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器物绘图

考古器物绘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鸿藻 著
图书标签:
  • 考古学
  • 文物
  • 绘图
  • 考古绘图
  • 技术
  • 方法
  • 博物馆
  • 文化遗产
  • 历史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45586
版次:1
商品编码:1007761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8
字数:2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考古绘图是一门具体地把制图学应用于考古工作和研究,用制图学的理论和技术来说明考占材料的基础技术科学。《考古器物绘图》概括地论述了考古绘图的意义、种类,初步介绍一些有关考古绘图的必要知识,如绘图工具的使用,绘图的步骤与方法,网字的标注及索描的基础知识在考古绘图巾的具体应用等。全面而系统地讲述了考占器物绘图的基本原理和操作要领,较好地做到了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全书结构合理,逻辑性较强。
  《考古器物绘图》共分十章,包括绪论、投影绘图的基本原理、室内器物绘图的主要方法、各类型器物具体画法与基本要求、器物的剖面及剖视图、器物花纹的描绘及展开以及插图的阅读与分析等。各章节都从文物考古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选择典型实例,全面而系统地介绍器物绘图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通过比较分析,帮助读者掌握考古绘图的理想手段和技法,较快地提高作图水平,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本书可作为大学考古文博专业或考古训练班技术课教材,也可作为考古器物绘图工作手册使用。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考古绘图的意义
二、制图与绘画的区别
三、学习的目的、方法与基本要求
(一)学习目的
(二)学习方法
(三)基本要求
第二章 投影
一、投影制图的目的和任务
二、投影的基本概念
(一)投影的形成
(二)投影方法的分类
(三)投影方法的比较
(四)正投影的基本原理
(五)正投影作图
三、考古绘图对投影制的选用
第三章 室内器物绘图的主要方法
一、直角坐标法
二、轴对称法
(一)确定轴线
(二)选点测量
(三)凭值绘图
三、远距灯光投影法
(一)设置台板
(二)调整光源
(三)摆放器物
(四)凭影绘图
四、光学投影仪器投影法
第四章 各类器物的具体绘制方法
一、石器
(一)打制石器
(二)磨制石器
二、陶器
(一)圆形陶器
(二)三足陶器
(三)残器片
(四)模型明器
三、铜器
(一)视图
(二)比例
(三)轮廓
(四)剖面
(五)纹饰及其描绘
四、铁器
五、漆器
六、其他
(一)骨器
(二)玉器
(三)蚌器
(四)棉、毛、麻及丝织品
第五章 器物的剖面及剖视图
一、全剖面
二、半剖面
三、旋转剖面
四、局部剖面
五、隐线剖面
六、附加剖面
七、详细剖面
八、鬲的剖视图
九、鼎的剖视图
十、剖视图在考古应用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第六章 器物的缩放
一、设格缩放
二、射线法缩放
三、缩放尺及光学仪器缩放
第七章 器物的光线处理
一、用点描绘光线
二、用线描绘光线
三、用点与线结合描绘光线
四、用渲染方法描绘光线
五、用彩色描绘光线
第八章 曲面的展开与近似展开
一、概述
二、可展开的曲面
三、不可展开的曲面、球面的近似展开
第九章 器物花纹的展开
一、可展开面上花纹的画法
二、不可展开曲面上花纹的处理方法
第十章 插图的阅读与分析
一、正确性
(一)投影概念问题
(二)视图选择问题
(三)用线准确问题
(四)体例统一问题
二、艺术性
(一)主题明确问题
(二)组图位置问题
(三)协调美观问题
(四)插图标示问题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前言/序言

  考古学是研究人类实物遗存以阐明人类历史的学科。实物遗存都具有一定的形状,研究各种实物遗存的形状特征及其演变规律,不但是考古类型学赖以建立的基础,而且是全面研究考古学文化的必要条件。各种遗迹、遗物和花纹的形状特征,可以用文字来描述,但是难以做到准确和直观。照相不但可以做到直观而且有真实感,但难以反映各个部位的具体尺寸和准确的空间位置,仅仅根据照片无法准确复原所拍摄的对象,这要靠考古绘图来解决。因此,考古学对于实物的记述,总是把文字描述、绘图和照相结合起来,以尽可能真实地再现实物的原貌。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古代文明与艺术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尽,不涉及您提到的《考古器物绘图》: --- 书名:《失落的文明之痕:史前岩画与早期铭文的深度解读》 内容简介 在人类历史的漫长卷轴中,文字的诞生与符号的演变是文明得以传承的关键。本书并非聚焦于具体的考古发掘或器物修复,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记录着早期人类心智活动的独特媒介——史前岩画和早期成熟的文字系统出现之前的铭刻符号。这是一部跨越数万年时空,试图重构早期人类认知图景的学术性著作。 第一部分:冰河时代的视觉叙事——史前岩画的符号学解析 本书的开篇将带领读者进入距今数万年前的洞穴深处,探索那些在幽暗石壁上留下的生命印记。我们不再将岩画简单视为装饰或狩猎记录,而是深入探究其背后的社会结构、宇宙观念和巫术仪式。 1. 欧洲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圣域”空间: 重点剖析拉斯科(Lascaux)和肖韦(Chauvet)洞穴的布局与主题选择。我们对比了动物形象的写实程度与符号的抽象程度,提出了“图层理论”——岩画的叠加并非随机,而是反映了不同世代祭司或族群对同一神圣空间的周期性介入与信息更新。例如,对某些特定图案(如手印、几何网格)的频率分析,揭示了其可能充当的“边界标记”或“精神导航图”的功能。 2. 澳洲原住民的“梦境时间”与连续性叙事: 远赴南半球,考察澳大利亚土著的“走廊式岩画”(Bradshaw Paintings,或称玛拉克岩画)。这些图像以其独特的线性排列和复杂的服饰描绘,提供了比欧洲洞穴壁画更具“场景感”的叙事材料。本书将引入人类学中的“时间景观”概念,探讨这些岩画如何维持了族群对“梦境时间”(The Dreaming)的集体记忆与现实连接。我们尤其关注那些被反复描绘的人形或半人半兽形象,试图破解其中蕴含的身份政治与权力转移的密码。 3. 亚洲岩画的泛灵论视角: 审视西伯利亚阿尔泰山脉、中国西南地区的岩画群落。这些作品往往融合了人类、动物与超自然力量的混合体。不同于欧洲对大型有蹄类动物的偏爱,亚洲的岩画中常出现与水、生育和星象相关的符号。通过对这些地域岩画风格的比较分析,我们探讨了地理环境如何塑造了不同的早期宇宙模型。 第二部分:从符号到文字——早期铭刻系统的边缘地带 在真正的文字(如苏美尔楔形文字或埃及象形文字)成熟之前,人类曾尝试用各种符号系统来管理信息。本部分关注那些介于纯粹的艺术创作和成熟的记录系统之间的过渡性铭刻。 1. 欧亚大陆的“陶器符号”谜团: 考察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早期,散布在多瑙河文明(如文卡文化)和黑海沿岸发现的大量刻在陶器、骨头和石板上的几何符号。这些符号的重复性和系统性引发了巨大的争议。本书倾向于认为,这些符号群可能代表了一种早期的“物权标记”、“计量单位”或“社群身份标签”,而非完整的语法结构。通过对陶器出土语境的交叉分析,我们尝试重建这些符号的“使用手册”。 2. 印章与权力的微观记录: 聚焦于美索不达米亚早期,特别是前楔形文字时期的苏美尔泥板上的“标识符”。这些早期的封印和印章,虽然内容简单(多为动物或抽象几何图形),但其广泛使用标志着人类社会对“所有权”和“信息传递的可靠性”有了初步的制度化需求。我们分析了印章图案的演变,如何映射了城市国家早期复杂化的人口流动与资源调配。 3. 早期“编码”的局限与突破: 对比那些具有明确指代意义但缺乏语法结构的符号系统,例如早期的“记事结绳”(如秘鲁的奇普Chumpi,虽然时间稍晚,但其作为信息载体的本质有参照价值)。我们探讨了人类何时跨越了“一物一符”的初级阶段,开始利用符号间的组合关系来表达更复杂的概念,这是迈向真正书写系统的关键门槛。 第三部分:跨学科的综合视角——理解“前文字”思维 本书的价值在于其综合性,它不满足于对图像或符号的单独描述,而是试图搭建一个理解早期人类心智模型的框架。 1. 认知考古学与符号的“易得性”: 运用认知科学的原理,分析为什么某些图形(如人、水、太阳)会在不同地理区域的早期符号系统中反复出现。这与人类视觉处理的默认设置和生存需求的高度相关性有关。我们考察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符号的“可模仿性”如何影响其传播和稳定性。 2. 社会复杂性与符号载体的变迁: 探讨社会组织结构的复杂度如何反作用于信息记录的媒介。在小型狩猎采集社会中,口头传统和临时的岩画就已足够;一旦农业定居和财富积累出现,就需要更持久、更易于携带和交换的记录载体(如陶器、骨片、印章)。载体的物理特性决定了信息承载的密度和持久性,从而限制了信息系统的发展潜力。 3. 符号系统的“死亡”与“继承”: 许多早期符号系统最终消失了,被更高效的书写系统取代。本书将分析这些“失败的”系统留下的遗产。例如,某些早期几何符号是否渗透到了后来的字母系统中?我们关注符号意义的“漂移”现象,即一个在史前用于描述“丰收”的图形,如何在其文明消亡后,其残余形态被后世用作纯粹的装饰或宗教图腾。 总结 《失落的文明之痕》旨在提供一个宏大且细致的视角,去审视人类在掌握成熟文字之前的漫长探索历程。它不是对器物外观的描述,而是对刻画在石头与泥土上的思维轨迹的追溯。通过对这些“沉默的见证者”的深入解读,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我们的祖先是如何一步步构建起理解和管理世界的符号工具箱,为后续所有书写文明的诞生奠定了不可磨灭的认知基础。这是一部献给所有对人类思维起源抱有敬畏之心的读者的作品。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开本和字体选择简直是艺术品级别的。那种恰到好处的留白,让视觉焦点完全集中在那些精美的插图和文字描述上。我是一个对排版设计有着近乎苛刻要求的人,如果排版混乱或者字号不合适,再好的内容也会大打折扣。我希望这本书的编排逻辑清晰流畅,能够引导读者自然地从一个时代过渡到另一个时代,或者从一类器物群转向另一类。我尤其关注那些不同文化区域之间的比较分析,看看在相似的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工匠们在技术和审美上是如何相互影响和区别的。一本好的学术普及读物,不仅仅是知识的搬运工,更应该是思想的引导者,能激发读者去思考历史背后的驱动力。

评分

这本书的定价不算低,但从侧面反映出其内容制作的精良程度。我更看重的是它的权威性和可靠性。我希望作者是一位在该领域深耕多年的专家,其论述能够经得起推敲,而不是人云亦云的重复观点。对于那些争议较大的考古发现,我期待作者能提供多方位的引述,而不是偏信某一种说法。阅读这类书籍,对我来说,更像是在与历史学家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希望读完之后,我对古代世界的认知能有一个质的飞跃,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那些物质遗存是如何构建起整个文明的图景。如果能让我产生想要去实地考察的冲动,那就说明这本书的感染力已经达到了顶峰。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实在是太引人注目了,那种古朴的色调和细腻的纹理,让我一拿到手就忍不住想翻开看看。我本来就对古代文明的那些神秘物件充满好奇,所以这本厚厚的册子自然成了我的新宠。里面的内容据说非常详尽,图文并茂地介绍了一些闻名遐迩的文物,从精美的青铜器到神秘的玉器,每一个物件的描述都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我尤其期待那些关于出土背景和制作工艺的细节,毕竟,没有这些背景资料,光看图也只能停留在表面。我希望作者能用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把那些冰冷的器物“复活”起来,让我能感受到古人生活的点滴,而不是干巴巴的学术记录。这本书的装帧质量也相当不错,纸张很有质感,印刷色彩还原度很高,对于这种偏向视觉展示的读物来说,这点太重要了。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沉浸在那些逝去的时光里了。

评分

拿到这本书时,我的第一感觉是“哇,信息量好大!”。作为一名业余历史爱好者,我总是在寻找那种能深入浅出讲解复杂考古发现的读物。我最看重的是,作者是否能将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用普通人也能理解的语言解释清楚。如果这本书能做到这一点,那它就绝对是值得收藏的佳作。我特别关注那些关于器物断代和文化归属的论述,这往往是区分一本普通介绍和一本专业指南的关键。我希望看到严谨的考证,但也期待一些基于现有证据的合理推测和想象,毕竟,考古本身就是对过去的拼图,总会有缺失的部分需要我们去填补。这本书如果能提供足够多的视角和解读角度,哪怕只是基于已有的材料,都会让阅读体验丰富很多倍。

评分

说实话,我对这类书籍的期望值通常不会太高,很多时候它们无非就是把博物馆的标签文字重新组合了一下。但这本书的宣传册上提到了一些独特的视角,似乎是从材料学或者修复技术的角度切入的,这让我非常好奇。如果作者能揭示出那些古老颜料的配方奥秘,或者青铜器铸造中那些令人惊叹的失蜡法细节,那就太棒了。我渴望了解“为什么”和“如何做”,而不仅仅是“是什么”。对于每一个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器物,背后都隐藏着那个时代人类智慧的结晶。如果这本书能带着我进行一次虚拟的“田野考察”,去触摸那些没有被时间磨损的细节,那将是一次无与伦比的精神旅行。

评分

一、全剖面

评分

书不错。

评分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可见,古人对读书的情有独钟。其实,对于任何人而言,读书最大的好处在于:它让求知的人从中获知,让无知的人变得有知。读史蒂芬?霍金的《时间简史》和《果壳中的宇宙》,畅游在粒子、生命和星体的处境中,感受智慧的光泽,犹如攀登高山一样,瞬间眼前呈现出仿佛九叠画屏般的开阔视野。于是,便像李白在诗中所写到的“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 对于坎坷曲折的人生道路而言,读书便是最佳的润滑剂。面对苦难,我们苦闷、彷徨、悲伤、绝望,甚至我们低下了曾经高贵骄傲的头。然而我们可否想到过书籍可以给予我们希望和勇气,将慰藉缓缓注入我们干枯的心田,使黑暗的天空再现光芒?读罗曼?罗兰创作、傅雷先生翻译的《名人传》,让我们从伟人的生涯中汲取生存的力量和战斗的勇气,更让我们明白:唯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罗曼谛克式幻想的苦难;唯有克服苦难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当起命运的磨难。读海伦?凯勒一个个真实而感人肺腑的故事,感受遭受不济命运的人所具备的自强不息和从容豁达,从而让我们在并非一帆风顺的人生道路上越走越勇,做命运真正的主宰者。在书籍的带领下,我们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而我们的心灵也将渐渐充实成熟。 读书能够荡涤浮躁的尘埃污秽,过滤出一股沁人心脾的灵新之气,甚至还可以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娴静氛围。读陶渊明的《饮酒》诗,体会“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那种置身闹市却人静如深潭的境界,感悟作者高深、清高背后所具有的定力和毅力;读世界经典名著《巴黎圣母院》,让我们看到如此丑陋的卡西莫多却能够拥有善良美丽的心灵、淳朴真诚的品质、平静从容的气质和不卑不亢的风度,他的内心在时间的见证下折射出耀人的光彩,使我们在寻觅美的真谛的同时去追求心灵的高尚与纯洁。读王蒙的《宽容的哲学》、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以及古人流传于世的名言警句,这些都能使我们拥有诚实舍弃虚伪,拥有充实舍弃空虚,拥有踏实舍弃浮躁,平静而坦然地度过每一个晨曦每一个黄昏。

评分

作品赏析 【注释】:轩,即轩辕黄帝;羲,即伏羲氏,皆为传说中的占古圣王。愬武古通:指随裴度出征的大将军李愬、韩公武、李道古、李文通。尧典舜典:《尧典》和《舜典》皆系《尚书》篇名。清庙生民:《清庙》和《生民》为《诗经篇名。汤盘:传为商汤沐浴之器;孔鼎,指孔子祖先正考父之鼎,二者上面的铭文分别在《礼记》和《左传》中有记载。玉检:古代宣扬帝王功业封禅祭祀仪式中《封禅书》的封套。 【简析】:这首诗是一则历史。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宰相裴度率兵平定淮西,但首先破蔡州生擒叛者吴元济的是大将李愬。宪宗命韩愈撰《平淮西碑》时,韩主要是突出了裴度在执行宪宗旨意后的运筹帷幄,引起李愬不满。愬妻(唐安公主之女)进宫诉说碑文不实,宪宗就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新撰文勒石,观点迥然不同。李商隐是完全赞同韩愈观点的,诗中强烈地表达以对《韩碑》被磨去的愤慨,更热情地歌颂了这篇碑文。本诗基本上是叙述性的,但笔力矫健,很有感情,诗中一些名句也一直为人传诵。 ------------------------------------------------ 【赏析】  韩愈的《平淮西碑》,歌颂了平叛战争,突出宰相裴度的战略决策之功,着眼于宣扬唐朝廷削平藩镇割据的战略方针,表现出独特的政治卓见。段文昌重撰的碑文,对李愬的功绩叙述充分,但在大处方面逊于韩碑。李商隐在这首诗中极力推崇韩碑,一再强调裴度的决策、统帅首功,功不可灭,体现出他将国家治乱归于中枢是否得人的一贯主张,强烈的向往对宪宗和裴度在伐叛战争中的明断果决和相互信任,而对宪宗后来信谗推碑之举不无微词。   本诗叙议相兼,而以叙事为主。描写了裴度奉命任统帅讨平淮西叛镇,韩愈奉命撰碑及推碑的过程。诗的开头以平叛战争的缘起;最后一段,是对韩碑的热烈赞颂。   这首诗气势磅礴。诗一开始,就渲染宪宗的“神武”和平叛的决心,显示出一种雄健的气势。“誓将上雪列圣耻”一句,将眼前的平叛战争和安史之乱以来国家多灾多难的历史联系起来,表明此役关系到国家的中兴。接下来写淮西藩镇长期反抗朝廷,突出其嚣张跋扈的气焰,以反衬下面裴度平淮西之功的不同寻常。   第二段开头四句,承接开篇四句,先点出宰相裴度,暗示“上雪列圣耻”的关键在于“得圣相”。随即直入本题,叙述裴度统兵出征,简明直率,毫不拖泥带水。接下“愬武”四句,从麾下武将文僚一直叙述到勇猛的士兵,表现裴度的最高统帅形象和猛将精兵如云的宏大声势。   第三段开头两句,承上启下,从平蔡过渡到撰碑,是全篇的枢纽。奉命撰碑的过程,不但写了宪宗的明确指示,韩愈的当仁不让,而且写出宪宗的颔首称许,韩愈的稽首拜舞,韩愈受命之后,作者再用详笔铺写撰碑、献碑、树碑的过程。“点窜”二句,用奇警的语言写出韩碑高古典重的风格,“句奇语重”四字,言简意赅,揭出韩碑用意之深刻。紧接着又写推碑和诗人对这件事的感慨。写推碑,直言“谗之天子”;抒感慨,盛赞“公之斯文若元气,先时已入人肝脾”,认为韩碑自有公正评价,推碑磨字也不能消除它在人们心中留下的深刻影响。   最后一段,描绘韩碑关系到国家中兴统一事业,赞美它的不朽。开头四句将“圣皇及圣相”的功业与“公之斯文”紧密联系起来,强调韩碑具有记述歌颂统一大业功勋。最后以“传之七十有三代,以为封禅玉检明堂基”收束全篇,说明韩碑流传千古的不朽价值。   这首诗既表现了不入律的七古笔力雄健的特点,又吸收了韩诗以文为诗,多用“赋”的经验,形成一种既具健举气势,又有条不理地叙事、议论的体制。显得既雄健高古而又清新明快。

评分

非常好。。。。。。。。。。。

评分

(三)基本要求

评分

绪论

评分

(100%好评)

评分

二、射线法缩放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