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说陶渊明饮酒及拟古诗

叶嘉莹说陶渊明饮酒及拟古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叶嘉莹 著
图书标签:
  • 叶嘉莹
  • 陶渊明
  • 饮酒
  • 诗歌
  • 文学批评
  • 古典文学
  • 拟古诗
  • 魏晋风度
  • 田园诗
  • 人生哲思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54385
版次:1
商品编码:10054495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迦陵说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7-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4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作者叶嘉莹先生对古典诗歌的品评赏析既具备传统的魅力,又具有现代的意识。她融通古今、学贯中西,对古典诗歌的研究始终坚持感性与知性的结合,品与鉴的结合,表现出独特的批评风格和美学追求,堪称目前古典诗歌研究领域的一人,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和传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红学家冯其庸曾经称赞叶先生讲解诗词“阐说精妙,启发无穷”。

内容简介

  中的《饮酒》二十首和《拟古》九首是陶渊明非常重要的两组诗,其内涵极为丰富。《饮酒》二十首虽然以酒为题,而其意并不在于酒,其中更包含着陶渊明对仕隐出处、盛衰荣辱、历史现实等等人生重大问题的思索,真实地展现了陶渊明内心的矛盾和痛苦、挣扎和坚持。《拟古》九首的用意也不在摹拟古人,而是借拟古之题以自抒怀抱,申述在晋宋之交的衰乱之世中自己的理想与持守,同样体现了陶渊明对历史与人生的深切考量。叶嘉莹先生通过对这两组诗的精微讲解,知人论世,广征博引,着力剖析陶渊明遭逢世变的心路历程与人生选择,把陶渊明诗中幽微深隐之处一一阐明,成功地凸显了陶渊明高洁自守的品格和任真自得的境界。

作者简介

  叶嘉莹,1924年生。1945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国文系。自1954年开始,任教生涯已长达五十余年。曾先后被美国、马来西亚、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地多所大学以及大陆数十所大学聘为客座教授及访问教授。

  1990年被授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称号,是加拿大皇家学会有史以来唯一的中国古典文学院士。此外,还受聘为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名誉研究及中华诗词学会顾问,并获得香港岭南大学荣誉博士、台湾辅仁大学杰出校友奖与斐陶斐杰出成就奖。

  在数十年教学生涯中培养了大批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人材。在国内率先提出振兴传统文化提高国民品质要从幼儿园和中小学做起的建议,得到江泽民主席的支持。

  著作有:Studies in Chinese Poetry、《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中国词学的现代观》、《唐宋词十七讲》等多种名著,影响广泛。

目录

《诗词讲录》序
上篇:饮酒诗讲录
一 陶渊明的时代
二 陶渊明的思想
三 陶渊明的经历
四 陶渊明的饮酒组诗
衰荣无定在
积善云有报
道丧向千载
栖栖失群鸟
行止千万端
秋菊有佳色
青松在东园
清晨闻叩门
在昔曾远游
颜生称为仁
长公曾一仕
有客常同止
故人赏我趣
贫居乏人工
少年罕人事
幽兰生前庭
子云性嗜酒
畴昔苦长饥
羲农去我久
下篇:拟古诗讲录
一 陶渊明的出仕与“任真”
二 陶渊明的归隐与抉择
三 陶渊明的矛盾与悲慨
四 陶渊明的《闲情赋》
五 陶渊明的拟古组诗
荣荣窗下兰
辞家夙严驾
仲春遘时雨
迢迢百尺楼
东方有一士
苍苍谷中树
日暮天无云
少时壮且厉
种桑长江边

精彩书摘

现在我们还回到序文上来,他说“偶有名酒,无夕不饮”。没有一天晚上我不喝酒,喝酒的时候,我没有一个伴侣,看一看我的身边只有我的影子,即“顾影独尽”。接下来就是“忽焉复醉”,“忽焉”就是很快地。有人说你快乐地喝酒不容易醉,如果抑郁烦恼地喝闷酒就很容易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当我喝醉了之后,“辄”就是随便的意思,我就随便写几句诗完全是为了自我消遣娱乐。后来一天一天过去了,“纸墨遂多”,我写下来的自我解闷的诗已经很多了,它们是“辞无诠次”,“诠”是选择;“次”是次序。因为我是喝醉之后写的,随便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因此诗中的言辞是非常随意的,既无选择,又无次序。关于这一点,在陶渊明“饮酒”这组诗的第二十首中也可得到印证和补充,这首诗的最后两句他说:“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恨”是自己向读者道歉的话,是对不起的意思。他说你们看了我这些诗千万不要认真,我说的话大多是不十分正确的,你们要原谅、饶恕我这个喝醉酒的人所说的醉话。这就是陶渊明自己解释他这二十首诗之所以“纸墨遂多,辞无诠次”的原因。可是,既然他已经写成这么多首了,于是就“聊命故人书之”。他说我本来也没有一定要保存、收集的打算,不过既然有了这些诗,就“聊”,姑且,就请我的一个老朋友把它们抄下来,“以为欢笑尔”,用来闲时取乐之用罢了。“尔”是如此而已,意思是说你们不要追求什么深意,我不过自娱自乐,如此而已罢了。
好,读了陶渊明这组诗前的序文,我们就会了解陶渊明写这二十首“饮酒”诗的背景和缘由了。
在正式讲陶渊明这组“饮酒”诗之前,我想我应该再简单地说一说如何来欣赏陶渊明的诗,特别是他这组“饮酒”诗。因为陶渊明的诗中到处都是哲理,可如果只是说道理的话,能不能写成诗,算不算是好诗呢?前面我们介绍陶渊明的时候曾经提到过钟嵘的《诗品》,他在那里说,如果你“理过其辞”,讲道理的话超过了文辞的美丽,那你的诗就会让读者感到“淡乎寡味”,因为诗中的道理是要用理性去了解的,可诗歌本来是要用我们的感性去感受的。所以从表面上看起来,好像那些说道理的话是不容易写成诗的。说到这里,很想用一个比较的例证来说明这一点。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早期,在美国有很多青年人都很喜欢中国唐代寺院里的一个僧侣诗人寒山的诗,加州大学有一位教中国文学的教授Birch,他编过一本中国的诗文集子,其中选了许多首寒山的诗。可在中国的学者中,他们并不以为寒山是一个很好的诗人,为什么寒山的诗被西方人所喜爱,甚至连日本人也喜爱,而中国的学者与诗人却并不欣赏呢?一般对于外国人来说,当他们做翻译的时候,喜欢那些比较容易翻译的作品,但是诗的感觉是很不容易翻译的,因此中国人觉得好的诗,翻译成外国的文字之后,人家就未必也觉得出好来。所以从翻译的角度上说,也许寒山的诗更容易得到一般外国读者的了解,可是中国人觉得他的诗无论从哲理到境界或给人的直觉感受上都不能算是最好的。我这样说也许太空洞了,所以我来举一个例子比较地看一看。
……

前言/序言


《杯酒识心:从饮酒看陶渊明诗歌的世界》 引言 在中国文学的长河中,陶渊明以其超然物外的品格和清新自然的诗风,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诗歌,宛如一股清泉,洗涤着世俗的尘埃,触动着人们内心深处对宁静与自由的向往。而在理解陶渊明诗歌的丰富内涵时,一个不容忽视的元素便是“饮酒”。酒,对于陶渊明而言,并非仅仅是物质的媒介,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观照自我、体悟人生的途径。本书旨在深入探究陶渊明诗歌中的饮酒意象,剥离其表面的欢愉,揭示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哲思、人生态度与情感世界,从而为读者呈现一个更为立体、饱满的陶渊明。 第一章:酒之意象:超越杯盏的饮者 陶渊明的诗歌中,“酒”是一个反复出现的词语,它并非简单地描绘宴饮的场景,而是承载着多重意涵。 解忧排愁的慰藉: 在仕途不顺、归隐田园的艰难岁月中,酒成为陶渊明排解内心郁闷、抚慰现实困苦的重要方式。“悠然见南山,饮酒怀德远”,一句“饮酒”背后,是对官场黑暗的厌倦,是对自身境遇的无奈,更是对精神寄托的渴求。他并非沉溺于酒的麻醉,而是借酒浇愁,寻求片刻的清醒与超脱。 自由精神的象征: 饮酒,尤其是在田园的自由环境中,象征着对世俗规则的摆脱,对个体精神解放的追求。篱笆外的菊花,杯中的浊酒,共同构成了一幅自由自在的画面。这种自由,是心灵的自由,是摆脱束缚的洒脱,是回归真我的本真。 通往真理的媒介: 陶渊明并非一个酒徒,而是一个以酒为媒介,探索人生真谛的智者。酒的微醺状态,能够使人卸下伪装,更加真切地感受自然,体悟生命的奥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当酒意渐浓,与自然的连接也愈发紧密,灵感与哲思也随之涌现。 人际交往的润滑剂: 尽管陶渊明崇尚简朴,但他并非孤僻之人。适度的饮酒,也成为了他与亲朋好友交流情感、增进情谊的桥,也为他营造了一种淳朴自然的乡野情趣。 第二章:饮酒与归隐:尘世的遥望与精神的回归 陶渊明的饮酒行为,与他的归隐生活密不可分,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塑造了他独特的精神世界。 “归去来兮”的壮志与饮酒的慰藉: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这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宣言。然而,归隐并非一帆风顺,现实的困顿、世俗的羁绊依然存在。此时,酒便成为他对抗现实压力、坚定归隐信念的精神支柱。他以酒为伴,在简陋的茅舍中,品味着田园生活的甘甜,也消解着内心的孤寂。 田园牧歌与杯酒的交融: 归隐后的陶渊明,过上了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耕作之余,他常常会酿酒、饮酒,将饮酒融入到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酒,成为了他观察自然、体悟农事、品味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笔下的酒,不再是官场应酬的陪衬,而是与泥土、五谷、四时气候融为一体的自然之物。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的反思: 尽管陶渊明选择了归隐,但他内心深处对尘世的留恋和对仕途的无奈并未完全消弭。在饮酒时,他常常会回忆起过往的经历,反思自己的人生选择。酒,成为他梳理思绪、审视内心、实现精神超越的催化剂。 与自然对话的媒介: 归隐之后的陶渊明,将自己视为自然的一部分,与山水草木融为一体。饮酒,更是他与自然进行深层对话的方式。在酒意的催化下,他能够更加敏锐地捕捉自然的细微变化,与花鸟虫鱼共情,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 第三章:拟古诗的意蕴:借古人之酒,抒今人之情 陶渊明的“拟古诗”是其诗歌创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借鉴了古代诗人的形式与精神,却饱含着作者当下的情感与思考。饮酒,也成为了连接古今、表达心志的重要线索。 “饮酒”在拟古诗中的功能: 陶渊明在拟古诗中,常常会引用或化用前代诗人关于饮酒的诗句,以此来寄托自己的情感。他并非简单地模仿,而是借古人之酒,抒发自己今时今日的胸臆。例如,他可能借用古人豪饮的意象,来表达自己对自由的渴望,或借用古人借酒抒怀的典故,来抒发自己对人生况况的感慨。 借酒寄托的“士”的理想: 许多拟古诗都体现了陶渊明作为一位“士”的精神追求。他所欣赏的古人,往往是那些具有高尚品德、坚持原则、不畏权贵的人。在饮酒的场景中,他将这种理想人格与自己的情感相融合,通过模仿古人的饮酒方式与情怀,来表达自己对高洁品格的追求和对不流俗的坚持。 “拟古”背后的“今”: 尽管名为“拟古”,但陶渊明的诗歌始终贯穿着强烈的现实关怀。他所借鉴的古代意象,无论是饮酒、田园生活,还是对人生际遇的感慨,都最终指向了他当下的生存状态与精神追求。他并非沉醉于对往昔的追怀,而是借古人之酒,来观照当下,表达对现实的批判与对理想的坚守。 “拟古”与“自我”的张力: 在拟古诗中,陶渊明既要遵循古代诗歌的格调与精神,又要融入自己独特的个性和情感。饮酒的意象,为他提供了一个既有传统渊源又具个人色彩的表达空间。他可以在模仿古人的饮酒情境中, subtly 地注入自己的独立思考与真切感受,形成一种“古与今”、“他与我”相互映照的独特张力。 第四章:饮酒与人格:从“不为五斗米折腰”到“但愿长醉不复醒” 陶渊明的饮酒,与其独特的人格魅力紧密相连,共同塑造了他在中国文人心中的不朽形象。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与饮酒的自觉: “不为五斗米折腰”是陶渊明人格的标志性写照。他宁愿忍受贫困,也要保持精神的独立与人格的尊严。在这种人格的驱动下,他饮酒并非为了取悦他人,而是出于内心的自觉与真实的感受。这种自觉的饮酒,更显其人格的纯粹与高尚。 “但愿长醉不复醒”的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陶渊明有时也会流露出对现实的无奈与对生命短暂的感慨。在某些时刻,他表达了“但愿长醉不复醒”的愿望,这并非是对酒的真正迷恋,而是对现实的厌倦,以及对一种永恒的、不受干扰的精神状态的向往。这种表述,反而衬托出其对现实的清醒认知与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酒中见真情: 陶渊明并非一个虚伪的人,他饮酒时的态度,反映了他对待生活、对待他人的真实情感。他的酒,可以是与友人围炉夜话的暖意,可以是独自一人面对大自然的慰藉,可以是反思人生际遇的沉思。这些情感,都真实地流淌在他的诗歌之中。 饮酒与“知己”的契合: 陶渊明的饮酒,常常与寻找“知己”联系在一起。他渴望遇到能够理解他、欣赏他的人,与他们一同品酒论道,分享生命的感悟。这种对“知己”的渴求,也反映了他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对精神共鸣的渴望。 结论 酒,在中国文人的生命与创作中,扮演着千姿百态的角色。而在陶渊明的诗歌世界里,酒的意义被赋予了更为深邃的内涵。它既是解忧排愁的慰藉,又是自由精神的象征;它既是体悟人生的媒介,又是连接古今的桥梁。通过对陶渊明诗歌中饮酒意象的细致品读,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他“归隐”背后的精神追求,更真切地感受他“拟古”诗歌中饱含的当下情感,更清晰地洞察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与“但愿长醉不复醒”的复杂心绪。 本书并非要将陶渊明塑造成一个嗜酒之人,而是希望通过“酒”这一独特的视角,为读者揭示陶渊明诗歌中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精神内核。在一次次的饮酒情境中,我们仿佛能看到那个独立不羁、心怀天地的伟大灵魂,在与自然对话,与古人神交,与自我和解。这杯酒,已然超越了物质的界限,成为通往陶渊明内心世界的一扇窗,折射出他那纯粹、宁静而又深邃的人生哲学。让我们一同举杯,在陶渊明的诗酒世界里,汲取一份超然,获得一份清明。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此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次与古人精神的深度对话。作者的语言风格极其独特,它既有学者应有的严谨与精准,又饱含着一种深沉的、近乎诗人的情怀与洞察力。在阐述那些关于人生境遇与自然哲思的段落时,文字的张力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点,既不会因为过于学术化而显得枯燥,也不会因为过于抒情而失于客观。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具有争议性的诗歌主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而又充满启发性的引导。她总能提出一个精妙的切入点,然后用一系列无可辩驳的论据来支撑,但同时又为读者留下了足够的空间去进行个人的冥想和再创造。这种“授人以渔”的写作方式,比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要高明得多,它真正点燃了读者自我探索的内在火焰,让阅读体验充满了互动的乐趣。

评分

初读这本书的章节结构,我立刻被它那清晰而富有逻辑的脉络所吸引。作者似乎并非简单地罗列诗作,而是构建了一个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学术迷宫。引言部分没有直接跳入晦涩的文本分析,而是先从宏观的历史背景和诗歌产生的时代心境入手,为接下来的深入解读铺设了坚实的基础。随后的篇章,更是如同庖丁解牛般,对每一组或每一首诗歌进行了精细入微的剖析,从句法结构到意象的选取,无一不深入探究,展现出一种近乎于“显微镜式”的考据精神。这种扎实的文本细读,使得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诗句,忽然间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让人重新审视自己原有的理解框架。这种由表及里,由点及面的结构安排,极大地提高了阅读的效率和领悟的深度,确保读者不会在浩瀚的古典文学海洋中迷失方向,而是能稳健地跟随作者的思路抵达彼岸。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无形中重塑了我对“传统”的认知。以往,我们总习惯于将古典文学置于一个高高在上、难以企及的圣坛之上,认为那是属于历史的陈迹。然而,通过作者的导读,我深刻体会到,那些古人的情怀、他们的彷徨、他们的喜悦,与我们当代人在面对社会变迁和内心冲突时所体验到的情感,是何其相通。它证明了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跨越时空的生命力,其价值绝不因年代久远而衰减。这种“古为今用”的解读路径,使得原本可能显得有些遥远的文化遗产,瞬间变得鲜活而具有现实关怀。它不仅仅是一部文学评论集,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安顿现代心灵的哲学指南,指引我们在喧嚣中,去挖掘潜藏在生命深处的、永恒不变的真与美。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在对诗歌意象的阐释上,展现出一种超乎寻常的细腻和敏感度。比如,书中对于“采菊东篱下”那种瞬间的心境转换,那种从世俗的烦扰中抽离出来,与自然达成片刻和解的瞬间,被描摹得入木三分。作者并未停留在对“菊”这一物象的简单符号学解读,而是将其置于整个生命体验的坐标系中去审视,探讨了诗人面对时间流逝和政治抱负落空的复杂情绪。这种对微妙心理活动的捕捉,需要极高的文学直觉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力。对我个人而言,这不仅仅是理解了一首诗的含义,更是获得了一种应对生活困境的全新视角。它教导我们,真正的超脱并非逃避,而是在清醒的认知下,找到一处可以安放灵魂的栖息地,哪怕只是一瞬的宁静,也足以支撑漫长的跋涉。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淡雅的米黄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透着一股子沉静又典雅的气质,仿佛能透过封面直接感受到那种穿越千年的魏晋风骨。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考究,触感温润,油墨印制清晰,即便是细小的注释也辨识度极高,捧在手里有一种阅读古籍的庄重感。排版上更是下了功夫,字里行间留有的空白恰到好处,使得阅读过程非常舒适,不会有拥挤压迫之感。对于经常需要查阅和反复阅读的读者来说,这样的细节处理简直是福音,它让每一次翻阅都成为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看得出来,出版方在制作这本集子时,是倾注了极大的诚意与匠心的,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这种对物性的尊重和对阅读体验的极致追求,已经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显得尤为难能可贵,让人忍不住想细细品味每一个触感和视觉的细节。

评分

很好的书,值得仔细读读。。。

评分

叶嘉莹说陶渊明饮酒及拟古诗

评分

品读渊明,陶醉于饮酒诗中!

评分

先说书,陶渊明为我心不胜向往之,已经买过4本笺注集注,读来令人心醉。更绝的是叶嘉莹对陶渊明也是非常推崇,在迦陵文集中已经多有提及。我喜欢的作者写我喜欢的诗人,读来乃人生之乐!

评分

非常满意,五星

评分

很好的书,值得仔细读读。。。

评分

书的内容没的说,纸张不是太喜欢,但我认为这是出版社的问题,不是京东的问题。

评分

叶嘉莹说陶渊明饮酒及拟古诗

评分

确实很好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