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硅化合物化学

有机硅化合物化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招贵 等 著
图书标签:
  • 有机硅化学
  • 硅化合物
  • 有机化学
  • 高分子化学
  • 材料化学
  • 化学合成
  • 硅烷
  • 硅氧烷
  • 有机硅材料
  • 工业化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075543
版次:1
商品编码:1006904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有机硅化合物化学是研究有机硅化合物的合成,结构。性能及其应用的一门化学学科,是元素有机化学领域中发展快的学科。有机硅化合物也是一个在工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的元素有机化合物。它完成了从实验室中人工合成的样品分子,进入工业生产变为产品,出现在市场成为商品,并很快转化为全球通用的重要材料的一个过程。
  《有机硅化合物化学》系编著者总结长期教学,科研经验,并学习.参考了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编写而成。《有机硅化合物化学》主要介绍了有机硅化学的发展史,基本知识.重要产品品种,着重介绍了有机硅化合物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生物活性有机硅化合物,硅烷偶联剂。有机硅化合物改性有机聚合物四个部分较为重要的内容。
  《有机硅化合物化学》可供高等院校化学。化工材料。化学教育等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使用,也可供从事有机硅化合物研究与开发.生产与应用的科技人员作为参考。也适合于其他希望学习.了解有机硅化合物化学的读者。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有机硅化合物化学的发展简史及基础知识1
1.1 有机硅化合物化学的发展简史1
1.1.1 第一阶段(1863~1903年),初创期2
1.1.2 第二阶段(1904~1937年),成长期3
1.1.3 第三阶段(1938~1965年),发展期4
1.1.4 繁荣与发展阶段(1965~至今)5
1.2 有机硅化合物工业生产的发展7
1.3 有机硅化合物化学的基本知识10
1.3.1 碳和硅结构化学的比较10
1.3.2 碳和硅化学键的比较12
1.3.3 硅原子的化学键特征13
1.3.4 有机硅化合物的主要化学键15
1.3.5 有机化合物和有机硅化合物几种类型的比较17
1.4 有机硅化合物的命名19
参考文献22

第2章 有机卤硅烷单体、中间体的性质、主要制备方法、重要反应及其应用23
2.1 有机卤硅单体(官能团直接与硅原子相连接的单体)23
2.2 有机卤硅烷的主要制法28
2.2.1 直接合成法28
2.2.2 金属有机合成法31
2.2.3 硅氢加成法36
2.3 有机卤硅烷的应用36
2.3.1 制备聚硅氧烷36
2.3.2 制备碳官能硅烷37
2.4 有机硅中间体42
2.4.1 性质42
2.4.2 主要制法46
参考文献51

第3章 官能有机硅化合物52
3.1 硅官能有机硅化合物52
3.1.1 烷氧基硅烷52
3.1.2 有机酰氧基硅烷58
3.1.3 有机硅醇62
3.1.4 有机氨基硅烷(有机硅烷基胺)66
3.2 碳官能有机硅化合物70
3.2.1 烯基硅烷70
3.2.2 卤代烃基硅烷及硅氧烷74
3.2.3 氨烃基硅烷81
3.2.4 环氧烃基硅烷84
3.2.5 氰烃基硅烷86
3.2.6 羟烃基硅烷88
参考文献90

第4章 有机聚硅氧烷及主要产品92
4.1 有机聚硅氧烷的一般制法92
4.1.1 缩聚反应93
4.1.2 开环聚合反应97
4.1.3 乳液聚合98
4.1.4 热聚合99
4.1.5 辐射聚合99
4.2 硅油99
4.2.1 普通硅油100
4.2.2 具有反应活性硅油104
4.2.3 改性硅油106
4.3 硅橡胶118
4.3.1 高温硫化硅橡胶(HTV)119
4.3.2 室温硫化硅橡胶123
4.4 硅树脂128
4.4.1 苯基硅树脂130
4.4.2 甲基苯基硅树脂131
4.4.3 MQ硅树脂132
4.4.4 加成型硅树脂133
4.4.5 过氧化物引发型硅树脂134
参考文献135

第5章 有机硅化合物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136
5.1 硅烷基保护试剂及其应用138
5.1.1 三甲硅基单官能团保护基(Me3Si—)139
5.1.2 位阻型单官能团硅烷基保护试剂140
5.1.3 位阻型双官能团硅烷基保护试剂141
5.2 几种主要用于形成碳—碳键的硅烷化试剂及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141
5.2.1 三甲基氰基硅烷(Me3SiCN)(TMS—CN)141
5.2.2 三甲基碘硅烷(Me3SiI)143
5.2.3 Peterson反应(羰基烯化)144
5.2.4 硅醇硅醚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145
5.2.5 烯丙基硅烷及其反应()149
5.3 不对称合成中的硅烷化试剂152
5.3.1 “碳中心”手性烯丙基硅烷与羰基化合物的不对称Hosomi�睸akurai反应153
5.3.2 樟脑衍生的β�掺腔�酮的不对称合成154
5.3.3 手性氰醇的合成155
5.3.4 烯基硅醇在Sharpless不对称环氧化反应中的应用155
5.3.5 不对称酮、亚胺的氢硅烷还原反应156
5.4 硅烷在有机合成的还原反应中的应用157
5.4.1 基于硅烷的自由基还原158
5.4.2 硅烷离子的还原——一般思路159
5.4.3 醇到烷烃的硅氢还原159
5.4.4 烷基卤的硅基化还原160
5.4.5 醛的硅烷基还原160
5.4.6 酮的硅烷还原161
5.4.7 其他羰基化合物的硅烷还原162
5.4.8 烯烃的硅烷还原163
5.4.9 基于硅烷还原的空间选择性164
5.5 硅基介入的立体化学控制的反应165
5.6 基于硅烷的偶联反应170
参考文献176

第6章 生物活性有机硅化合物177
6.1 有机硅化合物的毒性178
6.2 有机硅药物化学179
6.2.1 医用材料179
6.2.2 硅原子取代已有药物的有机硅药物180
6.2.3 有机硅农药191
6.2.4 有机硅香料197
参考文献199

第7章 硅烷偶联剂200
7.1 硅烷偶联剂简介200
7.2 硅烷偶联剂的偶联机理201
7.2.1 化学键理论201
7.2.2 表面浸润理论202
7.2.3 变形层理论202
7.2.4 拘束层理论203
7.2.5 可逆水解键理论203
7.2.6 水解缩合203
7.3 选用硅烷偶联剂的一般原则203
7.3.1 从聚合物应用方面考虑硅烷偶联剂的选择205
7.3.2 从界面方面来选择硅烷偶联剂206
7.3.3 色谱柱中的应用206
7.3.4 液晶显示207
7.4 特殊硅烷208
7.4.1 双爪硅烷208
7.4.2 环硅氮烷209
7.4.3 耐热硅烷偶联剂209
7.4.4 含水体系和水溶性硅烷209
7.5 金属基材的偶联剂212
7.6 硅烷的使用213
7.6.1 醇水体系沉积法213
7.6.2 水溶液沉积法213
7.6.3 粉体上的批量沉积法214
7.6.4 整体掺混法214
7.6.5 无水液相沉积法214
7.6.6 气相沉积法215
7.6.7 旋转涂布215
7.6.8 喷雾法215
7.7 我国硅烷偶联剂的昨天、今天和明天215
7.8 硅烷偶联剂的发展趋势216
参考文献217

第8章 有机硅化合物改性有机聚合物218
8.1 概述218
8.1.1 有机硅化合物改性有机聚合物的目的219
8.1.2 结合方式220
8.1.3 影响改性的主要因素220
8.1.4 改性的主要有机聚合物类型221
8.2 有机硅化合物改性有机聚合物221
8.2.1 硅烷偶联剂改性有机聚合物221
8.2.2 使用活性硅油改性有机聚合物222
8.3 有机硅化合物用于有机聚合物改性222
8.3.1 聚烯烃树脂(PE)222
8.3.2 萜烯树脂229
8.3.3 聚氯乙烯树脂(PVC)230
8.3.4 聚苯乙烯树脂(PS)232
8.3.5 聚酰胺树脂(PA)233
8.3.6 聚酰亚胺树脂(PI)235
8.3.7 聚酯(PET,PETP)240
8.3.8 聚氨酯(PU)242
8.3.9 聚碳酸酯树脂(PC)243
8.3.10 聚甲醛及共聚甲醛(POM)245
8.3.11 聚苯硫醚(PPS)及聚苯醚(PPO)246
8.3.12 聚(甲基)丙烯酸树脂(PMMA)247
8.3.13 环氧树脂249
8.4 结论250
参考文献250
附录 常用缩略语252

精彩书摘

  20世纪40年代以后,有机硅化合物化学在飞跃发展,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工业生产上、实际应用上;无论是在小分子单体方面还是在大分子聚合物方面,都取得了许多许多成就,比如在理论方面,硅基化反应、硅一氢加成反应、光活性有机硅化合物的研究、碳官能基的有机硅化合物的合成及反应机理的探讨、聚合方面的改进、各种性能优异的硅油、硅橡胶、硅树脂、硅烷偶联剂的相继出现等。
  在工业生产和应用方面,在这一时期也取得了重要成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硅树脂涂料、硅树脂玻璃布、飞机点火密封剂、二甲基硅油等相继问世且得到实际应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有机硅化合物的应用,尤其是在军事工业中的成功应用,引起了人们对有机硅化合物的极大兴趣,各主要工业发达国家都注意发展有机硅化合物的研究与生产。20世纪50年代以后;美、英、德、法、日本等国相继建立了有机硅化合物产品生产的公司,建立生产装置,并有自己的研究单位。从此,随着有机硅化合物生产、研究、应用的不断发展,有机硅化合物的生产量不断扩大,产品品种快速递增,应用面逐渐扩张。
  这一时期,有机硅化合物化学发展很快,工业生产规模化、正规化,无疑这一阶段是有机硅化合物化学的发展期。

前言/序言


聚焦人工智能的深度探索:一部关于智能机器发展脉络与未来走向的著作 本书是一部深入剖析人工智能(AI)发展历程、核心技术、应用领域以及伦理挑战的深度著作。它并非对某种特定化学学科的介绍,而是将目光聚焦于我们这个时代最激动人心的科技浪潮——人工智能。 第一部分:人工智能的起源与演化 开篇,本书将带领读者追溯人工智能的哲学根源。从古代哲学家对思维本质的思考,到图灵测试的诞生,再到早期符号主义的兴盛,读者将清晰地看到人类对创造“会思考的机器”的持久渴望。我们将深入探讨早期人工智能研究的里程碑事件,例如达特茅斯会议的意义,以及逻辑理论家(Logic Theorist)和通用问题求解器(General Problem Solver)等开创性程序的诞生。 随后,本书将详细分析人工智能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包括“AI的冬天”时期,以及感知器(Perceptron)和专家系统(Expert Systems)的兴衰。我们将探讨这些挑战如何塑造了研究方向,以及促使研究人员寻求更强大、更灵活的方法。 第二部分:驱动智能的核心技术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是技术性的核心,详细解析支撑现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技术。 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 这是人工智能领域的核心驱动力。我们将从最基础的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和强化学习出发,深入介绍各种算法。例如,我们将详细讲解线性回归、逻辑回归、支持 পরিসংখ্যান(Statistics)分析,以及支持向量机(SVM)的工作原理。对于无监督学习,K-means聚类、主成分分析(PCA)等降维技术将得到细致阐释。强化学习部分,我们将探讨马尔可夫决策过程(MDP)、Q-learning和深度强化学习(DRL)等概念,并分析它们在游戏AI(如AlphaGo)和机器人控制等领域的应用。 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 作为机器学习的一个重要分支,深度学习的革命性影响不可忽视。本书将深入剖析神经网络(Neural Networks)的结构,包括多层感知器(MLP)、卷积神经网络(CNN)及其在图像识别、目标检测中的应用。循环神经网络(RNN)和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的原理及其在自然语言处理(NLP)、语音识别中的作用也将得到详尽阐述。此外,Transformer模型的兴起及其在NLP领域的突破性进展,如大型语言模型(LLM)的崛起,也将作为重点进行探讨。 自然语言处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NLP): 语言是人类智能的核心载体,NLP技术的发展是AI走向通用的关键。本书将涵盖词嵌入(Word Embeddings)、词性标注(Part-of-Speech Tagging)、命名实体识别(Named Entity Recognition)、句法分析(Syntactic Parsing)以及语义理解(Semantic Understanding)等核心任务。我们还将讨论机器翻译(Machine Translation)、文本摘要(Text Summarization)和情感分析(Sentiment Analysis)等更高级的应用,并分析Transformer模型如何彻底改变了这些领域。 计算机视觉(Computer Vision): 让机器“看见”并理解图像是AI的重要能力。本书将详细介绍图像处理的基本技术,如边缘检测、特征提取,以及更高级的图像分割(Image Segmentation)、物体识别(Object Recognition)和图像生成(Image Generation)技术。CNN在计算机视觉中的关键作用将贯穿始终,并探讨其在自动驾驶、医疗影像分析等领域的应用。 其他关键技术: 除了上述核心技术,本书还将触及知识图谱(Knowledge Graphs)、推荐系统(Recommender Systems)、语音识别(Speech Recognition)和语音合成(Speech Synthesis)等与AI紧密相关的重要技术领域。 第三部分: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 本书第三部分将展示人工智能如何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改变着社会的面貌。 智能制造与工业自动化: 从预测性维护到质量控制,AI如何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机器人如何与人类协同工作。 医疗健康: 疾病诊断、药物研发、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定,AI在提升医疗水平和效率方面的潜力。 金融服务: 欺诈检测、信用评估、量化交易、智能投顾,AI如何重塑金融业态。 交通出行: 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交通流量优化、智能导航系统,AI如何改变我们的出行方式。 教育: 个性化学习平台、智能辅导系统、教育资源优化,AI如何赋能教育的未来。 科学研究: 加速科学发现,如蛋白质折叠预测(AlphaFold),AI在基础科学领域的应用。 娱乐与媒体: 内容推荐、游戏AI、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的融合,AI如何丰富我们的娱乐体验。 第四部分:人工智能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在展望人工智能的辉煌未来之前,本书将审视其伴随而来的深刻挑战。 伦理与道德困境: 偏见与公平性、隐私保护、算法的透明度与可解释性、失业问题以及AI武器化等问题将被深入探讨。我们将分析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对AI伦理的不同看法。 安全与可信赖AI: 如何确保AI系统的鲁棒性、安全性,防止恶意攻击和滥用,构建人们可以信赖的AI。 通用人工智能(AGI)与超人工智能(ASI): 关于AI发展终极目标的探讨,AGI和ASI的可能性、潜在影响以及实现路径的争论。 人机协作的未来: AI不是取代人类,而是与人类协同工作,共同创造更美好的未来。本书将探讨人机协作的新模式和趋势。 治理与监管: 如何制定有效的政策和法规来引导AI的健康发展,平衡创新与风险。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与时俱进的人工智能知识体系。它将激发读者对人工智能的浓厚兴趣,并帮助理解这项颠覆性技术如何塑造我们的现在,又将如何引领我们的未来。读者将不仅了解AI是什么,更能理解AI为何如此重要,以及我们应当如何与之共处。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有机硅在医药领域的应用抱有极大的热情,例如硅凝胶在医疗植入物中的应用,或者有机硅材料在药物缓释系统中的潜力。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这方面的详细信息,比如有机硅材料的生物安全性如何评估,它们在体内会发生哪些变化,以及如何设计出能够与人体组织良好兼容的有机硅材料。然而,书中在这方面的内容显得尤为贫乏,似乎只是简单地提及了“生物医学应用”这个词语,却没有提供任何实质性的内容。我无法从书中得知有机硅材料是如何被用于制造人工器官、医用导管,或者作为药物载体的。

评分

这本书在介绍有机硅的合成方法时,似乎过于注重理论上的细节,而忽略了实际操作中的考量。我期望能够学习到一些经典的、常用的有机硅合成路线,以及在实验室和工业生产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例如,在硅氢加成反应中,我希望能了解不同催化剂的选择对反应速率和产物选择性的影响,以及如何控制反应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副产物。书中虽然提到了多种合成方法,但对于每种方法的优缺点、适用范围以及工艺条件,都介绍得不够清晰,让我感觉像是在看一本抽象的化学字典,而不是一本实用的教科书。

评分

总而言之,这本书的内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未解之谜”。我希望从中能够理解有机硅化合物的整体面貌,从基础的分子结构到复杂的应用场景,再到未来的发展方向。然而,这本书似乎像是一堆零散的化学知识点堆砌而成,缺乏清晰的逻辑线索和深入的讲解。我试图从中找到关于有机硅化合物的“骨架”——硅氧烷键的特性,以及“血肉”——各种有机基团对性能的影响,但这本书并没有给我提供一个完整的画卷,而是留下了一堆模糊的轮廓,让我对接下来的学习感到无从下手。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我实在难以评价,因为它给我带来的更多是困惑而非启迪。首先,我期望从中能够了解有机硅化合物的基本概念,例如它们的结构、分类、命名方法等等,这样我才能对后续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认知框架。然而,书中似乎直接跳过了这些基础知识,直接深入到一些我完全陌生的领域。我试图理解书中对碳-硅键的描述,以及它与碳-碳键在稳定性、反应性上的差异,但由于缺乏前置的化学原理讲解,我感到非常吃力。特别是当书中提到一些复杂的反应机理时,比如自由基取代、亲电加成等,我发现自己对其中的电子转移、中间体生成等过程完全无法把握。我甚至不确定这些反应发生的条件,比如温度、溶剂、催化剂等,书中给出的信息模糊不清,导致我无法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

评分

我对有机硅化合物的结构-性能关系非常感兴趣。我希望这本书能详细解释,为什么有机硅化合物具有如此多样的性能,比如疏水性、耐候性、生物相容性等等。例如,书中提到了硅油的润滑性,但我不知道这种润滑性与硅氧烷骨架上的有机基团有什么关系,是长链的有机基团增加了分子间的滑动,还是硅氧烷骨架本身的极性较低?同样,对于有机硅树脂的硬度和耐热性,我也希望能有更深入的解释,比如是否与交联密度有关,或者是否存在特殊的分子间作用力。可惜的是,书中更多的是罗列化学式和反应方程式,却很少对这些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细致的阐述。

评分

我对书中关于有机硅聚合物网络结构的部分感到非常困惑。我理解有机硅聚合物可以通过交联形成三维网络,从而获得优异的力学性能,但我希望能更详细地了解不同交联方式对材料性能的影响。例如,通过自由基聚合实现的交联与通过缩合反应实现的交联,在网络密度、键的类型等方面是否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又如何影响材料的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耐溶剂性等?书中对这些关键的结构-性能关联的解释显得模糊不清,让我难以形成清晰的认识。

评分

我原本以为这本书会深入探讨有机硅化学前沿的研究方向,比如新型有机硅材料的设计与合成,或者有机硅在新能源、环保等领域的应用潜力。然而,书中对这些方面的介绍显得非常有限,更像是对一些陈旧知识的重复。我希望能了解当前科学家们正在关注哪些有机硅化合物的课题,例如具有特殊光学、电学性能的有机硅材料,或者能够作为催化剂、吸附剂的新型有机硅结构。可惜的是,书中并没有给我带来任何关于未来发展趋势的洞察,也没有激发我对前沿研究的兴趣。

评分

作为一名对化学史和科学发展脉络感兴趣的读者,我原本期待这本书能勾勒出有机硅化学的发展历程,介绍那些伟大的科学家和突破性的发现。然而,书中对此几乎只字未提,我不知道第一个有机硅化合物是如何被合成出来的,也不知道是谁发现了硅氧烷的独特稳定性,更不知道有机硅材料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我感到书中缺少了一种人文关怀,没有将科学发现置于历史的背景下,也没有讲述科学家们在探索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克服的困难。我无法从中感受到科学研究的魅力,也无法从中获得激励去深入学习。

评分

我一直对材料科学充满兴趣,尤其是那些具有独特性能的新型材料。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揭示有机硅化合物在现代工业中的应用,例如它们如何被用于制造高性能的密封剂、涂料、电子元件,甚至生物医学材料。然而,书中对这些应用的描述,就像是一份枯燥的技术报告,缺乏生动的案例和深入的机理分析。我读到了一些关于有机硅聚合物的章节,但它们更侧重于抽象的化学结构和合成路线,而不是这些材料最终呈现出的优异性能。例如,书中提到了硅橡胶的耐高温性,但我不知道这种耐高温性是如何产生的,是分子链的结构特点,还是内部交联方式的功劳?同样,关于有机硅表面活性剂,我也只是看到了它们的化学式,却没有理解它们是如何降低表面张力,以及在乳液聚合、化妆品等领域发挥关键作用的。

评分

对于有机硅化合物的分析和表征,我同样感到失望。我希望能够了解一些常用的分析技术,比如核磁共振谱(NMR)、红外光谱(IR)、质谱(MS)等,如何用于鉴定有机硅化合物的结构和纯度。书中虽然偶尔会提及这些技术,但并没有深入讲解其在有机硅分析中的具体应用,例如如何解读有机硅化合物的1H NMR谱和29Si NMR谱,如何利用IR谱来识别Si-O键和Si-C键的存在,以及如何通过MS来确定有机硅化合物的分子量和结构碎片。我感觉书中缺乏将理论分析方法与实际有机硅化合物相结合的实例。

评分

学习一下还是不错的哈

评分

内容比较适合刚接触这个的,挺好

评分

东西不错

评分

专业书,还是很不错的,适合入门

评分

很好很喜欢

评分

好书啊 不错的东西

评分

适合入门的看,介绍的全面,印刷还不错

评分

买来学习用的,扩展扩展

评分

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