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傢規劃教材,內容符閤教育部高等學校電子電氣基礎課程教學指導分委員會製定的教學基本要求,以電氣信息類學生拓寬專業口徑為立足點,兼顧強電和弱電類專業的共同需求。本書較全麵地介紹瞭經典電路原理知識和現代電路理論的相關內容,注重與後續課程之間的銜接,同時展示瞭部分電路的實際應用背景。
本書主要內容包括:電路概述;電路分析的基本方法及定理;正弦交流電路;諧振、互感及三相交流電路;雙口網絡;非正弦周期電路分析;網絡矩陣方程;過渡過程的經典解法;拉普拉斯變換法、積分法和狀態變量法;分布參數電路;非綫性電路等。
本書適閤普通高等學校電氣信息類(強、弱電)各專業師生使用,也可作為非電類高年級學生、研究生和教師的參考書。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電路概述
第一節 實際電路與電路模型
第二節 電路元件
第三節 電流、電壓的參考方嚮
第四節 基爾霍夫定律
第五節 無源網絡的等效變換
第六節 電壓源與電流源的等效轉換
習題一
第二章 電路分析的基本方法及定理
第一節 網絡圖論的基本概念
第二節 支路電流法
第三節 迴路電流法
第四節 網孔電流法
第五節 節點電壓法
第六節 改進節點法
第七節 割集電壓法
第八節 疊加定理
第九節 替代定理
第十節 戴維南定理和諾頓定理
第十一節 特勒根定理
第十二節 互易定理
第十三節 補償定理
*第四節 靈敏度計算
習題二
第三章 正弦交流電路
第一節 正弦交流電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節 周期交流電量的有效值
第三節 正弦交流電量的相量錶示
第四節 正弦交流電路中的電阻元件
第五節 正弦交流電路中的電感元件
第六節 正弦交流電路中的電容元件
第七節 基爾霍夫定律的相量形式
第八節 正弦交流電路的阻抗、導納及等效轉換
第九節 正弦交流電路的功率計算
第十節 復雜正弦交流電路的計算
習題三
第四章 諧振、互感及三相交流電路
第一節 電路的諧振現象分析
第二節 互感耦閤電路
第三節 對稱三相正弦交流電路
第四節 不對稱三相電路的概念
第五節 三相電路的功率及測量方法
習題四
第五章 雙口網絡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雙口網絡的開路參數
第三節 雙口網絡的短路參數
第四節 雙口網絡的傳輸參數
第五節 雙口網絡的混閤參數
第六節 雙口網絡矩陣參數的換算
第七節 雙口網絡的等效電路
第八節 雙口網絡的連接
第九節 運算放大器
第十節 迴轉器
第十一節 負阻抗變換器
習題五
第六章 非正弦周期電路分析
第一節 非正弦周期信號的傅裏葉級數分解
第二節 非正弦周期信號電路的穩態計算
第三節 對稱三相電路中的高次諧波
第四節 非周期信號的傅裏葉變換
第五節 電路的頻率特性分析
習題六
第七章 網絡矩陣方程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關聯矩陣與節點電流定律
第三節 迴路矩陣與迴路電壓定律
第四節 割集矩陣與節點電流定律
第五節 關聯矩陣、迴路矩陣和割集矩陣的關係
第六節 矩陣形式的節點電壓方程
第七節 矩陣形式的迴路電流方程
第八節 矩陣形式的割集電壓方程
第九節 列錶法(26法)
習題七
第八章 過渡過程的經典解法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階躍函數和衝激函數
第三節 換路定則和初始條件
第四節 一階電路的零輸入響應
第五節 一階電路的零狀態響應
第六節 一階電路的全響應和三要素法
第七節 一階電路的階躍響應和衝激響應
第八節 二階電路的零輸入響應
第九節 二階電路的零狀態響應和全響應
第十節 二階電路的衝激響應
第十一節 用經典法求解高階電路的過渡過程
習題八
第九章 拉普拉斯變換法、積分法和狀態變量法、
第一節 拉普拉斯變換
第二節 拉普拉斯變換的基本定理
第三節 拉普拉斯反變換
第四節 復頻域中的電路定律、電路元件及其模型
第五節 應用拉普拉斯變換分析綫性動態電路
第六節 網絡函數
第七節 網絡函數的零極點分析
第八節 網絡函數與穩態響應的關係
第九節 積分法
第十節 狀態變量法
習題九
第十章 分布參數電路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均勻傳輸綫方程
第三節 均勻傳輸綫正弦穩態分析
第四節 均勻傳輸綫中的行波
第五節 傳播係數與特性阻抗
第六節 不同負載條件下的傳輸綫
第七節 無反射長綫
第八節 無畸變長綫
第九節 無損耗長綫
第十節 無損長綫的某些應用
第十一節 長綫作為雙口網絡
第十二節 無損綫的暫態分析
習題十
第十一章 非綫性電路
第一節 非綫性電路與非綫性元件
第二節 直流非綫性電阻電路的圖解法
第三節 小信號分析方法
第四節 分段綫性化模型
第五節 非綫性正弦穩態電路
第六節 一階非綫性動態電路的過渡過程
第七節 非綫性動態電路的狀態方程、平衡狀態和穩定性
第八節 非綫性電路的數值求解方法
第九節 相平麵法
習題十一
*第十二章 濾波器設計簡介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歸一化和去歸一化
第三節 逼近問題
第四節 無源一端口網絡的策動點函數實現
第五節 模擬濾波器的無源實現
第六節 模擬濾波器的RC有源實現
習題十二
習題參考答案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第一章 電路概述
第一節 實際電路與電路模型
電路是由若乾電氣設備或器件按一定方式組閤起來的整體,通常為電流提供流通的途徑。電路的作用是傳輸、存儲電能或變換、處理電信號。在各行各業以及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都存在著舉不勝舉的實際電路,如電力係統、電子及通信係統、自動控製係統和計算機信息係統等。有些電路很復雜,如超高壓電力網絡、大規模集成電路以及生物的神經網絡等;有些電路很簡單,如手電筒就是一個最簡單的電路,僅由電池、燈泡和導電的電筒構成。盡管實際電路的繁簡程度不同、形態各異、功能各異,但是電路都遵循同樣的電路定律,這些正是“電路原理”課程所要研究的內容。
電路原理的研究對象不是實際電路,而是由實際電路抽象而成的理想化的電路模型。為瞭便於分析、設計電路,在電路理論中,需要根據實際電路中的名個部件的主要物理性質,建立它們的物理模型,這些抽象化的基本的物理模型就稱為理想電路元件,簡稱電路元件。實際電路器件是理想電路元件的組閤。由電路元件構成的電路,即是實際電路的電路模型,是在一定精確度範圍內對實際電路的一種近似。電路元件能夠錶徵實際電路中的電磁性質:電阻元件錶徵實際電路中消耗電能的性質;電感元件錶徵實際電路中産生磁場、儲存磁能的性質;電容元件錶徵實際電路中産生電場、儲存電能的性質;電源元件錶徵實際電路中將其他形式的能量(如化學能、機械能、熱能和光能等)轉化為電能的性質。對於一個實際電路,如何根據它的電路特性,構建其電路模型,需要豐富的電路知識,還需運用相關的專業知識。在不同的運行條件下,一個實際電路可簡化為不同的電路模型。例如,一個電感綫圈在直流穩定狀態下,可抽象成為一個電阻;在交流低頻情況下,可抽象成為電阻和電感的串聯;在高頻情況下,還需考慮綫圈的匝間分布電容和層間分布電容,此時可抽象成為電阻和電感串聯後再與電容並聯。
當實際電路的幾何尺寸遠遠小於電路工作頻率對應的電磁波的波長時,其理想化電路模型所錶示的電路器件可不計其空間尺度,而僅反映器件端部電壓和流人端部的電流關係,即可用一個集總參數來描述,此時采用集總參數電路模型進行分析;而當電路工作頻率對應的電磁波的波長與實際電路的幾何尺寸可相互比擬時,則必須采用分布參數電路模型進行分析。
前言/序言
“電路原理”作為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其主要應用領域包括電氣工程、電力電子工程、信息工程、控製係統、計算機、微電子係統等,是電氣信息類等專業本科生必須具備的知識結構。“電路原理”主要分析和研究電路中各類電磁現象的變化規律,具有較強的邏輯性、係統性和理論性,主要培養學生嚴謹的思維能力、靈活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為在相應學科的進一步學習和提高打好必要的基礎。
本書作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傢級規劃教材,適閤普通高等學校電氣信息類(強、弱電)各專業師生使用,也可作為非電類高年級學生、研究生和教師的參考書。本書第1版於2001年齣版,第2版入選“十五”國傢級規劃教材。根據“十一五”國傢級規劃教材的要求,本書第3版進行瞭部分修訂。教材內容符閤教育部高等學校電子電氣基礎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製定的教學基本要求,在取材的深度和廣度、教材體係的組織安排等方麵均能適應工科學生對電路基礎課程的教學要求。
本書綜閤瞭浙江大學在電路課程中進行教學改革的成果。作者所在的教研室近年來開展瞭一係列教學研究,編寫瞭多套各具特色的電路教材(見參考文獻),並開展瞭多方麵的教學改革探索。在本教材編寫過程中,作者秉承使用上述教材所積纍的教學經驗,並結閤教學改革成果,兼收並蓄,博采眾長。全書注重對電路理論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應用的分析,力求做到內容精煉、論證嚴密、重點突齣、適用麵廣,使教材兼顧強電和弱電類專業的共同教學需求。教材內容遵循由簡到繁、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采用先靜態(直流電路分析)、後穩態(正弦周期和非周期信號的分析)、再動態(過渡過程分析)的教學體係,力求使難點分散,便於施教,以完善和提高教學效果。在直流電路中講述電路的基本計算方法和網絡定理;在正弦穩態分析中集中講述相量(復數)概念;其後講授電路過渡過程的經典法和運算法;在拉普拉斯變換中講述網絡的頻率特性;分布參數電路和非綫性電路依次在後麵章節講述。全書各章節均精心編寫瞭相應例題,有利於教師在授課中靈活選材,根據不同側重點和學時數進行取捨。
電路原理(第3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傢級規劃教材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電路原理(第3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傢級規劃教材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