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旧墨五记》是“旧墨记”书系的第四本。作者以他对前贤的熟悉,娓娓讲述了鲁迅、周作人、徐志摩、老舍等数十位文学家的精彩纷呈的人生经历,并且穿插着文坛的许多掌故逸闻,文简义丰,晓畅可读。书中配合叙述,仿真影印了作者所珍藏的众多文学家的墨迹近百件,展读此书仿佛与他们对坐,纸墨如旧,神采烂然。
作者简介
方继孝,1954年生,北京人,名人手迹鉴藏家。北京鲁迅博物馆荣誉馆员,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多年致力于收藏中国近现代名人手迹,并潜心名人信札的研究,发表论文二百余篇。编著有《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名人墨迹》(合著)、《字字珍藏——名人信札的收藏与鉴赏》(合著)、《旧墨记——世纪学人的墨迹与往事》、《旧墨二记——世纪学人的墨迹与往事》、《旧墨三记——世纪学人的墨迹与往事》、《陈独秀先生遗稿》、《碎锦零笺》等。
其中,《旧墨记——世纪学人的墨迹与往事》一书,荣获2006年度“中国最美的书”之列。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方氏著迷与谈天时一样,喜直抒胸臆,不隐曲温吞.这样的文与人,与时风有点不合,也因此做了别人做不了的事。有这样的人在,读书人的生活便不会寂寞了。
——孙郁
《旧墨记》讲述的是晚清民国时期学者文人复杂曲折的人生经历和文坛艺苑足资读助的掌故逸闻,配以珍贵的信札,册页、条幅、镜心、扇面、稿本等墨宝真迹,令人读来兴趣盎然。
——陈子善
《旧墨记》书系收录的中国现代文化史上著名学者的往来信函,经作者的考据钩沉,都——复活了,变成了有价值的文献。有些前所未闻的事件,因作者掌握
目录
序,
许杰的小说创作
陈翔鹤对古典文学研究的贡献
沈从文与章草书法
梁实秋的散文及雅好
赵景深谈北方曲艺形式的革新
台静农与鲁迅、陈独秀的友谊
阳翰笙平和低调的一生
孟超的未发表的文和诗
胡风的“代人”催要稿费函
梁宗岱卓立特行,耿介自负的性格
冯雪峰与“两个口号”的论争
钟敬文与民俗学研究
蒋彝旅居海外的成就
巴金《新声集序》与致长简书
罗念生与古希腊文学
叶公超多姿多彩的人生
刘大杰怀念恩师的诗
沙汀抗战时期的创作
艾芜和他描写平民生活的书
丁玲与《我在霞村的时候》
浦江清与《顾炎武》
楼适夷与人民文学出版社
臧克家的从军经历和以诗为伴的人生
冯至的新诗创作和学术研究
施蛰存与“新感觉派”小说
李广田与贺敬之的“文字交”
谢冰莹请辞”中国文艺协会”理事函
吴伯箫的散文创作之路
张天翼和儿童文学创作
陈伯吹的童话世界
邵荃麟与中国的文学事业
赵树理在京城的短暂岁月
萧军的”大炮”性格及其故事
周扬的”另一面”
周立波和《暴风骤雨》
陈白尘不与世人争风光
秦瘦鸥与《秋海棠》
吴组缃的耿介人生
靳以在抗战时期的文艺活动
柯灵——自学成才的作家
萧乾与中译本《尤利西斯》
曹禺的“戏剧”人生
钱钟书致”郑振铎遗集委员会”函
李长之与文学批评
艾青和他的诗
徐懋庸与鲁迅
吴强与《红日》
姚雪垠与《李自成》
蒋牧良小说的题材与风格
金人与他的翻译情结
精彩书摘
许杰的小说创作
风格有如人格,文心通向天心。广阔胸襟师造化,精明慧眼效苍鹰。探索追寻标的:曰善,曰荚,曰真。出发在人生,归着在人生。
此帧书法乃许杰先生90高龄写录旧作《文论小令》以赠谷苇先生的。许先生生于1901年,离世于1993年,这是他离世前三年所书,可谓弥足珍贵。这帧书法曾被收录到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百年文人墨迹》中,后经沪上友人协助,人藏敝斋。并时时悬挂书房,以为座右铭。
对于一般读者而言,许杰先生的名字可能是陌生的。但他在上个世纪的二、三十年代确是个很有影响的小说家。早在1924年,许杰在宁波、上海任教时,在《民国日报》、《小说月报》上连续发表作品,其中他的一篇较长的短篇小说《惨雾》在《小说月报》第15卷第8号上发表,引起文坛的瞩目。《惨雾》描写两个大家族为了“权力与财富”,演出了一幕悲壮而又残忍的聚兵械斗的场景。茅盾称赞它是“那时候一篇杰出的作品”,“结构很整密”,“全篇的气魄是壮雄
的”。以后,他接连有多篇小说在《小说月报》上相继发表,使他成为当时“成绩最多的描写农民生活的作家”。也是在那时他被吸收为文学研究会会员。1926年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惨雾》,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列为文学研究会丛书之一。同年。许杰先生还出版了一本《漂浮》,不久以后,又出版了《暮春》和《火山口》,后来茅盾先生在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的时候,选人了他的《惨雾》和另一篇作品,并在《导言》上作了推荐和评论。
前言/序言
现在的青年,不要说民国年代的文物了解得少,即便是五六十年代的旧迹,也看得不多了。有一次我与一位年轻的朋友谈“文革”年代的家事,他竟瞪着眼睛:有这样的事么?真是未曾料到的集体遗忘。而这时我就想起巴金先生,他的建议成立“文革”博物馆,也缘于此是自然的了。
要感谢方继孝这样的有心人,留下了远去年月的无数墨迹。《旧墨五记》都是作家的手稿,可看可叹的东两竞那么多。这是一个没有主题的文献汇编,读后也有各类相反的感受,欣喜与悲伤的旧影都有,就像回到前辈的生活里,随其哀而哀,同其乐而乐。现代以来的作家,类型庞杂,各有其色,那个多致的存在才显示了固有生态的可爱。不过读这些文人的手稿,给我重要的印象是,不管是超然的沈从文、梁实秋、梁宗岱,还是左翼的冯雪峰、丁玲、楼适夷,大家都在乱世之中,心绪多是含着许多的暗影,静静地躺在象牙塔里,谈何容易。本书的许多资料颇为珍贵。《冯雪峰与“两个口号”的论争》,第一次揭示了一段历史的公案,左翼文人内部分歧的要点,在此找到根据。鲁迅与左翼之关系,也清晰了许多。现代文学在根本层次上讲,是文艺与政治的纠葛,鲁迅之外,巴金、胡风、沙汀、萧军,何尝有过“唯艺术而艺术”的时候?在死亡、专制、惊恐之中,文人们如有良知,也要睁着眼睛看世界吧?自然,文人与政治,并非都是传声筒的关系,还有哲学与审美的复杂穿梭。晚清之前的士大夫,要么入世,要么清流,没有别的路可逃,五四之后大变,人世者亦有厌世的时候,归隐者亦骚体讽吟,都不那么陶然。台静农晚年以书法闻世,似乎是个隐士,可你看他谈汉魏的文章与书法之作,就有些隐笔,说其乃乱世之怨语也是对的。梁宗岱本来乃唯美的批评家、诗人,可偏偏与胡适不合。不要以为唯美的诗人都欣赏胡适,自由主义阵营,亦兵分多路,彼此的差异很大,只有回到历史的语境,才知道一些史学家有时的判断值得斟酌。
旧墨五记:寻迹失落的风骨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被遗忘的角落,埋藏着不为人知的传说,流淌着被时光冲淡的记忆。我曾行走在那些古老的街巷,踏足荒芜的废墟,只为探寻那些消逝的风骨。《旧墨五记》并非一本简单的史书,更不是堆砌零散的野史碎片。它是一次心灵的跋涉,一次对过往生命痕迹的追寻,一次试图触摸那些被遗忘的温度的尝试。 我的探寻,始于一个偶然。在一个尘封已久的古董书摊,我偶然瞥见一卷泛黄的旧纸,上面依稀可见几行潦草的字迹。那字迹,带着一种不属于当下的力量,仿佛跨越了时空,直击人心。那是一种怎样的力量?是文人墨客笔下的风雅,是乱世英雄心中的豪情,还是平凡百姓生活中的坚韧?我无法立刻定义,但那份触动,却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我的心湖中激起层层涟漪。 从此,我便踏上了寻找“旧墨”的旅程。这“旧墨”,并非特指某一种墨水,而是我赋予的一种象征——那些承载着过往岁月、蕴含着时代印记的文字,以及文字背后鲜活的生命。我寻访那些古老的家族,拜访那些皓首穷经的老者,在古籍的字里行间,在口耳相传的传说中,一点一滴地拼凑着那些曾经的片段。 《旧墨五记》之所以命名为“五记”,并非强行将内容划分为五个章节,而是象征着我在这段探寻过程中,所经历的五种不同层面的感悟与发现。 第一记:寂灭的城垣与不屈的灵魂 我的足迹,曾踏遍许多曾经辉煌却如今已然衰败的古城。那些高耸的城墙,在岁月的风雨中饱经沧桑,斑驳的砖石仿佛诉说着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寂寥。我曾站在断壁残垣之上,想象着当年金戈铁马的呼啸,想象着市井的喧嚣,想象着人们在城墙下挥汗如雨的劳作。然而,更多的时候,我看到的是一种令人心痛的寂灭。 但寂灭中,总有不屈的灵魂在闪耀。我发现,即使在最艰难的时代,即使身处最卑微的境地,总有人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生命的尊严。我曾遇到一位老铁匠,他的一生都在为村子打制农具,他的双手粗糙布满老茧,但他的眼神却异常清澈。他说,无论外面世界如何变化,他只相信手中的锤子和炉火,他相信勤劳能够养活家人,相信自己的手艺能为这片土地带来安宁。他身上散发出的那种沉静的力量,让我看到了另一种“旧墨”——那是劳动者用汗水和坚韧,在最平凡的生活中,刻下的不朽篇章。 我也曾在一本残破的家谱中,读到一位早已被历史遗忘的女子。她在乱世中,为了保护家人,毅然挺身而出,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化解了一场危机。她的名字,没有出现在任何史书的记载中,但她的行为,却如同暗夜中的星光,照亮了那些被苦难笼罩的日子。这些不屈的灵魂,他们的故事,就像被岁月掩埋的金子,一旦被发现,便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第二记:笔墨下的江山与时代的潮涌 历史的进程,往往离不开那些挥斥方遒的文人墨客。我曾深入研究那些流传下来的古籍,尤其是那些带有个人批注的书卷。我惊讶地发现,在那些看似平淡的文字背后,隐藏着作者对时代最深刻的观察和最激烈的思考。 我曾为一本关于科举制度的笔记所吸引。作者并非什么大名鼎鼎的学者,只是一个屡试不第的读书人。然而,他用极其尖锐的笔触,揭露了当时科举制度的弊端,对那些僵化的八股文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并对未来的教育方向提出了大胆的设想。他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却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灼人的智慧。他虽未能在那个时代获得认可,但他的声音,却如同在历史洪流中的一声呐喊,提醒着后人,思考何为真正的学问,何为真正的进步。 我还曾在一封旧信中,看到一位官员在写给亲人的信中,忧心忡忡地描述着边境的战事和百姓的疾苦。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对黎民百姓的同情。他虽然身处庙堂,却心系天下。他的笔墨,描绘的不仅仅是他所处的时代,更是那个时代最真实的脉搏。这些“旧墨”,是时代潮涌的记录,是知识分子对社会责任的担当,是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第三记:市井的烟火与人情的冷暖 相较于庙堂之上的风云变幻,市井生活则更加贴近人心,也更富有人情味。我沉醉于那些描绘市井百态的笔记和民间传说。我试图从这些看似琐碎的记录中,捕捉到古人最真实的生活片段,最细腻的情感流露。 我曾在一本关于民间节日的记述中,看到了一个古老村落的除夕夜。人们围坐在一起,一边吃着丰盛的年夜饭,一边讲述着一年的收获和新一年的期盼。孩子们嬉笑打闹,老人们慈祥地看着这一切。那份温暖,那种亲情,跨越了时空的阻隔,直抵我的内心。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年味,听到欢声笑语的回响。 我也曾在一些关于戏曲的书籍中,读到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那些故事,不仅仅是娱乐,更是当时人们价值观的体现,是他们对善恶美丑的判断。那些戏曲艺人,用他们的表演,传递着情感,抒发着人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表演,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人们最真实的情感世界。 然而,市井的烟火中,也难免夹杂着人情的冷暖。我曾在一本旧账簿中,看到了一个普通家庭在遭遇天灾时的艰难。他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典当家产,向邻居借贷。其中,我看到了一些温暖的记录,邻居们伸出援手,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但也看到了一些冷漠的记录,有些人趁火打劫,落井下石。这些真实的记录,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复杂,看到了在极端困境下,人性中最闪光和最阴暗的一面。 第四记:禅意的空寂与哲思的微光 在我的探寻过程中,我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一些关于宗教、哲学和人生意义的思考。我发现,在那些古老的寺庙、隐士的山居,以及文人的书斋中,弥漫着一种独特的“旧墨”——那是对生命本质的追问,是对宇宙奥秘的探求,是对内心平静的追求。 我曾在一本关于茶道的古籍中,读到了一段关于“慢”的论述。作者认为,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慢下来,才能真正地体会到生活的美好,才能与自然融为一体。他用茶道作为载体,阐述了“一期一会”的禅意,强调了当下每一个瞬间的珍贵。他的文字,带着一种空灵的意境,让我感受到一种内心的宁静。 我还曾在一处古老的书院废墟中,发现一块刻着“知止而后定”的石碑。这句话出自《大学》,意在强调对事物要有所了解,然后才能确定自己的方向。在那个时代,信息不如现在发达,人们更容易迷失方向。而这句话,则是一种深刻的人生智慧,一种指引人们回归内心、明确方向的灯塔。 这些“旧墨”,虽然没有激昂的辞藻,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却蕴含着深刻的哲思。它们如同微小的火光,在黑暗中闪烁,提醒着人们,在追逐物质的同时,不要忘记精神的滋养,不要忘记对生命本质的思考。 第五记:遺珠的残片与未竟的期盼 我的探寻,终究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旅程。我深知,我所发现的,只是冰山一角,还有无数的“旧墨”,依旧沉睡在历史的深处,等待着被发掘。 我曾在一处被遗忘的书馆旧址,发现了许多已经残缺不全的书卷。那些书卷,可能是曾经的孤本,可能是记录着某个重要事件的资料,但如今,它们已经无法完整地呈现其内容。我试图去修复它们,去理解它们,但很多时候,我只能看到残片,只能凭借有限的线索去推测。 这些“遺珠的残片”,让我感到一种深深的遗憾,但也激起了我更强烈的使命感。我知道,我的工作,不仅仅是收集和记录,更是传递和传承。我希望通过我的文字,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能够让更多人意识到保护和挖掘历史文化的重要性。 《旧墨五记》并非一个终点,而是一个新的开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一座桥梁,连接过去与现在,连接那些被遗忘的生命与未来的读者。我希望,通过我的讲述,那些曾经的风骨,那些鲜活的生命,能够重现光彩,能够继续在现代社会中,激荡起回响。我的探寻,还在继续,关于“旧墨”的故事,也远未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