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 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 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长之 著
图书标签:
  • 司马迁
  • 李白
  • 学术著作
  • 文学史
  • 历史研究
  • 道教
  • 诗歌
  • 人格
  • 风格
  • 中国古典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83010
版次:1
商品编码:10915882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第二辑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1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篇幅不大,但却是一部诗人李白的全面研究,举凡政治生活、思想趣向、文学创作都论涉到了。《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是作者的心灵与诗人的生命交会的结晶,而这交会处就在诗人的那些诗行间。所以作者在《序》里要求读者:“引的诗更要看。”毕竟,“深入于诗人世界中的吟味”是一切有真生命的文学批评最重要的质素。

目录

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
自序
第一章 司马迁及其时代精神
一 伟大的时代
二 楚文化的胜利
三 齐学
四 异国情调和经济势力的膨胀
五 这个时代的象征人物——汉武帝
六 司马迁在这一个时代中的意义
附录 司马迁生年为建元六年辨
第二章 司马迁的父亲
一 世传的历史家并天文家
二 司马谈的思想之渊源
三 批评精神和道家立场
四 司马谈与封禅
五 伟大的遗命
六 天才的培养
第三章 司马迁和孔子
一 教育之效
二 司马迁对孔子之崇拜
三 司马迁在性格上与孔子之契合点及其距离
四 司马迁对六艺之了解
五 司马迁与《春秋》
六 司马迁在精神上受惠于孔子的所在
七 司马迁在心灵深处和孔子的真正共鸣
第四章 司马迁之体验与创作(上)——无限之象征
一 从耕牧到京师受学
二 东南和中原的大旅行
三 仕宦生活的开始——空峒扈驾和奉使蜀滇
四 封禅与北地之游——“无限”之象征
五 负薪塞河
六 父职的继续——司马迁之活跃与积极
七 太初历的订定和著述
第五章 司马迁之体验与创作(中)——必然的悲剧
一 司马迁的性格之本质
二 好奇与爱才
三 司马迁与友情——司马迁交游考
四 武帝时代之严刑峻法
五 李陵案的原委
六 两个英雄的晚年
第六章 司马迁之体验与创作(下)——《史记》各篇著作先后之可能的推测
……
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

精彩书摘

也到过河东,到河东是为的祭后土,后土祠在汾阴(现在山西西南部荣河的地方),不用说司马迁也是奉陪了的。这一年,为要澈底消灭匈奴,便和乌孙(在现在新疆西界伊犁河流域)连络,以江都王的女儿细君冒充公主,去下嫁乌孙。这时通西域的使者已到过安息(在现在伊拉克、伊朗一带),安息便也曾把大秦(即罗马帝国)的魔术师献送给中国。往时有许多外国人到中国来,他们也随了汉武帝巡行,汉武帝往常赏赐很厚,是炫耀,却也是示威。(汉武帝是天真而又可笑的!)又因为得到乌孙的好马,称为天马,天马好吃苜蓿,于是官观之旁,也便种了无数苜蓿。异国情调是越来越浓了!司马迁呼吸于这种浪漫的空气之中,你能怪他成为一个浪漫的大抒情诗人么?
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司马迁三十二岁,却有两件不朽的事业,一是完成了,一是开始着,都表现在这一年了。
完成了的一件大事业是太初历。在这一年以前的历法,都是认冬天十月为岁首的,有点像现在的阳历。到了这年的夏五月,改订历法,以春正月为岁首,遂奠定了现在阴历的基础,支配了中国人的时间观念在两千年以上。这种历法,又不止只是争一个正月为岁首而已,晦朔弦望也都因经过这一次改订而十分确切了。更重要的是,照汉人五行学说推起来,汉德有三说:汉高祖自认是赤帝子,色尚赤,所以以十月为岁首。后来张苍主张汉应该是水德,色当尚黑,也以十月为岁首。只有鲁人公孙臣却主张汉应该是土德,色尚黄。但后一说当时为张苍的学说压倒,未见采用。不料在公孙臣说过那话的第三年,即文帝十五年(公元前一六五),在成纪(现在甘肃天水)却出现了一条黄龙,于是公孙臣的话的重要性便立时增加了。自此以后,大家便都盼望着依照土德而改服易制。
……
《长歌行:中国古典文学的诗意之旅》 这是一部带领读者穿越中国古典文学璀璨星河的深度游记。本书并非对某一部或某几部特定著作的梳理,而是旨在勾勒出中国古代文学辉煌图景中,那些闪耀着独特光芒的诗人与思想家,以及他们作品中蕴含的深邃精神与艺术魅力。我们将一同潜入历史的河流,打捞起那些承载着民族智慧与情感的文学瑰宝,探寻它们之所以能够穿越时空,至今仍能触动人心的奥秘。 首先,我们将目光投向史学巨擘司马迁。他以一部《史记》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河,其笔下的历史人物,无论帝王将相,还是贩夫走卒,都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与深刻的洞察。本书将尝试解析司马迁在书写历史时的独特视角,他如何看待权谋与人心,如何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注入个体命运的悲欢离合。我们将探讨他作品中展现出的对社会现实的批判精神,以及他个人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深沉的人文关怀,是如何塑造了他独一无二的史学风格,以及这种风格对后世中国文学和思想产生的深远影响。他并非仅仅记录史实,更是在解读历史的逻辑,挖掘人性的复杂,构建出一幅波澜壮阔的人生画卷。 接着,我们将转入飘逸洒脱、才情横溢的诗仙李白。这位生活在盛唐时期的浪漫主义诗人,以其豪放不羁的诗风和瑰丽的想象力,在中国诗坛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本书将深入探究李白的诗歌世界,解析他笔下那些“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阔山河,“举杯邀明月”的孤独与豪情,“长风破浪会有时”的自信与理想。我们不仅会欣赏他诗歌的艺术之美,更会尝试理解他诗歌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情感,以及他对自由、对生命、对理想的无限追求。同时,我们也并非回避他生命中的挫折与失意,那些“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骨,以及偶尔流露出的失落与悲愤,恰恰是他真实而充满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从多个角度解读李白的诗歌,力求呈现一个立体、丰满的李白形象,理解他的诗歌为何能够成为千古传唱的绝响。 本书并非孤立地看待这两位伟大的文学家,而是试图将他们置于更广阔的中国古典文学的语境中进行审视。我们将触及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从先秦的诗歌与哲学,到汉代的赋与乐府,再到唐宋的诗词歌赋,以及明清的小说戏曲,勾勒出不同时代文学的特点与演变。我们会看到,司马迁所代表的史学传统如何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叙事,而李白所展现的浪漫主义精神又如何在后来的文学创作中得以延续和发展。 此外,本书还将着重探讨中国古典文学中几个重要的主题与思想。例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的仁爱、忠恕、礼义,道家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以及佛家的慈悲、空灵,是如何渗透到文学作品之中,塑造了中国文人的精神世界与价值取向。我们会看到,文人如何将个人的情感与理想,与家国情怀、社会责任融为一体,在诗词歌赋中抒发抱负,在散文中针砭时弊,在小说中展现世情百态。 本书还将审视中国古典文学的艺术特色。例如,中国诗歌独特的节奏韵律,意境的营造,象征手法的运用,以及中国画“写意”的精神如何体现在文学创作中。我们会探讨中国古典散文的典雅与畅达,小说戏曲的曲折情节与人物塑造,以及书法、绘画、音乐等其他艺术形式对文学创作的启迪。 更进一步,本书将不仅仅局限于文本的分析,而是尝试连接文学与历史、哲学、社会生活,展现中国古典文学如何成为理解中国古代社会、思想、文化的一扇重要窗口。我们会看到,文学作品是如何反映当时的政治风云,社会矛盾,以及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文人作为知识分子群体,他们的生活经历、情感波动,乃至个人际遇,如何与时代的大潮交织在一起,最终熔铸成不朽的篇章。 《长歌行:中国古典文学的诗意之旅》是一次深入的、全方位的探索。它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宏观视角,让读者在品味具体作品的艺术魅力的同时,更能感受到中国古代文人独特的精神气质,以及他们留给后世的宝贵文化遗产。这趟旅程,将充满发现的惊喜,思想的启迪,以及对美的深深赞叹。它不是简单的文学史堆砌,而是对中国古典文学精髓的一次深度对话,一次穿越时空的精神漫游。我们将一起走过那些不朽的文字,感受那些跳动过的灵魂,理解那些永恒的价值。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或许会发现,那些古老的诗句,那些历史人物的言行,依然能够激起我们内心的共鸣。或许,我们会因此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的理解,对人生的意义有更深的思考。本书希望能够成为读者探索中国古典文学世界的一本引路书,一份心灵的慰藉,一次智识的提升。它邀请所有对中国文化、对文学、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一同踏上这场精彩绝伦的诗意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这套书真是个宝藏!我最近一口气读了好几本,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就拿其中一本关于古代文人的书来说,虽然书名可能略显学术,但内容一点也不枯燥。它没有那种一本正经地讲授知识的生硬感,而是像一位老朋友在娓娓道来,讲述着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背后,鲜为人知的喜怒哀乐。 我特别喜欢它对那些历史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那些在史书中通常只以功绩或诗文留名的大家,在这本书里仿佛活了过来,有了血有肉。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充满洞察力,能从只言片语的记载中,捕捉到他们性格的闪光点,或是隐藏的忧伤。读到他们年轻时的志得意满,中年时的困顿挣扎,晚年的释然或是不甘,我仿佛能感同身受,甚至在某些时刻,觉得自己也能理解他们为何会做出那样的选择。这种对人性的深刻理解,远比单纯的史实陈列要来得有力量,也更能触动人心。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拿到这套书,我有些担心它会过于晦涩难懂。毕竟“学术名著”这个标签,常常意味着深奥的理论和专业的术语。但读过之后,我发现我的担心是多余的。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语言既保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充满了文学的美感。很多段落读起来,就像是在欣赏一篇优美的散文,又像是在听一堂生动的讲座。 更重要的是,作者在解释复杂概念时,总是能够化繁为简,用通俗易懂的比喻和例子来辅助说明。即使是一些我之前从未接触过的理论,也能在作者的引导下,逐渐理解其核心要义。这种将学术研究与大众阅读体验相结合的能力,实在是难能可贵。这套书让我觉得,原来深度并非一定意味着晦涩,真正的智慧是可以被分享和传递的。

评分

这本书在分析创作风格方面,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作者不仅仅是罗列作品,更是深入到文字的肌理之中,去探究那些构成独特风格的细微之处。我尤其欣赏作者对词语选择、句式结构、意象运用等方面的细致剖析。他能够通过对这些元素的敏锐捕捉,来揭示作者内在的情感世界和精神追求。 举个例子,当他描述某位作家如何运用比喻来表达某种抽象的情感时,我能清晰地看到作者是如何一步步解构,然后重构出那位作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这种分析方式,让我不再是简单地“读”作品,而是学会了“理解”作品,甚至能从中体悟到创作的奥秘。这不仅提升了我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也让我对“风格”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它不再是空泛的标签,而是渗透在字里行间的生命力。

评分

这套书给我最大的惊喜在于它的视角。它不像市面上很多同类书籍那样,将学者们的研究成果简单地堆砌起来,而是融入了作者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思考。在解读经典时,作者并没有拘泥于传统的解读方式,而是大胆地提出一些新的观点,并且言之有物,论据充分。尤其是在分析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被赋予了过多光环的人物时,作者能够保持一种批判性的眼光,既不否认他们的伟大,也不回避他们的局限。 这种“不吹不黑”的态度,反而让书中的人物更加立体和真实。我们看到的不再是完美的圣人,也不是一无是处的凡人,而是有血有肉、有优点也有缺点的普通人,只是他们的才华和影响力被放大了许多。这种平衡的视角,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独立思考,如何看待历史和人物。它鼓励我去质疑,去探索,去形成自己的判断,而不是盲目接受既定的结论。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历史人物并非是遥不可及的神祇,他们和我们一样,有七情六欲,有矛盾挣扎,有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盼。作者通过严谨的考证和富有感染力的叙述,将那些被时间尘封的过往鲜活地呈现在我眼前。他没有刻意去拔高或贬低任何一个人,而是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他们的轮廓,然后用细腻的笔触去填充他们的内心世界。 这种还原历史真实面貌的做法,让我觉得格外珍贵。它不仅仅是提供了一些新的史料或观点,更重要的是,它在重塑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认知。让我觉得,我们完全可以以一种更平等、更人性化的视角去亲近这些伟大的灵魂,去理解他们的时代,去借鉴他们的智慧,甚至从中获得面对当下生活的启示。这套书就像一座桥梁,连接了过去与现在,连接了书本与心灵。

评分

可以说,两人虽然身世一个显赫一个卑微,但在政治前途上,却有同病相怜的一面,也正是由于这种同病相怜的因素,使得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对于屈原一类怀才不遇的文人多了几分崇敬跟同情。

评分

就像司马迁成为第二个孔子的家学传统没有束缚他内在属于道家的自然主义精神,本质上的浪漫情怀,加上古典气质让他的个人魅力和学术成就得以勃发一样,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在追求“君子”这一完美人格的过程中没有局限于一家之说。他们都在追求内在本心和文化传承的统一。这也便是孔子所说的“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评分

评价很高的书,应该是解放前写的

评分

考察二人的身世我们不难发现,虽然司马迁跟屈原两人生活在不同的时空,但其经历有相似的部分。屈原在其巨著《离骚》中描述自己的身世如下:

评分

第四章 司马迁之体验与创作(上)——无限之象征

评分

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

评分

蛐蛐有专书叫《蟋蟀谱》,有许多名称。总之,以头大、色黄、发亮为贵;若棺材头、老米嘴之类是“鸽派”的,派不上用场,没人要。

评分

二 东南和中原的大旅行

评分

京东的书便宜又好,支持京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