海之间:中国传统建筑的审美与传承》 作者: 李文博 装帧设计: 典雅的硬壳精装,封面采用传统宣纸纹理压纹,配以金箔烫印的榫卯结构图案。内页采用米黄色重磅纸张,图文并茂,展现古建筑的细腻纹理。 --- 卷首语:在结构中体味精神 中国传统建筑,是石头、木材、泥土与匠心凝结的艺术。它不仅是庇护风雨的物理空间,更是数千年来中国人宇宙观、伦理观与审美情趣的物质载体。这部《山海之间》并非一部冷冰冰的建筑技术手册,而是一次深入肌理的探寻,旨在揭示隐藏在飞檐斗拱、院落布局和色彩运用背后的文化密码。我们试图将建筑的“形”与思想的“神”连接起来,让读者在仰望瓦顶时,能感受到古人对天地的敬畏与和谐共处的智慧。 第一章:天人合一的布局哲学 本章深入剖析中国传统建筑选址与规划的精髓。我们将从风水学的基本原理出发,探讨古代匠人如何依据地形地貌,选取最佳朝向,以达到“乘生气”的目的。 择地与定向: 详细解析影响建筑坐北朝南、前低后高的基本原则,以及在不同地理环境中(如北方平原、南方水乡、山地丘陵)所采取的灵活变通策略。 院落的秩序: 重点分析“院”作为中国建筑的基本细胞的重要性。从封闭、内敛的四合院到层层递进的宫殿群,探讨院落空间如何组织家庭生活、区分尊卑贵贱,以及如何通过天井、游廊实现空间的流动与渗透。 轴线与对称的权力表达: 阐述中国传统规划中,中轴线不仅仅是几何概念,更是等级制度和礼制精神的体现。通过故宫、孔庙等实例,解析严格的对称布局如何强化威严感与稳定性。 第二章:木构的骨骼与血肉 木结构体系是中国古代建筑最核心的技术标志。本章将聚焦于梁架、柱础和榫卯的精妙结合,展现这一体系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斗拱的语言: 斗拱,被誉为“中国建筑的灵魂”。我们不仅从力学角度分析其如何分散屋顶重量,更侧重于从艺术史角度解读其形式演变——从早期的朴素到宋代的繁密,再到明清的程式化,每一层叠挑都诉说着时代的审美偏好。 榫卯的智慧: 无钉连接的艺术。本章配有大量精确的结构图示,解析“燕尾榫”、“十字榫”等关键连接件的原理。这些连接不仅确保了建筑的柔韧性以抵御地震,更体现了“和而不同”的哲学——结构件之间紧密咬合,却又允许微小的位移。 梁架的谱系: 区分抬梁式、穿斗式等不同梁架结构,并分析它们在跨度、材料利用率以及地域适应性上的差异。 第三章:色彩、纹样与象征意义 建筑的外部装饰是其文化内涵最直观的表达。本章深入解读中国传统建筑的色彩体系和装饰母题。 “五正色”的哲学应用: 探讨黄色(帝王)、红色(喜庆、生命力)、绿色(自然、生命)、青色(希望)、白色(素雅)在不同等级建筑中的严格分配,以及色彩组合背后的阴阳五行思想。 屋顶的等级: 重点解析不同形式的屋顶——歇山、庑殿、悬山、硬山——在皇家、宗教和民居中的严格区分,以及琉璃瓦的色彩差异如何界定使用者的身份。 装饰母题的密码学: 龙凤呈祥、蝙蝠衔钱、松竹梅兰……这些纹样绝非简单的美化,而是承载着祝福、祈愿与教化意义的符号。本章将对常见的吉祥纹样进行分类考据,解析其在木雕、石雕、砖雕中的应用。 第四章:园林——可游可居的诗意空间 从凝固的殿堂走向流动的山水,本章聚焦于中国园林艺术,探讨其如何将自然之景“微缩”并引入人为的审美框架之中。 移步换景的叙事结构: 详细解析苏州园林等代表作品中,通过漏窗、月洞门、曲径通幽的手法,营造出曲折、含蓄的空间体验。园林叙事是动态的,每走一步,视野和心境都随之改变。 山水意境的营造: 探讨假山叠石的技法(如堆、筑、驳),分析水体的布局(池、湖、溪)如何模拟自然山水,以及植物配置(如“一池三山”的象征意义)。 “咫尺之内再造乾坤”: 分析文人园林中,匾额题词、楹联诗句如何与建筑实体相互渗透,使空间从物理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成为可居、可赏、可思的文化容器。 结语:遗产的未来与当代对话 在工业化和全球化的浪潮中,传统建筑的精髓面临挑战。本部分着眼于当代,探讨如何在保护历史文脉的基础上,将传统建筑的结构智慧、空间哲学与现代生活方式进行有机融合。我们呼吁,保护的最高境界不是僵硬的复刻,而是对其中精神的继承与创新。 本书特色: 丰富的历史文献支撑: 引用《营造法式》、《园冶》等重要古籍中的原始描述与图解,确保考据的严谨性。 高清摄影与测绘图结合: 收录百余处古建筑群的专业测绘平面图、立面图与大量现场高清细节图,提供多维度视觉体验。 跨学科视角: 融合了建筑史学、民俗学、哲学、艺术史等多学科研究成果,构建立体的认知框架。 适读人群: 建筑学专业师生、历史文化爱好者、古建修复工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入探究意愿的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在准备一个重要的商务谈判,需要大量提升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尤其是在措辞上的精妙之处。我本来以为市面上关于职场沟通的书籍会比较多,但大多都停留在“要自信”、“要清晰”这类泛泛的指导层面,缺乏实操性。直到我看到了这本书的介绍,它似乎聚焦于语言的“度”的把握,那种如何在不失原则的前提下,让表达更具亲和力和说服力的技巧。我尤其关注那些关于如何应对不同级别、不同背景的听众时,如何调整自己的语态和用词的章节。如果这本书真的能提供一套系统化的、可供模仿和实践的语境化表达范例,那对我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一本“查阅手册”,更是一本能指导我进行自我提升的“心法秘籍”,让我能够真正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礼,在关键时刻,话语的力量能够发挥到极致。

评分

我最近在辅导我侄子准备一些需要高度礼仪规范的场合,比如家族聚会或者一些正式的礼仪活动。他正处于对语言充满好奇又有点叛逆的年纪,对于“规矩”和“套话”常常感到不耐烦。我希望能找到一本既能让他认识到语言规范的重要性,又不会让他觉得枯燥乏味的工具书。我设想中的这本书,应该能用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对比“直白”与“得体”之间的效果差异,也许可以通过一些古代或现代的趣闻轶事来佐证。如果它能将复杂的语法规则,转化为可以轻松理解和应用的场景化语言模板,并配有清晰的“不当用法”与“推荐用法”的对比分析,那对我们这样的非专业人士来说,将是极大的帮助。我更看重的是,它能否培养出一种内化的“语言敏感度”,而不是死记硬背。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很考究,封面采用了哑光的质感,摸上去手感非常细腻,那种低调的奢华感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配色上选择了沉稳的墨绿色和金色字体,给人一种庄重又不失典雅的感觉,很符合书名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内页的纸张选择了偏米黄色的艺术纸,不仅保护了视力,也让整本书看起来更有年代感和厚重感,仿佛捧着的是一部珍贵的古籍。我特别喜欢它采用的字体排版,字号适中,行间距处理得非常到位,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而且,这本书的开本设计很合理,方便携带,无论是在通勤路上还是在安静的咖啡馆里翻阅,都显得恰到好处。细节之处彰显了出版方的用心,从书脊的粘贴牢固程度到书签丝带的选用,都透露出对读者的尊重和对品质的追求,让人在拿到手的那一刻起,就对内容充满了期待。

评分

阅读习惯上,我偏爱那种结构清晰、索引完善的工具书,因为在查找特定信息时,效率就是一切。对于一本“词典”而言,我最看重的就是它的检索便捷性和信息的准确性。我希望这本书的编排不是简单的字母顺序或笔画顺序,而是能根据“使用情境”或“表达目的”来进行分类。例如,在需要“请求原谅”时,能立刻找到一系列得体的表达方式;在需要“表达谢意”时,能分出对长辈、平辈、下属的不同用词梯度。如果它能在每一个条目后面,增加一个简短的“适用语境分析”或“语气强度评级”,那就太棒了。这样的设计能让我这个实用主义者在实际应用中做到心中有数,避免出现“用力过猛”或“失之谦卑”的尴尬局面,让工具书真正成为日常交流中的得力助手。

评分

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我对语言的演变和精妙之处总是抱有浓厚的兴趣。对我来说,文字的魅力不仅在于其所承载的信息,更在于其外在形态——即我们如何“包装”这些信息。我一直好奇,在古代的文人墨客交流中,那些看似不经意间流露出的谦恭与得体,究竟是源自于天赋,还是可以通过学习掌握的技巧。这本书的标题,特别是“谦词敬词婉词”这几个关键词,立刻抓住了我——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词汇替换,它触及的是一种社会交往中的“语言艺术”和“文化密码”。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这些词语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使用差异,并能提供一些深入的文化背景解读,帮助我们理解古人那套含蓄而又精准的沟通哲学,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词义的表层。

评分

不错。。。。。。。。。。。。。。。。。

评分

以为是精装,到手发现是平装,不过内容很好,定价也亲民,很满意了。

评分

“愚”字一族:用于自己的谦称。

评分

九、敢折叠编辑本段

评分

工具用书,方便实用。

评分

还不错吧~还不错啊~~~

评分

!!!!!!!!!!!!!!!!

评分

这个书很好,里面非常丰富,平时看看多学习学习,价格烨适中,不贵。

评分

写作利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