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連鑄坯質量控製》分為三篇。一篇分10章介紹煉鋼-精煉-連鑄過程鋼潔淨度控製,主要包括煉鋼過程終點氧含量控製、鋼中氧的轉換、夾雜物形態控製及去除、澆注過程鋼水二次氧化、中間包鋼水和結晶器流動控製等。第二篇分6章介紹連鑄坯凝固過程鑄坯錶麵缺陷控製,主要包括鑄坯錶麵縱裂紋、橫裂紋、網狀裂紋、渣類缺陷以及形狀缺陷的形成與防止。第三篇分5章介紹連鑄坯內部缺陷的形成與控製,主要包括連鑄坯凝固結構與控製、連鑄坯中心缺陷和內部裂紋的形成與防止、電磁攪拌技術和凝固末端輕壓下技術等。《連鑄坯質量控製》從理論和實踐結閤角度闡明連鑄坯質量控製原理、連鑄坯缺陷形成機理、影響缺陷形成的因素,進而提齣防止鑄坯缺陷産生應采取的技術對策。
《連鑄坯質量控製》可供鋼鐵企業從事煉鋼連鑄的相關工程技術人員參考,也可供從事煉鋼連鑄科研的研究人員和高等院校相關專業的師生參考。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篇 煉鋼-精爍-連鑄過程鋼潔淨度控製
1 鋼潔淨度概論
1.1 鋼潔淨度概念
1.2 鋼中夾雜物的類型、特點和來源
1.2.1 鋼中夾雜物的類型
1.2.2 連鑄坯中夾雜物的特點和來源
1.3 鋼中夾雜物評價
1.3.1 鋼中總氧法
1.3.2 鋼中非金屬夾雜物評級法
1.3.3 硫印法
1.3.4 X射綫透射法
1.3.5 超聲波掃描儀分析法
1.3.6 電解法
1.3.7 金相顯微鏡觀察法
1.3.8 圖像分析法
1.3.9 電子探針分析法
1.3.10 鋼中酸溶鋁含量和總鋁含量比
1.4 鋼中夾雜物對鋼材品質的不利影響
1.4.1 鋼中夾雜物對深衝用冷軋薄闆品質的影響
1.4.2 鋼中夾雜物對中厚闆品質的影響
1.4.3 鋼中夾雜物對長材産品品質的影響
1.5 鋼中夾雜物對鋼材品質的有利影響
1.6 熱加工對鋼中夾雜物形態的影響
1.6.1 鑄態鋼中夾雜物形態
1.6.2 軋製過程中夾雜物變形
1.7 對高品質鋼潔淨度的基本要求
2 煉鋼過程終點氧含量控製
2.1 轉爐冶煉低碳鋼終點氧含量控製
2.1.1 轉爐吹煉終點氧含量的影響因素
2.1.2 轉爐終點氧含量對RH脫碳結束氧含量的影響
2.1.3 降低終點氧含量的措施
2.1.4 轉爐冶煉低碳鋼終點氧預報模型
2.2 轉爐冶煉中碳鋼終點氧含量控製
2.2.1 終點氧含量的影響因素
2.2.2 轉爐終點氧含量統計預測模型
2.3 轉爐冶煉高碳鋼終點氧含量控製
3 鋼中氧的轉換-脫氧和夾雜物生成
3.1 矽鎮靜鋼脫氧
3.2 矽鋁鎮靜鋼脫氧
3.3 鋁鎮靜鋼脫氧
3.3.1 加鋁方法
3.3.2 鋼水中A1203夾雜物的形成與去除
3.3.3 A1203夾雜物的不利影響
3.4 細晶粒鋼脫氧
4 夾雜物形態控製——鈣處理
4.1 鈣處理的熱力學基礎
4.2 氧化物夾雜形態控製
4.2.1 重鈣處理
4.2.2 輕鈣處理
4.3 硫化物夾雜控製
4.4 超微細夾雜物控製
4.5 鈣處理夾雜物變形效果
4.6 鈣的加入方法
5 鋼水中夾雜物的去除——鋼包精煉
5.1 夾雜物去除機製
5.2 鋼包渣冶金控製
5.3 LF精煉鋼水中夾雜物的去除
5.3.1 低碳鋁鎮靜鋼LF精煉
5.3.2 管綫鋼LF精煉
5.3.3 高碳鋼LF精煉
5.3.4 LF精煉軟吹攪拌去除夾雜物
5.3.5 LF精煉鋼水總氧含量預測模型
5.4 RH真空精煉鋼水中夾雜物的去除
5.4.1 RH精煉過程的操作模式
5.4.2 RH處理過程鋼水中夾雜物變化
5.4.3 影響RH脫氧夾雜物去除的因素
5.4.4 RH處理超低碳鋁鎮靜鋼總氧含量預報模型
6 澆注過程鋼水二次氧化
6.1 二次氧化定義
6.2 澆注過程中二次氧化源
6.2.1 鋼水與空氣的二次氧化
6.2.2 鋼水與爐渣、鋼包頂渣、中間包覆蓋劑的二次氧化
6.2.3 鋼水與耐火材料的二次氧化
6.3 非穩態澆注對二次氧化的影響
6.3.1 澆注過程中下渣、捲渣現象
6.3.2 澆注過程非穩態澆注的二次氧化現象
6.4 二次氧化對中間包鋼水夾雜物的影響
6.5 中間包鋼水總氧含量預測模型
6.6 防止二次氧化的措施
7 中間包鋼水流動控製
7.1 中間包操作過程的鋼水流動現象
7.1.1 中間包鋼水流動描述
7.1.2 鋼包注流衝擊區
7.1.3 注流捲入空氣
7.1.4 鏇渦
7.1.5 流動不穩定性和波的形成
7.2 中間包鋼水夾雜物的去除
7.3 中間包流動形態控製
7.3.1 中間包無控製流動
7.3.2 中間包控製流動
7.4 中間包控製裝置的冶金效果
7.5 非穩態澆注對中間包鋼水潔淨度的影響
7.5.1 非穩態澆注
7.5.2 中間包捲渣
8 結晶器流動控製
8.1 結晶器鋼水流動與鑄坯錶麵缺陷
8.2 闆坯結晶器鋼水流動模式控製
8.3 結晶器捲渣
8.4 結晶器液相穴夾雜物上浮
8.5 浸入式水口結構對液相穴夾雜物上浮的影響
8.6 闆坯結晶器使用電磁製動
8.7 浸入式水口堵塞物是鑄坯中夾雜物的來源
8.7.1 水口堵塞的危害
8.7.2 浸入式水口堵塞的原因分析
8.7.3 鋁鎮靜鋼水口堵塞
8.7.4 矽鎮靜鋼水口堵塞
8.7.5 含鈦不銹鋼堵水口
8.7.6 防止水口堵塞的措施
9 連鑄坯中夾雜物
9.1 連鑄坯中夾雜物分布特徵
9.2 連鑄坯中夾雜物的來源
9.3 連鑄坯潔淨度的評價
10 煉鋼-精煉-連鑄過程鋼中夾雜物控製技術
10.1 轉爐終點控製
10.2 防止齣鋼過程下渣
10.3 爐渣改性
10.4 脫氧夾雜物控製
10.5 鋼包精煉
10.6 保護澆注
10.7 中間包鋼水夾雜物上浮去除
10.8 非穩態澆注過程中防止下渣、捲渣
10.9 結晶器冶金
10.10 連鑄機機型
參考文獻
第二篇 連鑄坯凝圃過程鑄坯廢麵質量控製
11 連鑄坯凝固過程裂紋形成宏觀分析
11.1 連鑄坯裂紋類型
11.1.1 連鑄坯錶麵裂紋
11.1.2 連鑄坯內部裂紋
11.2 連鑄坯裂紋産生機理
11.3 凝固過程外力作用對連鑄坯裂紋産生的影響
11.3.1 結晶器坯殼與銅闆摩擦力
11.3.2 鋼水靜壓力産生鼓肚力
11.3.3 熱應力
11.3.4 鑄坯彎麯或矯直力
11.3.5 支撐輥不對中産生的附加應力
……
第三篇 連鑄坯內部缺陷的形成與控製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從控製鋼中夾雜物角度,轉爐終點應考慮兩個因素:終點鋼水氧含量和終渣氧化性(FeO+MnO)。鋼水中[O]是産生內生夾雜物(脫氧産物)的源頭。因此,在生産上常采用以下方法來降低鋼水氧含量和爐渣氧化性:
(1)鐵水預脫磷處理。鐵水預脫磷減輕瞭轉爐後期脫磷負擔,防止瞭爐渣中FeO+MnO含量過高。
(2)采用復閤吹煉技術。復閤吹煉更有利於熔池中鋼渣反應接近平衡,有利於降低終點氧含量[O]和爐渣氧化性。
(3)采用動態吹煉控製模型,提高終點雙命中率,杜絕後吹。
10.2防止齣鋼過程下渣
齣鋼過程鋼包下渣的危害是:降低閤金收得率;引起閤金化後鋼水的二次氧化;引起鋼水迴磷;降低鋼包精煉效果。因此,采用以下方法防止齣鋼過程下渣:
(1)提高轉爐終渣堿度和MgO含量,使爐渣稠化,減少下渣。據報道,渣中堿度大於5,MgO含量為10%左右時,可使下渣量控製在kg/t。
(2)采用各種擋渣技術,常用的有擋渣球、擋渣錐、滑闆法、氣動擋渣法等。擋渣效果取決於所采用的方法、操作水平和齣鋼口維護等。先進水平是鋼包渣厚度小於50mm,渣量小於3kg/t。
前言/序言
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發展,我國鋼産量已居世界首位,連鑄比進入世界産鋼國傢的領先行列。目前,我國連鑄機可以生産小方坯、大方坯、圓坯、異形坯用以軋製各類長材産品,也可以生産厚闆坯、中厚闆坯、薄闆坯用以軋製各類闆管帶産品,鋼的品種、規格和産品質量都在不斷滿足國民經濟各部門建設對鋼材多樣性和苛刻性的需求。
眾所周知,隻有提供高質量的連鑄坯,纔能軋製高品質的産品。連鑄坯質量(或缺陷)主要包括:鑄坯潔淨度(夾雜物數量、類型、尺寸、分布);鑄坯錶麵質量(錶麵裂紋、夾渣、氣孔等);鑄坯內部質量(內部裂紋、夾雜物、中心疏鬆、縮孔、中心偏析等);鑄坯形狀缺陷(鼓肚、菱形)。
連鑄坯質量缺陷會影響連鑄機生産率、成材率、最終産品性能以及生産成本。因此,在煉鋼生産流程中,生産無缺陷鑄坯或不影響終端産品性能可容忍缺陷鑄坯是;颱金工作者的重要任務。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未包含《連鑄坯質量控製》內容的圖書簡介,力求詳細且自然流暢。 --- 《冶金工藝優化與新材料應用》 圖書簡介 本書聚焦於現代冶金工業的核心挑戰與前沿發展,旨在為冶金工程師、材料科學傢以及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提供一套係統、深入的理論框架與實踐指導。全書內容橫跨多個關鍵領域,從基礎的材料科學原理齣發,逐步深入到先進的生産工藝優化、新型閤金的開發與應用,以及可持續發展的綠色冶金技術。 第一部分:基礎冶金學原理的深化與拓展 本部分首先迴顧瞭經典的熱力學與動力學基礎,但重點在於如何將這些理論應用於復雜的現代冶金體係。我們詳細探討瞭多組分、多相平衡係統的精確建模方法,特彆是液態金屬在高溫高壓環境下的行為預測。例如,對於鋼液中的氧、氮等非金屬元素的溶解與脫氣過程,本書不再滿足於描述性的理論,而是提供瞭基於第一性原理的定量計算模型,幫助讀者理解和控製熔池中的化學反應速率。 在傳輸現象方麵,我們深入分析瞭對流、擴散與相界麵移動在冶金反應中的耦閤效應。重點內容包括電磁攪拌對熔池流動模式的調控、渣-金屬界麵傳質效率的提升策略,以及如何利用先進的計算流體力學(CFD)模擬工具來優化反應器的設計,從而最大化目標産物的收率並減少雜質的生成。 第二部分:先進加工工藝的革新與控製 此部分是本書的核心之一,重點探討瞭突破傳統冶金瓶頸的創新性加工技術。 1. 真空冶金與超純淨鋼的製備: 針對特種鋼和高性能閤金對純淨度的嚴苛要求,本書詳細闡述瞭真空感應熔煉(VIM)、真空電弧重熔(VAR)和電子束精煉(EBR)等技術的工藝窗口優化。內容涵蓋瞭從爐內氣體動力學到液相中微量元素去除機製的深入分析。我們提供瞭大量關於如何精確控製殘餘氣體含量、降低夾雜物形態與數量的實踐案例和操作規程。 2. 凝固過程的微觀結構調控: 區彆於宏觀的連鑄過程,本書將凝固理論的應用聚焦於精密鑄造和定嚮凝固技術。我們詳細分析瞭枝晶生長動力學、溶質偏析的形成機理,以及如何通過精確控製冷卻速率、溫度梯度和外部磁場來調控閤金的微觀組織,以獲得優異的力學性能和組織均勻性。 3. 快速凝固與粉末冶金技術: 針對航空航天和能源領域對輕質高強材料的需求,本書對霧化製粉、氣相沉積等技術進行瞭詳盡介紹。重點在於如何控製粉末的粒度分布、球形度以及內部缺陷,進而優化後續的熱等靜壓(HIP)或燒結過程,實現材料性能的極限提升。 第三部分:新型閤金係統的設計與應用 本部分著眼於未來冶金工業對材料性能的更高要求,重點介紹瞭幾類具有戰略意義的新型閤金體係的開發思路與製備挑戰。 1. 高熵閤金(HEA)的相穩定性與加工: 深入探討瞭多主元閤金體係的復雜性,包括相分離、有序化行為以及在極端溫度下的蠕變與疲勞性能。本書提供瞭基於統計熱力學和機器學習預測的相圖構建方法,指導研究人員篩選齣具有潛在應用價值的單一相或雙相高熵閤金。 2. 增材製造用特種粉末: 針對激光選區熔化(SLM)和電子束熔化(EBM)技術,本書分析瞭粉末材料在超快加熱和冷卻速率下的冶金行為。內容涉及如何設計具有低球化率、高流動性和良好激光吸收性的預閤金粉末,以及如何通過優化燒粉過程來消除粉末內部的氧化和微孔隙。 3. 難熔金屬與陶瓷基復閤材料: 探討瞭鎢、鉬、鈮等難熔金屬的製備與加工難題,尤其關注其脆性問題和高溫氧化防護。對於先進陶瓷基復閤材料(CMC),本書詳細介紹瞭縴維的製備(如化學氣相沉積)、基體材料的選擇(如SiC、Al2O3)以及界麵工程的設計,以實現優異的斷裂韌性和熱穩定性。 第四部分:可持續發展與智能製造 認識到環境壓力與工業4.0的趨勢,本書的最後部分轉嚮瞭冶金工業的綠色化與智能化轉型。 1. 循環冶金與資源迴收: 重點分析瞭城市礦山(如廢棄電子産品)中稀貴金屬的高效迴收技術,包括濕法冶金的分離純化新工藝以及選擇性熔煉策略。同時,探討瞭二氧化碳捕集與資源化利用在鋼鐵生産中的應用前景。 2. 過程監控與數據驅動優化: 本部分引入瞭先進的過程分析技術(PAT),如原位光譜監測、高頻溫度測量等,來實時獲取冶金過程中的關鍵工藝參數。我們詳細介紹瞭如何利用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構建預測性維護模型和實時質量反饋係統,實現冶金過程的自適應控製,從而顯著提高生産效率和産品一緻性。 本書的撰寫風格注重理論深度與工程實踐的緊密結閤,力求使讀者在掌握前沿知識的同時,能夠將其有效應用於解決實際生産中的復雜問題。全書配有大量的圖錶、工程實例和最新的研究進展,是冶金領域專業人員不可或缺的參考工具書。 ---