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今天人们印象中的诸葛亮,往往不是真实的诸葛孔明。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智慧和谋略空间表现在哪儿?
内容简介
今天人们印象中的诸葛亮,往往不是真实的诸葛孔明。诸葛亮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智慧和谋略究竟表现在哪儿?他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才能有哪些出类拔萃、胜人一筹之处呢?他的为人处事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借鉴和效法?《三国演义》中虚构和神化他的主要情节是什么?……本书依据翔实的史料和严谨的考证研究,遵循正史的要求科学、全面地“正说”诸葛亮,对诸葛亮生平事迹给予完整系统的介绍和评说,在人们非常感兴趣的诸多方面给予读者尽量客观准确,还原诸葛亮本来面目的解答。
本书作者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从事中国古代史教学和研究,专治秦汉魏晋南北朝史,同时关注杰出历史人物诸葛亮,持续研究积累凡四十五年有余,为中国古代史著名教授,诸葛亮研究方面的著名学者。
作者简介
柳春藩:1928年2月生于辽宁辽阳,吉林大学历史系教授。曾先后担任吉林大学图书馆馆长,政协吉林省第六届常务委员,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理事、顾问,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常务理事、顾问。主要著作有《秦汉封国食邑赐爵制》、《秦汉魏晋经济制度研究》、《魏武帝曹操传》、《诸葛亮传》等,发表论文40余篇。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讲 “隐居”待时
——在乱世中成长
一 少年时代
二 耕读山村
三 结交名士
第二讲 隆中对策
——兴复汉室的战略规划
一 曹孙得势
二 受顾茅庐
三 战略决策
四 犹鱼得水
第三讲 赤壁之战
——联孙抗曹方针的胜利
一 结好刘琦
二 结盟柴桑
三 赤壁鏖兵
第四讲 跨有荆益
——协助刘备开创基业
一 占据荆州
二 进取益州
三 争夺汉中
四 辅刘称王
第五讲 重联孙吴
——吴蜀联盟的破坏与恢复
一 荆州之失
二 猇亭之败
三 重修盟好
四 陈震使吴
第六讲 科教严明
——治理西蜀的政策措施(上讲 )
一 受托辅政
二 厉行法治
三 致力人和
四 发展生产
第七讲 任人唯贤
——治理西蜀的政策措施(下讲 )
一 德才兼备
二 主客并重
三 集思广益
第八讲 “南抚夷越”
——民族政策的贯彻
一 叛乱发生
二 攻心为上
三 和抚政策
第九讲 北伐曹魏
——军事方针的执行
一 出师上表
二 策反孟达
三 一出祁山
四 连续出兵
五 渭南相持
六 退军安排
第十讲 治军有素
——军事思想和才能
一 法教结合
二 军事思想
三 长于巧思
第十一讲 正己教人
——思想品格和作风
一 严于律己
二 教育子侄
三 鞠躬尽瘁
第十二讲 前继后废
——后诸葛亮的蜀汉
一 蒋费守成
二 姜维北伐
三 谯周劝降
第十三讲 识治良才
——历史事迹总评说
一 世代景仰
二 小说渲染
三 历史评价
附录一
诸葛亮时期重要人物生卒年表
附录二
诸葛亮大事年表
精彩书摘
第一讲 “隐居”待时——在乱世中成长
一少年时代
诸葛亮,字孔明,公元181年(东汉灵帝光和四年)出生在徐州琅邪国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如今沂南县南砖埠乡是阳都县城的所在地,但古城已不存在,只能看到其遗址。现在“沂南县文物保护单位——阳都故城”的石碑已竖立在砖埠乡黄疃村的农田里。
诸葛氏原本姓葛,籍贯隶属诸县(今山东诸城,西汉时属琅邪郡),后来迁徙到了阳都县。阳都先前就有姓葛的,为了同当地原有葛姓相区别,时人便称后迁入者为“诸葛氏”,意为从诸县来的姓葛人氏。时间长了,单姓葛就被复姓诸葛所替代,后来便习用这个复姓了。
诸葛亮祖先何时因何种原因迁徙到阳都,史无记载,祖辈中的人物也不见于文献。唯有远祖诸葛丰留下一些事迹。
诸葛丰,字少季,西汉宣帝时以“明经”为郡文学(官名,或称文学掾),掌管教授儒家经典。以刚直升迁,元帝时为司隶校尉。他为官清正耿直,“刺举无所避”,敢于揭发达官贵人的不法行为,得罪一些权臣。他执法果决,雷厉风行,一些不轨的官员都畏而避之。于是在京师地区流传说:“间何阔,逢诸葛!”意思是说,官员亲朋之间分别很久不能见面,是由于遇到了诸葛丰。
汉元帝的宠臣侍中许章“奢淫不奉法度”,放纵宾客为非作歹,诸葛丰想收捕他,他逃到宫中,当面向皇帝求情告状,诸葛丰只好上书奏请惩治许章。但汉元帝庇护许章,还诏令收回诸葛丰执法时所持的“节”。诸葛丰上书表明自己的忠心说:“常愿捐一旦之命,不待时而断奸臣之首”,“使臣杀身以安国,蒙诛以显君,臣诚愿之。”
前言/序言
《智囊》 《智囊》,集古今智谋之大成,洞悉人性幽微,解析策略精妙。本书并非叙述某一位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也非聚焦于某一场具体的战役,而是以更加宏观的视角,深入探究“智”的本质,剖析“谋”的奥秘。它跨越朝代,囊括诸子百家,从孙子兵法的奇诡到商鞅变法的严苛,从卧薪尝胆的隐忍到曹刿论战的精炼,都在本书的视野之内。 一、 智慧的哲学意蕴:超越时空的共性 《智囊》首先探讨的是智慧本身的哲学意蕴。它并非仅将智慧视为一种工具,而是将其视为人类理性思维的最高体现,是一种洞察事物本质、预见未来走向、并能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书中通过大量的案例,阐释了智慧并非天生,而是可以通过学习、实践、反思不断增长和提升的。它强调了“知己知彼”的重要性,这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考量,更是人际交往、事业发展乃至自我完善的基石。 智慧的获得,需要独立的思考能力。书中不乏对那些打破常规、挑战权威的智者事迹的描述。这些事例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往往蕴藏在对现有认知体系的审视与突破之中。它鼓励读者质疑、探索,而非盲从。同时,智慧的运用,也离不开坚定的信念和持之以恒的毅力。许多看似不可能的任务,最终得以完成,正是因为智者们拥有了超越常人的决心和耐心。 书中对“智”的阐释,是超越具体人物和事件的。它提炼出智慧的共性: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分析力、创新的思维模式、果断的执行力,以及在复杂环境中保持冷静的能力。这些品质,无论是在古代的权谋斗争,还是在现代的商业竞争,抑或是我们日常的生活琐事中,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 谋略的实践范畴:从宏观到微观的精细剖析 《智囊》的重点在于对“谋略”的实践性剖析。它将谋略的运用,置于丰富多彩的历史场景之中,展现了各种各样精妙绝伦的计策。这些计策,涵盖了军事、政治、外交、经济、甚至人际关系等多个领域。 在军事谋略方面,本书不局限于简单的兵力调配,而是深入到对地形、天时、人心、以及对手心理的精准把握。例如,书中会分析如何利用地形的优势,如何抓住战机,如何在劣势下扭转乾坤,如何在敌后制造混乱,甚至是如何通过心理战术瓦解敌人的斗志。这些谋略,既有宏大的战略布局,也有微观的战术细节,无不体现出深邃的洞察力和高超的执行力。 在政治谋略方面,《智囊》揭示了权力运作的复杂性和隐秘性。它探讨了如何在政治斗争中斡旋,如何运用舆论,如何平衡各方势力,如何制定长远的政策。书中会分析那些成功的政治家,是如何凭借智慧,在波诡云谲的朝堂之上,稳固自己的地位,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这些例子,并非教人如何权谋不公,而是展现了政治智慧在维护国家稳定、促进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在外交谋略方面,《智囊》展现了国家之间博弈的智慧。它讲述了如何通过谈判、联盟、甚至是巧妙的欺骗,为国家争取最大的利益。书中会分析那些在国际舞台上纵横捭阖的人物,是如何运用策略,化解危机,赢得尊重。 在经济谋略方面,本书也会涉及一些通过智慧来积累财富、发展经济的案例。这包括如何利用市场规律,如何进行有效的投资,如何应对经济危机。 此外,《智囊》还触及了人际交往中的智慧。它分析了如何识人、用人、管人,如何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如何在团队中发挥领导作用。这些篇章,对于我们理解社会、融入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 案例的广博性与深度:历史长河中的智者群像 《智囊》的另一大特色在于其案例的广博性和深度。它不拘泥于单一的历史时期或文化背景,而是从中国古代乃至世界文明的长河中,撷取了大量鲜活生动的智谋故事。从春秋战国的谋臣智士,到汉唐盛世的治国良策,再到明清时期的权谋斗争,书中都有所涉及。 本书的案例选择,并非随机堆砌,而是经过精心筛选,旨在展现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智慧。有的智慧是堂堂正正、光明磊落的;有的则是隐晦曲折、出人意料的。有的智慧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宏大叙事;有的则是见微知著、一针见血的微小洞察。 通过对这些案例的深入剖析,《智囊》勾勒出了一幅幅生动的智者群像。这些智者,有的以胆识过人著称,有的以细致入微取胜,有的以纵横捭阖闻名,有的以隐忍待机见长。他们的智慧,并非抽象的概念,而是融入到了具体的行动之中,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四、 思想的启迪与现实意义:智谋的传承与发展 《智囊》的核心目的,在于思想的启迪。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古人的智慧,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为什么”,去理解智慧背后的逻辑和原理。通过对案例的解读,读者可以学习到如何分析问题、如何制定策略、如何评估风险、如何做出决策。 本书的现实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竞争激烈的时代,智慧和谋略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无论是个人成长、职业发展,还是企业经营、国家治理,都需要运用到各种各样的智慧和谋略。 《智囊》能够帮助读者: 提升认知能力: 学习如何更深刻地理解事物,如何洞察事物的本质。 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掌握分析问题、制定方案、化解危机的有效方法。 提高决策水平: 学习如何在不确定环境中做出更明智的判断。 丰富思维方式: 接触多样化的思维模式,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势。 理解人性: 深入剖析人性的复杂性,从而更好地与人相处。 《智囊》是一部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启发性于一体的著作。它就像一把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引领读者在历史的长河中,寻觅智慧的星光,体悟谋略的精髓,并最终将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与工作中,活出更精彩的人生。它是一本让你“学会思考”,而非“给你答案”的书。它鼓励你去发现,去创造,去成为一个更有智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